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自治區十二次十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見》,把基層治理細化為鄉村治理、社區治理、宗教治理、校園治理、企業治理、社團治理六個重點領域,對基層治理進行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一體謀劃、全面覆蓋、政策打包、統籌推進的基層治理"1+6"政策體系。
12月14日,全區基層治理經驗交流會在銀川召開,半年多來,各地各部門有什麼好經驗、好做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我們一起來看看。
抓實企業治理體系
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現有各類企業15231家,其中工業企業3208家。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以來,石嘴山市委、政府對標自治區完善基層治理《若干意見》及企業治理《實施意見》,細化措施定任務,壓實責任抓落實,突出重點求突破,在規範企業經營行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企業治理效能、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突出黨建引領,強化企業治理組織保證。
大力實施國企黨建鑄魂強基工程,積極創新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全面推行黨工組織共建、資源共用、工作共促、成果共享「四共」工作法,切實發揮好企業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企業治理中的政治引領作用。
二、緊扣激發活力,保障企業人員合法權益。
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依法保障企業家合法權益,健全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全力以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全面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及石嘴山市各項紓困惠企政策,今年為企業爭取政策資金5.6億元,減免稅費13億元,清欠民營企業帳款2.3億元,新增貸款102.9億元。
三、加強依法治企,促進企業守法誠信經營。
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出臺信用服務、信用監管11條措施,歸集和公示各類數據信息130多萬條,鼓勵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四、堅守生態紅線,壓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舉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培訓班,大力推進非現場監管能力建設,對重點行業企業實行環境績效四級差別化管理,倒逼企業綠色轉型。累計出清「殭屍企業」278戶,盤活土地一萬餘畝;整治完成「散亂汙」企業668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01家。
五、嚴格風險防控,強化企業安全生產監管。
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快推行「網際網路+安全監管」模式,建立應急救援指揮綜合平臺,1-11月,石嘴山市各類生產經營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7.6%、12.9%。
突出「四個堅持」
打造社團共治共享新格局
興慶區
興慶區委和政府按照「注重培育發展,注重依法管理,注重發揮作用」的要求,認真謀劃,狠抓落實,確保社團治理各項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一、堅持黨建引領,推動社團治理模式創新。
健全黨建工作管理體系, 提升「兩個覆蓋」質量, 轉化基層組織功能優勢,加強對社團組織的政治引領,引導社團及其成員擁護黨的領導。
二、堅持引育結合,助力社團治理增能提速。
招引組織、培育人才、購買服務,在全區率先成立縣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運營管理,為各類社團蓬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三、堅持依法管理,提升社團組織管理水平。
推進直接登記和雙重管理相結合、健全綜合管理機制、開展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團組織專項行動,對各類社團組織進行全方位監管,確保各類社團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
四、堅持五社聯動,深化社團治理資源整合。
推行五社聯動機制,有效發揮社區工作者協調作用、社會工作者人才支撐作用、社區志願者輔助作用、社區社會組織載體作用、社區資源補充作用,聯動共建,深入基層,服務居民。推進「211」社團治理運行模式,即2個基地(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基地、兒童主任實訓基地),1個驛站(市民驛站),1個平臺(社會組織孵化平臺),鼓勵社團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基層治理,提供公共服務,助力興慶區高質量發展。
堅持思想破冰強化創新驅動
蹚出新時代社區治理的「金鳳路徑」
金鳳區
今年以來,金鳳區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以創新驅動贏得發展主動,牢牢抓住數字社區建設這個著力點和突破口,探索完善了「一核三聯五治五化」新路徑,打通了社區治理「最後100米」。
一、突出「一核」引領、強化「三聯」聚力,增強治理組織力。
