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

2020-12-11 網易政務

(原標題: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

新華社記者駱國駿、李德欣、熊琳、丁靜

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居住社區——面積63平方公裡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常住人口達80多萬人。

這裡曾是全國知名的「睡城」,由於缺乏相應配套,職住嚴重分離,「除了吃飯睡覺啥都幹不了」。

這裡曾是北京著名的「堵城」,數十萬居民起早貪黑、早出晚歸,潮汐般的人流車流令交通承載不堪重負。

上學難、就醫苦、出行煩、治安亂……20多年間,「回天地區」從當初房地產業的樣板工程逐漸淪為「價值窪地」。雖幾經修補、整治,終因規劃先天不足,喟嘆「回天乏術」。居民們紛紛抱怨,更有人頻頻遷離。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18年8月,北京市出臺《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100餘項措施漸次落地,劍指民生痛點;一系列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補足發展內生動力。「回天地區」的老百姓不僅感受到「幸福來敲門」,也目睹著「家門口的變遷」。曾經的「睡城」漸漸甦醒……

回天之變:民生短板加速補齊

清晨7點半,回龍觀科星路上,進城的車流熙熙攘攘。王乙星登上公共汽車便戴起耳機學英語,他說:「自打這條路通車,我就不再開車繞行了,每天在公交車上『充充電』,還能比以前早半小時到公司。」輕鬆喜悅溢於言表。

科星路作為林萃路北延,是連接「回天地區」和北京主城區的重要通道(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科星路作為林萃路北延,是連接「回天地區」和北京主城區的重要通道。早在2009年,大部分路段就已建成通車,唯獨中間930多米成為「斷點」,而且一斷就是11年。

「主要問題卡在五星啤酒廠。」昌平區「回天專班」副班長薛巖介紹,有400米路段要穿過該廠廠區,涉及複雜的徵地拆遷等問題,而且啤酒廠地處鄰區,協調難度更大。

「從我家樓上就能看到五星啤酒廠南面空曠的馬路,卻天天繞著走。」居民丁羨銘說,「『回天地區』能不能『回天』,我就看這林萃路通不通。」

隨著三年行動計劃落地,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力度加大,2019年6月,五星啤酒廠紅線範圍內騰退完成。今年6月30日,林萃路全線通車。

「路通了,心寬了,現在朋友來家做客,我都會提醒他們走林萃路,既一路暢通又能看看咱『回天』新貌。」丁羨銘高興地說。

在家門口上一所「好學校」,曾是多少「回天地區」家長們夢寐以求的事情。隨著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

家住天通苑的80後「寶爸」李澤宇,從孩子出生就為今後上學的事情犯愁。「最近的小學步行要半個多小時,學校規模也較小。曾經打算把這個大點的房子賣了到城裡換個『老破小』學區房,可家裡三代人實在住不下啊。」2018年夏天,李澤宇發現,自家附近一處荒廢多年的院子有人進場施工了。「說要建小學,但沒想到這麼快。」

這是位於「回天地區」的清華附小昌平學校(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19年9月1日,一年前雜草叢生的院落和爛尾樓經過裝修改造,「變身」清華附小昌平學校掛牌開學,首期招生6個班240餘人,李澤宇的孩子就在其中。

「我們是從荒地裡『搶』出了一個學校。」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執行校長劉建偉說,學校還將逐步放大優質資源,儘量讓更多的學生來校上學。

市民在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內休息娛樂(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樓等醫療項目拔地而起;22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完成;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北部園林景觀對外開放……兩年多來,「回天地區」面貌日新月異,百姓獲得感顯著增強。

回天之力:上下聯動啃「硬骨頭」

20世紀90年代末,為落實住房改革、舊城改造、奧運會保障等需求,回龍觀、天通苑地區陸續建設居民小區,承接市區居民外遷,為北京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回天地區」在規劃時主要滿足居住功能,相關配套缺乏統籌考慮。

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伊然(右)在社區內教老年人使用手機裡的社區服務軟體(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一睜眼就處理各種問題,樓上漏水、佔道停車、單元門打不開等等,根本停不下來。」一大早,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伊然就忙得「腳不沾地」。

龍澤苑社區1999年建成,曾獲評國家康居示範工程。21年過去,歲月留下的是地面斑駁泥土裸露、大小水管跑冒滴漏、樹根把步道拱得坑坑窪窪。

社區工作人員在回龍觀龍澤苑社區服務站工作(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針對回天地區居民身邊的痛點堵點,北京市提出「回天有我」,市、區政府設立由多部門組成的兩級「回天整治專班」,組織精幹力量、優質資源下沉一線,形成多方合力,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難題。

「現在遇到困難,我把電話打過去,主管部門回應迅速。」伊然告訴記者,今年疫情中,組織部門派幹部、城管部門送柵欄、民政部門給帳篷。近兩年,體育部門為社區建設了690米健康步道,安裝了13套智能健身器材;自來水集團免費為社區更換跑冒滴漏的管道,還修補了部分綠化設施。

