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殷寶灩送花樓會》太壞了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在《殷寶灩送花樓會》中,女主角殷寶灩愛上了一個已婚教授,找到了「愛玲」(即張愛玲本人),傾訴感情的煩惱。

張愛玲傳說中未完成的作品有哪些?一本小說引發了傅雷情史?張愛玲晚年堪比百萬富翁?錢鍾書對張愛玲的評價是褒是貶?

張愛玲是個說不完的話題,晚年張愛玲不愛與人交往過密,唯獨與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宋淇及其夫人鄺文美保持著深厚情誼。張愛玲過世後,對她的爭議與各類形象描述不絕於耳,其中不少卻缺乏考證。

宋以朗。 圖/楊博

5月8日,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宋淇之子、翻譯家宋以朗帶著最新作品《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來到上海,與讀者見面,並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宋家客廳」主人宋淇,與錢鍾書、傅雷、張愛玲、吳興華四位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不同時期有著密切交集。《宋家客廳》一書就是宋以朗以「客廳」第三代主人身份,追述宋淇一生文和事,披露了宋淇與錢、傅、張、吳四位在不同時間(抗戰、戰後、解放、「文革」、改革開放)的交往生活片段,破解了不少疑團和誤解,也記錄下了跌宕大時代中,那一代文人百轉千回的惜別惜聚。

宋淇與錢鍾書來往的信件。圖/楊博

宋淇與錢鍾書、傅雷等人情誼深厚,不過因為政治原因,與張愛玲的通信和聯絡最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交往通信40多年,《宋家客廳》中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給予了張愛玲。

宋以朗,統計學博士出身,做過FBI庭審翻譯,精於翻譯。近年來由於他的整理,張愛玲中、後期許多鮮為人知的作品,如《小團圓》、《異鄉記》、《易經》、《少帥》等中英文作品陸續問世。宋以朗只小時候在家裡見過張愛玲,對張愛玲模糊的印象也只是「整日在臥室,安靜的如隱修遠的院友,吃飯不挑食,打扮樸素,深度近視又不戴眼鏡看事物總要俯前」。

「為我這本書作序的學者陳子善說要研究張愛玲,外頭好些張愛玲的傳記都不要看,太多虛構的東西。但是我在家裡看了大概有六七十本寫她的書」,宋以朗和記者聊到此笑道,「正是因為看到太多傳記的內容偏差太大,以訛傳訛,有的書寫張愛玲穿一身紅色旗袍過世,後來的書就照搬這些內容,太離譜。所以我才覺得有必要整理張愛玲和我父親的書信,還原一些真實的情況」。

宋以朗說,如果讓他寫一本關於張愛玲的書,他大概只能寫100字。所以這本《宋家客廳》中的內容,統統是從手稿、書信中整理出來的資料。「所以這本並不是我的書,可以說是他們這幾位文人合作完成的書」。

張愛玲傳說中的作品

張愛玲曾說人生四件恨事:海棠無香、鰣魚多骨、《紅樓夢》殘缺不全、高鶚妄改。宋以朗覺得一個作家想寫一部作品,有了結構動了筆,卻因故沒有寫成,或許可以算第五件恨事。以宋淇這幾位老友為例:錢鍾書中年時據說有寫了一半的長篇《百合心》,後來聲稱遺失,到晚年又傳聞他用英文著書,結果也沒有下文;吳興華本來想翻譯《神曲》,再寫一部以柳宗元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可惜還沒寫好,就在「文革」中橫死。

張愛玲也和他們一樣,有不少曾經構思但沒有寫好的作品。張愛玲與宋淇夫婦通信四十年,談及的創作構思很多,也告訴過宋淇諸多奇怪的想法。她擬寫而未寫成的作品,有以同代作家經歷為素材的長篇和中篇小說,如《芳香的港》、《謝幕》;有寫親身經歷的散文,如《不捫蝨而談》。「張愛玲從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幾乎每星期搬一次家,原來她為了跳蚤問題,那幾年一直過著流離遷徙的日子,本打算寫《不捫蝨而談》,結果卻是『捫蝨而不談』」。

另外,張愛玲對佔卜算命、心靈感應之類的事情,也一直都有興趣,也構思過《談面相》和《談靈異》。宋以朗回憶,當時宋家有一部牙牌籤書,張愛玲便常常借來佔卜,出書、出門、求吉兇都要借重它。有趣的是,張愛玲還對鄭和下西洋的題材有了興致。

上世紀60年代,張愛玲致信宋淇,說想寫一本關於三寶太監鄭和的下西洋的書。張愛玲構建的故事是:鄭和追建文帝至錫蘭,建文帝以做和尚掩飾身份,隨後鄭和、建文帝與錫蘭公主發生了一系列愛恨糾葛。「這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和張愛玲之前作品的風格很不一樣,借著張愛玲的書信,我們可以了解她不同的一面。」宋以朗告訴記者。

