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2020-12-22 MED24公開課

相信大多數人就算沒看過,也聽說過電影《我不是藥神》。劇中,癌症患者四處奔走求購一款「特效藥」格列寧,這讓主人公走上了代購印度仿製藥的不歸路。

有句話說得好,劇本源於現實,生活即是導演。這款所謂的「特效藥」,仿製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分子靶向藥物——格列衛(伊馬替尼)。除了治療費城染色體突變陽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伊馬替尼還對另一類特殊而狡猾的腫瘤——胃腸道間質瘤非常有效。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罕見惡性腫瘤,好發部位是胃和小腸,以及食管、結直腸等部位。GIST發病率不高,卻十分棘手,曾經一度無藥可治,唯一治療手段是手術,並且患者預後不理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精準醫療不斷進步的今天,GIST的起源和分子分型被醫學界逐漸探明,並且也有了腫瘤生物標記物和相應的靶向藥物。本期《精準百家談之圓桌派》特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鄭志超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疝外科周建平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胃腸外科寇有為副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疝外科宋禾副教授,就「精益求精——胃腸道間質瘤綜合診療」展開了精彩討論。

鄭志超——GIST靶向藥物進展

1998年,科學界首次認識到了GIST的病因與KIT基因或PDGFRA活化突變密切相關。2001年,首個靶向治療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伊馬替尼問世。至今,全球已有十餘種GIST靶向藥物陸續登場。

中國專家共識、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等均推薦對GIST進行基因檢測,主要為c-Kit、PDGFRA這兩種基因。與之相對應的是,檢測結果為陽性者可使用替尼類藥物治療。伊馬替尼等一、二線治療失敗後,依舊有三線藥物可選。

瑞戈非尼(regorafenib作為三線治療連續服用的Ⅱ期臨床研究顯示,依然有8%的患者達到部分緩解(PR),此外64%處於疾病穩定(SD),24%處於疾病進展(PD) ,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7.3個月,一年總生存率(OS)達到64.5%。

對於伊馬替尼、舒尼替尼耐藥、神經纖維瘤病1型(NF1)GIST,瑞戈非尼也有應用指徵。以一位伴隨NF1多發性皮膚神經纖維瘤的GIST患者為例,其KIT和PDGFRA突變為陰性,使用伊馬替尼2周無效後改用瑞戈非尼。第2個周期以後瘤內出現了壞死和縮小。

Avapritinib為PDGFRA D842V和KIT Exon17抑制劑。臨床試驗顯示,該藥對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原發性耐藥的D842V突變型GIST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達100%,12個月PFS達到78%。該藥已於今年1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適應證為PDGFRA8的18號外顯子突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GIST,在中國也已遞交上市申請。

Ripretinib有望成為晚期GIST 四線治療的新標準。INVICTUS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過三線治療依然進展的患者,使用ripretinib可獲得較長時間緩解:與安慰劑組相比,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64%;中位OS達到15.1個月,而安慰劑組僅為6.6個月;中位PFS為6.3個月,遠高於安慰劑組的1.0個月。此外,ripretinib副作用要明顯低於此前其他靶向藥。

2020年5月15日,ripretinib獲得美國FDA批准,成為GIST領域首個獲批的四線治療藥物。另一項ripretinib對比其他現有晚期GIST用藥的頭對頭Ⅲ期研究正在進行,中國也有參與。

HQP1351是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原創1類新藥、第三代BCR-ABL抑制劑,臨床研究顯示對伊馬替尼耐藥的CML患者有效。由於CML與GIST在發病機制上極其相似,因此國內也啟動了HQP1351治療GIST的Ⅰ期臨床研究,最終結果值得期待。

周建平——GIST術前靶向治療

有關靶向藥物的術前使用,《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1年版)》(後簡寫為中國專家共識)明確了以「術前治療」代替「新輔助治療」的說法。除了初次手術之前可對GIST進行術前靶向治療,2017版中國專家共識還擴充了適應證——復發、轉移或難以切除的GIST患者,也可行術前分子靶向治療。

術前靶向治療可以縮小手術範圍、避免不必要的聯合臟器切除、降低手術風險,同時增加根治性切除的機會。對於瘤體巨大、術中破裂出血風險較大的患者,可以減少醫源性播散的可能性。

GIST是一個驅動基因和生物標誌物明確的腫瘤,基因檢測可以精準地指導術前治療,做到有的放矢:

檢測結果呈11號外顯子突變者,可選擇接受伊馬替尼400毫克一線治療第9號外顯子突變者,可選伊馬替尼600~800毫克PDGFRA D842V突變的患者對伊馬替尼完全耐藥,不適合使用伊馬替尼,應選擇其他二、三線治療方案。

