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很容易三分鐘熱度,因為大腦喜新厭舊

2020-08-27 寧澈如水

為什麼大多數學生需要被迫學習,如果不考試,很難拼命複習功課?

為什麼成年人,一讓背誦什麼就頭大了?

為什麼人們寧願幹點體力活,也不想重新學習一門用得著的課程?

為什麼願意看電影,卻不想深入思考寫個影評?

為什麼寧願說出來也不想寫出來?

為什麼單位需要讓你寫什麼報告時,總是想上網搜索,看有沒有現成的,拿來就用?

……

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但是答案只有一個:大腦天生很懶。

01

大腦真的很懶

日本醫學教授菅原道仁對大腦是這樣描述的: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大腦偏愛固定化處理模式,避開不熟悉的東西,避免挑戰,喜歡鑽空子……

是不是太叫人失望了?原來我們沒有考上好大學,沒有拿到創新科技獎,沒有寫出《三國》《水滸》《紅樓夢》都是因為大腦「不爭氣」!

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該體諒,因為它有理由「懶惰」,因為它是我們身體中最厲害的「高能耗」,其他器官,比如舉手,抬足,都不需要消耗什麼能量,但大腦一工作(思考、學習等)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而每一個生物體,出於保護身體的本能,都會選擇避免「消耗能量的狀態」,比如一些動物的「冬眠」,老虎的「打盹」,烏龜「靜止不動」等等,都是為了保存能量,儲存體力,這是生命的「本能」。

02

大腦真的了不起

如果我們仔細思索,人和動物的許多本能都高超得出乎意料,這就是因為內部裝置相當完善,這都是生命本身賦予人或動物的本能,隨便哪一個器官,專門拿出來研究,就讓人驚訝得咂舌,不可思議,比如眼睛的結構,功能……眼淚,甚至一個看不見的細菌,都讓人研究不完,更何況大腦!如果讓大腦運轉起來,做出來的成就該是多麼驚人!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比如勤於思考的愛因斯坦、霍金、以及為我們創造發明出許多高科技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的那些發明家,他們都是推動大腦,逆轉人生的英雄。

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怎樣也能推動大腦,為我所用,即使不能像科學家那樣取得驚人的成就,但至少可以為此生自己選擇的目標努力,這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既然我們知道大腦天生懶惰,不愛創新,那麼怎麼能改變這一點,讓它積極起來呢?菅原道仁告訴我們,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在大腦內部,重啟大腦機制

決定大腦行動的基本物質叫多巴胺,也就是說,多巴胺越多,行動力越強。一個精力充沛,身體強健的人肯定比一個體力虛弱,精力不足的人愛活動吧?這是不爭的事實。多巴胺多的人,幹什麼都來勁,也就是說,多巴胺多了,人就會「勤快起來」。那麼,怎樣才能讓多巴胺多呢?

(一)自我暗示

藥劑師發現:成功治癒疾病的或許並非藥品本身,而是堅信「一定可以治癒」的強烈信念(暗示)。這就是所謂的「庫埃療法」,暗示自己:每一天,我的各個方面都在變好。一天多次重複,不斷提醒,因為大腦懶,必須強化重複。

(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這正如一個懶人,你讓他搬一塊大石頭,他不情願,讓他搬一塊小石頭,他就欣然接受。小目標達成,給他帶來喜悅,就會積累成功體驗。為什麼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接受挑戰,因為他有成功的美好體驗,比如學會好幾門外語;但失敗的人就容易放棄,因為沒有體驗過成功的愉悅,所以,一門都學不會。

(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與負責給予身體愉悅感的大腦獎勵機制關係頗深,所以興奮的時候,多巴胺就分泌多。大腦擔負著保護全身的職業,當大腦感覺到要「發生大事」,它也會多分泌多巴胺,所以,通過壓力,也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水平上升,就會激發乾勁,形成良性循環,所以,採取科學健康的手段提高多巴胺水平,對我們大有裨益。

