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它意味著所有的考生要拋開背景的差異來一次公平的「交鋒」。
這是剛剛恢復高考時的備考場景:「許多讀者早上進來,帶幾個大餅,圖書館裡有開水供應,一直到晚上圖書館關門再出去。因為人太多,所以窗臺上也坐滿了人,許多人連窗臺位置也坐不上,只能坐在地板上,甚至室外的陽臺上。」他們誓要將那失去的十年補回來,徹底地否定了「讀書無用論」,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讀書的浪潮!
2020年高考,情況極為特殊。各位家長、考生以及教育界同仁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國家的決策,因為新冠疫情打亂了學生返校的計劃,幹擾了正常的三輪或是五輪複習。廣大教職工和學子們轉戰網課平臺……
思來想去,我還是想拿自己的教訓跟大家說事,也不怕丟人。希望可以給今年參加高考的弟兄姐妹們,提個醒!
新冠疫情大爆發,頻頻觸動高考學子的神經。高考的氛圍與我們那年高考有驚人的相似。
我高考那年是2008年,大家知道發生了5·12汶川大地震,舉國哀痛。新聞報導、文藝募捐、文學報告等,眼前的畫面全都是滿目瘡痍。全校組織觀看抗震救災文藝匯演,集體默哀,聽到白巖松那焦慮沙啞的聲音,好多同學在抹眼淚。這次集體活動就在高考誓師大會之後不久。
高考已經吹響了衝鋒號,無論如何要集中所有的精力用在備考上,像子弟兵那樣「攻堅克難」。班主任再三告訴我們:「國家有難,在坐的大家唯有奮發有為,為國家增添備用人才。」這句話像極了鍾南山院士對學子們的殷切期望。
我們的思緒總是不由自主地飄向與地震相關的報導,下意識地覺著自己應該幹點什麼。然而,除了積極地捐款捐物,唯一能做的還是班主任所說,備考不要走神,發揮正常水平。而現實確實,我們緊繃的神經總是不由自主地放鬆、緊張,再放鬆、再緊張……難以真正紮下心來。
國家有大事,精神勿放鬆。如果你是國士,當衝鋒在前,而前提是你要成為國士。這步路一定沉下心,紮下根,經歷數年煎熬,才能為國擔重擔。否則,就只能像《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張北京那樣,做點好事還心有不甘。
說來說去,唯一希望的是大家在國難面前,寧靜致遠,把鴻鵠之志放在高考後面,眼下一門心思作準備。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不為過,這是我們當下能為國家做的最大的貢獻!想想非典那年,想想2008年,今年又有波折,高考延期也好,身心俱疲也罷,一切終將過去,但願心無雜念,於心無悔。
備考過程中,自己著急,任課老師也著急。自己著急該會的題學不會,任課老師害怕該做的題沒有做。衝刺階段,大家都在爭分奪秒,恨不能頭懸梁。
有經驗的高中老師都明白,高考題型在平時的訓練中差不多都會涉及到,甚至相似度非常高。如果說考生把不會的題目,尤其是在各種考試中總是犯錯的題型研究透徹,在高考中是能拿下大部分分數的。
問題是任課教師都會有矛盾心理,生怕哪套試卷中的哪個題是原題,然而沒把卷子發給大家。如此一來,備考又成了題海戰術。學生呢,疲於應付,完成試卷,改錯,再做下一份……中等偏下的學生難以跟上節奏,高考中會在「同樣」的題目中敗下陣來。說白了,就是錯題沒消化。怎麼辦?
