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凱恩斯主義的標本

2020-12-13 南方周末
我國央企正在將凱恩斯主義推向極致,一方面政府積極幹預,不管是緊縮還是積極財政,都由政府主導;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市場,央企貼上了市場化改革的標籤。在這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上,我們能找到並順利到達目的地嗎?

*央企的整體上市與淘汰低效產能都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措施,兩者成為同一體系下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為中國的凱恩斯主義服務的手段。*

    凱恩斯憎恨納粹式的國家與經濟集權,主張政府以有形的手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幹預經濟,解決需求不足的矛盾。這在一戰二戰時期獲得奇效,當時英美的市場經濟體制之所以還能夠在一片計劃的呼聲中維持下去,凱恩斯的幹預政策功莫大焉。
    我國央企正在將凱恩斯主義推向極致,一方面政府積極幹預,不管是緊縮還是積極財政,都由政府主導;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市場,央企貼上了市場化改革的標籤。在這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上,我們能找到並順利到達目的地嗎?
    我們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國企成為最為市場化的資本市場的主要力量,不僅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注資重組、整體上市等概念刺激下,同樣受到資本市場投資者的追捧。在市場化的名義下,國企、央企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舞臺的核心角色,這導致資本市場出現大象起舞的中國特色。
    9月份國資委出臺了30家整體上市的央企名單,這些企業均屬於國家能源、戰略和資源、國家控制的大型國企和重點領域。幾乎同時出臺的另一則消息是,一向專注於上遊領域的中海油正在向下遊大力拓展,進入煉油、油氣銷售等下遊業務。與其說這是國有石油巨頭、外資石油巨頭與民營石油巨頭三足鼎立的兆頭,不如說是國有石油巨頭之間的三國大戰。在一個核心產品未開放的市場上,能與具有先天競爭優勢的國企競爭的,只有同等數量級的國企。
    國企巨頭們掌握了絕大部分的優質資源,資源的集聚還在進行之中。雖然經過重組央企數量從159家下降到百家以內,但每一家央企都是巨無霸企業,也就是說,從數量來看是減少,從資產來看則是增加,所以,央企數量下降並不意味著國有企業將退出中國經濟舞臺,恰恰相反,作用會越來越大。
    央企的整體上市與淘汰低效產能都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措施,兩者成為同一體系下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為中國的凱恩斯主義服務的手段。
    央企坐大有三個結果。最嚴重的後果是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對於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而言,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是第一要務,國內不止一個學者提出此觀點,但就是謀而不動。為什麼?有兩怕,一是怕通脹壓力全面來臨,二怕市場化成為壟斷企業無限制漲價的遮羞布。在壟斷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尋找到市場化的價格坐標,我們既不知道目前的價格低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漲到什麼地步才是合適的。在相對壟斷的條件下,實際上我們同樣不知道央企的效率如何,是來自於自身改革的成功,還是因為成功地向下遊更為市場化的企業轉嫁了成本?
    其次,央企以及由央企延伸的國有邏輯已經操控了中國的資本市場。趁著目前的資本市場熱潮實行的央企注入資產、整體上市熱,事實上已經使國資委而不是證監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主導者,投資者熱衷於追逐所有的具有注資重組概念的股票。對央企而言是利好,央企的改革成本將由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埋單。因此從目前來看,在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投資者被迫熱炒資源股實際上對央企有利,有關方面已經回過神來,不會有意挑破資本市場的泡沫,使投資者與央企雙輸。
    最後,股權多元化能否取代產權理論、公平與效率如何協調還是未知數。有關方面已經在實踐中拋棄了產權理論,轉而篤信在資本時代實現股權多元化就能夠找到均衡的利益機制。不過股權多元化不能解決不同股東之間地位不平等的難題,資本市場實現三公、國有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權利平等現在還停留在紙面上,中石化等央企對下屬上市公司的私有化過程一再重複了漠視中小股東利益的老套故事。當利益分配差距超過中小股東的承受能力,種種法律與情緒宣洩噴湧而出,而徵收紅利等辦法表面上是兼顧效率與公平,實際上是背離了稅收與專業原則,加強了對央企的行政控制,而收益則未必能歸於名義上的產權所有人。
    中國經濟的未來成也央企、敗也央企。如果央企市場化改革成功,成為高效企業,能夠在世界舞臺上與國際企業一較長短,中國經濟將隨之勃興,如果不幸出現大家不願看到的局面,中國經濟毫無疑問會進入全面緊縮狀態。
    以調整市場失靈面目出現的凱恩斯主義與中國國企傳統相結合,是市場打造出新央企,還是央企扭曲了市場;是凱恩斯主義挽救了市場,還是計劃經濟以凱恩斯主義為幌子——結局難以預料。
 (作者為經濟評論家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凱恩斯主義 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凱恩斯主義是為了解決短期需求不足問題,中國改善基礎設施完全是從中國的長遠發展出發和考慮,中國每一輪基礎設施的改善,都會帶來一輪經濟增長的高潮  ■高連奎  在中國,經常有批判凱恩斯主義的言論見諸報端或是學者的論述,但這些言論往往是經不住推敲的,甚至是錯誤的。
  • 中國式凱恩斯主義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在中國,經常有批判凱恩斯主義的言論見諸報端或是學者的論述,但這些言論往往是經不住推敲的,甚至是錯誤的。  批評凱恩斯言論  經不住推敲  如果將中國的經濟政策統統歸結為凱恩斯主義的話,那中國治理過剩產能,又是什麼主義呢?
  • 中國需要福利凱恩斯主義
    而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也只能出現在中國學術界,也算是中國特色吧。    在為凱恩斯主義洗清了罪名之後,我們看看凱恩斯主義到底是否已經失敗,凱恩斯主義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是主流理論。70年代後,貨幣主義佔了上風,筆者按照政府支出的用途,將凱恩斯主義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消費型凱恩斯主義,投資型凱恩斯主義、軍事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凱恩斯主義。
  • 曲子: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凱恩斯主義深坑?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這點,越來越得到國內許多學者和企業家的共識。    地方政府深挖了一些怎樣的中國式「GDP深坑」呢?    這裡,筆者選取幾個經典案例做說明。
  • 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入凱恩斯主義深坑?
    凱恩斯主義的創造者凱恩斯曾說過:挖個坑再請人填上就可以刺激經濟。但在原文中,凱恩斯還這樣闡述其挖坑經濟學:挖坑後還需要埋些錢,再僱人挖出來取出錢來用。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
  • 曲子: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入凱恩斯主義深坑?
