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晶
近日,在江蘇大學公共選修課《戲曲鑑賞》的課堂上,會計學專業學生莊婉穎體驗了一把《西廂記》中「紅娘」一角的全套裝扮。「包頭、吊眉、貼片子、帶水鑽頭面……整個化妝過程耗時近一個小時。」雖然頭套很緊,戴久了頭很痛,但變身為「角兒」的莊婉穎難掩興奮,「這個經歷太有意思了,看著鏡中的自己感覺精神頭都不一樣了。」
文化是養成、浸潤、升華。只有符合青年人的趣味和審美,實現有青春氣息的文化育人,才能源源不斷地把優秀文化輸送到學生面前,實現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
近年來,作為一所以農機起家的綜合性大學,江蘇大學始終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本著讓學生「動起來」、讓文化「活起來」的理念,充分運用沉浸式、體驗式教育新模式,實施文化育人工程,讓優秀大學文化在學生心底牢牢紮根。
借力傳統文化「圈粉」
文化是活的生命。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一個「活」字上,只有形式活潑、內容靈活的文化育人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事實上,江蘇大學的學生對戲曲向來不陌生。學校大禮堂每年都有校外職業劇團上演經典戲曲劇目,校內也有戲曲社等藝術社團,學生可以自發排練、表演。今年,為建立藝術傳承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持續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學校與鎮江市藝術創研中心合作成立「戲曲傳承基地」,定期邀請大師團隊進校開展精品戲曲欣賞、經典戲曲教學、展示交流等活動。
去年獲第十四屆全國高校京劇演唱會二等獎的楊學超已在校園裡小有名氣,加入戲曲社以來,參加了大學生藝術團年度匯演、中外文化交流夏令營、國際文化節、社區戲曲公益講座等各類校內外演出近二十場。從一名「零基礎」戲曲愛好者成長起來,走近戲曲、愛上戲曲,楊學超說:「希望能夠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國粹之美,爭取在校園裡讓傳承國粹的火燃得更廣、更旺。」
日前,江蘇大學還通過制定實施《江蘇大學關於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等措施,將美育教育全面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憑藉美育專業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藝術進校園,藝術展演等形式,將研習賞析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更好地形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藝術教育新格局。
多元文化思辨中前進
一間間高大空曠的實驗室、一座座精密繁複的試驗臺、一排排不同型號的農業機械裝備……近日,在江蘇大學菁英學院正式啟動的「行走的課堂」上,來自全校20個學院、62個專業的150名菁英學員在校黨委書記、菁英學院院長袁壽其的帶領下,一同走進校園裡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機大院實驗室等各類涉農「現場」。
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師生匯聚一堂,如何實現育人實效最大化?學科有界,文化無界。多元文化交流也許正是促進深度融合最好的「黏合劑」。
「作為一名文科生,雖然對排灌機械、智能農機等前端科研並不了解,但看見實驗室中大大小小的實驗設備以及實驗人員忙碌的身影,便深切感受到每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他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文學院學生謝矅宇感嘆地說。
除了促進學科多維度融合,江蘇大學從特色項目出發,讓浸潤特色文化的「一院一品」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同樣成為打造多元校園文化的重要方式。
機械工程學院聚力培養工科「讀書郎」、農業工程學院厚植「知農愛農為農」情懷、藥學院大力弘揚「藥文化」……今年,全校20餘個學院按照「一個學院,一個特色,一個精品」的思路,創建了各自特色鮮明、亮點突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院系文化,在促進校園文化百花齊放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特色校園文化的發展和形成。
特色文化下踐行時代使命
今年秋收時節,一群身穿紅馬甲躬身割水稻的「農民」出現在江蘇省黃海農場中德示範園。這些「農民」其實是農業工程學院的學生,埋頭收割的他們正和農場的聯合收穫機進行著一場水稻收穫競賽。
「看著收穫機5米多寬的『鐵嘴』一口一口吞掉水稻,確實特別震撼。」從小在城市長大、從未下過田地的本科生劉子榮說,「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親眼見識到農機技術的先進性,讓我對未來從事農機事業充滿了信心。」
這是一節開在田間地頭的勞動大課,也是一節開在學生心上生出「知農愛農為農」情懷的育人大課。根植於深厚的「農」字特色和歷史底蘊,江蘇大學正在大力推進「095工程」,著力強化全校範圍的「知農愛農」文化建設。
「我為什麼始終熱愛我的學校?這是我曾經奮鬥、戰鬥與堅守的地方。」當下,校園裡一支由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退休教師、10名涉農學科的優秀師生代表組建而成的「知農愛農,強農興農」師生宣講團正帶著他們的故事,深情講述著他們的愛國情懷、江大情懷和農機情懷。當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堂、書本,甚至校園,學生得以用腳步丈量世界,以真心觸摸歷史,知識與文化終將重新跳動、組合與豐富。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面向未來,江蘇大學將繼續全力以赴,緊隨國家發展步伐,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銳意創新文化育人體系,培育具有農機特色的一流大學文化,真正讓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中國科學報》 (2020-11-24 第6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