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2020-12-13 SZNEWS

■ 吳荻楓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提出了許多關於市場摩擦的有趣問題,但是效率工資只是取代了貨幣幻覺作為一種特別的、沒有經驗根據的教條,來解釋為什麼在一個其他方面都接近均衡模型的完美世界中,還會發生失業這樣的麻煩事情。

在凱恩斯之前,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不可能發生普遍的持續性的失業。失業是由於工會或政府對工資調整的限制造成了工資剛性。如果沒有這種剛性,那麼削減工資就可以讓勞動力市場出清,達到供求的均衡。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在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由於「工資粘性」和「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勞動力市場不能達到均衡狀態,由此產生了宏觀經濟學問題。

在薩繆爾森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工人關心的是他們的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因此,在不景氣的時候,相關名義工資的下調雖然可能會使勞動力市場達到均衡,但這將遭到工人們的抵制。工資調整中的這種「粘性」使得就業不足的均衡的出現成為可能。只有貨幣和財政的政策工具才能夠改變經濟的這種局面,轉向充分就業。工人對實際工資因通貨膨脹而逐步間接下調的抵制,不如對僱主直接下調名義工資的抵制那麼強烈。因此,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綜合理論開出了政府干預的處方。

接下來,理性預期理論的發展徹底破壞了新凱恩斯主義的綜合理論。芝加哥學派支持不存在非自願失業的觀點,因此政府的行動是不必要的,由此推導出了自由放任的結論。在芝加哥學派看來,均衡理論不再是指責市場經濟的標準,而是市場的現實。在芝加哥學派的外在壓力下,解釋現實如何偏離均衡的邏輯一致的形式主義理論,即新凱恩斯主義綜合理論,從內部破裂了。

然而,芝加哥學派對世界的描述明顯與現實相反。現實確實存在大量的非自願失業,比如20世紀30年代就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人們對這一點並沒有爭議。

芝加哥學派的這種矛盾,導致了「新凱恩斯主義」學派(New Keynesian)的發展。「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強調市場調整中的實際剛性(real rigidity),同時保留理性預期(或接近理性)的行為假設。在信息不完全和市場結構不完美的世界中,斯蒂格利茨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證明,可能會出現非市場出清的均衡。因此,實際剛性能夠在長期均衡中產生非自願失業。

「新凱恩斯主義」通過「效率工資」來解釋非自願失業。如果工人的生產力取決於其工資,僱主提供超過市場均衡水平的工資率可能是合理的。他們可能拒絕將工資降到市場均衡水平,因為他們擔心現有員工的生產力會下降。由於員工意識到工資明顯高於他們在別的地方工作能夠得到的工資,他們將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減少推卸,減少辭職離開,並且忠誠勤奮,所以高出市場均衡水平的工資可能是合理的。然而,高於均衡的工資的副作用是失業工人和企業在降低勞動力價格時都存在困難。過高的工資和因此帶來的非自願失業,就這樣結構性地嵌入了資本主義之中。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提出了許多關於市場摩擦的有趣問題,但是效率工資只是取代了貨幣幻覺作為一種特別的、沒有經驗根據的教條,來解釋為什麼在一個其他方面都接近均衡模型的完美世界中,還會發生失業這樣的麻煩事情。效率工資與現實中公司設定工資的傾向並不一致。日常經驗表明,高工資往往是由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的,而不是產生了對人才的大量需求。當對某個工人的才能需求減少時,他或她的工資就會減少。「新凱恩斯主義」其實是預先假定了市場包含造成大規模失業的內在根源,而這是經濟學分析必須摒棄的。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講師)

