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與凱恩斯主義攤牌了

2020-12-13 經濟觀察網

153

陳季冰

在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史研究領域具備深厚功力的本·伯南克,看起來不是一個芝加哥學派的信徒。面對「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全球金融危機,他顯然忘記了令人尊敬的貨幣主義大師彌爾頓·弗裡德曼的教誨:政府應該謹慎而明智地控制貨幣發行量。

11月3日,美聯儲啟動了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QE2)。由於美元所處的全球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地位,這種實際上就是開動印鈔機的政策必將引發全球流動性泛濫和新一輪美元持續貶值,進而造成世界性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並損害其他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因此,它甫一出爐就招致了許多國家——尤其是增長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的大聲抗議。

對於中國而言,除了與其他新興市場面臨的熱錢湧入、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等共同問題外,還將單獨面對一個特殊問題: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美元的大幅貶值將直接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嚴重縮水。

很明顯,是將近10%的高失業率和1960年代以來的最低核心通脹率促使美聯儲和伯南克做出這種被比喻為 「從直升機上往下撒錢」的賭博舉動。伯南克本人在第二天的《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為自己的決定辯護,他認為,目前美國面臨的更大風險來自失業率居高不下,且美國的核心通脹數據已處於令人不安的低水平上。在伯南克看來,那些認為量化寬鬆會為未來埋下通脹隱患的擔心實在是 「過慮了」,相反,當前美國經濟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通貨緊縮,「進而導致經濟長期遲滯。」他還在稍後一些時候回應:量化寬鬆或資產購買 「這種措施不過是用不同工具執行的有效、傳統的貨幣政策而已」。

靜態和孤立地看,伯南克的想法也許不無道理。了解伯南克學術背景的人或許能夠揣摩得到,這位滿身書卷氣的美聯儲主席之所以在「撒錢」上孤注一擲,表現得更像一個危險的賭徒,很可能是緣於他對美國重蹈日本覆轍的強烈憂慮。伯南克在普林斯頓大學當經濟學教授時,曾深入研究日本經濟模式及其長期通縮問題,1999年還專門撰文批評日本的經濟困局是日本政府「一手造成」,並呼籲日本除了應當繼續保持低利率外,還要用購買國債等手法放寬銀根,刺激經濟增長。也許伯南克從日本經濟 「失去的20年」裡收穫的最大教訓是: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於是,他果斷地背離了當代西方經濟學主流,而成為了一個凱恩斯主義者。

說起來伯南克確實是別無選擇,這很可能是美聯儲大規模幹預市場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因為中期大選以後已經分裂的新國會很可能不會同意實施任何進一步財政刺激的措施。贏得了眾議院控制權和參議院更多席位的共和黨一定會給經濟政策帶來顯著變化,共和黨人至少在口頭上從來就不喜歡擴張性的政府政策,他們更想要減稅。

然而,問題在於美國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美元更不是一種普通的貨幣。當今全球經濟的高度一體化和美元的「世界貨幣」的實際地位決定了伯南克的這種靠「撒錢」來刺激美國實體經濟的想法必然要大打折扣——只要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不能夠回升,再多的美元流動性,不要說QE2,就是搞到QE12,都會輕而易舉地流淌到美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市場去套利,尤其是成長率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新興市場,並吹起全球性的資產泡沫。實際上,6000億美元的QE2計劃公布以後,全球幾乎所有投資市場及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應聲迎來全線大漲,僅僅隔了一天工夫,道瓊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已經漲回到2008年9月8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之前的最高點位;而黃金價格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而這一切,與仍然低迷的經濟形成了多麼尖銳的反差!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則觸及近一年來的最低點,所有其他貨幣的匯率對美元普遍上漲。

