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君子「養士」,對國君的權力構成威脅,誰的結局最悽慘

2020-12-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國大地上戰火紛飛。表面上似乎有一個共同的國家——周,實際上諸侯割據,鼎足而立。亂世出英豪,這個時期,為了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催生了一大批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英雄人物。

「戰國四君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平原君趙勝,他們都以禮賢下士,善待門客著稱。但他們的結局卻不盡相同,有人壽終正寢,有人慘遭誅殺,令人唏噓不已。

(孟嘗君田文)

一、樂善好施的孟嘗君田文。

田文是齊湣王的叔伯兄弟,齊國的貴族,受秦昭王器重,曾短暫地立他為相,後又返回齊國,被齊湣王委以相位。

田文最大的特點是樂善好施,禮賢下士。他對門下幾千賢士平等相待,所給予的待遇一律和自己相同。每次宴請門客時,都讓一位侍從站在屏風後,記下自己和門客的談話內容,酒宴結束後,立即著人攜帶厚禮前去慰問。

有一次他宴請賓客時,其中一位客人面前的飯菜恰好被燭光遮擋,這位客人就以為他的飯菜有別於他人,欲拂袖而去。田文得知後,親自端上自己的飯菜,客人才知道並無差異,羞愧難當,欲當場自刎,被田文阻止。至此後,天下賢士望風來投。他的幾千門客中,也就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色人才。

田文曾奉齊湣王之命出使秦國,秦昭王聽信讒言,欲殺他。虧得其門客偷出了他早已送給秦昭王的白狐毛皮袍子,轉手賄賂秦昭王的寵妃,經這位妃子斡旋,秦昭王總算放他回國。但轉眼間,秦昭王就後悔了,派人追殺。田文於半夜時分狼狽逃到函谷關時,城門早已關閉。又是一名門客模仿雞鳴,惹得全城雞叫,騙取守衛打開城門,田文才得以逃出秦國。田文善待賢士,也由此收到回報。

田文後來變得驕橫跋扈,遭齊湣王猜忌,後逃到魏國,被魏昭王拜相,聯合其它幾國差點滅了齊國。田文後來還是回到了齊國,但在他病逝後,其家族被魏齊兩國聯合剿滅。

(平原君趙勝)

二、碌碌無為的平原君趙勝。

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一生中「三去相、三復位」,前後在趙國為相40年。

趙勝一生中有兩件事為人稱道。其一是在公元前259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在城中守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趙勝散盡家產犒勞士卒,還親自率領家人上城禦敵,終於等到楚魏援軍,擊退秦軍。其二是導演了「毛遂自薦」的經典故事。在秦國圍困邯鄲時,趙勝想挑選20名賢士分別前往楚魏兩國求援,但閱遍數千門客,只能挑出19名。這時,籍籍無名的毛遂站了出來,主動要求前往,並最終搬來了救兵,解了邯鄲之圍。

但趙勝也因貪圖小利,將趙國置於萬劫不復之境。

秦國攻打韓國時,佔領了野王,直接威脅到了上黨郡,其守將馮亭為尋求自保,想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大臣趙豹竭力反對,認為不能因小失大,招致秦國的報復。但趙勝鼠目寸光,貪圖蠅頭小利,全盤接收了上黨。

果不其然,此舉激怒了秦國,屯兵長平,欲與趙國決一死戰。趙勝又攛掇趙孝成王臨陣撤換了老將廉頗,把兵權交給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趙國大敗,被白勝坑殺了四十萬趙國士兵,從而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趙勝也算得善終,於公元前251年病逝,他的家族也在趙國滅亡後灰飛煙滅。

(信陵君魏無忌)

三、先揚後抑的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兄弟。魏無忌在「四君子」中最能識人用人。雖不及田文優待門客,但魏無忌的門客同樣在關鍵時刻幫上了大忙。

魏國當時有個隱士候贏,頗有才華,但屈居於一個小小門吏。魏無忌得知後,設下酒宴,親自駕車並空出車上的上位,前去迎接候贏。這個候贏也不客氣,徑直坐到了馬車上位,又吩咐魏無忌將他拉倒屠宰場,說想先去見一下朋友朱亥。候贏在見到朱亥後,故意閒聊,耽誤了很長的時間。在整個過程中,魏無忌始終和顏悅色,謙恭有加。