相關焦點

  • 吳荻楓: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在薩繆爾森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由於「工資粘性」和「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勞動力市場不能達到均衡狀態,由此產生了宏觀經濟學問題。  在薩繆爾森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工人關心的是他們的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
  • 超越凱恩斯主義
    英國《泰晤士報》曾如此評價凱恩斯,他是一位天才,作為政治經濟學者,有著世界影響……要想找出一位能與之相比的經濟學家,我們必須上溯到亞當·斯密。因此,凱恩斯及其《通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偉大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凱恩斯《通論》也同樣如此。
  • 也談凱恩斯主義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些西方經濟學說理論也自然被引進國內,並被運用來指導經濟活動。起初十多年的主要任務是衝破傳統計劃經濟的藩籬,需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所以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及其「看不見的手」被寄予了神奇魔力。
  • 中國需要福利凱恩斯主義
    如何解釋本次經濟危機成了中國經濟學術界爭奪話語權的「前言」陣地,甚至有學者置基本事實於不顧,發出了用奧地利學派埋葬凱恩斯主義的吶喊,這其實是一種「耍賴」行為。他們將歸結到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歸到政府頭上,理由是政府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制定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了經濟泡沫。
  • 走出凱恩斯主義「圍城」
    以美國和英國的經驗來看,經濟陷入滯漲時,凱恩斯主義將失效,裡根經濟學和柴契爾主義均採用貨幣主義觀點緊縮貨幣,也採用了供給學派的結構性改革讓經濟回歸繁榮。    何謂供給側改革?在凱恩斯主義主導的需求側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突然提出要供給側改革?國際上有哪些國家進行過供給側改革?有何經驗和教訓?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源自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
  • 王小魯:凱恩斯主義與全球化
    導語:今天世界不僅需要凱恩斯主義,而且需要將凱恩斯主義向全球範圍擴展。非此,發達國家也不足以自救。有熟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經濟學家稱,根本不需要救市,根本不需要凱恩斯主義,只要讓自由市場自發運行,危機就會很快過去。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已有太多的事實說明,這種一廂情願的空想,對解決實際問題毫無益處。
  • 【見解】薩繆爾森評價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在1936年的那個模型已經過時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就不適用於今天。」他回憶起了1986年時在英國劍橋所參加的一次幾年凱恩斯誕辰115周年的活動。「每個人都在那裡。他們都站在那兒而且說,『我依然是一個忠實的凱恩斯主義者。我依然是一個堅定的信仰者。』我就顯得有點不禮貌了。我說,『你們讓我想起了一系列的納粹口號。我依然是一個好的納粹。』凱恩斯主義不是一種宗教意識:它是一種分析的模型。
  • 該與凱恩斯主義攤牌了
    由於美元所處的全球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地位,這種實際上就是開動印鈔機的政策必將引發全球流動性泛濫和新一輪美元持續貶值,進而造成世界性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並損害其他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因此,它甫一出爐就招致了許多國家——尤其是增長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的大聲抗議。
  • 反危機:超越凱恩斯主義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再次受到高度關注,學者們無一例外都會想到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想到凱恩斯的理論與政策主張,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回歸?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超越凱恩斯主義」為何可行
    「超越凱恩斯主義」「超越凱恩斯主義」最早是我2009年2月份到美國彼德森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做演講時公開提出的,我說的「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是用來做有效投資。像1960年代之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20年後再轉移到中國大陸,都是利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所以超越凱恩斯主義如果配合新結構經濟學,可為發達國家找到出路,可以讓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實現現代化,這是多贏的。
  • 凱恩斯主義的現實邊界
    【財新網】(專欄作家  伍戈  特約作者 謝潔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主義再次回到宏觀政策實踐的舞臺中央,主要國家不斷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
  • 新宏觀|盧卡斯批判凱恩斯主義?
    至1970年,美國國內失業率達到5.6%,經濟增長率也降到0.1%,經濟發展停滯。尼克森轉而實行擴張性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結果沒有解決低增長和高失業,反而加劇了原先的通貨膨脹。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前,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已上升到8.8%,達到自二戰以來美國通貨膨脹的最高點,1975年,通貨膨脹率上升到10%,失業率高於8%,美國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滯脹」爆發。2.
  • 左曉蕾:被濫用的凱恩斯主義
    有一些觀點認為,債務危機爆發和惡化是凱恩斯主義之過。各國政府通過不斷舉債大肆幹預經濟和拯救債務,未能拯救經濟,也未能平息危機,反而讓債務危機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制。而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是政府債務風險的理論基礎。 上述觀點在對凱恩斯主義的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
  • 凱恩斯主義為什麼受歡迎
    凱恩斯主義建立在一系列錯誤假設之上,它隱含地假設不存在稀缺性問題,忽視財產、價格和盈虧的調節作用,並且認為政策制定者全知全能,且沒有自己的利益或偏好。不少具有真知灼見的經濟學家們不斷努力揭露和批評其理論中的各種謬誤,並且取得了學術上的成功。然而,長久以來,凱恩斯主義卻持續吸引著政治家和技術專家。 如奧派經濟學家貝奇所言,這是經濟學家長期以來的困境。
  • 凱恩斯主義與現代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思想在大蕭條時期開始受到歡迎,他的許多建議影響了美國和英國政府,尤其是羅斯福的新政政策。雖然凱恩斯的想法需要一些時間,但他們最終獲得了優勢,並在接下來的40年裡成為了一個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思想學派。   關鍵理論與原則   凱恩斯的開創性著作《就業、利息和金錢的一般理論》1936出版,闡述了後來被稱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 該對凱恩斯主義說再見了
    到了2008年年底,換屆政府就要上臺了,此時歐巴馬的智囊們不斷拋出新政府的經濟發展意向,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生物能源和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意向,而對於此前普遍關心的繼續注資、支柱產業發展(主要指汽車工業)以及就業問題,新政府並沒有明確或者具體的意向。
  • 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
    一年半前,中國企業家對中國經濟景氣的信心指數達到八年以來的最高點;即使到2008年初,企業家信心指數仍然處於八年以來的最高點之列。但到年底,這一信心指數掉到了八年來的最低點,而且遠低於過往八年的任何時候。中國經濟學家的信心指數也類似。不過,調查數據表明,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信心的滑坡比中國企業家早了一個季度。今天,無論中國企業家還是中國經濟學家,都很難再有一年前的樂觀情緒!
  • 重識凱恩斯,重估凱恩斯主義
    他向羅斯福保證,只要把用於刺激經濟的聯邦支出從每月三億增加到四億,美國經濟就會迅速復甦。羅斯福雖然抱怨凱恩斯「說話像個數學家」,但對他的建議十分讚賞,很快就落實到了政策行動中。美國也成為後來推行凱恩斯主義最有力的地區,對「凱恩斯主義」的興起極為關鍵。凱恩斯還有一次表示,「要把世界從大蕭條裡拯救出來,除了戰爭之外別無他途」。不料一語成讖。
  • 凱恩斯主義、自由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在今天的金融危機到來時,各國政府紛紛出招對市場進行直接幹預,這種做法被一些人看作凱恩斯主義的「回歸」和自由主義的「終結」。難道世界經濟管理形式在經歷了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幹預——再次放任自流的交替之後,又走回了原點?對此,記者所採訪到的經濟學專家都一致認為,凱恩斯主義可看作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政府干預市場的一種工具或手段,目前不存在一種理論的回歸和另一種理論的終結。
  •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凱恩斯主義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思想基礎上的經歷理論,主張政府採取擴張開支和增長赤字的經濟刺激政策,曾經大行其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凱恩斯主義再次被視為拯救經濟危機的寶典……凱恩斯主義有一個對立的經濟學流拍:奧地利學派。這個學派的思想來源於古典經濟學,主張讓市場的手發揮作用,反對政府干預市場,與凱恩斯主義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