蘇世學社,有深度的學習分享社區
考研雜談,考研過來人和你聊考研。
愛樂之城導演的成名作,豆瓣評分8.7,位居豆瓣電影Top250榜單第173位,或許你在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音樂電影,能獲如此殊榮,接下來跟著小蘇,來享受一場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以電影為引,最後小蘇會以一位今年上岸上交計算機學妹的考研故事作為結尾。前路漫漫,只要我們出發,便有希望。
考研路上遇到的問題和對考研的疑問,或者你有希望我們創作的文章/內容/視頻,可以隨時聯繫小蘇。
豆瓣電影《爆裂鼓手》
在音樂學院裡學爵士鼓的新生安德魯練鼓時被學院裡業界著名的導師弗萊徹看到,弗萊徹讓他到自己的爵士班裡訓練。之後,整部電影幾乎都是極端嚴苛的訓練與比賽。然而因為這對死敵一般的師生對鼓藝有極端追求,這讓簡單的情節有了不一般的力量。
導師弗萊徹是單向度的角色。他對自己教學的爵士班有變態的水準要求,為了讓自己樂隊的樂手能配合出他「想要的效果」,他對學生在人格上進行殘忍的羞辱,也會通過一些手段使得樂手之間競爭。他典型的惡人形象很容易讓人把他歸為大反派。然而安德魯在弗萊徹的逼迫下不斷將自己的技藝提升的時候,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並認同這個反派,因為頂級藝術家都必須要走這樣一條刻苦的路。
但是這種認同排斥的矛盾一直存在,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不斷震蕩,終於在影片中最嚴酷的一次訓練中,這種矛盾達到了頂峰。為了給安德魯製造更大的壓力,弗萊徹將安德魯的朋友引入樂團,加上樂團本來的鼓手,這三個人需要競爭才能獲得競賽演出的主鼓手機會。在這場訓練中,弗萊徹因三個鼓手不能達到他的要求,他讓整個樂團閒著,只讓這三個鼓手輪流做高強度練習,在高速的鼓點與頻閃的畫面中,血從握鼓棒的手的虎口滲出來,隨著鼓棒揮動,血幾乎要向整個鼓面去噴濺。這種「血水四濺」的訓練直至凌晨,只為了以達到弗萊徹「想要的效果」。
為了跟上緊張的訓練節奏,安德魯不得不放棄一段剛開始的愛情,他不能讓「愛情成為藝術之路的阻礙」,這荒謬的結論正是導師的鄙視教學法的結果,把樂手的人格撕碎,再按照他的想法縫合起來,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電影結束的時候,主角和「大反派」在擊鼓表演的高潮中和解,但這個年輕的鼓手並沒有成為一個英雄,在他和老師的笑容中,他成了和老師一樣的人。人們能看到的只是他沒有盡頭的,帶著血的藝術之路。
結尾安德烈的solo及大合奏,戛然而止卻餘音繞梁。這時留在我腦海中的,並不是對安德烈遭遇車禍後仍執著於演奏的態度感到欽佩,也不是對弗萊徹魔鬼訓練法成敗對錯的思考,更不是對兩人師徒之間又愛又恨複雜關係的玩味,而僅僅是被爵士鼓、也是被藝術極致的深深魅力所打動吸引以致久久陶醉。
就像「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偽命題一樣,藝術家眼裡對藝術極致的追求,就是不成功便成仁。而作為芸芸眾生裡的滄海一粟,多數普通觀眾可能都無法體會或懂得這種天才背後的孤獨和驕傲。我們所能接受和享用的,或許就和舞臺下的觀眾看到的一樣,僅僅是那群偏執狂們在經過無數掙扎、犧牲和瘋癲之後所濃縮提煉出來的完成品。
這部電影作為勵志題材,與常規的勵志片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不論是導師近乎變態的苛刻還是安德魯受到的不公待遇,讓人很難與常規溫暖的勵志片等價看待。即使在電影最後,也不是皆大歡喜的溫馨結局,在激烈的音樂聲中,導師與安德魯相視一笑,在他們的眼神對望和表情變化中,是一種對夢想執著追求的狂熱和藝術上不受任何幹擾的默契。這種過程,非常短暫,短到讓人無法相信,但是這,可能就是追求夢想的魅力。當為了夢想精疲力盡,甚至於滿手鮮血還要繼續打鼓,夢想就已經是完成時了。
安德魯樂團中的其他人並不理解安德魯那麼拼命是為了什麼,這種不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否定、貶低直到最後的排擠。
細究他們內心,這種否定是自身不能完成的些許羞恥加上對安德魯的羨慕混合而成的態度。
當你沒有為夢想努力過,只是一步步看著曾經的夢想變為空想,然後把它扔到時間的垃圾桶裡,偶爾想起來也只是悲傷三秒,不管個人的最終結果如何,是否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終究少了一些經歷,也許垂暮之際,會想起來曾經那個心懷壯志的少年。
很多人在害怕,如果奮不顧身卻沒有成功怎麼辦?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描寫了古巴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漁夫,一生與大海做搏鬥。他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桑地亞哥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桑地亞哥再遭到一條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桑地亞哥當然失敗了,他沒有帶回來可以銷售的魚,但他又是成功的,他在與大海的抗爭中,始終未曾放棄。
A man can be destroyed,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真正的失敗是當他放棄了繼續鬥爭的信心。
成年後,我們自以為明白了地球Online的運行規則,比如99%的努力比不上一個好家庭;鐵杵可以磨成針,但木棍不行。在付出努力前就對自己的才華猶豫不定,而錯過了大好時光,終至悔恨。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中曾提到「Stay Hungry,Stay Foolish」,安德魯對成功的付出本就超越了成功本身,在這樣的努力面前,成功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這就是渴望本身的光芒。
小蘇認識一位今年上岸上交計算機的學妹A,她的學習安排滿滿當當,一天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的10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複習,早上6點起床,複習英語,7點半吃早飯之後去圖書館,一直到中午12點半,避開食堂擁擠的正點,13點開始半個小時的午休,然後繼續在圖書館複習,晚上閉館時,回宿舍總結整理一天的學習筆記,熄燈睡覺。周而復始,風雨無阻,也因為這份堅持,她在學校成為了名人,很多人發帖讚揚,也有人疑惑「有必要嗎?」,少許人也會造謠詆毀。學妹A沒有在意,還是按照自己的規劃,兩點一線,直到考研前的第三天。
初試成績公布,如願以高分上線,小蘇曾經問過她,這樣學習是不是太拼了,她說,不拼一下怎麼能考到心儀的學校。她和安德魯一樣,都是為了夢想願意精疲力盡地去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實現夢想。
有人曾說,考研是一註定孤獨的徵途,只有終點而前路茫茫。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踩到土坑,不知道什麼抬腳上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減速下坡。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走了這麼久到了什麼地方。我們只能繼續堅定的向前走去,只要出發,總就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