術前檢測提示患者有D842V突變,伊馬替尼用藥三個月之後,腫瘤無變化

伊馬替尼治療每2~3個月需要重新評估療效。通常10~12月的時間達到最大療效,即兩次連續CT掃描證實腫瘤無進一步縮小。此時建議停藥1~2周再進行手術,並且術後應儘快恢復藥物治療。

2003年至今,全球有多項臨床研究報告了伊馬替尼對GIST基因檢測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伊馬替尼通過術前治療的形式與手術結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預後。

雖然成功案例很多,周建平教授也拋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伊馬替尼術前治療的風險分級評估標準?術後輔助用藥療程?術前治療能否改善患者OS?接受術前治療的患者術後病理反映了體內藥物敏感結果,這與患者PFS、OS等實際臨床獲益有什麼樣的關聯?以上還需要進一步臨床總結。

寇有為——基因檢測不可或缺

GIST起源於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ICC),免疫組化上可出現KIT蛋白(CD117、DOG-1)表達,腫瘤遺傳學上有KIT基因或PDGFRA活化突變。基因突變主要位點是c-Kit與PDGFRA,包括KIT9、11、13 17號外顯子突變及PDGFRA基因的12、14、18號外顯子突變。基因突變是GIST發生的驅動因素,也與腫瘤預後密切相關。

PDGFRA基因突變陽性的GIST通常預後良好,而KIT 9基因突變或KIT 11基因缺失通常與腫瘤頻繁複發相關。

基因突變的檢測對GIST的治療有重要意義。例如,靶向藥物伊馬替尼對不同基因突變的GIST的療效有所不同。

B2222研究:84%的晚期GIST患者臨床獲益,其中,11號外顯子突變的臨床獲益率達93%,9號外顯子突變獲益率74%,而無突變(野生型)患者臨床獲益率僅33%,並且都只達到SD,而未達到完全緩解(CR)或PR。

EORTC62005研究:9號外顯子突變患者接受伊馬替尼800mg治療PFS獲益更高。

S0033研究:伊馬替尼高劑量組(800mg)可將9號外顯子突變GIST患者的CR/PR率從低劑量組(400mg組)的17%提高至67%。NCCN指南也建議對KIT 9號外顯子突變的患者採用800毫克的起始劑量。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項研究表明,野生型GIST患者也可從伊馬替尼治療中獲益,但PR率並不高,大部分患者僅達到SD。

中國回顧性研究:158例GIST患者中位PFS為19個月。突變患者和野生型患者的PFS分別為28個月和8個月,11號外顯子、9號外顯子和野生型GIST患者的中位PFS分別為31、13、8個月。KIT 11缺失型、點突變、混合型突變的中位PFS分別為31、24、31個月。

韓國研究:對290例伊馬替尼治療不可切除、復發轉移的晚期GIST的分析顯示,基因突變類型與伊馬替尼療效以及長期生存相關聯。235例患者中,KIT 9基因突變患者較KIT 11基因突變患者客觀緩解率(ORR)較低(36.7%對63.6%個月),PFS較短(28.7對49.4個月)。

ACOSOGZ9001研究:伊馬替尼作為輔助治療時,外顯子11突變GIST患者獲益明顯,無復發生存率(RFS)達到91%,而安慰劑組僅65%;PDGFRA 突變患者的RFS達到了100%,而安慰劑組僅76%。但伊馬替尼對9號外顯子突變患者的獲益尚不明確,提示9號外顯子突變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輔助治療。

SSGXVIII/AIO研究:11號外顯子突變的GIST患者獲益顯著,9號外顯子突變、野生型患者有獲益趨勢。

舒尼替尼可作為對伊馬替尼耐藥的晚期GIST的二線用藥,具有比伊馬替尼更廣泛的抑制酪氨酸激酶信號通路的基礎。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可延長KIT 9突變和野生型患者的PFS和OS,療效優於11號外顯子突變人群。GIST也常出現繼發突變,位點主要為KIT13、14、17、18號外顯子。舒尼替尼有望顯著延長KIT13、14號外顯子突變患者的PFS和OS。

常規GIST基因檢測為11號外顯子、9號外顯子、13號外顯子、17號外顯子、12號外顯子、18號外顯子,但已不能滿足目前GIST的治療需求,例如繼發耐藥的14號和18號外顯子突變,野生型患者中還有十多種基因類型沒有涵蓋。

希臘一項研究通過二代測序(NGS)技術檢測了38例GIST患者,檢測出14個癌基因的43種突變,總突變率為95%。因此,GIST患者可能需要藉助高通量NGS技術接受更多位點的檢測,才能保證更精準的診斷和用藥。

圓桌討論

關於GIST治療的一些難點問題,專家們進行了圓桌討論。

1.轉移性GIST治療,藥物還是手術,如何選擇?