張愛玲

大多介紹或描述張愛玲的作品中會配以這張照片,這張廣為流傳的張愛玲照,是1950年代宋淇夫人鄺文美帶著張愛玲前往香港蘭心照相館拍下的。張愛玲喜歡圓臉,拍照的時候就將頭往上抬,顯得臉圓一些。「這批照片顯得張愛玲很有神韻,我們有時開玩笑會說如果沒有這幾張照片,張愛玲的形象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好」,提到張愛玲在香港留下的一些照片,宋以朗笑說「真的不好看」。

這張照片也見證了張愛玲與鄺文美的感情。宋以朗回憶,一般人都說張愛玲和姑姑、炎櫻很要好,卻忽略了鄺文美才是她下半生最好的朋友,彼此的書信來往也最頻繁。「我手上目前有她和我父母三人的六百多封信,正在整理」。

張愛玲的晚年流傳著太多的錯誤信息,「生活拮据」、「狼狽不堪」、「顛沛流離」這樣的形容詞並不少見。宋以朗說自己並不是一個「闢謠控」,但有些報導和事情已經對張愛玲以及她的友人產生了負面影響。「從張愛玲的遺物以及在銀行的一些證明可以知道張愛玲生活在美國的生活非但不拮据,而且折算成人民幣、港幣,可算個百萬富翁了。她晚年數次搬家,則是因為身體原因。張愛玲在丈夫賴雅去世後的感情生活應該是空白的,有人覺得這樣很悽涼,我覺得只要張愛玲自己喜歡,也無可厚非,為什麼她一定要有個伴侶呢」?

一本小說與傅雷情史

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來往書信的信封。圖/楊博

在宋淇的結交的這些文人名士中,宋以朗告訴記者,相對而言,傅雷算是最熟悉的一位。傅雷或許因為翻譯、或許是對宋家收藏的法文書感興趣,而與宋淇結識。

宋家早年在上海有不少房產,現在位於上海長寧區江蘇路的安定坊,共有15棟獨立洋樓建築,均屬於宋家。傅雷一家後來就搬到了其中一棟洋樓住下,成了宋家的房客。當然傅雷並不僅僅是房客,從書信來看,傅雷對宋家十分熟悉,對於宋家一些家事的安排也有許多幫助。

傅雷寫給宋以朗叔父宋希的信,談及宋家的家事。圖/楊博

「和傅雷後來交往的中斷,是我爸爸心裡一直比較難過的一個事情,在朋友困難的時候沒法幫上。」宋以朗告訴記者。1949年左右,因為政治局勢的變化,宋家全家搬到了香港。傅雷在1948年去了昆明,籌備進出口公司。一直以藝術翻譯為重的傅雷,為何要辦進出口公司?「我猜傅雷主要是想從昆明遠距離觀察中國內戰的情況,再決定去留」。

1949年後,傅雷一家也到了香港,他只在香港住了差不多半年,不少朋友勸他留在香港,他還是決定帶家人回到上海。回上海後,傅雷搬進了宋家的安定坊5號,一直住到「文革」時自殺。「『文革』後就中斷了聯繫,我父親也不敢和大陸的友人聯繫,這算是『海外關係』,更要連累他們了。還算好,當時傅雷住進宋家還交了一些租金,不至於在『文革』被打成『地主』成分」。

傅雷和張愛玲還有不少接觸點。1982年12月張愛玲寫信給宋淇,信上說到她的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是以傅雷為原型。張愛玲信上寫決定不收《殷寶灩送花樓會》進新小說集,「寫得實在太壞,這篇寫傅雷。他的女朋友當真聽了我的話,到內地去,嫁了空軍,很快就離婚,我聽見了非常懊悔。」

這樣一封信讓宋以朗很吃驚,趕緊重看《殷寶灩送花樓會》,希望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在《殷寶灩送花樓會》中,女主角殷寶灩愛上了一個已婚教授,找到了「愛玲」(即張愛玲本人),傾訴感情的煩惱。「愛玲」給殷寶灩開除藥方:離開上海到內地去,趕快愛上另一個人。殷寶灩後來到內地去結婚又再離婚。

現實生活中,傅雷確實愛上過一位名叫「成家榴」的女子,她是劉海粟前妻成家和的妹妹。「張愛玲寫這篇小說的緣由應該是成家榴去找張愛玲敘述自己的故事。不過張愛玲為了『遮蔽』身份,在小說中用了另外一個人的形象。張愛玲覺得結果有失真實,所以我們不能將小說男主角的一切都當是傅雷」。

