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
全球範圍內,關於新冠防治產品研發進展的消息不斷新鮮出爐。
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11月12日發布公告,其子公司獲許可的新冠mRNA疫苗BNT162b2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註冊審評受理。自11月9日開盤至11月12日15:00,復星醫藥滬市漲幅達18.87%,港股漲幅達15.82%。
除了疫苗外,抗體路線亦樂觀:美國時間11月9日,禮來(LLY.US)的新冠中和抗體組合療法獲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緊急使用授權。其中一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君實生物(1877.HK,688180.SH)參與研發生產,君實生物兩市股價11月10日應聲上漲。近期關於新冠特效藥的一則消息來自10月22日,瑞德西韋當日正式獲FDA批准,成為首個新冠治療藥物。雖然該藥的療效仍未被國內專家認可,「瑞德西韋概念股」博瑞醫藥(688166.SH)還是在消息傳出後兩日連漲約11%。
從臨床試驗效果、研發進度、量產能力等維度對比三個路線,新冠疫苗研發勢頭最猛,中和抗體緊隨其後,其他特效藥發現和研究方面暫無亮眼消息。
從瑞德西韋到中和抗體
疫情初期,「尋找新冠特效藥」成了最為急迫的事。從在年初被奉為「人民的希望」,到被國內專家質疑,再到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幾乎無效」而光芒暗淡,瑞德西韋用了大約半年。
10月22日,瑞德西韋正式獲FDA批准,可用於治療體重不低於40千克、年齡12歲及以上的需住院的新冠患者,成為首個新冠治療藥物。而太平洋這邊的瑞德西韋卻在中國成了「過氣」明星,同時,作為中國第一個聲稱有能力仿製瑞德西韋的博瑞醫藥,其輿論聲量也逐漸減弱,但其還是在隨後兩個交易日連漲約11%。
近日,博瑞醫藥又跌回「解放前」——11月9日起,因1.42億股首發限售股解禁,自11月5日至11月11日,該股累計下跌達11.22%。解禁股佔總股本比例34.52%,解禁市值80.84億元。
如今回頭看,「雷聲大、雨點小」的新冠特效藥探尋之旅,比起無甚起色的藥物研究進展,二級市場顯得更為熱鬧,從西藥到中藥,從抗炎藥到激素藥,從推薦用藥到體外實驗……大批新冠藥物概念股的價格一度隨輿論熱度被炒至漲停。
隨著疫情發展以及恢復期患者的增多,中和抗體療法登臺。對於亟待特效藥的重症患者來說,直接注射中和抗體最為快速有效。10月底,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對外表示:「瑞德西韋不是特效藥,臨床試驗仍然存在爭議,但是中和抗體不一樣,本身就是從康復期病人的血液中篩選出來的。」
當地時間11月9日,FDA給予禮來的新冠單抗體療法 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該公司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一次性輸注抗體後即可減少新冠肺炎高危患者住院或前往急診室的需要。
禮來的中和抗體組合療法由LY-CoV555和LY-CoV016兩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組成,值得注意的是,LY-CoV016由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生產。早在今年5月4日,君實生物發布的一則公告引發股市震動:其與禮來將合作研發及商業化LY-CoV016,禮來以最高2.45億美元的裡程碑付款加上未來兩位數銷售分成獲得該抗體的中國以外全球權益。
從治療原理上來看,「可防可治」的中和抗體擁有藥物和疫苗的部分雙重特點。和疫苗相似的是,二者都可使人體獲得抗體,只不過前者可在注射後直接獲得,後者用於健康人體且需靠自身產生抗體。
實際上,中和抗體也可用於健康人體,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技術能夠將其在短期內大量生產,物以稀為貴,在臨床中主要用於重症患者的治療。其珍貴程度直接體現在價格上,根據禮來公司與美國政府的協議,單劑抗體藥物的購入成本價為1250美元,折合人民幣8269.63元,這意味著零售價可能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份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展出了「靜脈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這一中和抗體類藥物,規格為5ml/瓶。
復星醫藥疫苗進口運輸準備就緒