「『回天有我』最初是由『回天地區』19個社區黨支部發起倡議、號召大家從我做起的活動,核心正是黨建引領下的全民共治。」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說,「三年行動計劃推進過程中,各部門和昌平區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深化『回天有我』內涵,努力提高精治共治水平。」

孩子們在回龍觀龍澤苑社區內的健身廣場玩耍(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雖然社區治理依然有提升的空間,但眼前的變化確實鼓舞人心。」龍澤苑社區一角,「70後」母親樊程正和兩個孩子在智能健身器材上鍛鍊,她對記者說:「『回天』越好,大家建設『回天』的積極性就越高。」

回天之術:打造共商共治新格局

「打開水龍頭放10分鐘,水還是黃的,水壓不足大夏天澡都洗不上。」這曾是華龍苑北裡小區居民多年的抱怨。

華龍苑社區建於2005年。彼時,一棟棟居民樓拔地而起,旁邊卻還是片片農田。市政用水沒有接入,使得華龍苑在內的64個小區不得不採用自備井取水。時過境遷,隨著城市高速發展,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取水設施愈發陳舊,無法滿足居民日常需求。

「住樓房用不上乾淨水,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華龍苑北裡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翠娟感嘆道。

關鍵時刻還得依靠黨組織的力量。經王翠娟多方協調,由社區黨支部牽頭,物業公司、居委會、業委會及相關企業代表來到社區,共同研究市政用水接入問題,當即定下計劃各司其職推進。3個多月後,居民期盼了十多年的市政自來水,終於從各家水龍頭裡噴湧而出。

由此,華龍苑北裡社區「五方共建」工作機制逐步確立,陸續解決了社區大門安裝、單元門禁系統改造、一樓水管改造、臨時停車場開闢等「老大難」問題。如今小區環境宜居、設施整潔。「孩子們以前總勸我搬家,現在他們倒羨慕我的居住環境。」居民高麗麗笑著說。

市民在「回天地區」一處自行車專用騎行道騎行(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目前,「五方共建」工作機制已在「回天地區」全面推廣開來,使社區實現由「管」到「治」的轉變。

12345市民服務熱線,讓一根小熱線撬動基層治理大變革;「街鎮吹哨、部門報到」賦予街道社區更多自主權;社會組織服務基層參與率達70%以上,成為幸福指數的「助推器」。曾經「回天乏力」的感慨,正變為「回天有術」的信心。

北京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建成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黨的十九大提出民生領域「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北京市自我加壓,再增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和安全性這「五性」指標。「七有五性」成為北京市民生領域的標配。

「北京要努力把回天地區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區治理樣板,讓曾經的『睡城』變為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北京市委主要領導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喚醒昔日「睡城」仍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抓好「回天收尾」,確保三年行動計劃中未開工項目年內全部開工;深化「回天有我」,實施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和物業管理兩個條例;推動「回天有數」,納入智慧城市大腦;編制「回天控規」,謀劃好新一輪行動計劃……

改變的腳步未曾停,「回天有術」續寫新篇章。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曉微_NY1351

