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岡書院:致知格物,啟迪後賢

2020-12-17 新華社客戶端

在東枕柴河(遼河一級支流)猶如巨龍之首鍾靈毓秀的鐵嶺龍首山下,有一處古樸幽靜的清代園林式建築群——銀岡書院。銀岡書院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系清湖廣道御史郝浴(號復陽、中山)謫居鐵嶺時自建的居室和講學授徒之所。康熙十四年(1675年)郝浴復官回朝,將此居所捐出成立銀岡書院,成為遼北「昌明理學,啟迪後賢」的庠序之地。康熙年間曾任順天府尹、奉天府尹的屠沂,把銀岡書院與河南嵩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和江西白鹿洞書院,並列為全國五大書院。

銀岡書院已有360多年歷史,是東北地區建院最早、辦學最久、影響力最大的清代書院,是東北地區現有保存最好的書院,是清初東北地區流人聚會的場所,也是周恩來離開家鄉來東北後的啟蒙學校和一些革命志士的啟蒙學校。

「致知格物」盡顯鮮明特色的辦學方式

作為清代的一個教育場所,在遵從統一教規基礎上,銀岡書院以「致知格物」為教育宗旨。「致知格物」原是書院創始人郝浴自身的修養準則和信條。創辦銀岡書院後,郝浴將自己原來的書室命名為「致知格物之堂」,並親筆提書與堂前。「致知格物」是郝浴為銀岡書院確立的教育宗旨,富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郝浴復官回朝把銀岡書院無償捐給遼北官府作為辦學之用後,在此執教的董國祥曾對「致知格物」做以進一步闡釋:「知者,心之靈也。致者,推而極之以求蔽也……天下、國家、身、心、意皆物也,誠正修齊以至治平即格物也……此即所謂: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由此可見,銀岡書院確定的「致知格物」教育思想,其本意是以育人為本,重在教育修身,而不是專為科舉和仕進,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講學是古代書院的主要特色。銀岡書院的講學非常活躍,從銀岡書院的史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書院講學的映像。光緒四年(1878年),「聘新民舉人李百川主講,而寧遠舉人李崇瑞繼之。自此主講者歲無虛席」。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乃聘趙(維城)為書院主講。趙古文得陽湖派,而尤深理學。士子耳目一新,書院成績為最至」。

銀岡書院擁有豐富的藏書,並將書目刻成碑文,以示永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銀岡書院捐添經費建修齋房後,曾刻「銀岡書院資產記」「銀岡書院捐添經費建修齋房記」二碑,碑陰為「書院所添書籍」。前碑列有舊存《中山全集》《古今圖書集成》等書2280餘本,後碑列有新添《史記》《盛京通志》等書1890餘本,新舊圖書共4100多函冊。這是我國罕有的古代石刻圖書目錄,被載入國家圖書館館史,實為稀世珍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文化價值。

「自強不息」促進流人文化唱和與交流

銀岡書院本是郝浴謫居鐵嶺時所建,書院內郝公祠廊柱上的對聯「鋤奸不敢欺君父;臥雪猶然志聖賢」展現了自強不息的流人文化特色。流人,流放之人,是清朝《大清律》中笞、杖、徒、流、死等5種刑罰之一。中原大地出山海關外,東北寒帶地區,荒涼偏僻、人煙稀少,遂被闢為流徙要地。

鐵嶺是東北流放的重點地區。流放人員經常互相探訪,郝浴在東北流人中具有廣泛影響,銀岡書院成為東北流人一個集會之地。流人中一些著名學者、詩人,如吳兆騫、陳之遴、陳掖臣、左懋泰、戴遵先等與郝浴皆有往來。

流人文化在東北文化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銀岡書院是承載東北流人文化的一處紀念地。流人及其後輩後學不甘沉淪、意決志堅,不斷將文化種子播撒到東北大地上。大批流人在東北地區休養生息,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礦冶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特別是「流人通文墨,類以教書自給」,在教學授徒、傳播文化、發展藝術、推廣醫藥學及哲學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們博得了時人與後人的讚頌。現今在《鐵嶺縣誌》《奉天通志》《中山郝中丞全集》等史料中依然可見當年郝浴與東北流人之間的唱和與交流,這種唱和與交流,體現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胸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對鐵嶺文化、遼北文化乃至遼寧文化、東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啟迪後賢」革命思想啟蒙的搖籃