2、野生型GIST未來的診療方向,基因檢測能為這部分患者提供哪些有意義的指導?

3、多基因檢測在胃腸間質瘤臨床診療當中的哪些環節更有指導價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癌症患者治療一般都要做基因檢測?
    為什麼癌症患者治療一般都要做基因檢測?在治療方面上,主要是為了找出癌症的致病基因,以尋找相匹配的靶向藥物。癌症的病因從細胞分子水平上講,癌症就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當基因配方出現微小變化,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功能、數量等,從而使細胞分化不正常、生長失控,導致癌症。基因檢測的作用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癌症患者是否攜帶某些異常的基因。
  • 薛濤:建議江蘇把肺腺癌靶向治療EGFR基因檢測費納入醫保
    會議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努力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建言獻策,江蘇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薛濤表示,目前,全國多個省市已將癌症治療靶向藥物納入大病保險特藥支付範圍,但是靶向治療基因檢測技術卻未納入,給癌症患者及家庭帶來較大負擔。他建議,江蘇省將基因檢測作為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納入醫保,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 靶向藥不是人人都有效,查基因再用藥是腫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近年來,癌症治療規範化、個性化、精準化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的迅猛發展,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已經進入了「精準醫學」時代。基因檢測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確認靶點後服用相應的靶向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浪費和藥物不良反應,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 癌症基因檢測:從「對症下藥」到「對個體下藥」
    臨床醫生在腫瘤治療中發現,人體腫瘤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部位的腫瘤,治療效果和方法也應因人而異,這種因人、因病而採取的不同疾病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治療」。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只有做基因檢測,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實施個體化治療,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合適他們的藥物。
  •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我們並不推薦患者盲試靶向藥,但如果已經用過其它的治療手段,也沒檢測出基因突變,連醫生也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時,我們會綜合考量以下幾個因素:基因檢測的結果是否規範?現在有很多基因檢測公司,但水平卻參差不齊,有些公司的檢測結果不一定準確患者是否為基因突變的高發人群比如:年輕、不吸菸的女性,這種通常都是肺腺癌,這種往往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較高,單純的EGFR突變的概率大約為50%-60%,罕見靶點突變的概率為30%
  • 為什麼吃靶向藥之前需要做8000元的基因檢測?不做行不行?
    唐女士體檢的時候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她聽朋友說可以吃曲妥珠單抗(郝賽汀)治療,但是醫生卻建議她先去做一個靶向藥基因檢測,唐女士查到基因檢測費用將近8000塊,心裡嚇了一大跳,本來靶向藥就這麼貴了,為什麼還要花大價錢去做基因檢測呢? 基因檢測怎麼做?
  • 2019最新:史上最全腫瘤靶向藥及免疫治療盤點,收藏檢索用!
    在白駒過隙的不經意間,癌症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作為新藥研發大國的美國不僅有新藥獲批,也在已獲批的靶向藥及免疫治療藥物擴展新適應症上下足了功夫。 中國,在癌症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方面取得的成績就更加突出了,不僅有國產的新藥問世,而進口靶向藥進入醫保的步伐也在策馬揚鞭中。
  • ...疑惑:靶向藥這麼好,為什麼醫生說我不能用?——靶向用藥基因檢測
    【肺癌】佳學基因肺癌指導基因解碼 佳學基因導讀:對於肺癌患者,肺癌靶向治療相比於化療毒副作用小,有較高的選擇性和安全性,能夠最大程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種高效的腫瘤治療方法。但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藥,哪些人適合服用靶向藥進行治療呢?
  • 能治17種癌症 單價23萬的「抗癌神藥」真這麼神?
    據悉,TRK融合腫瘤的診斷可通過特定的檢測方法,包括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NGS)和螢光原位雜交(FISH)對NTRK基因融合進行鑑定。腫瘤中存在NTRK基因融合的患者適合接受Vitrakvi治療。  經臨床試驗,服用這種藥也會有些副作用,常見的有疲勞、噁心、頭暈、貧血、咳嗽、嘔吐、腹瀉等。和所有藥物一樣,這款藥長時間服用也會面臨耐藥性的問題。
