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最重舌尖節約:吃飯愛打包 請客不擺闊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最近有關大陸「舌尖上的浪費」話題延燒,特別是公款吃喝屢禁不止,餐桌飲食浪費十分嚴重,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這不由得使人想到同為中國人社會的海峽對岸,曾經也經歷過相似的社會發展階段。不過如今的臺灣社會,別說公款吃喝越來越少,而且無論公務宴請還是商務宴請都流行吃盒飯,並從上到下都形成了「吃不完兜著走」的打包文化。

  遏制公款吃喝

  蔣經國曾經倡導「梅花餐」

  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人來說,吃吃喝喝從來就是頭等大事。臺灣社會曾經走過貧窮困頓的時期,那個時候臺灣民眾能夠吃上地瓜稀飯就已經相當奢侈了。不過,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島內的公款吃喝、奢侈浪費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為了改革鋪張浪費的陋習,蔣經國倡導「譴責奢侈浪費,明白義利之辨」,「總統府」晚宴被精簡成五菜一湯,並定為當時官員宴客的標準。為了做好宣傳,臺灣當局在當時臺灣僅有的三個電視臺「臺灣電視」、「中國電視」、「中華電視」大打廣告,提醒民眾必須厲行節約,說是要不這樣的話,「臺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中國電視」時任總經理江奉琪回憶說,當時的宣傳效果還不錯,一時間吃「梅花餐」成了島內的全民運動,公務人員更是嚴格貫徹。

  但是,因為缺乏政策配套,「梅花餐」不久就變了樣,除了在分量上大做文章,最後乾脆就變通為「雙梅花餐」、「三梅花餐」。後來的情形是,如果宴客場子的主人是軍公教人員,多半是先上五菜一湯,等吃完後再上第二輪五菜一湯,總共十道菜,但飯桌上看起來還是五菜一湯。蔣經國過世後,「梅花餐」也走入歷史。

  李登輝、陳水扁愛擺闊

  馬英九一年吃700個盒飯

  蔣經國之後的臺灣領導人,在飲宴酬酢方面,各有不同。李登輝生活奢華,就餐時喜愛鮑魚,可以說無鮑不歡,他在視察部隊時也從不吃軍中食物。「總統府」晚宴更是豪奢,不僅菜式講究,還熱衷名貴食材,二兩以上的魚翅、鴨蛋大的鮑魚和龍蝦,成了當時的基本菜品,餐後還會提供雪茄和美酒。陳水扁對飲食也是竭盡講究之能事,「總統府」晚宴費盡心機。相較之下,馬英九最不講究,「總統府」晚宴甚至搬到了夜市辦。

  2012年的就職晚宴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辦,馬英九要求每個客人的費用不得超過1600元新臺幣,也就是人民幣350元,連祝酒用的紅麴葡萄酒,以及讓賓客帶走的鳳梨酥伴手禮都由「總統府」自備,飯店不好意思加收開瓶費,還要提供額外服務,連嘆「沒賺頭!」到場的客人都感嘆就職晚宴「在家就能吃到」,簡直就是賓至如歸。

  公款用度從嚴掌握

  商務宴請少見滿桌「剩宴」

  現在的臺灣對公款用度的監督越來越嚴格。每一個「部委辦」的預算與決算,都公開透明,民眾可以實時監督。公款宴請,更是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必須開立「統一發票」,從嚴審核銷帳。另外一方面,有宴請買單權的人,也有足夠的自覺,儘量儉省。

  在臺灣,最流行的就是吃盒飯。無論是國民黨開中常會,還是學校開學術研討會,最常見的景象,就是午餐時人手一個盒飯,邊說邊聊。即便是「奢侈」的商務宴請,也是分量剛剛好,絕對少見滿桌「剩宴」。

  臺灣的「部委辦」領導經常在一大早接到「總統府」的電話,說馬英九要與他們進行工作午餐,結果幾年來,這些「一把手」們進「府」邊吃飯邊匯報工作的「御前宴」,除了盒飯,還是盒飯,唯一的不同在價格,共分鐵盒便當、普通便當、升級版便當三種,但升級便當再豪華也不過200元新臺幣上下。

  最有意思的是,連諾貝爾獎得主來臺講學,也是日本盒飯伺候。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格曼有次來臺「面授機宜」,沒想到,他一進會議廳,看到的不是西方慣例桌餐,而是一盒盒的日式便當,讓他大開眼界。

  重視舌尖節約

  臺灣人吃飯愛打包

  如今在臺灣,節約、環保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自覺。在餐廳點餐,服務生會適時提醒你,這些菜已經差不多嘍,先吃看看,不夠的話等下再點。飯菜湯水沒有吃完、喝完,客人會自覺說這些幫我打包。無論是公務宴請,還是私人聚會,多是如此。最近是島內吃尾牙、慰勞員工的季節,很多公司行號和機關單位都會聚餐,菜色會比平時多些,菜量也會比平時大些,這種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將食物打包回家,小職員如此,連日進鬥金的公司大佬也是如此。餐廳服務員的打包技能也十分嫻熟,不論是葷素、湯水、糕餅,還是水果,每一樣都整理得妥妥帖帖,不冒不漏,客人盡可以安心地帶回家。

