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的臨床和電生理分析

2021-03-02 神經科空間

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的臨床和電生理分析

蘇淨 李傳芬 陶珍 王敏 李慎軍 劉付紅 李靖 曹秉振

作者單位:濟南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

引用此文:蘇淨,李傳芬,陶珍,等.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的臨床和電生理分析,中華神經科雜誌,2014,47(12):847-851.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目的】探討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和電生理改變特點。

方法】對3例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患者的臨床、實驗室檢查、電生理特點進行了描述。提取外周血單核細胞DNA,對CHRNE基因12個外顯子進行了測序分析。

結果】3例患者均為女性,發病年齡20-30歲,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四肢無力、眼肌麻痺以及言語不清;實驗室檢查重症肌無力相關的血清學檢查全部陰性;電生理檢查顯示2例患者存在低頻重頻遞減現象及肌源性損害;所有患者對膽鹼酯酶抑制劑均有顯著療效。3例患者的CHRNE基因檢測發現多個位點錯義突變,其中c.488 C>T為國外已報導突變,而c.296 G>A、c.738 C>A目前國內外均尚未見報導,我們隨即對120名健康人DNA進行了後2種突變的篩查,發現該突變僅存在於患者巾,健康人群並未檢測到這2種突變的發生。

結論】我們報導的這3例由CHRNE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均為成年起病,病程相對良性,臨床症狀表現類似重症肌無力,電生理檢查可見低頻重頻遞減現象,長病程患者可見肌源性損害.但血清學檢查陰性及對膽鹼酯酶抑制劑的良好反應為其特點。目前國內尚未見該病基因確診病例報導,關於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臨床及分子生物學特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文由以下幾位醫生推薦

北京市海澱醫院神經內科孟曉梅醫生

推薦意見】報導了3例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與重症肌無力同為神經肌肉接頭病變,臨床表現類似重症肌無力,電生理檢查亦可見低頻重頻遞減,對膽鹼酯酶抑制劑反應良好,長病程患者可見肌源性損害,但血清學檢查陰性,基因學檢查確診。提示我們在臨床工作要注意鑑別。

衛生部北京醫院神經內科武冬冬醫生

推薦意見】本文報導了3例CHRNE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此病與我們所知的重症肌無力在臨床特點上基本一致,只是通過基因檢測明確診斷,拓寬了我們臨床醫生的思路。