1903年,由銀岡書院總董曾憲文等人創辦的遼北地區第一所新式學堂——銀岡學堂在書院內成立。學堂實行西式教育,傳播西方先進思想、科學技術知識乃至近代革命思想。進入近現代以來,「啟迪後賢」的功效在銀岡書院越來越突出。以進步思想影響、教育莘莘學子,是銀岡書院最突出的文化特色。銀岡書院後來成為遼北乃至遼寧、東北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1910年春,周恩來隨同三堂伯周貽謙從家鄉淮安來到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縣),入銀岡書院讀書。在這裡,周恩來第一次接受西方教育啟蒙和革命思想薰陶,學會了《滿江紅》《何日醒》等愛國歌曲。周恩來在銀岡書院所受到的愛國主義薰陶尤為強烈,這也是他能在少年時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動力源。

被列寧譽為「勇敢的戰士、出色的指揮員、優秀的布爾什維克」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蘇聯紅軍中國團團長任輔臣,曾在銀岡書院學習3年,1918年在蘇俄衛國戰爭中壯烈犧牲。中共黨員石璞,曾啟蒙於銀岡書院,1930年英勇犧牲,是南京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中最年輕的烈士。中共黨員陳劍飛,少年時期曾在銀岡書院讀書,入黨後被派到東北軍中工作,曾在西安事變中做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黑龍江省委主要領導。

如此等等,銀岡書院可稱為周恩來等革命先輩的思想啟蒙學校,他們從這裡開始走向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的紅色革命之旅。進入新時代,承載著書院文化、革命文化的銀岡書院的愛國主義及革命傳統教育重要基地作用更加凸顯,意義更加深遠。(王恩寶)