對比暫無驚喜的特效藥以及增產難的中和抗體研究,疫苗無疑是被寄予最大希望,也是最有希望遏制新冠疫情的產品。截至11月10日,全球共10款新冠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中國有4款,其中3款為滅活路線,一款為腺病毒載體路線,涉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科興生物、康希諾。
11月9日,輝瑞、BioNTech宣布,他們聯合研製的新冠mRNA疫苗BNT162b2三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初步結果,94名確診病例在完成接種程序後7天的有效性超過90%。11月10日,該項目目前唯一中國合作企業復星醫藥不出意外地強勢漲停。
根據復星醫藥11月12日發布的公告,BNT162b2分別在美國、德國、阿根廷、巴西、南非和土耳其等國處於III期臨床試驗中,並獲得美國FDA快速通道審評認證。截至今年10月,復星集團現階段針對本次mRNA疫苗許可及區域內研發的累計投入約為人民幣6619萬元(未經審計)。
11月10日,復星醫藥首席醫學官回愛民在電話會議中介紹了國內啟動該疫苗的橋接臨床試驗,橋接臨床試驗涵蓋一期和二期,做完橋接試驗後,該疫苗在國內將不需要臨床三期試驗。
實際上,復星醫藥對BNT162b2疫苗進行橋接試驗的想法並非近日才有,據《華夏時報》記者從復星醫藥方面了解,其與BioNTech最初就達成了共識,結合BNT162b2的海外2b/3期臨床數據及在中國進行的BNT162b1的Ⅰ期臨床試驗數據,準備BNT162b2在中國的臨床橋接試驗申請。
經《華夏時報》記者通過復星醫藥方面獲知,目前正在中國進行Ⅰ期臨床試驗的BNT162b1已完成主要終點節點,進入數據分析階段。早期,復星醫藥為何選擇BNT162b1而非BNT162b2進行臨床試驗?回愛民解釋,復星醫藥在中國申報臨床試驗時,BNT162b1的材料最全,最早有完整數據,就先進行了臨床試驗申請。當BNT162b2於7月27日在全球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時,BNT162b1在中國已獲批進行臨床試驗,且試驗用到的疫苗也已經運至中國,所以就決定在中國開始BNT162b1的臨床試驗.
該疫苗的產能建設方面,在近日第三屆進博會期間,BioNTech首席策略官CEO Ryan Richardson表示,新冠疫苗要實現規模化的生產,收購馬爾堡工廠補充了BioNTech現有的生產能力,可促進新冠疫苗產能增加最高達7.5億劑/年。」他強調:「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確保對於中國的疫苗供應,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會和復星醫藥共同討論在中國設廠的可能性。」
生產後的疫苗出廠運輸環節,復星醫藥已提前做了安排。復星醫藥11月12日給《華夏時報》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復星醫藥董事長兼CEO吳以芳介紹:「當前第一階段肯定從國外進口,第二階段探討疫苗原液進口在中國灌裝。」復星醫藥已在機場附近建設-70℃冷藏庫,疫苗從國外進口抵達中國後,將第一時間儲存進冷庫,由國藥控股(01099.HK)負責冷鏈運輸,保證在-70℃的條件下運到全國各地的接種點,接種點則將配備醫療級的深冷冰箱。在使用方面,mRNA疫苗可以在2℃至8℃環境下放置5天。自11月9日至11日,國藥控股股價上漲7.35%。
除了這支疫苗外,當地時間11月11日上午,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宣布,授權恢復由布坦坦研究所支持的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克爾來福™ Ⅲ期臨床研究。該疫苗此前幾日曾短暫暫停。此外,國內腺病毒載體路線進展順利:11月7日,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康希諾(06185.HK,688185)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墨西哥取得初步進展,當地時間11月6日,第一組受試者全部入組並接種疫苗。
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之前就有專家預計在11月中旬會有關於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中期結果的消息傳出。目前國內進入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的企業,亦有望在11月底前透露Ⅲ期臨床試驗階段性效果。」
11月11日,國藥集團在官方公眾號宣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在阿聯、巴林、埃及等多國進行的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現已接近尾聲,試驗各項數據均好於預期。目前,接種志願者超過5萬人,樣本人群覆蓋125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