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提出了許多關於市場摩擦的有趣問題,但是效率工資只是取代了貨幣幻覺作為一種特別的、沒有經驗根據的教條,來解釋為什麼在一個其他方面都接近均衡模型的完美世界中,還會發生失業這樣的麻煩事情。
在凱恩斯之前,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不可能發生普遍的持續性的失業。失業是由於工會或政府對工資調整的限制造成了工資剛性。如果沒有這種剛性,那麼削減工資就可以讓勞動力市場出清,達到供求的均衡。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在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由於「工資粘性」和「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勞動力市場不能達到均衡狀態,由此產生了宏觀經濟學問題。
在薩繆爾森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工人關心的是他們的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因此,在不景氣的時候,相關名義工資的下調雖然可能會使勞動力市場達到均衡,但這將遭到工人們的抵制。工資調整中的這種「粘性」使得就業不足的均衡的出現成為可能。只有貨幣和財政的政策工具才能夠改變經濟的這種局面,轉向充分就業。工人對實際工資因通貨膨脹而逐步間接下調的抵制,不如對僱主直接下調名義工資的抵制那麼強烈。因此,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綜合理論開出了政府干預的處方。
接下來,理性預期理論的發展徹底破壞了新凱恩斯主義的綜合理論。芝加哥學派支持不存在非自願失業的觀點,因此政府的行動是不必要的,由此推導出了自由放任的結論。在芝加哥學派看來,均衡理論不再是指責市場經濟的標準,而是市場的現實。在芝加哥學派的外在壓力下,解釋現實如何偏離均衡的邏輯一致的形式主義理論,即新凱恩斯主義綜合理論,從內部破裂了。
然而,芝加哥學派對世界的描述明顯與現實相反。現實確實存在大量的非自願失業,比如20世紀30年代就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人們對這一點並沒有爭議。
芝加哥學派的這種矛盾,導致了「新凱恩斯主義」學派(New Keynesian)的發展。「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強調市場調整中的實際剛性(real rigidity),同時保留理性預期(或接近理性)的行為假設。在信息不完全和市場結構不完美的世界中,斯蒂格利茨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證明,可能會出現非市場出清的均衡。因此,實際剛性能夠在長期均衡中產生非自願失業。
「新凱恩斯主義」通過「效率工資」來解釋非自願失業。如果工人的生產力取決於其工資,僱主提供超過市場均衡水平的工資率可能是合理的。他們可能拒絕將工資降到市場均衡水平,因為他們擔心現有員工的生產力會下降。由於員工意識到工資明顯高於他們在別的地方工作能夠得到的工資,他們將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減少推卸,減少辭職離開,並且忠誠勤奮,所以高出市場均衡水平的工資可能是合理的。然而,高於均衡的工資的副作用是失業工人和企業在降低勞動力價格時都存在困難。過高的工資和因此帶來的非自願失業,就這樣結構性地嵌入了資本主義之中。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提出了許多關於市場摩擦的有趣問題,但是效率工資只是取代了貨幣幻覺作為一種特別的、沒有經驗根據的教條,來解釋為什麼在一個其他方面都接近均衡模型的完美世界中,還會發生失業這樣的麻煩事情。效率工資與現實中公司設定工資的傾向並不一致。日常經驗表明,高工資往往是由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的,而不是產生了對人才的大量需求。當對某個工人的才能需求減少時,他或她的工資就會減少。「新凱恩斯主義」其實是預先假定了市場包含造成大規模失業的內在根源,而這是經濟學分析必須摒棄的。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