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癲癇性腦病,5種藥治療無效,生酮治療後1 年餘無發作

2020-12-23 健康界

出生5個月開始發病

基因突變

原本幸福的童年被徹底改變

最終確診為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苯巴比妥、丙戊酸鈉

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

吃藥、調藥、加藥、換藥

一次次希望破滅

又一次次的嘗試


但神奇的是

自從遇見了生酮飲食

孩子已1 年餘無發作


這是腦科醫院癲癇中心的李花主任等2018年在《癲癇雜誌》上發表的一個真實案例報導,讓我們再次見證了生酮飲食對抗難治性癲癇療效。



本案例報導主要通過分析其臨床發作形式、EEG 檢查、頭顱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資料,並通過二代測序panel 方法檢測患兒及其父母的基因,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總結。



病情介紹


患兒,男,5月齡起病,有癲癇家族史,發作形式為左側強直陣攣或右側強直陣攣,且發作頻繁,具有明顯的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符合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診斷,遺傳代謝相關檢測未見明顯異常,病因不明。


癲癇基因檢測發現 PIGA 基因有新發錯義突變,符合 X 連鎖遺傳方式。


治療方法


患兒曾先後予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水合氯醛、託吡酯治療,但效果欠佳。6~7 月齡出現兩次持續狀態。


患兒無明顯面部畸形及髓鞘化延遲的影像學改變,屬於不嚴重的 PIGA 突變表型,但患兒反覆癲癇發作,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


11 月齡時使用生酮飲食治療,目前控制 1 年餘無發作,生長發育較前進步。


出生後6個月視頻腦電圖



出生後1歲10個月視頻腦電圖



生酮飲食治療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癲癇性腦病 是指頻繁癲癇發作和癲癇樣放電造成的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或退化,如語言、認知、感覺及運動,且這些認知行為損害隨著癲癇的持續存在而不斷加重。


它是一組癲癇疾患的總稱,包括早發性肌陣攣腦病、大田原症候群、嬰兒惡性遊走性部分性癲癇、West 症候群及 Dravet症候群。



某些癲癇發作是難以控制的,並將最終演變成早發性癲癇性腦病。部分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病因與遺傳相關,已有包括 SCNA1 在內的多個基因可導致這一疾病。


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是生命的前6個月發生的頑固性痙攣,嚴重腦電圖異常,神經發育遲緩,新生兒期發作次數較多。


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主要特徵為頻繁強直痙攣發作和腦電提示遊走性部分性發作, 發作頻率逐漸增加, 最終發展為持續性發作。



生酮飲食 是一種醫學監督下的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能使機體保持慢性酮症狀態,同時提供足夠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與熱卡。目前已成為兒童難治性癲癇的重要治療方法,並已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可。


李花主任等在本案例報導中指出,生酮飲食對藥物難治性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國外也有相關個案報導。


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在2016年就報導過2例PIGA 基因突變的早發性癲癇性腦病患兒使用生酮飲食治療後完全控制發作。



其中一例4 月齡及 6 月齡有癲癇持續狀態,抗癲癇藥物治療每天仍有 3~6 次的強直性發作。患兒 10 月齡時,加用了生酮飲食療法,1 個月後癲癇發作完全停止。


研究指出,生酮飲食治療 PIGA 突變引起的癲癇發作機制未明,癲癇發作可能與細胞內γ-氨基丁酸(GABA)的損耗有關,而生酮飲食能使GABA 的合成及釋放加。


最後總結


李花主任等最後總結指出,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臨床表型及病因複雜,對於病因不明的患兒可行遺傳檢測,明確有無 PIGA 基因及相關基因突變,有助於評估病情並且及明確病因,X 連鎖 PIGA 基因突變可導致早發性癲癇性腦病。


本文報導了一例新發突變位點,且早發性癲癇性腦病多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抗癲癇藥物效果欠佳時可考慮行生酮飲食治療。


近年來,有關生酮飲食與基因研究的報導也越來越多,將為精準尋找適用生酮飲食的患者人群,評估生酮飲食相關基因位點,提高生酮飲食療效提供證據支撐。


參考文獻

1.彭凱,李花,歐陽梅. PIGA 基因突變所致早發性癲癇性腦病一例. 癲癇雜誌. 2018(07).

2.Joshi C, Kolbe DL, Mansilla MA, et al. Ketogenic diet-A novel treatment for early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due to PIGA deficiency. Brain Dev, 2016, 38(9): 848-851.