明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責任體系,優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激活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內生動力。探索「基層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聯管居民小區,將業主滿意度、小區黨支部評價作為物業服務質量考核的重要依據。今年以來,共受理、辦結居民群眾反映問題507個,組織召開各類協調會147次,問題受理答覆辦結率達到90%。
二、突出「五治」並舉、強化「五化」驅動,增強治理執行力。
堅持共治協同、推動治理主體社會化,堅持自治強基、推動治理單元精細化,堅持法治先行、推動治理流程規範化,堅持德治教化、推動治理模式人性化,堅持智治支撐、推動治理載體數位化,下一步將啟動數字金鳳建設,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三、突出多元保障、強化建章立制,增強治理持久力。
加強陣地、人員、經費、激勵保障,統籌和諧社區創建考評、最美小區評選等活動,建立300萬元社區治理激勵金,對社區治理工作典型進行以獎代補。
搶抓機遇乘勢而為
巧做社區治理「大文章」
築牢應急管理「防護網」
沙坡頭區
今年以來,中衛市沙坡頭區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為抓手,大力推進社區治理和應急管理有機結合、同頻共振,社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應急保障能力逐步增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一、建強社區治理「主心骨」,激發應急管理新動能。
始終堅持把建強社區黨組織作為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有力抓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構建起「一核多元」的區域化治理和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服務、發動、教育群眾的中樞作用,創新建立了光明社區智慧雲、中山社區「四治」促「四化」等一批「黨建+基層治理」「黨建+應急管理」新模式,努力把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應急處置的強大動力。
二、用活社區治理「微網格」,織密應急管理安全網。
全面整合各類網格,建立「兩員三長」機制,創新優化服務,在社區網格中設置紅色議事廳、「圓桌會」等議事平臺,積極收集社情民意,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優化大中小微網格「閉環運行、四網循環」機制,織密築牢應急管理安全網,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出好社區治理「保障拳」,打好應急管理主動仗。
健全聯動聯防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創建減災示範社區為抓手,推動社區治理和應急管理深度融合。
四、抓好社區治理「宣講團」,凝聚應急管理大合力。
大力開展個性化、精細化、精準化宣傳,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成立6支志願宣傳隊,以「千場培訓進社區」、安全「百千萬」等培訓工程為抓手,在全社會形成了濃厚的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氛圍。
完善校園治理體系
提高校園治理能力
堅決守好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主陣地
同心縣
近年來,同心縣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完善校園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一、堅持黨的領導,全力打造黨建引領「同心經驗」。
2019年全面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構建「1+3+7」校園治理體系,全面實施「雙培雙帶」工程。2019年率先在全區實現縣級教育團工委實體化運行,在全縣小學和初中建立少工委,實現黨建帶團建隊建全覆蓋。
二、堅持立德樹人,全力打造鑄魂育人「同心品牌」。
以培養時代新人為目標,採取多種形式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化學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教育「六個一」活動,創建區市縣民族團結教育模範學校及先進集體20個、文明校園105個。
三、堅持依法治校,全力打造校園安全「同心模式」。
聘請法律顧問,設立法律熱線,建立多部門高效聯動協同機制,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起「法制副校長+專職保安+護校隊」責任明確的「人防」體系,警務站、一鍵報警等標準化全覆蓋的「物防」體系,視頻監測系統聯通的「技防」系統,實現手機APP校園安全實時動態查看,提升了校園多元共治、聯防聯治的能力,築牢校園安全銅牆鐵壁。
四、堅持嚴管厚愛,全力打造師生服務管理「同心樣板」。
構建校長、骨幹教師兩大人才庫,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細則,健全教師工資待遇聯動增長機制,嚴格落實「三包三保」、「雙線七長」控輟保學責任制和「123」預警機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都要上學、上好學。
五、堅持優先發展,全力打造教育保障「同心名片」。
累計投資100億元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構建城鄉一體、產學研教深度融合的公平教育體系,探索城鄉學校集團化辦學,形成縣城、東部、西部三大教研片區、27個教學共同體,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塑形」「鑄魂」同向發力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
涇源縣