更為複雜的是,美聯儲的這一輪量化寬鬆,是與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正在收縮的趨勢完全背道而馳的。這種「全世界向右、伯南克向左」的政策「拔河」肯定會對雙方的政策造成雙重削弱——一方面,美國印出來的錢因為大多流到了其他市場而不能對美國經濟產生有效的刺激;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為抵禦通貨膨脹而採取的收縮政策也因為來自美國的熱錢湧入而同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自從天才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明了一套據說是「成功拯救了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學說以後,凱恩斯主義就一直是世界上所有政府難以拒絕的巨大誘惑。尤其是每當危機降臨,它總是很容易成為政府駕輕就熟的不二法門。除了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表面上看似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之外,這裡面更為深層和根本的原因恐怕在於,這種以財政擴張——必然意味著不是大肆舉債就是乾脆直接印鈔票——為核心的政策導向有助於讓政府獲得更多和更廣泛幹預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合法藉口,從而為政府的自我膨脹和自我強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凱恩斯主義的現實效能從未得到過證實。20世紀70年代以後,無論是經濟實踐還是經濟學理論研究都已經證明,就算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在短期內能夠取得效果,它對經濟運行造成的長期損害也很可能遠遠大於短期收益(假設存在短期收益的話)。說得更極端一點,凱恩斯主義就像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充其量只能收到暫時緩解危機症狀的表面功效。更大的危害還在於,止痛劑是很容易用上癮的。因此,最近30年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即便不能說對凱恩斯主義做了一次徹底清算,也已基本上揚棄了它。

當然,理論學術與現實政策永遠不是一回事。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是凱恩斯主義最忠實的信徒。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我們更是創紀錄地推出4萬億刺激計劃。過去10多年裡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仿佛就是這種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屢試不爽的明證。然而,真正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有深入觀察和研究的人,無不清楚這種「成效」背後越來越難以承受的代價。而且,在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語境下,中國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還帶來了額外的後遺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行政壟斷性的國有經濟對民間經濟活動空間的擠壓和蠶食。因為中國不僅有比所有西方國家更加龐大和昂貴的公共部門,還有與之剪不斷、理還亂的無所不在的國有企業。依我之見,這就是改革開放後半段國家政治大局並未改變但經濟上卻出現明顯的「國退民進」這種逆轉現象的源頭。

自雷曼兄弟破產以來,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已逾兩年,這期間,各國政府該用的「輸血」、「電擊」療法都用了。如今再回頭客觀地評價,它們在阻止大蕭條重演、促進經濟復甦方面取得過一些成效,也付出了慘重成本,更留下了無窮後患。因此,率先感受到凱恩斯主義藥力副作用的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正試圖從這個「輸血-刺激」的無底洞中抽身出來,而伯南克的美聯儲則好像打算一條道走到黑。當然,它在這條路上也不是一個同伴都找不到——經合組織最近就發布聲明建議,鑑於經濟成長比預期更為不振,美國及歐元區央行應該進一步延後利率正常化時間表,到2012年再推動貨幣政策回歸正常。

令人頗感安慰的是,在凱恩斯主義的故鄉,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凱恩斯主義經濟試驗已經拉開帷幕。10月20日,就在中國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提高基準利率的第二天,上任才五個月的英國聯合政府宣布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財政節支計劃。按照這項大膽的計劃,英國將在未來4年內削減高達810億英鎊 (合1284億美元)的公共部門支出,它將導致福利支出減少70億英鎊,公共部門裁減約49萬個就業崗位,其力度之大甚至超過上世紀80年代早期柴契爾夫人所做的政府瘦身。

在當今很多經濟體——特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仍然指望用巨額預算赤字來刺激經濟的背景下,卡梅倫和奧斯本的「冒險」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其理論依據在於:大政府對私營企業形成了擠出,因為公共支出使用的是以稅收和借款的方式從私營部門獲得的資金,而私營部門利用資源的效率實際上遠比公共部門更高。基於這種觀點,卡梅倫政府認為,在經濟疲軟的時候削減政府支出,將恢復市場對政府財政的信心,並最終鼓勵私營企業開展真正能夠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投資與經營活動。事實上卡梅倫和奧斯本也不得不這麼做,兩年來,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已經使英國的國家債務攀升到令人不安的9500億英鎊,預算赤字高達GDP的11%,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甚至高於正深陷主權債務危機中難以自拔的希臘和葡萄牙!

現在就預言這項「冒險」的前景,還為時尚早,但正如《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所指出的,在經濟復甦勢頭尚未穩固的今天,英國的緊縮也許的確有點過頭了,但它至少「已啟動一項令人關注的政策試驗」。與美國人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相比,英國人已經從危機中吸取了很多經驗教訓,全球其他國家最終也不得不如此。另一位經常在大眾傳媒上發表觀點的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哈羅德·詹姆斯則評論說:2010年春天的希臘危機把英國從睡夢中驚醒,英國的應對措施理應帶動其他工業化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去治理它們長期性的脆弱財政。