  在這方面,很多臺灣的演藝明星去餐廳吃飯,甚至到電視臺錄節目時,也會跟普通人一樣,囑咐服務員打包剩菜剩飯,或者將沒吃完的盒飯帶回家。比如主持、唱歌都行的庾澄慶雖然出道多年,身家豐厚,在吃上面向來持節儉作風,這一餐沒吃完的食物,哈林會交代服務生打包,下一餐繼續拿出來吃,決不浪費食物。

  對於臺灣的打包文化,有位大陸配偶有深入的觀察和體會。這位大陸配偶說,在臺灣生活一段時間後,發現打包文化在這兒是一件極為尋常的習慣。不論大飯店還是小餐館,或是路邊攤,店家都會主動貼心地為客人提供打包的用品。甚至還有些學校的營養午餐,都會將未吃完的飯菜或水果給弱勢家庭的學生帶回家。這位大陸配偶由此感嘆道:我小時候學過的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竟然在臺灣得到最真實的詮釋。現在我覺得打包文化真的不錯,也很必要,因為不會造成食物的浪費,且以身教讓孩子從小養成節省的美德。把吃不完的帶回家冷藏,隔餐加熱食用,既衛生美味又省錢,也響應了政府提倡的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 本報特約記者 穀雨

相關焦點

  •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聊城餐桌勁吹節約風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8月18日,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探訪發現,聊城餐桌開始勁吹節約之風,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一份份倡議「拒絕浪費」最近,市文明辦發出《拒絕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倡議,提倡勤儉節約美德。
  • 杜絕「舌尖浪費」校園掀起節約風
    杜絕「舌尖浪費」 校園掀起節約風 原創 民生直播室 潮州電視臺 潮州電視臺微信號 czdstwx 功能介紹 潮州電視臺節目信息發布、觀眾互動平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段時間,摒棄餐桌陋習,告別「舌尖上的浪費」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 老貓私廚:按需點餐 剩菜打包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位於城區的老貓私廚積極採取多種措施,以實際行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讓適量點餐、不剩飯菜成為顧客的自覺行為,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午餐時分,老貓私廚內人來人往、顧客絡繹不絕。市民李龍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到餐廳吃飯,根據服務員的提醒,本著厲行節約的原則,他們五個人點了5份菜。市民李龍說:「根據服務員的提醒,我們幾個人就點幾個菜,吃的也差不多了,也避免浪費,吃不完還可以打包。」像李龍一樣,按需點餐、少量多樣已成為大部分消費者的自發行為。
  • 唔該,幫我打包!
    廣東人出外吃飯後總會來一句:唔該,幫我打包!我們切切實實做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今天,有媒體記者走訪廣州多家餐廳,見到在不少餐廳裡在醒目位置給作出「不剩飯、不剩菜」的溫馨提醒,服務員在食客點餐時,也不忘提醒份量。
  • 期待「打包」重成餐館「流行語」
    新華網蘭州1月26日專電(記者 王衡)「舌尖上的浪費」如今已是人人喊打。面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大潮流,我們期待「打包」成為大小餐館的「流行語」。人們對「打包」這個詞彙並不陌生。
  • 「吃多少點多少,吃不了就打包」江蘇大學發起倡議: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揚子晚報網8月17日訊(通訊員 吳奕 記者 萬凌雲) 開展崇尚節儉網絡接力活動、組織培養文明餐桌意識主題實踐……16日,江蘇大學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進一步倡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不斷提高校園文明程度和師生文明素質
  • 節約糧食 重慶大中小學這樣做!
    如何培養同學們節糧愛糧好習慣?9月25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開學以來,重慶各大中小學校響應「節約糧食」的號召,開展了豐富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創設了許多節約妙招,師生們爭做厲行節約的行動者。
  • 要節約也要健康 剩菜打包妙招請收好
    合理點餐、文明用餐、剩菜打包西安各餐廳大力推廣「光碟行動」廣大消費者也熱烈響應厲行節約新「食」尚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但是怎麼合理打包並食用剩菜才能既健康又節約?除了對食物進行甄別,剩菜打包還應該選擇合適的容器。靳肖介紹,目前市面上,餐飲單位提供的打包盒基本是塑料餐盒,採用聚丙烯(PP)材質,這類材質能耐高溫,對於不超過50℃的菜品可以放心打包,但也有一些例外,需要格外注意。
  • 要節約也要健康,剩菜打包妙招請收好~