宋以朗說,講述這些往事,不過是想將一群上海文人在不同時間、不同使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現出來,又書信和故事中發現現實世界裡的人物關係,看清小說中那些和事實相牴牾。這些文人名士偶然擦肩而過,也許當事人毫不在意,在讀者們看來卻有一種「世界真小」的趣味。

除了傅雷的書信,宋以朗手上還有不少與錢鍾書夫婦、吳興華的書信。「張愛玲的書信整理還會繼續,而傅雷、錢鍾書夫婦的信件將來準備交回給他們的後代保管」,宋以朗說,希望這些承載歷史記憶的信件都物歸原主。(文/徐明徽)

相關焦點

  • 殷寶灩送花樓會:張愛玲報復傅雷,出賣閨蜜,女人的友誼是塑料花
    「殷寶灩送花樓會」是張愛玲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故事的大概是,女主人公殷寶灩愛上一個已婚教授,對感情無的放矢的殷寶灩,只好找到自己的閨蜜「愛玲」傾訴感情的煩惱。毫無疑問,文中的「愛玲」是張愛玲本人。後來有人證實過,女主人公殷寶灩是指劉海粟的小姨子「成家榴」,已婚教授則是大名鼎鼎的「傅雷」。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天才夢》裡的這段話仿佛張愛玲親筆驗證——但寫作真的可以只憑天才就築起空中樓閣嗎?也許是「天才」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張愛玲對待寫作的誠懇和努力反倒時常被忘記。離開上海前,為了寫《五四遺事》要提到西湖,她特意加入中國旅行社辦的觀光團,「需要再去看看」。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止庵:1990年以後,皇冠出版社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拆成兩冊,因為最好起兩個名字,這才改成《傾城之戀》《第一爐香》,這個完全是個技術問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澎湃新聞:您在朋友圈裡引了《殷寶灩送花樓會》的一句話:「我總覺得寫小說的人太是個紳士淑女,不會好的。」想問問您怎麼理解這句話?是說寫小說的人應該是不通世故,盡說實話的人?
  • 張愛玲評胡蘭成《山河歲月》:實在寫得太蹩腳
    圖: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9月張愛玲評胡蘭成《山河歲月》:實在寫得太蹩腳
  • 張愛玲英文功力深厚,曾因學得太刻苦,鬧出過一個啼笑皆非的故事
    不論人們對張愛玲的行事風格和個人品質方面有什麼異議,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她筆下的百態人生無疑都是讓人信服的。抬高一個人的地位時,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自動加上很多光環,或直接以「天才」來代稱,用以區別普羅大眾,但張愛玲,除了得天獨厚的稟賦,她自身的奮發也是一個重要的點,尤其是她不僅中文折射出無盡的魅力,在英文上也依舊大放光彩。
  • 戴文採:我的鄰居張愛玲
    另一個稍矮小,穿金黃紗攏黑金鑲滾的披肩,因為用色太鮮麗,宛如日色喧譁下一尊圖騰,髒了衣服的女神。誰若讀過張愛玲,都會油然想起炎櫻,薩黑荑妮或者霓喜的影子。有一天她們的兩個中東朋友開漆著海藍與粉紅的金龜車,四個人湊在樹下談心,有一種雜拌好笑的張氏刺激。因且窗口看下去是俯角,距離縮短了一半,就像伸手可攔可招。從原地抬頭看張愛玲的窗口,卻是接近八十度大仰角,憑空拉長了遙不可及,除非她肯走近窗前。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宋淇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所以他委婉地勸告張愛玲暫時將這部書收藏起來,待時機成熟再出版不遲;但是對於張愛玲見出版無望,賭氣式的說要將小說手稿付之一炬時,宋淇夫婦也並沒有太當回事,只是將其束之高閣而已。  在《小團圓》繁體字版前,宋以朗為《小團圓》寫了長達7000字的長篇序文,為自己沒有銷毀《小團圓》辯解。
  • 只有夏志清最懂張愛玲——「她太苦了!」
    窘迫下她的生活資金來源是什麼?她晚年為何精神上出現了幻想症?……該書展現了一個世人未曾看到的張愛玲,讓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人生真相,從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信件中浮現。這是迄今公之於世的張愛玲信件的集大成者,收錄最完整的張愛玲書信手稿,了解張愛玲文學世界及生活側影的第一手資料。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