令我分外吃驚並欽佩的是,四年一屆的英國內閣和國會竟能夠相當順利地通過如此大規模的緊縮計劃,況且,本屆英國內閣還是歷史上少有的聯合執政模式。更讓我吃驚和欽佩的是英國民眾的理性態度。810億英鎊財政緊縮計劃公布後,倫敦等地立刻不出所料地發生了反對的示威遊行,北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地方政府大多認為這一計劃過於嚴厲,來自媒體和學術界的批評也不絕於耳。但總體而言,英國社會還是相當平靜地接受了這一無疑會在短期內帶來痛苦的政策變化。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印證了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深湛的法治底蘊。英國人仿佛想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既然他們當中能夠湧現凱恩斯這樣的巨人,他們也就有同樣勇氣和智慧走出巨人身後的陰影。

我覺得,從宏觀政策的角度看,哪怕今後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採取更多的凱恩斯主義政策,中國也必須堅決抵禦住誘惑,毅然與之脫鉤。中國經濟如此嚴重的失衡現狀已再也容不得我們繼續跟隨美國的軌跡亦步亦趨,否則我們的結構性問題還必然會繼續惡化下去。那麼,中國經濟就不會有未來,何況中國遠不是英國這樣的富裕國家。

首爾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必然是一個不同觀點激烈交鋒的政策辯論臺,論戰的各方在見面之前已經亮明了各自的政策主張,有一個新的共識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要扭轉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失衡,重新實現健康增長,需要的不再是輸血和印鈔票,更不是壓迫別國貨幣升值而讓本國貨幣貶值,而是從根本上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管。

現在已經到了攤牌的時候,全世界必須聯合起來抵禦住凱恩斯主義的強大誘惑。從過去幾周內中國與德國、法國、英國這歐洲三駕馬車之間走馬燈似的外交互動中,我們看到了實現這一努力的越來越大的希望。