主要方法有:運動、冥想、專注興趣、聽音樂、處理多重任務、尋找新樂趣、挑戰新鮮事物。

第二:立刻行動,因為工作能帶來興奮感。

(一)說幹就幹

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必須先動手做起來,通過工作,活動身體,啟動大腦幹勁開關,激發乾勁。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稱這種心理現象叫「工作刺激」,該現象指出:一旦真正開始工作,就會漸漸投入其中,從而感到興奮,激發乾勁,越幹越快樂。

即使不完全感興趣,也要藉助「工作刺激」之力開始工作,最後再利用「趨近成功法則」,高效率且心情舒暢地完成工作。

(二)無法立刻行動源於「認知歪曲」

「認知歪曲」也就是人的思維習慣,自我評價過高,或自我否定,亂貼標籤,都會影響行動,這都是日常生活的偏執、不合理習慣造成的,應該提醒自己先幹起來:先完成,再完善。

方法:活動身體(散步)、放棄追求完美、即使不感興趣也要積極動手、擺脫自以為是的思維方式。

(三)不要拖延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弗西雅·西華教授說:具有拖延傾向的人,難以理解自己的判斷與行為將對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他們認為未來非常抽象,與自己毫無瓜葛,缺乏對未來生活的情感認同。該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可見,拖延是一種消極心理,改善的辦法是改善環境,改善工作態度,可以通過積極暗示來改變心理狀態。

第三:控制多巴胺

(一)規定任務,利用檢查機制強迫工作。

上學的孩子都有體驗,本來不想寫作業,但為了不受懲罰,必須完成作業,日久天長,寫作業成為常態,大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做起來就沒有那麼難。還有,男人不想洗襪子,為了避免女人嘮叨,只好動手洗了,養成習慣後,把這方面的「懶病」也就治癒了。

(二)善用大腦的「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乃人之常情,嬰兒時期是人的本能體現最多的時期,拿一個新鮮玩具給嬰兒,嬰兒馬上手舞足蹈,但不久之後就沒反應了,這種心理現象叫「習慣化」;換一種新的玩具給他,馬上又有了反應,這叫「去習慣化」。針對這些現象研究表明,向大腦連續不斷地展示感興趣對象,這正是可「持續生效」的多巴胺控制法。只要像討好嬰兒一般,讓大腦感到快樂,就能高效運用多巴胺控制法。

(三)避免大腦公式化

分四個方面:

a,保持主動完成工作的積極態度。

b,夥伴之間認同。

c,主動提升幸福感。

c,刻畫未來,保持期待。

03

下決心,做選擇

下決心,看起來就是一個一拍腦袋的事,但對於大腦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工作,對大腦來說都是負擔,為什麼那麼多人有選擇恐懼症,就是這個原因。位於「大腦基地核」的「紋狀體」對於決策至關重要,它總是受情緒的波動活躍起來,陷入消極思維模式,而下決心的行為可以抑制紋狀體的活動,緩和大腦邊緣系統,幫助我們平靜下來。一旦下決心,大腦就認為一項工作完結,就會感到喜悅,當機立斷的態度是對自己大腦的一種保護。

04

挑戰自我

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難以維持生存,適者生存意味著最強大的物種可以存留,為了實現該目標,我們必須作出不同尋常的選擇,要有挑戰新鮮事物的積極態度,才能脫離困境,更加強大。

當「重新下決心」毫無意義時,可以藉助外部力量來改變。心理學研究有一種理論,關鍵詞是「鏡像神經元」,也叫「模仿細胞」,就是指目睹他人的言行時,會像「自己的言行」一般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眾多研究證實,正是由於鏡像神經元,我們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並付諸行動。

05

保持心平氣和

「憤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科學證明,憤怒會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從而影響「海馬體」的記憶管理等功能,而且憤怒影響身體健康。那麼該怎樣制怒?

a,發怒後忍6秒

b,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擺平即水平。

c,化憤怒為力量,將這種負能量轉化成「生存動力」。

d,實現自我滿足。

後記:試想一下,如果明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做什麼事,答案很簡單: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這正是你活著的原動力。再試想一下,你知道哪一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嗎?答案是:不知道;哪一天都有可能。所以,時間何其珍貴,生命何其有限!「肯定生命的有限性,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無限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才充滿價值。