    從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間,張愛玲給友人寫過84封親筆信。這批珍貴信札在埋藏幾十年後,近日公之於世。這84封信札,內容涉及張愛玲在美國找工作、搬家、收集資料等許多方面,令人再一次關注張愛玲赴美後的生活狀況……水土不服,老是感冒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我看劇時的表情現在大家不太討論「劉嘉玲54歲能不能唱《茉莉花》」「郭曉冬打不打得過蔣欣」這種話題了,因為但凡看了超過兩集的人都能發現——這爛片的鍋可不能全甩給演員的年紀與身材。《半生緣》裡有張愛玲自己含蓄,克制——這也是張愛玲本人的信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半生緣》裡有張愛玲自己的愛情故事的影子。張愛玲說自己是「竹節運」,好一節壞一節:「幼年四年一期,全憑我母親的去來分界。」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1990年9月8日,宋淇回信覺得《張愛玲面面觀》比《對照記》好,他還想到一個名詞:「有相為證」是Fuji Film的廣告詞句。張愛玲1990年9月26號信中反駁:「有相為證」會使人問證明什麼。證明我確是漂亮過?系出名門?
  • 從張愛玲趣解旗袍看旗袍的時代意義
    很多人從監獄拉出去處決時,就大呼小叫,拼命抓住門框不放,搞的其他囚犯心情都變得很壞,但是張愛玲偏不,這個倔強又形單影隻的女子給人的感覺總是清冷的,但是文筆下有很多有趣的註解,比如旗袍。旗袍是張愛玲畢生的最愛。曾經給張愛玲做過旗袍的師傅回憶:「我為張愛玲做過多少件旗袍,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她冬天穿的旗袍,有絨夾裡、領頭不能太高太硬……緊身、窄長袖、兩側開衩至膝部。外加一襲海虎絨大衣。
  • 張愛玲為何不肯生下孩子?事後19年她給出原因:小孩一定會對我壞
    可是張愛玲的這個消息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結果是,他跟張愛玲求婚,並且很快結婚。張愛玲懷孕一事,曾經令無數人感到費解,因為在其與胡氏相愛那幾年,是恩愛纏綿到一度「男的忘了耕,女的廢了織」的。這種情況下,青春正當的張愛玲,竟然沒有懷過孕。而跟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不到兩個月,就中招了。
  • 關於張愛玲的晚年瑣憶
    後來,她託我替她找地方住,待我把住房申請表寄給她以後,次年(一九八五)二月間,她從位在209 S Figueroa St,Los Angeles的Best Inn Hotel寄來一封簡訊,說她不能提供「申請房子的收入證件」,又「連日心境太壞,不想打電話」,叫我不必麻煩為她找房子了。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宋淇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所以他委婉地勸告張愛玲暫時將這部書收藏起來,待時機成熟再出版不遲;但是對於張愛玲見出版無望,賭氣式的說要將小說手稿付之一炬時,宋淇夫婦也並沒有太當回事,只是將其束之高閣而已。  在《小團圓》繁體字版前,宋以朗為《小團圓》寫了長達7000字的長篇序文,為自己沒有銷毀《小團圓》辯解。
  • 張愛玲的媽,綠不綠茶?
    她把兒子當女兒養,為的是叫他害羞,不敢出去見人,也就無從學壞,和曹七巧對待兒子長白的策略很類似。對女兒卻格外縱容,由著她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練就一身英氣。黃逸梵二十二歲與張志沂結婚,看上去郎才女貌,又都是名門之後,但是婚姻這事和別的都不一樣。如果兩人有情,這些就是錦上添花。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作家淳子:林青霞到中年才讀懂的張愛玲,到底有...
    因為只有經歷過了,才能夠慢慢地用她的精力、學養來讀出張愛玲的夾縫文字,才能夠體會到領悟到張愛玲作品當中所謂的「生至艱難,死至艱辛」。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說起張愛玲,我們會想起她一生曲折的際遇,出眾的才情,愛恨交織的愛情韻事;也會想起她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緣起緣滅的故事。無論是她的愛情觀,還是美學品味,都值得讓人細細品味。
  • 張愛玲、林徽因,你更喜歡誰?
    張愛玲,今天可以說名字最俗,不過半個世紀前,用愛做名字的也不多吧,算得上超凡脫俗嗎?愛玲其實來自於英文名字Eileen附生活照,本人覺得這張最能代表張愛玲,但也個人偏愛而已。對照記裡的一張照片——「這張太模糊,我沒多印,就這一張。我母親戰後回國看見我這些照片,倒揀中這一張帶了去,大概這一張比較像她心目中的女兒。五O末葉她在英國逝世,我又拿到遺物中的這張照片。」
  • 朱天文眼中的張愛玲和胡蘭成
    讀張愛玲長大的我們,結果,她可能成了我們頭上的烏雲,遮得地上只長弱草。什麼時候,她已成為我想要叛逃的對象。 首次我感覺到壓力,是七○年代下半鄉土文學論戰。當時我們在唸大學,那個年紀能寫什麼,無非青春無謂的煩惱,白日夢,愛情,以及自己以為的人情世故,小奸小壞。這些,雖不至到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亦相去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