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學生需要被迫學習,如果不考試,很難拼命複習功課?
為什麼成年人,一讓背誦什麼就頭大了?
為什麼人們寧願幹點體力活,也不想重新學習一門用得著的課程?
為什麼願意看電影,卻不想深入思考寫個影評?
為什麼寧願說出來也不想寫出來?
為什麼單位需要讓你寫什麼報告時,總是想上網搜索,看有沒有現成的,拿來就用?
……
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但是答案只有一個:大腦天生很懶。
01
大腦真的很懶
日本醫學教授菅原道仁對大腦是這樣描述的: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大腦偏愛固定化處理模式,避開不熟悉的東西,避免挑戰,喜歡鑽空子……
是不是太叫人失望了?原來我們沒有考上好大學,沒有拿到創新科技獎,沒有寫出《三國》《水滸》《紅樓夢》都是因為大腦「不爭氣」!
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該體諒,因為它有理由「懶惰」,因為它是我們身體中最厲害的「高能耗」,其他器官,比如舉手,抬足,都不需要消耗什麼能量,但大腦一工作(思考、學習等)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而每一個生物體,出於保護身體的本能,都會選擇避免「消耗能量的狀態」,比如一些動物的「冬眠」,老虎的「打盹」,烏龜「靜止不動」等等,都是為了保存能量,儲存體力,這是生命的「本能」。
02
大腦真的了不起
如果我們仔細思索,人和動物的許多本能都高超得出乎意料,這就是因為內部裝置相當完善,這都是生命本身賦予人或動物的本能,隨便哪一個器官,專門拿出來研究,就讓人驚訝得咂舌,不可思議,比如眼睛的結構,功能……眼淚,甚至一個看不見的細菌,都讓人研究不完,更何況大腦!如果讓大腦運轉起來,做出來的成就該是多麼驚人!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比如勤於思考的愛因斯坦、霍金、以及為我們創造發明出許多高科技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的那些發明家,他們都是推動大腦,逆轉人生的英雄。
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怎樣也能推動大腦,為我所用,即使不能像科學家那樣取得驚人的成就,但至少可以為此生自己選擇的目標努力,這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既然我們知道大腦天生懶惰,不愛創新,那麼怎麼能改變這一點,讓它積極起來呢?菅原道仁告訴我們,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在大腦內部,重啟大腦機制
決定大腦行動的基本物質叫多巴胺,也就是說,多巴胺越多,行動力越強。一個精力充沛,身體強健的人肯定比一個體力虛弱,精力不足的人愛活動吧?這是不爭的事實。多巴胺多的人,幹什麼都來勁,也就是說,多巴胺多了,人就會「勤快起來」。那麼,怎樣才能讓多巴胺多呢?
(一)自我暗示
藥劑師發現:成功治癒疾病的或許並非藥品本身,而是堅信「一定可以治癒」的強烈信念(暗示)。這就是所謂的「庫埃療法」,暗示自己:每一天,我的各個方面都在變好。一天多次重複,不斷提醒,因為大腦懶,必須強化重複。
(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這正如一個懶人,你讓他搬一塊大石頭,他不情願,讓他搬一塊小石頭,他就欣然接受。小目標達成,給他帶來喜悅,就會積累成功體驗。為什麼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接受挑戰,因為他有成功的美好體驗,比如學會好幾門外語;但失敗的人就容易放棄,因為沒有體驗過成功的愉悅,所以,一門都學不會。
(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與負責給予身體愉悅感的大腦獎勵機制關係頗深,所以興奮的時候,多巴胺就分泌多。大腦擔負著保護全身的職業,當大腦感覺到要「發生大事」,它也會多分泌多巴胺,所以,通過壓力,也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水平上升,就會激發乾勁,形成良性循環,所以,採取科學健康的手段提高多巴胺水平,對我們大有裨益。
主要方法有: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處理多重任務、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
第二:立刻行動,因為工作能帶來興奮感。
(一)說幹就幹
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必須先動手做起來,通過工作,活動身體,啟動大腦幹勁開關,激發乾勁。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稱這種心理現象叫「工作刺激」,該現象指出:一旦真正開始工作,就會漸漸投入其中,從而感到興奮,激發乾勁,越幹越快樂。