    凱恩斯主義的創造者凱恩斯曾說過:挖個坑再請人填上就可以刺激經濟。但在原文中,凱恩斯還這樣闡述其挖坑經濟學:挖坑後還需要埋些錢,再僱人挖出來取出錢來用。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這點,越來越得到國內許多學者和企業家的共識。
  • 也談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之後,強調政府干預作用的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調控決策的影響逐步增大。儘管我國政府沒有明確提出過運用凱恩斯主義,但近些年凱恩斯主義是實際指導中國實踐的經濟「顯學」,不過對其作用有褒有貶。
  • 許小年:凱恩斯主義害了中國
    他認為,中國應繼續堅持鄧小平的改革精神,才能克服各種經濟困難。這都是去年我們執行凱恩斯主義留下來的後果,所以凱恩斯主義害人不淺,把希臘害了,又來害我們。對中國經濟學界很失望網易財經:您一直堅守的是市場的信念,您堅守這個信念的源泉是什麼?許小年:市場的信念來自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從社會倫理的角度,另外一個是從效率的角度。
  • 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吳荻楓: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滕泰:凱恩斯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五次「折騰」
    滕泰:經濟學家,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手段接替了政府的計劃之手,順理成章地成為對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影響越來越大。
  • 賀鏗:凱恩斯主義與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
    這些問題的產生實際上就是我們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的一個必然的結果。凱恩斯主義政策我們是從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的,連續四、五年我們的積極財政還在進行。這個政策它會導致兩個大的問題,一個問題它是破壞了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機構,使最終消費率越來越低,勞動者報酬的比例越來越低,引起內需不足,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的經濟增長完全是靠投資來保增長。
  • 超越凱恩斯主義
    【經典重溫】超越凱恩斯主義——再讀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作者:周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後來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對《通論》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修補和發展,逐漸形成在理論和政策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凱恩斯學派,或稱凱恩斯主義,其經濟理論基本上被視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因此,在經濟學說史上把從《通論》出版直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  凱恩斯學養深厚,經歷豐富。他的父親是劍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母親曾任劍橋市長。
  • 中國經濟不能再任由凱恩斯主義忽悠了
    從這個模型理解中國這30年的變化,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利用市場,擴大市場的規模。當我們由封閉走向開放,利用全球市場,發揮中國在國際分工的優勢,就取得了發展和進步。未來中國發展的潛力,仍然是利用市場,擴大市場的規模。我們過去利用國際市場比較成功,但是國內市場開發做得不夠,做內貿比做外貿還難。
  • 走出凱恩斯主義「圍城」
    裡根與柴契爾「供給側改革」的借鑑    □  姜超 劉東亮/文中央四次提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近期中國經濟領域談論最為火熱的話題。    供給學派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供給學派佔據主流地位, 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更關注生產。但大蕭條時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這是供給學派難以解釋的,於是凱恩斯主義提出的經濟有效需求不足、應該刺激總需求的觀點開始盛行。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歐等經濟出現高通脹、高失業的滯脹,與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相違背,供給學派又佔據了主流。
  • 林毅夫:中國施行的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
    10月12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發表了CF40學術顧問、北大國發院教授林毅夫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第89期雙周內部研討會上的演講實錄。其主要觀點是,解決當下中國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穩增長。
  • 張維迎:中國經濟不能再任由凱恩斯主義忽悠了
    從這個模型理解中國這30年的變化,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利用市場,擴大市場的規模。當我們由封閉走向開放,利用全球市場,發揮中國在國際分工的優勢,就取得了發展和進步。未來中國發展的潛力,仍然是利用市場,擴大市場的規模。我們過去利用國際市場比較成功,但是國內市場開發做得不夠,做內貿比做外貿還難。
  • 反危機:超越凱恩斯主義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再次受到高度關注,學者們無一例外都會想到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想到凱恩斯的理論與政策主張,人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回歸?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該與凱恩斯主義攤牌了
    因此,最近30年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即便不能說對凱恩斯主義做了一次徹底清算,也已基本上揚棄了它。當然,理論學術與現實政策永遠不是一回事。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是凱恩斯主義最忠實的信徒。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我們更是創紀錄地推出4萬億刺激計劃。過去10多年裡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仿佛就是這種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屢試不爽的明證。
  •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的經濟數據下滑,向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目標的決策後,各地迅速出現了擴大投資的部署。每逢全球經濟有低迷苗頭就會有些機構熱衷於推測中國到底會有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顯然,中國已陷入凱恩斯主義的陷阱而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