中華神經科雜誌官方網站已經正式啟用,歡迎大家點擊登錄以下網址

http://www.ecjn.org.cn/

我們將不斷完善內容,本刊刊發的文章可在本網站獲得全文,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會影響生命健康,還和大家自己的父母有聯繫
    01關於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它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都是比較好發現的標語:先天性(一)病因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是由於負責神經肌肉信號傳遞的蛋白質功能異常而致,根據突變蛋白的類型和位置,可分為四種類型:編碼突觸前膜蛋白質的基因突變(如ChAT症候群)、編碼突觸
  • 【臨床研究與實踐】SLC25A1基因相關性先天性肌無力症候群二例並文獻複習
    3歲當地醫院行新斯的明試驗結果為陽性,考慮「重症肌無力」,予溴吡斯的明片15 mg 3次/d口服治療,未見好轉,上調至20 mg 3次/d,效果不明顯,轉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患兒曾分別於9月齡、1歲清醒時突然出現雙眼凝視、四肢抖動、口唇發青、呼之不應,分別持續5和10 min,緩解後疲勞,休息後恢復如常。患兒為其母第3胎第2產,足月經剖宮產出生,出生體重3.9 kg,出生後哭聲低弱。
  • PNAS:CHD4基因突變如何導致先天性心臟畸形
    下一代測序與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心臟病學領域的不斷突破。先前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心臟缺陷可由CHD4基因突變引起。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CHD4突變如何導致心臟缺陷的關鍵分子細節。
  • 黃疸竟然是基因突變導致的?!
    臨床上如果一個人表現為黃疸,人們最常見的想法是:一定是肝臟出了問題。其實並不一定如此。出現了黃疸就說明血裡頭膽紅素水平增高了。而膽紅素分為兩種。一種為間接膽紅素,一種為直接膽紅素。其中轉運體、載脂蛋白、介導蛋白、酶的數量和功能受基因調控。當基因發生突變時就影響到膽紅素的攝取、轉化和排泌,出現程度不等的黃疸。其中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特點的疾病有:溶血,Gilbert症候群、Crigler-Najjar症候群等。,後兩個為基因突變導致。
  • 【文獻解讀】罕見智力障礙科恩症候群的基因分析
    這篇文章是康旭醫學檢驗所和青島的醫生合作完成的哦~科恩綜合症(Cohen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數患者由於VPS13B基因突變引起(位於染色體8q22上)。其臨床特徵是多變的,主要包括產後小頭症,肥胖,身材矮小,智力障礙,視網膜營養不良,間歇性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和其他許多異常面容。
  • 關於長QT症候群,這些你需要知道!|臨床必備
    7年前,患者因「早搏」就診我院,行心電圖提示QT間期延長(670ms,如圖1所示)。入院後停用抗癲癇藥物,補充鉀鎂;入院第二天患者出現室顫,經電除顫轉復為竇性心律。行心臟彩超未見明顯異常;停用抗癲癇藥物,並密切監測患者QT間期;2周後心電圖提示QT間期仍明顯延長,診斷為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LQTS)。
  • 癲癇大師系列九|| Shunsuke Ohtahara:發育癲癇病學的奠基人和大田原症候群的發現者
    Ohtahara對發育和小兒癲癇特別感興趣,歷經40多年的艱辛探索、砥礪前行,藉助於臨床-電生理綜合方法學,窮盡畢生的精力力圖闡明小兒神經生理髮育、成熟及其與癲癇的相關性。Ohtahara是日本癲癇研究的先驅,1957年開始對小兒癲癇進行研究。
  • 先天性肌強直是什麼?如果出現會有何臨床症狀,應如何進行治療?
    肌肉強直是一種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的以肢體肌肉強直為主的骨骼疾病。其臨床特點是嬰兒期發病,肌肉肥大,用力收縮後難以放鬆。患病率約為1/100000,依基因缺陷及臨床表現而異;依遺傳方式及臨床特徵而異,還可以分成氯離子通道常染色體顯性遺傳Thomsen型和常染色體隱性遺傳Becker型。該疾病預後良好,不影響壽命。
  • MeCP2突變導致相分離發生紊亂進而引起Rett症候群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Rett症候群與X染色體上的甲基化CpG結合蛋白2(MeCP2)基因的突變密切相關。Rett症候群病人MeCP2基因的突變大多數都集中在MBD 以及N斷的IDR區域。目前對於該基因的突變如何導致Rett症候群的發生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3,4】。近日,來自MIT的Richard A.
  • 基因突變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臨床意義
    與其他惰性B細胞淋巴增生性疾病不同,它們在幾乎所有病例只是一個主要基因中的分子改變的,而CLL具有異質的遺傳特徵,迄今尚未鑑定出任何統一的病變。在CLL中,幾乎沒有> 5%頻率的復發的分子突變,而大量生物學和臨床上未表徵的基因在較低頻率下發生突變。
  • 【臨床應用研究】PLPBP基因突變導致吡哆醇依賴性癲癇1例並文獻複習
    摘要目的 總結1例PLPBP基因突變導致吡哆醇依賴性癲癇(PDE)患兒的臨床特徵及基因突變特點,並進行文獻複習。方法 對2017年12月就診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的1例PDE患兒的臨床及基因檢測進行分析。
  • 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先天性心臟病基因!
    儘管手術和護理的進步提高了這些嬰兒的存活率,但冠心病患者在生命後期、其他先天性畸形和神經發育缺陷的風險仍然很高。這個體式圖顯示了一個基因與DNA的雙螺旋結構和染色體(對)的關係。染色體是x型的,因為它在分裂。內含子是通常在真核生物基因中發現的區域,這些基因在剪接過程中被移除(在DNA轉錄成RNA後):只有外顯子編碼蛋白。圖上標註了一個只有55個鹼基的區域作為一個基因。
  • 大多數男性想不到去查這種乳腺癌基因突變,都是命名惹的禍?
    你或許會聽說過BRCA基因突變,這種突變與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症候群(HBOC)直接相關。但很多人都不知道,BRCA基因突變不僅涉及到乳腺癌和卵巢癌,男性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概率一樣大,傳給子女的概率也一樣大。
  • 為你解答困惑:重症肌無力該怎樣診斷和鑑別?
    這些藥物能緩解或減輕重症肌無力病人的臨床症狀和電生理異常,最常用的抗膽鹼酯酶藥是騰喜龍,它的作用短暫,對95%重症肌無力病例有效.(二)電生理檢查重症肌無力病人的電生理表現為微小終板電位的振幅降低這個檢查可用作監測重症肌無力的臨床過程.它的優點是較為敏感,能及早作出診斷,但需要使用昂貴的設備和神經生理的評定.
  •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0:26:47 生殖細胞中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的2』-O甲基化修飾改變並產生先天性角化不良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Pier Paolo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有時無法判斷患者是否為遺傳性聾,同時耳蝸結構複雜,耳聾聽力表現難以區分,常規的電生理檢測或生化檢測均不能從病因學上給出滿意的解釋。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研究發現第一個和兒童膽管閉鎖相關的基因突變!
    通過找到和該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Sokol和來自埃默裡大學、猶他大學、費城兒童醫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及其他單位的研究人員也許確定了導致這種致命疾病的誘因。研究人員使用了新一代的基因測序,結果發現PKD1L1基因的突變和一群病人的BA相關。一些患BA的孩子同時還會出現脾異常和心源性畸形,這被稱作膽管閉鎖脾畸形症候群或者BASM。
  • 基因突變癲癇性腦病,5種藥治療無效,生酮治療後1 年餘無發作
    本案例報導主要通過分析其臨床發作形式、EEG 檢查、頭顱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資料,並通過二代測序panel 方法檢測患兒及其父母的基因,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總結。是指頻繁癲癇發作和癲癇樣放電造成的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或退化,如語言、認知、感覺及運動,且這些認知行為損害隨著癲癇的持續存在而不斷加重。
  • 首款罕見肌無力症候群療法獲批上市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韓靜 11月29日,美國FDA宣布,批准催化劑製藥公司(Catalyst Pharmaceuticals)的Firdapse(amifampridine)上市,用於治療成人Lambert-Eaton肌無力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