題目要精選,這個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老師,學生要麼是「小白」,要麼被動地「服從命令」。希望任課教師,輔助學生精選精練,少做無用功。如果是小班教學,建議每位老師給學生量身定做輔導計劃。
在第三輪或最後一輪複習的時候,做題:一要求速度,二要求中達率。說白了,就是解題效率,在固定的時間內,拿到更高的分數,要講策略。複習過程中就要有這種策略意識,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題目要拿下,一目了然的題目減少複習時間,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可以果斷放下。當然,這種感覺也是在做題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種意識,不單純是靠總結和指導,但一定要有。
做題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更多的內容,也就是尋求質變,而不是單純量變的累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這個道理,目的是質變、質變!質變等於能力、方法與數量的有機結合。
首先是弄懂,弄懂就是明確解題思路、知識點、審題、概念,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問題,然後查缺補漏。要明確告訴自己,不留「歷史問題」,高考以後再研究,就沒意義了。
其次是弄通,弄通就是明確這是什麼題型,跟同題型的題目有什麼不同,在哪裡發生了變化,以及突破口、陷阱設在哪裡,解題方法有沒有共同、共通之處。重要的是總結,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形成自己的寶典。不要看著別人的「寶典」,就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如獲至寶,關鍵是自己的總結。
高考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一科考砸了,然後心灰意冷。
曾經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03還是04年的時候,數學相當難,難到在高考考場上就有同學想放棄。據說當年,意外啟用B卷,不僅出現了奧賽題,還有超綱題。有同學反映,拿到試卷,按平時訓練,過一遍,先做哪些題目,後做哪些題目,然而當時是過了好幾遍,沒發現幾個一眼會做的。走出考場,大多數考生一臉黯然,可以看到有女生蹲在角落裡哭泣。高考成績出來之後,平均分出奇得低,然而這種情況仍然不影響大學招錄。
遇到發揮不好以及題目太難的情況,但願各位考生明白,不只是自己難,對所有的考生都很困難。這個時候除了拼平時知識點、能力、方法的積累,還要拼心理素質。考試不到完全結束,絕不能因為一科考砸了就放棄自己。150分的題目,哪怕就考90分,說不定你也過了平均線。你能到達你能爬上去的高度,就問心無愧,這就是「盡無力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總結,卻不是終結性評價。不管上帝給予你的是什麼風景,希望你能滿心歡喜。別人的風景再美,未必是屬於自己的巔峰。爬那座山,過那條河,有時要交給命運去決定,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高考結束之後,焦慮地等待成績,然後是緊鑼密鼓地搜集報考信息,反覆權衡。
在錄取分數分析方面,我不甚專業。但我可以給你最大的一點提醒,就是要尊重自己的興趣,這可能是你面對高考分數,所能作出的為數不多的選擇。尊重自己的興趣,就是尊重自己的人生,就是為自己而活。
為什麼?可能班主任希望你報得高一點,家長可能希望你報熱門(好就業),而到底報啥自己也說不清。一是因為大部分人的分數會很尷尬,選重點學校未必能選重點專業,選好專業未必能選好學校;二是因為沒有誰能告訴你麵包和鮮花的世界,到底哪個重要。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給您幾個建議:
一是優先選擇專業。
自己想學什麼專業,興趣說了算。如果自己說不清,上網搜索一下每個專業的核心課程,看看傾向文科還是理科,看看側重數學還是物理,再看看自己的能力特點,能否應付得來。如果還無法鎖定,可以到圖書館借或者從網上買幾本專業課程的教材,看能否激起自身的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歸屬於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成就動機理論,他關注的就是學生試圖獲取好成績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源自學生要求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需要,或者說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內部動機。
其實,大部分高中已經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該課程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通過綜合權衡和分析,確定職業傾向,乃至職業目標,亦即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確定人生方向,提高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從國家層面避免人才浪費。如果你們的學校沒有類似課程,那就要靠自己。
二是在專業確定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相對較好的學校。
如果能上985、211或者一本院校,即使你的專業是冷門,也未嘗不可,切忌犧牲自己的興趣專長而遷就熱門專業。如果你想學的專業恰好是熱門專業,那可能就意味著你要犧牲上綜合排名更高的學校及其弱勢專業。如果你的分數還要面對上本科和專科的選擇,建議你放棄興趣專業,選擇本科,這是一個特殊情況。如果只能去專科,那建議你選本科院校的專科專業,而非高職院校。只是建議,僅作參考!
對即將面對高考的莘莘學子來說,高考就是全部,是一切可能性的原點,大有「黑雲壓城」之感;而對於過來人來說,高中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處驛站,高考也無非是一座自己必須要逾越的大山,咬咬牙,就過來了。平常心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高考幾乎可以決定人生幾十年的走向。
但願廣大學子,越挫越勇,大不了給自己來點「崩潰療法」,設想自己在高考當中一塌糊塗,像蔣昌建說的那樣,「在悲情中認識自己」。假設面對高考失利,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很堅強!高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