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一搜
NTCE教師資格考試服務網
從近兩年考生的掛科比例來看,科目一《綜合素質》的不及格率遠遠要高於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尤其69分黨們更是意難平···
綜上,大部分考生的不及格都被卡在作文上,《綜合素質》中作文以材料作文為主要考查方向,中小幼僅僅是在寫作字數1000/800/800有所區別。
so~作文要想高分就一定要正確審題,確定寫作範圍和重點,確定下筆的角度及感情抒發的基調,明確寫作方式和方法的過程!
否則草率動筆,急於寫作,還沒弄清題意就信馬由韁,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樣,輕則寫到一半,發現跑題,從頭再來;重則交卷後,成績下來也不知在哪裡丟分。小編再次提醒同學們,看到題目後,一定要冷靜思考,認真審清題意。
01.寫作評分標準
一等(50-41):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字體工整;
二等(40-31):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字跡清楚;
三等(30-21):基本符合題意、中心基本明確、內容單薄、感情基本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字跡潦草;
四等(20-0):偏離題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當、沒什麼內容、感情虛假、結構混亂、語病多、字跡難辨。
02.審題都審什麼?
1.審文體:
著重看要求寫的文體,記敘文、說明文還是議論文;
如表述「文體不限」,考生不能認為可以隨便寫,建議不要寫詩歌、劇本等。
2.審題型:
看已知題幹屬於是命題、半命題作文,還是話題、材料作文。
(1)命題作文——要理解完整命題的含義,進而確立中心。
例如:北京市某年考題《向前,向前,向前!》
(2)話題作文——要品讀話題的材料與要求,明確重點,進而確立中心。
例如:《古蘭經》上有一個經典故事:有一位大師,幾十年來練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當眾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術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這個故事讓人回味無窮: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或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大師的「移山之術」啟示我們:如果事情無法改變,我們就改變自己。
請以「改變」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 8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3)半命題作文——要看清要求,仔細斟酌之後,「完形填空」。
例如:《動力來自_______》。
(4)材料作文——要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或改寫、續寫等。
03.審題案例示範
以材料作文為例,我們來具體學習下考場中該如何快速審題完成作文
1、找材料中的對象及相應內容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 800 字的文章。
【例題】:一隻老鷹從鷲峰頂上俯衝下來,將一隻小羊抓走了。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於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到一隻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烏鴉 烏鴉學老鷹抓小羊羨慕被牧羊人抓住 對象
內容:牧羊人 「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 」孩子 「它也很可愛啊!」
立意:知人難,知己更難;正確認識自己;要確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貴有自己之明;要大膽地嘗試,勇敢地追求。
這則材料中心事件:烏鴉學老鷹抓小羊 結果 被牧羊人抓住
原因:機械地模仿、照搬,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立意:正確認識自己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考慮自身的條件,確定好人生的位置 。
2、因果推導分析法
即由結果去推導原因,分析實質。給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常常都是一些現象,是事件發展的結果。我們如果從這個結果出發,去探究原因,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例題】:古代有一個漁翁,一天,在井裡網撈了兩條大鯉魚;第二天,在井裡撈到了三條鯽魚;第三天,僅僅撈到了幾隻米蝦;第四天,第五天……什麼也沒撈到,這是為什麼呢?
以果溯因:空間不寬、水域狹窄、藏魚不多、井裡撈魚……通過「這是為什麼」的分析,就能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廣闊的空間去撒網,方有豐碩的收穫。
3、從作者情感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
【例題】: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怪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於言表。對想接上斷臂在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
據此可立意為: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為:敢於懷疑、敢於大膽創新等,就明顯偏離題意。
4、 找關鍵句關鍵詞
關鍵句,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反覆出現的句子),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一般是些評價議論性的總結觀點的句子,其多在材料的末尾。
【例題】:有人問巴西球王貝利:你最滿意的進球是哪一個。貝利答道:下一個。
這「下一個」三字擲地有聲,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著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著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審題到這樣的程度,立意與命題還能成為問題嗎?
5、辨證關係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而且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和角度,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
【例題】: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
十幾年後,鹿群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隻。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又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據此可立意為: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尋找材料的異同點
【例題】:馬克思 23 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列寧 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毛澤東 26 歲主編《湘江評論》。徐特立 48 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小李第一次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裡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1)兩則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是講徐特立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7、尋找材料的互補性
根據材料寫作文,審題立意,不能偏離材料自行確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選擇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幾中方法不是孤立運用,而是相互聯繫、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後再選擇最佳角度構思作文。
【例題】:佛羅倫斯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材料「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文一直是分值最高的一道大題,作文寫好了分數自然就高了。以上就是教資作文審題的全部內容,臨近考試,大家可以好好看看上面小編整理的審題技巧,說不定考試的時候能用上噢!記不住的小可愛可以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每天翻出來看一遍,相信認真備考的你在2020年下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會取得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