候贏和朱亥見此情景,大為感動,從此死心塌地地跟著魏無忌。

在後來的「竊符救趙」中,這兩人為魏無忌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257年,秦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趙勝向他的內弟魏無忌求救,但魏安釐王不願開罪秦國,見死不救。於是候贏為魏無忌獻上一計,唆使魏王的寵妃如姬盜出魏王的兵符,並讓魏無忌帶上朱亥,前去調動魏國大將晉鄙的軍隊救趙。

晉鄙在驗明兵符後,仍將信將疑,不願發兵,朱亥當即誅殺了他。魏無忌隨即舉兵救趙,解了邯鄲之圍,但魏無忌由此不敢回國,羈留趙國十幾年。

其後,秦國大舉進犯魏國,魏王才又召回魏無忌,封他為為上將軍,統領魏軍,大破秦軍於函谷關。秦國忌憚魏無忌的威望,派人離間他和魏王的關係,魏無忌從此不受重用。

自此後,魏無忌終日縱情酒色,不問朝政,鬱鬱寡歡,最終被魏安釐王賜鳩酒毒死。

(春申君黃歇)

四、咎由自取的春申君黃歇。

要說這四人之中誰死得最慘,莫過於黃歇了。

黃歇是楚國人,四公子中唯一的平民出身。少時飽讀詩書,稍長後遊歷四方廣拜名師,以善辯聞名,得楚頃襄王重用,後與楚考烈王患難與共,成為楚相。

黃歇最大的功勞,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辯才,遊說秦楚聯盟。

公元前272年,秦國大舉入侵楚國,楚頃襄王派遣黃歇為使入秦,勸說兩國罷兵息爭。黃歇到達秦國後,立即給秦昭王上書一封,詳解秦楚開戰的弊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秦楚兩個大國鬥個兩敗俱傷,受益的必定是其它五國。秦昭王聽從了黃歇的建議,和楚國結成聯盟。

其後,黃歇陪楚國太子到秦國為質,在楚頃襄王去世前夕,巧施妙計,助太子平安返國,即位成為楚考烈王,立下大功,黃歇也由此成為楚相。

但其後,黃歇利令智昏,做了一件蠢事。

因為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江山後繼無人,黃歇便起了歪心思。趙國人李園為了巴結黃歇,將自己的親妹妹送給了黃歇為妾,黃歇轉手將已經懷孕的李園妹妹送給了楚考烈王,企圖來一手「移花接木」的好戲。