涇源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村級組織號召力不強、環境髒亂差、自我服務能力弱等鄉村治理突出問題,創新建立了幸福農家「123」、「塑形工程」和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5223」、「鑄魂工程」,配套實施了「六到家門口」服務機制。兩項工程標本同治、服務跟進、一體落實,調動起了群眾主人翁意識,激發了群眾樹正氣促和諧謀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步建立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路子。
一、突出問題導向,推行幸福農家「123」「塑形工程」,提升鄉村顏值。
發揮鄉村自主性創造性,統籌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利用產業結構調整退市樹幹、土坯房拆除磚瓦木料,建好菜園和果園「兩個」增收園子;結合「四個一」工程,見縫插綠,家家戶戶栽好房前屋後經果樹、鄉村負責栽好村組道路樹、部門負責栽好河道溝渠綠化樹「三棵樹」,鄉鎮負責修繕路面、配套水渠和汙水管網、點綴「口袋」公園。
二、堅持黨建引領,推行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5223」「鑄魂工程」,推動鄉村善治。
圍繞「五個振興」,以戶為單位,將生產生活和環境保護行為量化積分,用積分兌換物品,激勵村民崇尚文明。建立積分卡和愛心超市「兩項載體」,成立積分評議和監督運營「兩支隊伍」,村支委和村監委組成監督隊伍,對評分公平性和積分兌換跟進監督。
三、著力服務群眾,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把治理管理服務融為一體,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鞏固老年飯桌,開辦四點半課堂,大辦扶貧車間,建設家門口綜合服務站,推行「三三制」醫療服務,設立金融服務站,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補齊五項短板
打牢鄉村振興基層基礎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強化黨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立足服務群眾,突出依法治理,下沉資源力量,鄉村治理各項任務紮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一、拓寬基層黨組織覆蓋「廣度」,錘鍊基層戰鬥堡壘「硬度」,提升基層黨員隊伍「純度」,增加黨群幹群關係「溫度」,補齊基層黨建短板,夯實鄉村治理「基點」。
二、制定鄉鎮權力清單、賦權清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行政執法事項清單和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5張清單,解決事權怎麼定。推進先行先試,解決人員怎麼增。財政優先保障,解決資金怎麼來,補齊人錢事權短板,打通要素下沉「堵點」。
三、聚力提升鄉村政務服務能力,切實辦好農村文教衛生社會事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紮實開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動,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解決民生保障「痛點」。
四、加大項目建設引領,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破解增效增收「難點」 。
五、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加大鄉村法治建設,深化鄉村德治實踐,補齊「三治結合」短板,塑造文明鄉風「靚點」。
勇於創新詮釋擔當
傾力推動社區治理取得新成效
自治區民政廳
自治區民政廳扛起政治責任,聚焦短板弱項,回應基層關切,勇於實踐創新,推動自治區黨委社區治理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一、始終不鬆勁,緊盯落實「一抓到底」
周密部署高位推進,組建專班壓茬推進,微觀創製指導推進,加班加點「連軸轉」,會同組織、財政等「協同辦」,先後40餘次聯席會商、上下聯動、精研細琢11項微觀「清單式」、「接地氣」政策,為城鄉社區治理精準「聚焦」、精確「導航」、精細「畫像」。
二、絲毫不懈怠,逐項做實「六增舉措」
堅持想在前、幹在前,協調督導各地各部門重基層重基礎,打好增社區、增人員、增報酬、增效能、增警力、增面積「六增」措施「組合拳」,自治區黨委關注的「一弱三不」問題、推動重心下移、提高報酬待遇等重點事宜,在基層得到積極呼應、有力解決。
三、較真不敷衍,紮實推進「六提行動」
堅持兩手抓、同步推,構建「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片區)黨支部—院落(樓棟)黨小組」3級組織鏈條,做強黨建引領力,民族團結創建呈現新氣象,精準為民服務更加暖心,五級合力服務擰成一股勁,協商議事辦事更趨民主化,典型示範品牌「盆景變風景」,尊重基層首創、深挖內部潛力,社區治理呈現「一枝獨秀變百花盛開」可喜發展態勢。
聚焦重點任務強化統籌推進
著力完善校園治理體系
提高治理能力
自治區教育廳
自治區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廳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成立工作專班,加強統籌協調,細化分解任務,創新推進方式,校園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堅持把推進校園治理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提出「一年攻堅落實、兩年鞏固提升、三年建立長效機制」的目標,明確細化校園治理任務,創新開展校園治理達標和示範縣(校)創建工作,紮實實施校園治理三項清零、四項建設、五項改革、六項全覆蓋、七項提升「五大行動」,精心組織觀摩座談調研活動,強化督促檢查考核,推動形成區、市、縣、校四級協調聯動、壓茬推進的工作落實機制。
二、聚焦重點任務,推動校園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學校黨組織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校園安全防範工作成效明顯,師生服務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校園治理保障體系趨於完善。