相關焦點

  • ...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題: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新華社記者駱國駿、李德欣、熊琳、丁靜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居住社區——面積63平方公裡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常住人口達80多萬人。
  • 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新華社記者駱國駿、李德欣、熊琳、丁靜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居住社區——面積63平方公裡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常住人口達80多萬人。
  • 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從「回天乏力」到「回天有術」——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新華社記者駱國駿、李德欣、熊琳、丁靜這裡曾是亞洲最大的居住社區——面積63平方公裡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常住人口達80多萬人。
  • 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打造共商共治新格局
    100餘項措施漸次落地,劍指民生痛點;一系列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補足發展內生動力。「回天地區」的老百姓不僅感受到「幸福來敲門」,也目睹著「家門口的變遷」。曾經的「睡城」漸漸甦醒……回天之變:民生短板加速補齊清晨7點半,回龍觀科星路上,進城的車流熙熙攘攘。
  • 「回天之力」喚醒一座「睡城」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樣本觀察
    100餘項措施漸次落地,劍指民生痛點;一系列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補足發展內生動力。「回天地區」的老百姓不僅感受到「幸福來敲門」,也目睹著「家門口的變遷」。曾經的「睡城」漸漸甦醒……回天之變:民生短板加速補齊清晨7點半,回龍觀科星路上,進城的車流熙熙攘攘。
  • 「回天有術」|破解出行之困
    17個委辦局送服務、辦實事,「回天有我」活動火熱開展,回天地區迎來上下齊心、各方發力、人人參與的破解契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落實行動計劃為抓手,以結構調整和完善功能為導向,以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為重點,以提升大型社區治理能力為基礎,以增強群眾獲得感為標準,努力打造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
  • 回天月刊出爐!民意「晴雨表」的重點,都在這裡→
    一直以來,回龍觀社區網和天通苑社區網民意平臺、12345市民服務熱線、回天三年行動計劃滿意度問卷調查三個渠道,就像回天地區的民意「晴雨表」。居民們有哪些訴求?集中在哪些領域?居民對社區治理的滿意度如何?都在其中有著清晰的展現。
  • 尋找破解城市治理難題的「鑰匙」
    樓宇維修資金匱乏的難題,有何途徑破解……這兩年,黃浦區探索了「黨建+法治」的基層法治建設新模式,找到了破解這些大城市治理難題的「鑰匙」,打造出一個個可複製可推廣的法治實踐案例。  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快速解決社區難事  居民區黨總支將藏在居民區的小商鋪納入社區治理範圍,讓他們與居民在一個平臺上對話,協商解決了商居矛盾;社區流浪貓泛濫、影響小區環境,居民區黨總支組織引導居民共同參與討論,設立了「流浪貓群護認領」項目……如今,黃浦區各個社區正在「落地生根」的「零距離家園」建設,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營造了社區共商共議、
  • 電力賦能,廣州提升超大型城市治理能力
    電力數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之一,為更好發揮電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按照廣州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廣州市工信局會同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不斷深化政企合作,運用大數據分析助力「六穩六保」、城市「散亂汙」治理,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建設一流電網為城市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 王夏暉:讓科技成為破解汙染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基層治理怎樣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 看看他們的做法!
    、環境髒亂差、自我服務能力弱等鄉村治理突出問題,創新建立了幸福農家「123」、「塑形工程」和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5223」、「鑄魂工程」,配套實施了「六到家門口」服務機制。三、著力服務群眾,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把治理管理服務融為一體,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鞏固老年飯桌,開辦四點半課堂,大辦扶貧車間,建設家門口綜合服務站,推行「三三制」醫療服務,設立金融服務站,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基層治理怎樣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 看看他們的做法!
    三、著力服務群眾,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把治理管理服務融為一體,推行「六到家門口」機制。鞏固老年飯桌,開辦四點半課堂,大辦扶貧車間,建設家門口綜合服務站,推行「三三制」醫療服務,設立金融服務站,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讓科技成為破解汙染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面對「十四五」艱巨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任務和不斷提升的各方面要求,應集中相關科研力量,打一場生態環境保護核心技術的攻堅戰,讓科技成為破解汙染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近年來,國家陸續發布了大氣、水汙染防治等先進技術目錄和重大裝備目錄,建立了生態環境高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但與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要求相比,差距還很大。
  • 從北京回深圳需要隔離14天嗎
    北京出京管控政策:  ①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禁止出京  ②其他人員堅持非必要不出京  ③確需離京的,要持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從北京回深圳需要隔離  深圳最新隔離規定:對近14天內有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來深人員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近14天內有中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來深人員落實社區健康管理。  所以如果是從北京高風險區域來深圳的話,就需要隔離。北京中風險區域的來深人員落實社區健康管理,視情況進行隔離。
  • 王夏暉:讓科技成為破解汙染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良田街道商城社區福泰花園小區:搭建居民議事平臺 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在小區散步的業主李勝利老人說到。據了解,為解決好小區車輛長期亂停亂放、業主亂搭衣物、鄰裡矛盾日益增多等問題,福泰花園小區黨支部結合實際,創新思路與機制,搭建起了小區居民自治議事平臺,激發了解決小區治理難題的內生動力。小區近期實施的外部環境改造提升工程,就是在小區治理工作居民議事會上提出並得以解決的。
  • 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協調各方力量,解決社區治理難題——加強黨建...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是城鄉社區治理的堅強保證。 ——編  者 北京海澱區曙光街道世紀城西區社區—— 「合伙人」帶來治理合力 世紀城是北京西四環附近的一個超大型高密度的住宅區,常住人口超過10萬。停車亂象,一度成為突出問題。 車位嚴重不足,周邊道路成了露天停車場,佔用盲道、人行道、消防通道等違章停車情況嚴重。
  • 社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研究
    由於天新社區靠近杭州火車東站樞紐核心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天新社區具有流動人口多、出租戶多、臨街商戶多、小區異質性強的基本特徵。據統計,天新社區共有在冊流動人口約5800人,有臨街商戶320家。天新社區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複雜性和異質性突出的社區居民結構,無疑使得社區治理天生地面臨著出租房安全隱患嚴重、臨街商戶油煙汙染和噪音擾民問題突出等多數杭州社區不曾遇到的社區治理難題。
  • 北京養老床位達12萬張 養老服務社會化程度達70%
    居家老人在家門口就可實現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失智老人也可以住進照料中心得到精心的看護;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議事廳裡談問題;一刻鐘服務圈,讓老百姓的開門7件事都辦好。12月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持續深化民政改革,北京民政工作與北京同步發展,40年發生了巨大變化。
  • 人民日報新論:提升社區治理專業化水平
    就城市治理而言,抓好基層治理幹部隊伍建設,提高社區治理專業化水平,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基層一線處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豐富而多元,需要數量充足、專業對口的人才隊伍去推動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