  • 一文盤點各實體瘤已上市靶向治療及相應基因檢測
    下面,小編就針對不同實體瘤癌種,進一步分享一下當前已上市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方案及部分相關的基因檢測項目。其容易發生突變,常見的是ALK基因融合(重排)而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會增加若干種癌症的發病機率,最常見的就是肺癌,這種基因突變通常被稱為ALK陽性。ALK陽性的肺癌患者治療要首選靶向藥,也就是ALK激酶抑制劑。目前ALK抑制劑也有三代5種藥物上市,其中3款已在我國上市,首選治療方案為一代克唑替尼,但入腦性不強。如果出現耐藥或腦轉移,則首選二代ALK抑制劑阿來替尼。
  • ...您的健康,我們專家有話說】為什麼肺癌靶向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
    近年來一些基因突變在肺癌中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與之相應的靶向藥物不斷被研發並應用於臨床,靶向治療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但是並非適合所有肺癌患者。在進行靶向治療前必須進行基因檢測,只有存在基因突變的患者,才能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 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
    由於罕見,許多乳腺癌治療研究很少包括男性患者,因此在男性中使用靶向治療通常取決於該藥物在女性患者中的表現。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該藥物可與多西紫杉醇和曲妥珠單抗一起用於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這3種藥物組合也可用於在手術前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輔助治療。4 拉帕替尼(泰立沙)拉帕替尼是另一種靶向HER2蛋白的藥物。用於治療不再受化療和曲妥珠單抗幫助的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
  • 基因檢測為癌症做了什麼?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掌門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Francis S. Collins 博士對此評價道:「測序技術需要變得更小型、更快速、更便宜,才能滿足個性化醫療的需求。我們期待這種創新技術能夠應用在生物醫學研究,並最終應用於臨床。」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該研究比較了以鉑類為基礎的4種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不同化療方案,結果表明四種方案方案之間無明顯差異。而同時期,國際藥廠也幾乎放棄傳統化療藥物的研發。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實際上,這樣的描述可見於幾乎所有靶向藥物的說明書中,因為只有具備某一個癌症突變之後,使用針對性的靶向藥才能起到「逢山開道,遇水修橋」的效果,否則不僅耽誤有效治療的時間、白白承受副作用,還可能因病情加速惡化而導致生存時間的大大縮短。
  • 一次性定位腫瘤「命門」,全靶點基因檢測助力靶向免疫治療
    然而在現實應用中,靶向藥物會出現耐藥性而導致患者被迫換藥,為了讓患者在一次檢測中獲益更多,近期,和瑞基因發布了大Panel基因檢測「和全安」系列新品——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654基因)。與其他檢測產品不同,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產品堪稱基因檢測大套餐,能夠一次性定位腫瘤的「命門」,為患者準確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提供幫助。
  • 基因檢測有什麼用?為什麼癌症患者需要做?花高價值得嗎?
    尤其是在進入中後期之後,靶向藥物的治療或者免疫療法,花費開銷都很大,但是有些藥物目前還不納入醫保,這都需要患者自費治療,所以壓力很大。不過從去年開始,北京的醫療機構中,使用靶向藥物之前的基因檢測已被納入了醫保,報銷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0%。這樣一來,患者的就醫壓力就大大減輕了。
  • 治癌,別掉以輕心!醫生叮囑:吃靶向藥時,別忘做3件事
    格列衛,是2001年上市且作為第一個針對癌症基因突變的靶向藥,並為後續靶向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所謂靶向治療其實如同「打靶」一樣,所使用的靶向藥可以識別癌症腫瘤細胞的特有基因並針對性的攻擊致癌位點,從而阻止癌細胞生長繁殖或直接殺死癌細胞。傳統的放化療雖然也具備殺死癌細胞的作用,但是卻會誤傷正常的細胞組織,而靶向藥則能
  • 十餘種癌症靶向藥大幅降價
    核心提示:2017年7月19日,國家人社部發布了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結果,36個藥品納入醫保並大幅降價,其中10餘種是覆蓋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淋巴瘤、骨髓瘤等抗癌靶向藥。據悉,湖北省從9月1日開始執行新價格,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已有許多患者受益。
  • 全球權威癌症機構發布又一廣譜抗癌神藥有效治療17種癌症...
    這恐怕要讓人失望了,這種丹藥是不存在的。然而,針對腫瘤這種疾病,有沒有一種可以治療多種腫瘤的藥物?   實際上,臨床上的一些化療藥物比如針對腫瘤細胞增殖的一些化合物藥物也能夠治療多種類型的腫瘤,然而副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