相關焦點

  • 案例報導 | 生酮飲食治療嬰兒癲癇
    嬰兒癲癇伴遊走性局灶性發作(EIMFS)是一種罕見的癲癇症候群,最早由義大利學者Coppola等於1995年報導。臨床研究發現,EIMFS與其他癲癇性腦病可相互演變,屬於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一種。
  • 生酮飲食治療罕見病癲癇Dravet症候群,讓我們的愛不罕見!
    患兒出生時多正常,早期發育正常,在1歲內起病,多在生後6個月左右。首次發作常為熱性驚厥,可為一側性或全面性陣攣或強直陣攣發作,熱性驚厥具有發作持續時間長和反覆發作的特點。28%-35%的患兒可能以無驚厥起病,但在以後病程中常有熱敏感特點。
  • 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缺陷導致的家族性癲癇性腦病
    儘管患者具有相同的MTHFR基因突變,但是其臨床特徵和癲癇性腦病起病年齡差異很大。可能因反覆細菌感染,P1對ACTH治療反應差;添加丙戊酸和拉莫三嗪治療2月後發作部分控制;隨後因發作頻率再度增加添加託吡酯治療。P3亦有反覆感染,初始治療為氨己烯酸,之後分別添加丙戊酸和託吡酯。託吡酯對兩個患者均有效。P1和P3分別已服用託吡酯36月和18月,均無再出現癲癇發作。P1和P3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發育延遲。
  • 生酮飲食治療癲癇至少要堅持多長時間來判斷療效?指南告訴你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兒童神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編著的《生酮飲食治療兒童癲癇性腦病循證指南》:生酮飲食療效判斷時間既有個體化特點,又與癲癇性腦病的種類及發作頻率有關(如嬰兒痙攣症每天發作
  • 難治性癲癇治療效果越來越差,為何不試試生酮飲食療法
    未接受合理正規的治療各國臨床研究表明,新診斷的癲癇病人如果接受規範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70%~80%患者的發作是可以控制,其中60%~70%的病人經2~5 年的治療可以停藥。①無法正視藥物難治性癲癇的事實2010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將難治性癲癇定義為:根據癲癇發作類型,合理選擇並正確使用至少2種耐受性好的抗癲癇藥物單藥或聯合使用後,仍未能達到持續無發作。
  • 生酮飲食治療兒童交替性偏癱,你知道多少?|生酮飲食|交替性|陣發性...
    對AHC病因的認識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自首次報導後近30年病因均不明。由於AHC與葡萄糖轉運體1缺乏症臨床相似,也有研究提出AHC與編碼葡萄糖轉運體1的SLC2A1、SLC1A3基因突變有關。2012年人類證實ATP1A3基因是兒童交替性偏癱的主要的致病基因,75%的AHC患者存在ATP1A3基因雜合子突變,並證實AHC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TP1A3基因突變多為新生突變,也有部分家系的報導。兒童交替性偏癱鑑別診斷在致病基因發現之前,AHC只能根據臨床表現診斷。
  • 嬰兒痙攣症,選擇生酮飲食還是ACTH治療?
    嬰兒痙攣症,一種常見的嬰兒癲癇性腦病。目前藥物治療對發作控制和發育仍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儘管癲癇性痙攣和高峰失律隨著時間而緩解,許多孩子患有其他形式的耐藥性癲癇症候群,約70%有嚴重的智力障礙。研究分析了2008-2017年在維也納醫科大學兒科接受治療的101例嬰兒痙攣症患兒的情況。
  •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權威發文:生酮治療Dravet症候群安全有效
    難 道 就 無 藥 可 救 了 嗎?「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預防和治療罕見遺傳病、防止患者發生不可逆轉的嚴重後遺症的重要手段。對於Dravet症候群的治療,2019年《罕見病診療指南》提到:生酮飲食是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之一。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GIST發病率不高,卻十分棘手,曾經一度無藥可治,唯一治療手段是手術,並且患者預後不理想。鄭志超——GIST靶向藥物進展1998年,科學界首次認識到了GIST的病因與KIT基因或PDGFRA活化突變密切相關。2001年,首個靶向治療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伊馬替尼問世。至今,全球已有十餘種GIST靶向藥物陸續登場。
  • 吃癲癇藥無效?生酮飲食可改善嬰兒痙攣症孩子異常腦電圖
    結果顯示 >>治療3個月後,20例(51.3%)患者癲病發作減少≥50%,其中4例(10.3%)患者癲癇無發作。治療6個月後,4例(10.3%)患者保持無發作,12例(30.8%)患者發作減少90-99%,8例(20.5%)患者病病發作減少50-89%,15例(38.5%)患者癲病發作減少<50%。
  • 【臨床應用研究】PLPBP基因突變導致吡哆醇依賴性癲癇1例並文獻複習