    」廣大消費者也熱烈響應厲行節約新「食」尚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但是怎麼合理打包並食用剩菜才能既健康又節約?靳肖說,就安全而言,涼菜、刺身等食物不宜打包,此類食物在製作過程中基本未經過加熱,易染上細菌,保存不當易造成食物中毒。至於口感,不同種類食物應該分開盛放和保存,以免串味和交叉汙染。專家支招:剩菜打包應遵循「三分開」原則,即乾濕分開、生熟分開、葷素分開。
  • 平昌縣泥龍小學「五舉措」引領師生家長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四川新聞網巴中9月17日訊(張德追)為進一步提高師生危機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平昌縣泥龍小學開展系列活動,引領師生節約糧食,文明用餐,踐行「光碟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開展系列活動,加大宣傳力度。
  • 給餐桌減減肥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與此同時,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仍然有少部分人請客吃飯時「愛面子、講排場」。在萬達廣場一家火鍋店,記者發現兩位女士餐後起身爭著結帳,結完帳直接走出餐廳。「餐桌上、火鍋裡都剩下不少飯菜,還得扔掉一半!」該店服務員小吳說,雖然店裡推出了半份菜、免費打包等服務,但一些客人在點餐時還是會多點,對服務員的善意提醒也不管不顧。
  • 「舌尖上的節約」不能止於口號
    然而口號卻不能阻止消費者浪費的「瘋狂」浪費(5月31日 新華網)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種節約的口號在飯店、餐館隨處可見,商家、政府部門想通過這些口號呼籲大家節約糧食。   可這些標語真的有用嗎?在吃火鍋、自助餐「熱火朝天」之時,在蘸料無限制、免費添加的情況下,你什麼時候會停下來思索「少量多取」「免費但不浪費」標語的含義?
  • 舌尖上的浪費:婚宴捧場重於吃喝 自助餐罰款止於口號
    婚禮上的美食,變成了舌尖上的浪費。    中國式婚宴:捧場重於吃喝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早安山東》報導,穿梭上菜的服務員,來回敬酒的小兩口,在一場典型中國式婚宴過程裡,相對於一桌桌的盤中餐,似乎一口口的杯中酒消費得更快。新菜端上桌,往往幾筷子下去,便無人問津。參加婚宴的賓客來說,捧場更重於吃喝。
  • 「舌尖上的浪費」何時絕跡?餐盒收費影響打包
    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網友反映強烈的「舌尖上的浪費」批示指出:浪費之風務必狠剎!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年,反對餐桌浪費的「光碟行動」在全社會鋪開。  然而,4年過去了,餐桌浪費又有反彈,勤儉節約意識又有鬆懈。
  • 如何制止舌尖上的浪費?王石:我不提倡打包,你帶回去也是扔了
    最近,「舌尖上的浪費」這一話題受到網友的熱議,更是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央視點名批評雪茸堂一類的吃播網紅,直接導致雪茸堂在短視頻網站的帳號被封殺,連一直模仿他走紅的藏地九哥也刪掉了所有作品。一些以「大胃王」為標籤的網紅,更是人人自危,紛紛下線自己的作品以求自保。
  • 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剩食打包行為正成無錫市民習慣
    12日晚,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向全市餐飲業發出倡議,號召餐飲企業深入做好「光碟行動」,主動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導消費者主動打包,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拒絕浪費,文明就餐。昨日,記者走訪了錫城部分餐飲企業,發現很多餐廳都在推廣「光碟行動」,引導顧客文明就餐、理性消費,而按需點餐、剩食打包等良好的用餐行為也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
  • 走訪南通崇川美食商圈 感受餐桌節約風
    走進三鮮街,「節約糧食,拒絕浪費」「光碟行動,從我做起」……每家每戶店門前的橫幅標語、公益廣告引入眼帘。各大商家在引導、建議顧客理性點餐的同時,鼓勵打包、回收,收穫美味、也傳承節儉優良傳統。「我們一直堅持著『吃多少點多少』的原則,每次有旅行團來,都會問清楚人數和類別,並提供建議菜。用餐完畢,我們還會引導、幫助顧客打包未吃完的菜品。」三鮮街伴江閣飯店負責人秦經理說。
  • 倡導節約用餐「新食尚」
    ■本報記者 王粲 本報通訊員 張惠亞 趙詩影 午餐時分,魚臺佰佳客中式快餐店門前,前來就餐的顧客絡繹不絕,窗口工作人員在顧客點餐時,主動提醒顧客按需點餐,倡導節約用餐,並利用小餐盤盛放食物,避免產生浪費。
  • 【節約美德】舌尖上的文明從我做起 節儉用餐成「新食尚」
    【節約美德】舌尖上的文明從我做起 節儉用餐成「新食尚」 2020-10-05 1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明河北|文明用餐,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nbsp&nbsp&nbsp&nbsp「最近一段時間,來店裡吃飯的客人很多都主動要求打包剩下的飯菜。」勵本雲南菜餐廳店長李俊說,為了方便客人打包,餐廳推出免費向顧客提供打包餐盒服務,此外,服務員在點餐時,還會根據客人數量提醒點餐量,防止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