參考書籍《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

相關焦點

  • 性格上喜新厭舊,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的4個星座
    性格上喜新厭舊的人往往對於新事物也不會有太高的忠誠度,他們很快的喜歡上新事物,也會很快的忘記這件事情,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下面我們來看看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最是喜新厭舊,總是三分鐘熱度?,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白羊座有時候想法是很不切實際的,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的熱度。
  • 孩子「喜新厭舊」,與生活環境有關,父母可用三招培養他的專注力
    孩子玩積木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小貝這種做事「三分鐘熱度這樣孩子不但覺得糾正不足沒有難度,而且會因為受到積極的讚賞而感到非常愉快。這樣一來,他保持熱情繼續堅持的動力就會越來越足的了。另外,父母想糾正孩子「喜新厭舊」、「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壞習慣,還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 三分鐘熱度,是一種自我毀滅
    毫不客氣地說,三分鐘熱度,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源頭,如果不能加以控制,那麼人生都將會一團糟。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你覺得無關緊要,只是還沒有見識到它真正的危害,有三分鐘熱度的人,註定會一事無成,無論是事業,愛情,還是整個人生,都會一無所獲,能得到的,就只有身心的疲累,和對生活逐漸失去信心。
  • 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父母要注意這些行為
    答案是不一定,有的孩子從小會表現出對一件事或者一種東西的瘋狂熱愛,並且時間已久也從未變過,這種可能是真的喜歡,但是有的孩子在遇到很多事情或者東西的時候,都會表現出強烈的熱愛,但是當他得到之後,時間沒過多久,就再也對這個事情或者一個東西表現無感了,這是為什麼呢?
  • 三分鐘熱度?怎麼改?
    首先我跟大家來說,到底是什麼三分鐘熱度?他其實就是人的一種興趣的改變,比如說人的興趣是多樣性的,但在人的興趣他有一個時效性。說到底做事三分鐘熱度,這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常態,那他這是一種骨子裡形成的,人們總想說付出能夠得到快速的回報。
  • 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這裡有幾個小秘訣送給你
    做什麼事都逃不過三分鐘熱度真香定理,容易放棄目標。01.為什麼我們總是三分鐘熱度?在心理學上,三分鐘熱度又被稱為「半途效應」,簡單的說就是做事做到一半,受心理和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我們會想要停下來,不再去做手頭上的這件事。比如我們看到遊戲、視頻時大腦很容易被刺激、被吸引,願意放下學習去先玩一會。
  • 不要三分鐘熱度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如何克服做事情「三分鐘熱度」? 我在北京的時候,寫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就是現在的人連走路都是一種鍛鍊。我自己也不例外,我能感覺到自己嚴重缺乏鍛鍊,可就是不想鍛鍊,唯一做的就是每天徒步上下班。
  • 為什麼你總是三分鐘熱度?如何持續激勵自己?
    例如我現在很貧窮,但只要願意吃苦,我去做個外賣騎手,我去工地搬磚,我去飯店洗碗都能掙到錢養活自己,而且只要吃的苦中苦,我就立馬能活成人上人,我的努力可以立刻兌現。用這個回答,結合到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呢?因為,我們所選擇要堅持的事情反饋時間太長了。
  • 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絕大部分的人,就是在不斷的「嘗試-放棄-再嘗試」中,才尋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目標。如果沒有「三分鐘熱度」,何來人生的探索?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我認清了自己究竟是個什麼人,也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做的就是廣告,並堅持了下來,這才有今天的我。」阿文的話頓時讓現場安靜下來,因為大家從來沒想過,原來「三分鐘熱度」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糟糕。
  • 你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嗎
    相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那麼幾個很明顯就是三分鐘熱度的人,對什麼東西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呢?你也是這樣一個沒什麼耐心,做事堅持不了多久的人嗎?所以,其實你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分鐘熱度的人。你某種程度上是個什麼都能做的靈巧的人,但就是很容易在中途就感到厭倦。 你是能夠長期沉迷於一件事的人。在你的認知裡,要喜歡上某樣東西,首先得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接觸、了解。無論是人還是物,如果不好好了解,是很難吸引到你的。
