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是首都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超大社區,同時也因「大城市病」集中,成為城市治理的痛點、難點。
去年8月16日,旨在優化提升當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三年行動計劃重磅出臺,近200億資金、17項任務、108個項目,政府部門的決心可見一斑。17個委辦局送服務、辦實事,「回天有我」活動火熱開展,回天地區迎來上下齊心、各方發力、人人參與的破解契機。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落實行動計劃為抓手,以結構調整和完善功能為導向,以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為重點,以提升大型社區治理能力為基礎,以增強群眾獲得感為標準,努力打造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 」
2017年起,市委書記蔡奇先後六次前往「回天」地區明察暗訪,「四不兩直」精準點穴,現場調度謀篇布局,專項調研一抓到底,推動藍圖落地、美景成真。
一年來,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啟動,一批民生項目建成投用,一系列共建共治機制落地生根,昔日的「睡城」正被逐漸喚醒。「回天」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典型探路,亦是超大城市治理中值得解剖的「麻雀」。自今天起,識政推出系列報導——《「回天有術」》,為您講述「回天」故事。
【破解出行之困】
早六點半,家住天通苑西一區的崔陽要準時出門趕去中關村上班。晚幾分鐘,就得堵在龍德廣場,四十分鐘起。改坐地鐵?要在天通苑南站外排隊二十多分鐘。上地鐵?還要擠得動。
在回天地區,有約84萬居民面臨著同樣的「出行之困」。
八成以上回天居民就業地集中分布在上地、中關村、望京、CBD等區域。這座「潮汐城市」,每天有大量居民往返通勤,現有交通系統早已不堪重負:交通路網承載力弱,縱向和橫向的快速路少;45條主幹、次幹、支路、斷頭路沒有打通;京藏、京新、京承等高速路分割,東西向幹線路網實現率低、貫通性差;公共運輸運力不足……「進不來、出不去」成為多少當地居民的無奈吶喊。
市委市政府直面矛盾癥結,解結突圍。
規劃先行!
從梗阻多年的「斷點」,到不堪重負的地鐵公交,再到短缺落後的路網規劃,為徹底解決群眾出行難題,回天三年行動計劃勾勒出「一縱一橫、五通五暢」骨幹交通路網,打通老堵點,織補新動脈,合力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構建區域慢行系統的改造藍圖,為區域交通治理設定了規矩和方圓。
回天地區擬建路網示意圖
一年來,北郊農場橋改造完工、林萃路斷點明年打通、北苑北綜合交通樞紐9月投入使用、地鐵13號線年內啟動拆分、自行車專用路成了新「網紅」……一張疏密有致、交錯相通的城市路網正在回天地區有序鋪開。
打通斷點 子落棋活
南起北五環,北至回南北路的林萃路全長7.6公裡,是城市北部地區,特別是回龍觀地區連接中心城區的一條城市主幹路。
此路於2006年啟動建設,大部分路段均已按規劃實施完畢,卻在五星啤酒廠門口「戛然而止」——950米的斷點,因為複雜的拆遷利益、跨越鐵路工程及地鐵13號線等種種原因,一直擱淺至今。
林萃路斷點打通示意圖
「上下班要多繞4、5公裡,一堵就是半個多小時。」與在回龍觀住了十幾年的王林一樣,林萃路啥時能通車,是當地居民評價「回天計劃」成果的重要標準。
斷頭路與便民路,只「一步之遙」。2017年的一個炎炎夏日,市委書記蔡奇就曾來林萃路暗訪。 今年,他又接連兩次來到施工現場檢查進度,反覆叮囑,要狠抓計劃實施,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打通林萃路喊了十幾年,王林的心情也從一開始的期待逐漸轉變為失望。去年,他在媒體上看到回天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打通林萃路,當時還不以為然。直到去年底,看到斷點處開始拆除,王林終於明白,這條路,是真的要通了。
破解癥結並非易事,既需要政府部門的決心耐心,還要有多方配合以及科學的施工方案。
經多輪協商,海澱區政府與企業於去年12月28日就廠區「整體收儲、先行修路」達成共識,五星啤酒廠同意施工。 今年5月,拆改移工作順利完成,林萃路拆遷難題徹底解決。
林萃路斷點正加緊打通
為了儘可能減少對地鐵線路的影響,林萃路將採取U形槽下穿方式,連續穿越國鐵、地鐵13號線,下穿線路長度約650米,整體工期將於明年7月底前完成。 屆時,林萃路北段、建材城中路、黑泉路將實現南北貫通,形成一條雙向六車道的城市主幹路。
落好「關鍵子」,下活「整盤棋」。林萃路僅是一個縮影。
去年八月,察看北郊農場橋早高峰堵點
道路是否通暢,是丈量老百姓心中幸福指數的標尺。北郊農場橋曾是回天地區諸多堵點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因設計缺陷,作為回龍觀西大街進入京藏高速的唯一入口,北郊農場橋上下都只有一條車道。尖峰時段,雙向三車道的車在此匯入,擁擠可想而知。
改建後,北郊農場橋在原有橋梁南、北兩側各新建1座橋梁,橋寬由16米拓寬至32.5米,機動車道擴展為「兩進兩出」,通行能力成倍提升的同時,實現了人車分離。
5月底通車後的北郊農場橋,已難覓往日大堵車之景。
改造前的北郊農場橋擁堵不堪
改造後秩序井然一路通暢
同時,陳營東橋建成通車,辛莊橋立交節點改造明年3月完工,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年內開工……一批「斷點」即將陸續打通。