    該病最早由Hunt等[2]於1954年首次報導,至2019年1月,國內外報導200餘例[3]。2006年PDE的致病基因乙醛脫氫酶7家庭成員A1基因(ALDH7A1)被確定[4]。EEG檢查:對本例患兒出生17 d~10個月中6次系列EEG分析顯示,早期用吡哆醇治療時EEG僅少量放電;在僅用抗癲癇藥治療時,EEG表現為多灶性及廣泛性放電,並監測到局灶性發作,甚至痙攣發作混合局灶性發作接近持續狀態;在用吡哆醇靜脈滴注或口服治療後,EEG沒有立即恢復正常;吡哆醇撤藥後,癲癇發作復發且伴隨EEG加重;但在吡哆醇單藥長期維持治療後癲癇發作控制及EEG恢復正常並維持(表1)。
  • 天津市兒童醫院:生酮飲食治療不同病因癲癇療效不受病因影響...
    2018年,天津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發表的一項研究觀察了65例難治性癲癇患兒使用生酮飲食治療3 個月以上的情況。根據病因:分為不明原因癲癇組 34 例,症狀性癲癇31例。在症狀性癲癇患兒中,繼發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者16例,繼發於顱內感染者11例,結節性硬化3例,Dravet 症候群1例。根據發作形式:分為混合發作組30例,單一發作組35例。65例患兒中,癲癇性痙攣發作14例,非癲癇性痙攣發作51例。
  • 非洲生酮經驗:資源匱乏國家如何對付藥物難治性癲癇?
    儘管中低收入國家的學者討論了生酮飲食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包括2015年國際抗癲癇聯盟發布的《資源匱乏地區生酮飲食療法的提供》,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數國家,生酮飲食還未成為常規標準治療方法。患兒一男,2.5歲,21三體合併癲癇性腦病,每天有不同症狀的多種發作(癲癇痙攣、張力性發作和肌陣攣發作),在生酮開始前發育明顯遲緩。通過使用生酮飲食,癲癇發作減少50%以上,並在發育方面取得了進步,主要是在大運動方面。患兒維持3:1的飲食,自啟動生酮後沒有調整抗癲癇藥物。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用於急性發作的類固醇脈衝不再需要。
  • 我把生酮飲食治療作為孩子治療的第一站,嬰兒痙攣症的治療
    因為我們是沒有做過藥物治療的,直接選擇的生酮,和我們一起生酮的好多個病友,都是用過很多藥物無效後來選擇生酮的。 2019年6月6日在上海德濟醫院開啟了生酮,在生酮開始的第一天發現發作次數變多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我們全家開始有些動搖,但是湯圓媽媽很堅定一定要堅持生酮,王曼醫生也在根據湯圓的表現在不斷的調整生酮治療方案。
  • 吃了生酮餅乾會變聰明,真這麼神奇?專家:並非適用每個癲癇孩子
    孩子走路不穩的樣子 兒童神經內科肖能醫師通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原來孩子顱內出現了結節性硬化,引起了一種叫嬰兒痙攣症的癲癇性腦病 當飢餓或禁食後,人體就可以用由脂肪酸來提供能量,脂肪酸產生的酮體,乙醯乙酸, β-羥丁酸, 丙酮進入大腦為其提供另一種身體能量。 它可以改變大腦的細胞內外環境、調節神經遞質,突觸傳遞,神經調質的平衡功能,降低大腦細胞的興奮性,緩衝癲癇樣放電,從而起到了抗驚厥作用。
  • 生酮飲食可以治療癲癇,抵抗抑鬱?什麼原理?
    抑鬱症、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並成為世界3大疾病,全世界有超過2.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30年內,抑鬱症的患病人數激增10倍。生酮飲食,可以是抑鬱症患者的一種新的選擇。生酮飲食:治療癲癇生酮飲食是最近幾年流行的一種飲食方法,是低碳高脂飲食,主要是少吃米麵糖,多吃肉類和好的脂肪,還有蔬菜。
  • 癲癇小發作有哪些治療方法?
    核心提示:癲癇病是一種常見的腦病,其發作情況分為很多種,有小發作症狀和大發作症狀,但是大多數人都是癲癇的小發作,對於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的治療,否則到了大發作很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了解癲癇的治療方法,並針對性地採取治療措施對於取得癲癇病治療**有很大幫助。癲癇小發作有哪些治療方法?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下。
  • 靶向藥不是人人都有效,查基因再用藥是腫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近年來,癌症治療規範化、個性化、精準化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的迅猛發展,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已經進入了「精準醫學」時代。基因檢測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確認靶點後服用相應的靶向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浪費和藥物不良反應,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