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5個月開始發病
基因突變
原本幸福的童年被徹底改變
最終確診為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苯巴比妥、丙戊酸鈉
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
吃藥、調藥、加藥、換藥
一次次希望破滅
又一次次的嘗試
但神奇的是
自從遇見了生酮飲食
孩子已1 年餘無發作
這是腦科醫院癲癇中心的李花主任等2018年在《癲癇雜誌》上發表的一個真實案例報導,讓我們再次見證了生酮飲食對抗難治性癲癇療效。
本案例報導主要通過分析其臨床發作形式、EEG 檢查、頭顱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資料,並通過二代測序panel 方法檢測患兒及其父母的基因,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總結。
病情介紹
患兒,男,5月齡起病,有癲癇家族史,發作形式為左側強直陣攣或右側強直陣攣,且發作頻繁,具有明顯的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符合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診斷,遺傳代謝相關檢測未見明顯異常,病因不明。
癲癇基因檢測發現 PIGA 基因有新發錯義突變,符合 X 連鎖遺傳方式。
治療方法
患兒曾先後予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治療,但效果欠佳。6~7 月齡出現兩次持續狀態。
患兒無明顯面部畸形及髓鞘化延遲的影像學改變,屬於不嚴重的 PIGA 突變表型,但患兒反覆癲癇發作,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
11 月齡時使用生酮飲食治療,目前控制 1 年餘無發作,生長發育較前進步。
出生後6個月視頻腦電圖
出生後1歲10個月視頻腦電圖
生酮飲食治療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癲癇性腦病 是指頻繁癲癇發作和癲癇樣放電造成的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或退化,如語言、認知、感覺及運動,且這些認知行為損害隨著癲癇的持續存在而不斷加重。
它是一組癲癇疾患的總稱,包括早發性肌陣攣腦病、大田原症候群、嬰兒惡性遊走性部分性癲癇、West 症候群及 Dravet症候群。
某些癲癇發作是難以控制的,並將最終演變成早發性癲癇性腦病。部分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病因與遺傳相關,已有包括 SCNA1 在內的多個基因可導致這一疾病。
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是生命的前6個月發生的頑固性痙攣,嚴重腦電圖異常,神經發育遲緩,新生兒期發作次數較多。
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主要特徵為頻繁強直痙攣發作和腦電提示遊走性部分性發作, 發作頻率逐漸增加, 最終發展為持續性發作。
生酮飲食 是一種醫學監督下的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能使機體保持慢性酮症狀態,同時提供足夠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與熱卡。目前已成為兒童難治性癲癇的重要治療方法,並已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可。
李花主任等在本案例報導中指出,生酮飲食對藥物難治性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國外也有相關個案報導。
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在2016年就報導過2例PIGA 基因突變的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患兒使用生酮飲食治療後完全控制發作。
其中一例4 月齡及 6 月齡有癲癇持續狀態,抗癲癇藥物治療每天仍有 3~6 次的強直性發作。患兒 10 月齡時,加用了生酮飲食療法,1 個月後癲癇發作完全停止。
研究指出,生酮飲食治療 PIGA 突變引起的癲癇發作機制未明,癲癇發作可能與細胞內γ-氨基丁酸(GABA)的損耗有關,而生酮飲食能使GABA 的合成及釋放加。
最後總結
李花主任等最後總結指出,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臨床表型及病因複雜,對於病因不明的患兒可行遺傳檢測,明確有無 PIGA 基因及相關基因突變,有助於評估病情並且及明確病因,X 連鎖 PIGA 基因突變可導致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本文報導了一例新發突變位點,且早發性癲癇性腦病多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抗癲癇藥物效果欠佳時可考慮行生酮飲食治療。
近年來,有關生酮飲食與基因研究的報導也越來越多,將為精準尋找適用生酮飲食的患者人群,評估生酮飲食相關基因位點,提高生酮飲食療效提供證據支撐。
參考文獻
1.彭凱,李花,歐陽梅. PIGA 基因突變所致早發性癲癇性腦病一例. 癲癇雜誌. 2018(07).
2.Joshi C, Kolbe DL, Mansilla MA, et al. Ketogenic diet-A novel treatment for early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due to PIGA deficiency. Brain Dev, 2016, 38(9): 84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