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11月10日,安徽安慶一位媽媽讓孩子在泔水桶撿麵條的視頻在網友中傳開了。
原來,這個孩子說"不想學習",媽媽就讓他把泔水桶裡的麵條抓到籃子裡,帶回去給奶奶餵雞。
據說,媽媽的教育方法十分奏效。事後,男孩完成作業的時間從以前的兩個小時縮短到了四十分鐘。
網友對媽媽的做法持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贊同:認為孩子"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另一種看法是:這樣的做法太簡單粗暴了。
類似這樣的教育方法,此前也有家長使用過。但不同的人,效果卻不一樣。
曾經有一位孩子因為"不想上學",媽媽就讓他去撿瓶子賣錢。孩子在撿瓶子的過程中吃了許多苦,體會了生活的艱辛與賺錢的不易,很快便主動要求去上學了。
後來,陸續有些家長紛紛效仿那位媽媽,但是他們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同樣的做法,卻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說得有道理,每個孩子確實是不一樣的。
其實,除了孩子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只是用了一樣的形式,但是內容的本質還是有差別的。
有人通過這個方式讓孩子體會生活,從生活中獲得領悟。有人卻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懲罰孩子,讓孩子討厭生活。
因此,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做法,而是父母的狀態。比如,父母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等,也就是他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
視頻中這位媽媽給孩子提供的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呢?
首先,她自己是開店的,孩子平時很懂事,會幫媽媽幹活。這說明媽媽其實是讓孩子參與到了生活中,在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好。
主要是,媽媽的做法不刻意,不突兀,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而是一種自然的挫折教育。從目前來看,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但是,媽媽的心態還需要調整。否則,對於孩子的長期發展,可能會帶來負面的作用。
如果只是因為孩子說:"不想學習了,隨便做點什麼都可以,學習太累了。媽媽,我想跟你一起下麵條。"媽媽聽完後很生氣,就讓他從髒桶裡撈麵條,那麼,這做法裡有些方面還是值得思索的。
本來,孩子想跟媽媽一起下麵條是件好事,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值得大人的肯定和鼓勵,而不是生氣。
媽媽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孩子覺得學習太累,不想學了。
當我們聽到孩子說學習太累了,首先要問問孩子,他為什麼覺得累,是不是有什麼困難還是其它原因,然後再來解決問題。
而這位媽媽的反應是:
既然你覺得學習累,那就來做做這個髒活,看看哪一個是你更不能忍受的?
這樣做的負面影響是,可能媽媽正在用一盆冷水澆滅了孩子愛生活的火苗。這就是為什麼網友會說她的教育"簡單粗暴"。
之所以簡單粗暴,一是因為媽媽認為兒子不應該覺得學習累,二是她不想讓孩子將來也跟自己一樣辛苦,把自己對生活的不好感覺放在了兒子的身上。
"其實我們比較辛苦,所以我們也不想孩子以後走我們的路。想想我們那時候,父母讓我們念書,我們也不念。我們沒有吃學習的苦,現在我要吃生活的苦了。"
從媽媽的這番話裡也可以看出,媽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她生的其實是自己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的氣。
當我們陷入一種本能反應時,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局限。
我並不是在否定這位媽媽的做法,其實她做的已經屬不錯了。讓兒子體驗生活的真相,這樣也能讓他更好地領悟到學習的意義。
只是,媽媽傳遞出來的這種"不得不"的消極生活與學習態度,會讓孩子感覺到人生就是一場折磨與痛苦。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生活沒意思,學習很辛苦。他會活在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中,感覺很疲憊。所以,孩子會說"學習太累了"。
當我們陷入一種本能反應時,往往很難看到有些解決目前問題的方式,可能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就能做得更好。
人類在生活面前有很多選擇,同時也有很多無法選擇的東西,這就是人生。而學習的意義,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能夠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了更多的選擇。
父母儘量不要讓孩子覺得「生活和學習都是苦的,都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否則,會讓孩子厭倦學習和生活,在兩者中"不得不"選擇了那個相對沒有那麼討厭的選項。
的確,生活裡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生活的不如意可以是我們改變與進步的動力,也可以是我們抱怨與消沉的藉口。事實上,負面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
從髒桶裡撈麵條帶回去餵雞,這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件事,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吃苦,甚至還可能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因為,孩子自己親自動手給小雞提供了食物,內心也因體會到自己有價值而感到開心。
但是,如果大人是帶著一種嫌惡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並把它作為對孩子不滿的懲罰,孩子也會覺得這件事很討厭,很痛苦。他選擇學習,很可能只是為了逃避這種痛苦。
很多覺得學習很苦很累的孩子,都有一對"生活很累,很不如意"的父母。
如果父母是因為不想讓孩子將來與自己過一樣的生活,而逼迫孩子努力學習,那其實是把對自己的現狀的不滿意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這樣的話,孩子等於在背負家長的期望,在承受家長的焦慮和壓力。他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不讓媽媽失望和生氣。
也就是說,他努力學習不是來自於內在的自主動力,而是來自於外力。比如,為了逃避另一種不想要的結果,比如,為了讓媽媽高興,為了讓自己不再幹這種又髒又臭的活。
正如一位育兒博主所說的那樣:
"孩子今天能因為厭惡勞動而學習,明天也會因厭惡學習而做其他的事。"
我們都知道,外力的作用是短暫的,只有內力才有長遠的效果。
父母的好心態,會帶給孩子內心無限的力量與熱情。
孩子對生活有著天然的好奇與興趣,這是他們學習與成長的主要動力源泉。
所以,我們要學會挖掘出生活的正面意義,培養孩子內在的動力。
比如,媽媽可以從孩子幫助自己做事中,讓他體會這個過程的樂趣,收穫成就感與價值感:
你收拾得真乾淨,真是能幹的孩子!這個店裡有你的一份功勞;
你會幫我洗碗了,讓媽媽省了好多時間,可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
孩子,你能幫媽媽幹活,有你真好,媽媽真為你而自豪!
當孩子能夠從正面上體會生活帶給自己的意義與快樂,他就擁有了努力的內在動力。
然後,我們再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的意義,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
如果不學習,可能就只能享受到很少的生活樂趣,因為很多事都需要知識和技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去做。而學習能讓你在將來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不學習,就只有很少的選擇,很多事情你都做不了。
當我們用更積極的態度來喚醒孩子對生活與學習的熱情,這樣,孩子才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擁有持久的內在成長動力。
這樣,他才會不斷地在主動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帶給自己的快樂,內心充滿了前進的力量與幸福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