果然,在李園妹妹生下黃歇的孩子後,被楚考烈王立為太子。

楚考烈王駕崩後,李園為保住秘密和爭奪權力,在王宮的棘門外埋下刀斧手,砍下了黃歇的人頭,丟棄在宮門外,其家人也慘遭滅族。

綜上所述,「戰國四君子」中,死得最慘的是春申君黃歇和信陵君魏無忌。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君子中,誰才是真君子?史記中一細節解開真相!
    戰國四君子,是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廣交賓客、收養數千門客,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鬥爭,成為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而在青史上留下一段又一段美談!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好,誰的結局最差?
    這在當時被稱為「養士」,「士」的範圍很廣,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換句話講,就是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咱們也可以稱之為「養勢」。所謂的戰國四公子,他們就是以「養士」著稱,手底下門客數以千計,勢力極大。當然,這首先得益於他們貴族身份,錢多地廣,才能養得起這麼多人。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時代末期的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在人才輩出的戰國這四人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不少的亮點,戰國四公子中誰更加厲害一點呢?戰國四公子排名:一、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
  • 戰國四君子的他,身份是最珍貴的,他究竟是誰?
    那麼大家知道戰國四君子都是誰嗎?現在就讓小編帶來大家回憶一下,並且帶領大家一起前往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去感受到那個時候的文化與其他文化。那麼現在就讓小編給大家講一下這戰國四君子都是誰吧,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那麼大家了解戰國四君子嗎?在他們四個人裡面就有兩個人最為特別,那到底是誰竟然會這樣的特別啊!
  • 戰國四公子為啥大多沒好下場?實際上,他們是時代的「落後勢力」
    在《史記》中,戰國四公子被分別被立傳,幾乎成了戰國的標籤之一,後世對他們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詳。但這四位人生贏家,最終結局大都不怎麼好。原因是由他們的身份註定:讓人們敬仰、豔羨的公子們,實際上是強化王權的阻礙,即,他們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存在。咱們先明確下戰國時期「公子」的概念。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貴族禮賢下士,廣納賓客,養士之風盛行,而當時以養士之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
  • 戰國四公子中,為什麼最有才能的信陵君下場如此悽涼
    戰國時期,山東六國 出現四位才能出眾的公子,廣招賢才,以養士聞名列國,最多時各有門客三千,後世稱為"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四人當中,信陵君魏無忌曾兩次合縱抗秦,在軍事上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可以說是戰國末期秦國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也是戰國四公子中最有軍事才幹的公子。可惜,如此大才卻未能挽救魏國衰敗的禿勢,最終因為魏王的猜忌抑鬱而終,可惜,可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信陵君為什麼會落得悲慘下場。魏無忌(?
  • 戰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為何慘遭罷黜,最終死於酒色?
    戰國時期有四位名滿天下的貴族封君,他們禮賢下士、廣納人才,皆是當時名滿天下的風雲人物,後世將這四人稱為戰國四君子。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便是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魏無忌待人寬厚、謙恭有禮,從不因自己身份高貴而輕視他人,因此士人都願意投入他門下。
  • 「戰國四公子」中誰最特殊?他不依附於王權,但卻能獨立於王權
    只是,當時雖然孟子等人都提出了「定於一」,但是,身處於那樣的局勢之中,誰也不知道能否有實現的那天,所以,此時的「大一統」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而已。可以說,統一的國家結構,往往使我們忽視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一些差異性和複雜性,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楊寬所書寫的《戰國史》。
  • 戰國末期的四位君子,孟嘗君只能排最後,排第一名的也只能是他了
    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因為廣招人才、賢才而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其他國家感受到威脅了,便也都向天下中的人才發出誠摯的邀請。而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四位君子,他們不但內能幫君主強國,外還能禦敵。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行測備考常識—戰國四君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戰國四大君子」歷史常識。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位於戰國四君子之首。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註: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戰國四公子排名一、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
  • 戰國系列67:田文養士 門客三千
    田文接班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力地推行「養士」計劃。春秋戰國時期養士之風是頗為的盛行,一些名門望族都有招攬賢人做為門客的習慣。不過一般來說,那些養士的權臣基本上都是擺擺譜罷了,很少能夠讓這些養士發揮作用。而田文則是真正把養士當做一個事業,並將其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
  • 戰國四君子,最「完美」的君子卻是偽君子,司馬遷也筆下留情了
    想要了解戰國七雄,就必須要說到戰國時四位君子,這是戰國時期四位相當出名的人物,在他們手下,有很多的門客,而且這些門客不效力於國家,而是專門效力於他們。在古代能夠被稱為是君子,那必定得有過人之處,而且戰國的這四位都能被稱為君子,那自然是季品行德行於一身的人物,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如果咱們細細研究,就會發現一些貓膩了。咱們先來介紹一下四位君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田文,趙國趙勝,魏國魏無忌,楚國黃歇,但是這四人之中,有一個是偽君子。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的人生履歷都格外耀眼,無論在當世還是在後來都備受世人尊崇,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大好。孟嘗君死後被滅族,信陵君鬱郁不得志而逝,春申君更是慘死於屬下發動的政變,只有平原君得以善終,不得不說造化弄人。
  •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稷下學宮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小兒子,而田嬰又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威王非常喜歡田嬰,不僅讓其出任相國、大將軍,而且還給了薛城,作為封地。其中「嘗」取自田文最初分封的嘗邑,「孟」是家中排行的老大,在這裡很可能是說田文延續了魏文侯、齊威王的做法,在戰國四公子中最早養門客。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戰國時代各國對外交策略都十分重視,因為處在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的時代。許多謀士、說客也因此成為國君、重臣的座上客,也湧現出很多有名的謀士、濟世奇才。
  • 戰國時期的國君為何大力招攬養士和客卿?
    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為了在大動蕩中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都以「禮賢下士」的姿態招攬人才,成為一代風尚。這時的士,是社會上的一股特殊勢力。在那個歷史時期,他們是政治舞臺上最潔躍的力量。戰國時期的士,品類雖然很複雜,但主要的是文士。在文士之中又可分為三類:(一)以從事理論思維和尋求道德理想為人生追求的目的。這一類在先秦典籍中常見到的有「通士 」、「公士」、「直 士」、「志士」、「修士」、「善士」、「正士」等;(二)智能之士。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關於信陵君魏無忌此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大梁人,是魏國的公子,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戰國四公子者為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雖然戰國四公子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但信陵君魏無忌讓人欽佩。信陵君滿腹經綸,禮賢下士,重情重義,言必信,行必果,加上其背景顯赫,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個有才華的富二代。按理來說信陵君這樣的人應該有個好的結局,但這位戰國公子結局卻很悽涼!最終沉迷酒色,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