下一步,自治區教育廳將進一步強化統籌安排、破解難點問題、加強督導調研,全面落實校園治理《實施意見》。
精準聚焦協同發力
奮力開創全區企業治理新局面
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
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以來,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制定了涉及35個部門、22個縣(市、區)共42項重點任務的《企業治理工作檯帳》,基本形成了上下貫通、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企業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工作達到預期目標。
一、堅持把黨的建設貫穿企業治理始終,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不斷完善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實現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委著力引導健全非公企業黨組織,組建黨組織2062個,黨組織覆蓋率從年初的69.6%上升到目前的79.4%,黨的工作覆蓋率達到98.9%。
二、堅持把以人為本貫穿企業治理始終,勞動關係更加規範和諧
為應對疫情,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有關部門及時出臺「中小企業18條」、「穩增長24條」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援企穩崗政策,有效保障了企業發展、穩定了員工隊伍。下大力氣清理各級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中小企業帳款工作,總工會不斷健全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越來越強。
三、堅持把深化改革貫穿企業治理始終,體制機制更加順暢健全
堅持監管、服務「兩手抓」,強化企業治理領域各項改革,支持企業綠色、安全、和諧發展。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重點健全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在安全生產管理上,重點強化風險防控、監測預警、隱患排查。
四、堅持把依法治企貫穿企業治理始終,營商環境更加公平有序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廳加快寧夏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廳依法加強保障企業家財產權、自主經營權和人身安全,健全完善「執轉破」銜接機制、保障機制、府院聯動機制,銀川市積極推行「一企一律師」精細化法律服務,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納稅、依法治企成為廣泛共識和良好風尚。
五、堅持把文化建設貫穿企業治理始終,企業形象更加聚焦擔當
全區各類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常抓文化建設,在脫貧攻堅、捐資助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目前,各類企業在精準扶貧等方面累計投入資金近百億元,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企業捐資捐物折合1.6億元,部分企業果斷轉產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重要防疫用品,全力以赴推進復工復產、提質增效,工業企業在穩增長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管服並舉破解難題
構建社團治理改革發展新格局
自治區民政廳
民政廳緊緊圍繞社團治理「六個聚焦」任務落實,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全區社團治理呈現出各級黨委政府傾力推動、改革創新態勢良好、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的可喜局面。
一、將自治區黨委社團治理頂層設計「一張藍圖」,變為各級各地的「萬千行動」
專班推動、區市縣 「三級聯動」開闢社團治理新前景,聯合自治區24個部門共商共議,年底前推動成立社團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基固本」打造培育支撐軟實力。在破解社團治理難題上推進部門「大聯動」、責任「清單化」、監管「全覆蓋」,「多元共治」找準綜合監管突破口。
二、讓黨旗在社團組織高高飄揚,由「方向迷失」變為「黨建領航」
堅持黨建引領,試點引路催生凝聚力,以建設實體性黨支部、功能性黨支部等形式,將所有社會組織全部納入黨建工作範圍,打造集黨建、培育、監管「三位一體」黨建工作新模式,引領融合擴大影響力。邀請130家社團黨支部書記、180名黨員,開展「重溫黨章黨史 踐行初心使命」主題黨日活動,匯聚起社團健康發展強大正能量。
三、網格管理服務模式開新局,由「粗放式」管理變為「繡花式」塑造
制定民政廳直管社團網格化管理服務實施方案,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新業態。推行每周匯總網格運行情況1次,每月電話隨訪1次,每季度上門巡訪1次,每半年召集例會1次的「四個一」工作法,徵求合理化意見,做到「責任直通、民情直通、服務直通、評價直通」,變「大社會」為「小落點」。制定網格監管服務清單,全方位覆蓋解難題,實現社團治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繡花式」塑造轉變。
來源:寧夏廣電新聞中心
監製:萬瑋
原標題:《基層治理怎樣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 看看他們的做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