即使不完全感興趣,也要藉助「工作刺激」之力開始工作,最後再利用「趨近成功法則」,高效率且心情舒暢地完成工作。
(二)無法立刻行動源於「認知歪曲」
「認知歪曲」也就是人的思維習慣,自我評價過高,或自我否定,亂貼標籤,都會影響行動,這都是日常生活的偏執、不合理習慣造成的,應該提醒自己先幹起來:先完成,再完善。
方法:活動身體(散步)、放棄追求完美、即使不感興趣也要積極動手、擺脫自以為是的思維方式。
(三)不要拖延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弗西雅·西華教授說:具有拖延傾向的人,難以理解自己的判斷與行為將對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他們認為未來非常抽象,與自己毫無瓜葛,缺乏對未來生活的情感認同。該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可見,拖延是一種消極心理,改善的辦法是改善環境,改善工作態度,可以通過積極暗示來改變心理狀態。
第三:控制多巴胺
(一)規定任務,利用檢查機制強迫工作。
上學的孩子都有體驗,本來不想寫作業,但為了不受懲罰,必須完成作業,日久天長,寫作業成為常態,大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做起來就沒有那麼難。還有,男人不想洗襪子,為了避免女人嘮叨,只好動手洗了,養成習慣後,把這方面的「懶病」也就治癒了。
(二)善用大腦的「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乃人之常情,嬰兒時期是人的本能體現最多的時期,拿一個新鮮玩具給嬰兒,嬰兒馬上手舞足蹈,但不久之後就沒反應了,這種心理現象叫「習慣化」;換一種新的玩具給他,馬上又有了反應,這叫「去習慣化」。針對這些現象研究表明,向大腦連續不斷地展示感興趣對象,這正是可「持續生效」的多巴胺控制法。只要像討好嬰兒一般,讓大腦感到快樂,就能高效運用多巴胺控制法。
(三)避免大腦公式化
分四個方面:
a,保持主動完成工作的積極態度。
b,夥伴之間認同。
c,主動提升幸福感。
c,刻畫未來,保持期待。
03
下決心,做選擇
下決心,看起來就是一個一拍腦袋的事,但對於大腦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工作,對大腦來說都是負擔,為什麼那麼多人有選擇恐懼症,就是這個原因。位於「大腦基地核」的「紋狀體」對於決策至關重要,它總是受情緒的波動活躍起來,陷入消極思維模式,而下決心的行為可以抑制紋狀體的活動,緩和大腦邊緣系統,幫助我們平靜下來。一旦下決心,大腦就認為一項工作完結,就會感到喜悅,當機立斷的態度是對自己大腦的一種保護。
04
挑戰自我
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難以維持生存,適者生存意味著最強大的物種可以存留,為了實現該目標,我們必須作出不同尋常的選擇,要有挑戰新鮮事物的積極態度,才能脫離困境,更加強大。
當「重新下決心」毫無意義時,可以藉助外部力量來改變。心理學研究有一種理論,關鍵詞是「鏡像神經元」,也叫「模仿細胞」,就是指目睹他人的言行時,會像「自己的言行」一般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眾多研究證實,正是由於鏡像神經元,我們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並付諸行動。
05
保持心平氣和
「憤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科學證明,憤怒會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從而影響「海馬體」的記憶管理等功能,而且憤怒影響身體健康。那麼該怎樣制怒?
a,發怒後忍6秒
b,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擺平即水平。
c,化憤怒為力量,將這種負能量轉化成「生存動力」。
d,實現自我滿足。
後記:試想一下,如果明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做什麼事,答案很簡單: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這正是你活著的原動力。再試想一下,你知道哪一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嗎?答案是:不知道;哪一天都有可能。所以,時間何其珍貴,生命何其有限!「肯定生命的有限性,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無限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才充滿價值。
參考書籍《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