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豆花,多放點饊子!」「3碗豆花面,多放豆花!」每天中午11點左右,一場「豆花盛宴」在天回鎮下街99號準時上演。豆花面、饊子豆花、麻辣豆花、甜豆花……熱鬧的吆喝聲中瀰漫著股股清香。
香味來自一家名叫「春滿園豆花面」的小店,手藝傳了3代人。20多年來,只賣豆花、豆花面。食客來自四面八方,開車來的、坐車來的,絡繹不絕,甚至有60多歲的老人轉了3趟車來到這裡。他們說,這豆花裡有50年前成都的味道。
好吃的訣竅就在這些臊子裡
轉了3趟車再來嘗嘗老味道
昨日早上8點過,魏婆婆約上兩個老朋友,從成都西門車站出發,轉了3趟車,才到了天回鎮。接近11點,她終於坐上豆花面的老桌子,雖然有糖尿病不能吃太多,她還是點了一碗豆花、一碗豆花面。
「幾十年都沒吃到這種味道了,很有鄉村特色。」魏婆婆說,這味道讓她想起了50年前在成都西門上的豆花面,那時候她才10多歲,幾角錢就吃得心滿意足。
如今,她常常去酒店吃大魚大肉,「實在不喜歡上酒店吃那些工藝菜,就喜歡蒼蠅館子,味道實在。」最近,她得知天回鎮下街這一片都要拆遷了,趕緊來再嘗嘗老味道。
早上6點半開賣下午2點關門
幾十年煮麵的炊煙,燻黃了白色門牌,唯有紅色的「豆花面」3字,醒目瞭然。
店裡除2名幫工外,就是老闆陳世珍和女兒、兒子、兒媳。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床,煮豆花、搭佐料、炸饊子,忙到6點半,第一撥生意就來了。
上午11點左右,店裡就又坐滿了食客,最多的是老年人。夫妻結伴的、抱著孫子的、約上老朋友的,吃完豆花面,還要來碗饊子豆花,如還不過癮,就再來碗麻辣豆花。
頭髮花白的鐘芷浩老人,吃一口豆花面,喝一口二鍋頭,「巴適巴適,豆花一到嘴裡就化了。」
中午12點是生意最忙的時候,店內外都排滿了人。一直要忙到下午2點左右,一家人才能坐下來吃飯。他們的早飯、午飯,也都是豆花。
祖傳手藝不敢輕易開分店
20多年來,陳世珍的兒子範華海一手握勺、一手抓面。一排排配好佐料的面碗放在鍋邊,他熟練地將豆花舀進碗裡,再挑上的麵條。
由於食客多,每天要磨10多斤豆子,上世紀80年代剛開館子時,用水磨磨豆子,每天3點就要起床。有了磨粉機,他們可以多睡1個小時。
下午關門後,一家人又忙著炒臊子、酥豆子、泡豆子。
看著對面一間店鋪已掛上「拆遷大甩賣」的牌子,他感到前途有些渺茫。雖然自己店鋪的拆遷事宜還沒談妥,但他知道這天已經不遠了。
老顧客多次問他:搬到哪裡去,要及時通知我們哈。也有人問過他開分店的事,他說要慢慢考慮,「豆花的嫩度、調料的味道,都是我們一家人在把握,這是祖傳手藝,不能搞砸了。」
華西都市報記者 劉曉娜 實習生 鄭妮妮 攝影 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