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地處山區,農村中小學佔全市總數一半以上。由於條件比較艱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招不到」「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對此,河源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以「創強」「創現」為契機,大力推動鄉村教師隊伍規模、結構、質量協調發展,實現整體水平穩步提升。
河源江東新區臨江鎮鄉村小學。蔣才虎 攝。
開展定向培養,破解「招不到」難題
實施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機制改革,依託本地高校資源,採取「免費入讀、定向分配」的方式,吸引優秀初中應屆畢業生報讀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師範五年制大專班,畢業後定向分配到農村小學服務不少於8年,從源頭上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的質量。
2014年,河源市開始實施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機制改革工作,採取免費入學,委託河職院培養,五年一貫制大專畢業後定向分配到農村小學服務8年的方式,培養一批綜合素質優秀的小學教師。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機制實施六年來,河源市共招錄了773名定向培養生, 2019年,首屆委培畢業生94人全部分配到生源地農村小學任教。
此外,自2018年起,我省開展公費定向培養粵東西北地區中小學教師工作,每年為河源市農村學校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100多名。
截至目前,全市共招錄定向培養生6批773名,首屆定向培養生已於去年畢業並全部分配到生源地農村小學任教,成為農村學校的新生力量。
鄉村小學學生學習條件逐漸改善
提高福利待遇,破解「留不住」難題
為破解「留不住」難題,河源全面落實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補貼標準達到人均不低於1000元/月,1.8萬多名農村教師、200多所農村學校從中受益。目前,結合各縣區實際,農村教師平均工資水平比城鎮教師高出200—1100元。同時,大力推進教育「創強」「創現」,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全覆蓋,推動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持續改善。
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貼後,農村教師崗位吸引力明顯增強。年輕、優秀的教師願意到鄉村學校任教並紮根鄉村,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安教樂教蔚然成風。
統籌資源配置,破解「教不好」難題
河源還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各縣區對縣域內教師資源進行統一調配,通過自願分流、崗位競聘、交流輪崗等方式,引導優秀校長、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
自2018年,河源市開始實施中小學「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以來,參與交流的校長、教師累計4600多人次,進一步縮小了城鄉之間教師隊伍的水平差距。同時,實行「走教」制度,將音樂、美術、體育、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組成若干個「駐點走教」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就近2—3所學校對應學科的教學工作,推動有限的教師資源發揮更大效用。
「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為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增強了教師隊伍的合理流動,教師、校長交流數量不斷增加,積極引導優秀校長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有序流動,縮小城鄉、校際間教師隊伍水平差距。同時,有效激活教師隊伍活力,進一步優化人才配置,增強群體活力,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到教學一線。
【全媒體記者】餘佩
【通訊員】歐陽海帆
【實習生】鍾文俊
【作者】 餘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