誠然,打通「斷點」歷來是棘手的難事。但,憑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和一定「要拿下」的魄力,就能打通「斷點」,連接民心。
公交優先 暢通動脈
公共運輸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但在回天,選擇乘坐公交地鐵同樣困難:84萬人口,只有4.5萬平方米的公交場站;軌道交通主要依靠5號線、8號線和13號線,13號線更承載了東西向通行的全部壓力。
「出行不太方便,希望能多開幾趟公交車。」 去年6月,融澤嘉園居民黃秀雲曾當面向蔡奇反映這件煩心事。
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線路設置不合理?33條公交線路優化調整。
——等車時間長?北苑路開行大站快車,實現快速通勤。
——接駁困難?441路加開公交擺渡車,把乘客直送地鐵站。
——線路少只能死等一趟?專80路調整線路走向並延長運營時間,方便佰嘉城、國仕匯等小區上萬名居民接駁地鐵8號線及13號線。
……
如今,回天地區共有地面公交線路72條,全部線路均可與至少一個軌道交通車站相接駁。此外,「回龍觀大街」和「北苑路」兩條公交示範走廊也將於今年落地。
軌道交通也迎來改變。
13號線2003年時客運量僅為4萬人次,2016年增長為80萬人次。期間雖經6次調整,高峰時期的發車間隔由10分鐘縮短至了2分半,但快速增長的客流還是超過了承受能力。除了客流量大,回天地區多個地鐵站進出口少,也導致了進站時間極長,多個站點高峰時都要排10至20分鐘的隊才能進站。
去年8月13日早7點半,蔡奇不打招呼,直奔回龍觀城鐵站,融入川流不息的客流,檢查城鐵早高峰運營情況,並明確要求,遠近結合、標本兼治。改善城鐵運力,優化公交線路,鼓勵多元出行。
去年年底,13號線拆分方案公布。原有的13號線將在西二旗至龍澤站之間分成兩條交叉的「L」型線路,發車間隔時間由2分30秒縮短至2分鐘。13A線將由6編組加長為8編組,運輸能力提高七成。項目將於今年年底開工,2022 年底前開通試運營。
13號線拆分示意圖
同時,17號線將針對當地居民出行路程遠、時間集中、需求量大的特點,採取「大站、快跑、高運量」的設計方案,設21座車站,最小發車間隔2 分鐘,建成後將有效分擔5 號線客流壓力,大幅提升區域運力。
「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從細微之處著手,有針對性地從百姓需求做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城市慢行 綠色「網紅」
今年5月31日,全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試運行。
3天,4.7萬人次騎行,首月累計通行量達26萬車次,工作日日均通行量約7500人次。自行車專用路儼然成了回天地區的「網紅」!
6.5公裡的專用路,騎完全程僅需26分鐘,可惠及約1.16萬「通勤族」。而在此前,由於兩區之間高速公路阻隔,儘管直線距離僅有3.8公裡,平均出行時間卻近50分鐘。
自行車專用路成「網紅」
6月4日,專用路開通不到一個禮拜,蔡奇就來到這裡,察看上坡助力裝置、潮汐車道、立體停車設施運行情況。作為首批體驗「用戶」,在百度工作的程書坤為專用路豎起大拇指,「以前開車上班要一小時,現在只要半小時,太方便了!」
專用路的開通,讓回龍觀這座超大社區,直接連接到西二旗、上地這些熱門通勤目的地,實現了騎自行車可與地鐵汽車「賽跑」,甚至贏下「比賽」的通勤新體驗。
眾多市民爭相「打卡」,綠色出行成時尚
自行車專用路成為「網紅」的背後,是悉心的規劃和決策,更是對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的誠意和努力。
——潮汐車道中午變換方向,為的是更符合居民上下班出行規律;
——入口處設置上下坡助力系統,方便騎行者輕鬆把車帶上高架橋;
——除起點和拐彎處外,全程坡度不超過1%的設計,最大限度滿足騎行體驗;
——出入口闢出雙層立體停車架,有效緩解了共享單車停車難題;
——在沿線各個進出口的設置上,也充分考慮到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與現有地鐵站、公交站、配套設施等進行了全面適配,儘量減少中轉;
——養護管理單位實行24小時巡查服務,對欲闖入專用路的電動自行車、摩託車及行人進行勸離。除遇極端天氣外,這裡將會24小時為騎行人使用。
……
自行車專用路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回天地區將逐步完善連接居住區、森林公園、交通樞紐、公建設施的適宜騎行和步行的專用通道,構建覆蓋區域的慢行系統。
「不因事小而不為,把民生訴求作為工作著力點。 」 蔡奇在調研中反覆強調。 與市民出行休戚相關的市政基礎設施,要真正從需求出發,換位思考,想前一步,多做一點,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
打通關鍵節點,盤活城市骨幹道路,配建公交線網,暢通出行動脈,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讓區域出行環境實現整體提升和改善。「點、線、面」相結合,綜合施策、系統推進的治理思路,讓回天地區在「緩堵」的同時,實現了與上地、未來科學城、CBD乃至順義臨空區的有效通達,為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感謝市發改委、昌平區、北京日報攝影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