相關焦點

  • 國學講堂(521):如何「格物」以「致知」?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仙家,出馬與出馬仙之九:出馬仙修身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然後可修身成。03今天,主要說一下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即通過學習和研究,正確地認知和了解出馬仙。我們做到了格物、致知,然後就需要我們正心、誠意地對待出馬這條路。
  • 讀書之樂樂何如之幸來銀岡
    機緣巧合之下,現今來到銀岡書院謀得一職,年有四季,時刻賞玩:銀岡春歸之際讓人慨嘆「嫩黃花照眼,綠柳絲拂衣。桃李開無言,灼華下成蹊。代有英才出,報與郝公知。」;種花銀園心喜於「東風吹雨細如塵,紅錦地衣香四聞。曲徑幽院添春色,忙煞銀園看花人。」
  • 從認知心理學問題解決的角度談「格物」
    認知心理學和格物有什麼聯繫呢?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認知心理學的問題解決。我認為,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格物。關于格物這個概念,從認知的角度說,我們的古人從來沒有通過對動物試驗受到啟迪,而是聖人之道為後人提供了為人處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的三綱八目就是這樣的思路。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這段話後來被朱熹簡約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是後四條人們更是耳熟能詳。這段話述說了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功效,而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是「格物」。朱熹對「物格而後知至」有這樣的解釋: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 啟迪書院招生儀式暨啟迪新媒體技能培訓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知識相隨書香漫,書院新覓眾生來。10月16日,啟迪書院招生儀式暨啟迪新媒體技能培訓基地揭牌儀式在實訓樓201和202教室舉行。啟迪數字學院執行院長、啟迪書院院長洪振挺,啟迪數字學院院長助理史新奕,行政事務中心主任許坤,新媒體技能培訓基地合作導師、廣西雲拍傳媒科技總經理蔣智群出席,啟迪書院全體學生參加此次儀式。
  • 「格物」是什麼意思?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在對待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上,孔子與他的門徒用一句話說明了問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你如今再怎麼翻譯,也只能是粗略體會,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諸子百家典籍中找。在《禮記》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認知的重要方式,可後來人卻格來格去,總想搞出新的意境來。
  •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這3個訣竅,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最早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自編課間操,銀岡小學學生「嗨起來」
    近日銀州區銀岡小學的課間操視頻在微信視頻號引來了大量網友的點讚和關注網友在視頻下留言:說起課間操可能很多人的回憶都是在第幾套廣播體操當中伴隨著「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口令橫平豎直地做操今年,銀岡小學的學生們
  • 王陽明:格物只在心上做,真理何必外物尋?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格物」,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大學》裡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唐代孔穎達認為「格物」是「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宋司馬光認為「格物」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然而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對後世影響最深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1.格物,到底要向外還是向內?
  •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其中有一段是陽明先生,告訴門生們一個道理,一個關于格物的道理。在這之前,我們先說說我們對格物的認知,我們多數人會覺得格物——就是把事物的特性,細節,特質等等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格物」。接著說陽明先生說他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認為格物的。他越朋友討論格物致知,要格盡天下萬物的道理,要窮盡萬物的變化。所以他自己去格物——一處亭子前面的竹子,他堅持格這片竹子七天,最終思緒枯竭,道理不明,傷到精神,得了場病。
  • 一切都是心,致知、誠意、正心指的都是心而已(心想生)
    知就是致知,意就是誠意,心就是正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把格物拿掉,致知講的是心,你不管是知識還是說良知,它都是心對吧;誠意指的是什麼?心,你的意識狀態你的本體;正心更不用講了,它指的還是心。它講的是一個,都是一個東西的狀態理解嗎?它並不是說好像是個外在的東西把它分為二。
  • 自宋以來,《大學》中提出「格物」或「格物致知」被作為為學之要
    本文由作者不設伏筆只為等你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自宋以來,《大學》中提出的所謂「格物」或「格物致知」被作為為學之要旨而受到重視,陽明當然也不例外,但他與宋儒有所不同。因此,如果舍誠意而專以格物為事,那就如同培養灌溉而不植根一樣,徒耗精力而一事無成(參見《王文成公全書》卷8,《書王天宇卷》)。如此看來,陽明以誠意為《大學》之要並非沒有道理。陽明認為,誠意為《大學》之本,所以他反對以格致為先、誠意為後的朱子《大學》說,而改立《大學古本》。
  • 儒家《大學》格物的「物」到底指什麼?
    這一找不要緊,居然發現我們之所以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科技,跟《大學》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有很大關係。因為格物致知的實踐在儒家的學子們那裡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究竟如何」格「、格的什麼「物」,似乎並未說清楚。
  • 【通識核心課程】陽明書院本學期通識核心課圓滿結課
    本學期通識教育中心陽明書院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通識核心課,邀請了陳智慧老師主講《<大學>的智慧》、周月亮老師主講《<中庸>心解
  • 【愛國報國】「博學篤志,格物明德」校訓的由來
    當得知研究生院關於校訓討論的各種建議時,路院長做了深入思考並做了修改,提筆寫下了「博學篤志,格物明德」八個字。後來他見到我時曾說:至大盡微體現了追求科學的無窮盡的精神,這在「格物」中可以體現。「明德」強調了對高尚品德的要求,這也是教育的根本。路院長對「至大盡微」四個字的修改非常深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據我的淺見,「博學」源自《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古代文化中的「格物」到底是何意?歷史上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古代文化中的「格物」到底是何意?歷史上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雖然我將孔子老先生的原話給翻譯了一下,那也只是粗略了解一二,若是想找回原汁原味的「格物」,還真就只能穿越到春秋諸子百家的典籍當中一探究竟。在《禮記》當中,這重要的四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另外的四目就是我們經常能夠在歷史課上有所耳聞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他是王陽明湛若水的主要對手,認為陽明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
    王陽明像。對於王陽明的格物說,羅欽順兩次去信表示反對。羅欽順指出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之用」,把格物解釋為格心,是「局於內而遺於外」,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對於王陽明把「格」解釋為「正」,羅欽順詰問,人怎樣去正山河草木?對於王陽明的致知說,羅欽順又詰問,致知如果只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物還有客觀可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