  • 三分鐘熱度,如何克服?這兒有兩個小妙招
    興趣愛好很多真的很苦惱啊,上次剛寫過關於三分鐘熱度的坑,今天繼續來說一下三分鐘熱度吧,因為這也是我自己特別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很多時候的三分鐘熱度,對於一個新知識或者新技能都是淺嘗輒止,就想要換其他的類型學習,比如畫畫,書法,粘土,手繪,設計,理財,吉他,尤克裡裡,笛子,等等。
  • 喜歡一個人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三大星座男,通常會見一個愛一個
    喜歡一個人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三大星座男,通常會見一個愛一個雙子座雙子座最受不了一成不變,他們需要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鮮的,在感情裡也是如此。長久地愛一個人很容易就喪失了新鮮感,生活不再有趣,因此他們很容易遇見一個有趣的人就愛上。他們是喜新厭舊的,這樣很容易就傷了愛他們的人。雙子男非常留戀戀愛時期的熱戀感,非常喜歡戀愛時的新鮮感,他們一直追求的就是這種感情中的快感,所以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物的誘惑,一旦他們遇到自己有點好感的人他們就會容易見異思遷,愛上那個他們更感興趣更能吸引他們的那個人。
  • 如何改變自己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壞習慣?
    答|百度派 @弘丹收到「三分鐘熱度」重度患者的來信:「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之前特別喜歡吉他,學了兩年,現在吉他上都是一層灰塵了。從她的留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焦慮,她想要改變,想要在一件事上有持續的行動力,而不是每件事都是三分鐘熱度之後就仍在一邊。這樣的現狀讓她很沮喪。其實,我們也都是「三分鐘熱度」者,只是程度不同罷了。這位讀者大人描述的情況,中槍的人肯定不少,我自己也在其列。
  • 孩子學才藝「三分鐘熱度」,問題到底出在哪
    現在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音樂,學美術,練跆拳道,不但學習優秀還要有一技之長,可大部分的孩子由於其年齡和心智發展的局限,興趣和愛好常常變換,常常都是「三分鐘熱度」,難以堅持到底。我們先了解下,什麼年齡段該從什麼才藝學起。
  • 為什麼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下去?原來每天少了這十分鐘
    為什麼我做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我總是堅持不下去?很多人都很迷茫,怎樣才能專注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大家都知道,要想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專注力,也就是做事要持之以恆。大多數人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很難把它轉化為自己的習慣。
  • 三分鐘熱度,可能毀你一輩子
    突然看到三分鐘的熱度這個詞,我想我應該說點什麼。我個人最怕的也是三分鐘熱度。三分鐘熱度的人說白了就是心比較急躁,想學任何東西做任何事情,提前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高目標。一旦這個目標出現意外沒有實現,他就會立即放棄,陷入失望之中。我開始意識到,對啊,三分鐘熱度,也許說的也是我這樣的人呢。
  • 孩子學習「三分鐘熱度」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用「三分鐘熱度」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小孩子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機會多了,充滿好奇心,但又往往難以專一於某一事物,學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那麼「三分鐘熱度」正常嗎?家長要如何應對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以下案例告訴你。
  • 「夜讀」為什麼道理都懂,做事卻總是三分鐘熱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21君:不少人受「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困擾,道理都懂,可就是改不了。但其實,從另一角度來看,三分鐘熱度也不完全是壞事。真正糟糕的是出於害怕自己做事情三分鐘熱度而不敢去做。人生充滿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去嘗試,做一件事僅有三分鐘熱度,很可能我們只是對這件事只有三分的熱愛。那就在這樣的路上,去尋找我們真正十分熱愛的事情,別因為擔心半途而廢而害怕出發。
  • 三分鐘熱度,也比從未開始過要好
    我們總會下意識的認為三分熱度是一個貶義詞,因為從小就被老師和家長告誡:「做事不要三分鐘熱度。」所以很多人一直想改變自己的三分鐘熱度,制定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然後努力成為一個持之以恆的人。為了擺脫自己對學習英語的三分鐘熱度,我上半年一直在堅持讀枯燥的英語新聞,每天無論多忙也要打卡,哪怕有一天心情特別不好,完全沒有看新聞的心情,也要強迫著自己打完卡。
  • 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
    導讀: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