相關焦點

  • 該對凱恩斯主義說再見了
    但止完血之後究竟該怎麼接骨,市場並沒有得到明確預期,因此,此後的6個月美國股市依舊不斷下探。  到了2008年年底,換屆政府就要上臺了,此時歐巴馬的智囊們不斷拋出新政府的經濟發展意向,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生物能源和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意向,而對於此前普遍關心的繼續注資、支柱產業發展(主要指汽車工業)以及就業問題,新政府並沒有明確或者具體的意向。
  • 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吳荻楓: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也談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之後,強調政府干預作用的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調控決策的影響逐步增大。儘管我國政府沒有明確提出過運用凱恩斯主義,但近些年凱恩斯主義是實際指導中國實踐的經濟「顯學」,不過對其作用有褒有貶。
  • 中國需要福利凱恩斯主義
    在為凱恩斯主義洗清了罪名之後,我們看看凱恩斯主義到底是否已經失敗,凱恩斯主義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是主流理論。70年代後,貨幣主義佔了上風,筆者按照政府支出的用途,將凱恩斯主義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消費型凱恩斯主義,投資型凱恩斯主義、軍事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凱恩斯主義。由於二戰的錯覺,美國人長期信仰著軍事凱恩斯主義,這也成為其不斷發動戰爭的藉口。
  • 凱恩斯主義為什麼受歡迎
    凱恩斯主義建立在一系列錯誤假設之上,它隱含地假設不存在稀缺性問題,忽視財產、價格和盈虧的調節作用,並且認為政策制定者全知全能,且沒有自己的利益或偏好。不少具有真知灼見的經濟學家們不斷努力揭露和批評其理論中的各種謬誤,並且取得了學術上的成功。然而,長久以來,凱恩斯主義卻持續吸引著政治家和技術專家。 如奧派經濟學家貝奇所言,這是經濟學家長期以來的困境。
  • 超越凱恩斯主義
    【經典重溫】超越凱恩斯主義——再讀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作者:周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後來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對《通論》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修補和發展,逐漸形成在理論和政策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凱恩斯學派,或稱凱恩斯主義,其經濟理論基本上被視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因此,在經濟學說史上把從《通論》出版直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  凱恩斯學養深厚,經歷豐富。他的父親是劍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母親曾任劍橋市長。
  • 走出凱恩斯主義「圍城」
    以美國和英國的經驗來看,經濟陷入滯漲時,凱恩斯主義將失效,裡根經濟學和柴契爾主義均採用貨幣主義觀點緊縮貨幣,也採用了供給學派的結構性改革讓經濟回歸繁榮。    何謂供給側改革?在凱恩斯主義主導的需求側管理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突然提出要供給側改革?國際上有哪些國家進行過供給側改革?有何經驗和教訓?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源自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
  •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四萬億救市是凱恩斯主義的應用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造就了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為什麼凱恩斯主義能夠成為主流?就是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依據:需求不足,市場失靈,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場,增加需求,從而使經濟從蕭條中走出來。作為一種理論指導,凱恩斯曾經能夠給陷入混亂和困境中的市場經濟一種指導作用。
  • 凱恩斯主義的現實邊界
    【財新網】(專欄作家  伍戈  特約作者 謝潔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主義再次回到宏觀政策實踐的舞臺中央,主要國家不斷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
  • 王小魯:凱恩斯主義與全球化
    導語:今天世界不僅需要凱恩斯主義,而且需要將凱恩斯主義向全球範圍擴展。非此,發達國家也不足以自救。有熟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經濟學家稱,根本不需要救市,根本不需要凱恩斯主義,只要讓自由市場自發運行,危機就會很快過去。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已有太多的事實說明,這種一廂情願的空想,對解決實際問題毫無益處。
  • 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
    第一個層次就是對市場經濟沒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場經濟,這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第二個層次是懷疑主義,搖擺不定,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這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就是主張政府干預主義的經濟學;第三個層次是對市場經濟非常信仰,但是也認為,必要的時候,政府應該介入市場,這是芝加哥學派。
  • 「超越凱恩斯主義」為何可行
    「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是用來做有效投資。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存在一個「李嘉圖等價」問題,即現在政府的支出增加,創造就業,家庭的收入雖然增加,但預期未來政府的稅收要增加,因此要未雨綢繆增加儲蓄來應對。
  • 反危機:超越凱恩斯主義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再次受到高度關注,學者們無一例外都會想到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想到凱恩斯的理論與政策主張,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回歸?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凱恩斯主義與現代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思想在大蕭條時期開始受到歡迎,他的許多建議影響了美國和英國政府,尤其是羅斯福的新政政策。雖然凱恩斯的想法需要一些時間,但他們最終獲得了優勢,並在接下來的40年裡成為了一個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思想學派。   關鍵理論與原則   凱恩斯的開創性著作《就業、利息和金錢的一般理論》1936出版,闡述了後來被稱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 【見解】薩繆爾森評價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在1936年的那個模型已經過時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就不適用於今天。」他回憶起了1986年時在英國劍橋所參加的一次幾年凱恩斯誕辰115周年的活動。「每個人都在那裡。他們都站在那兒而且說,『我依然是一個忠實的凱恩斯主義者。我依然是一個堅定的信仰者。』我就顯得有點不禮貌了。我說,『你們讓我想起了一系列的納粹口號。我依然是一個好的納粹。』凱恩斯主義不是一種宗教意識:它是一種分析的模型。
  • 左曉蕾:被濫用的凱恩斯主義
    而要撥亂反正,給被異化了的經濟基本理論正名,首當其衝的是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尼克森政府單方宣布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單邊撕毀協議的行為,是對全球經濟基本規則的肆意破壞,造成了全球利率匯率劇烈波動,美國的貿易夥伴損失慘重。無怪當時的法國總統蓬皮杜棄法國人一貫的紳士風度於不顧而破口大罵。
  •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
    停止凱恩斯主義,才能真正拯救經濟?凱恩斯主義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思想基礎上的經歷理論,主張政府採取擴張開支和增長赤字的經濟刺激政策,曾經大行其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凱恩斯主義再次被視為拯救經濟危機的寶典……凱恩斯主義有一個對立的經濟學流拍:奧地利學派。這個學派的思想來源於古典經濟學,主張讓市場的手發揮作用,反對政府干預市場,與凱恩斯主義背道而馳。
  • 中國式凱恩斯主義的標本
    我國央企正在將凱恩斯主義推向極致,一方面政府積極幹預,不管是緊縮還是積極財政,都由政府主導;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市場,央企貼上了市場化改革的標籤。在這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上,我們能找到並順利到達目的地嗎?
  • 凱恩斯主義、自由市場一個都不能少
    凱恩斯主義仍大有可為  廣州日報:凱恩斯主義在解決前後兩次經濟危機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兩次危機中凱恩斯主義的應用有什麼區別?  德懷特·帕金斯:  在目前經濟形勢下,凱恩斯主義是幫助各國度過經濟危機、讓經濟儘快復甦的有效和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