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升:我的同學|散文

2021-02-20 文學天空

  那年那人,似一顆流星,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不留一絲光彩,從天際划過。

  

  他是我中學時期見過最聰明而奇特的同學。解析幾何,老師有一種題解,他或許能琢磨出幾種算式。大考小考,數理化幾門功課,他幾乎是年級第一,極少掉落第三。七七年冬,他作為又紅又專的唯一在校生,被學校推薦去參加了高考。他的成績,未達上他自己和老師想要的結果——一所好大學。他不甘心,老師也不甘心。他就繼續地趴在他的課桌上,圓他的「哥德巴赫猜想」。

  

  他叫侯生。也許是他的名字取得不好,如同秦皇時那個侯生轉世,生有逃避的劣根性,導致「焚書坑儒」,坑害了天下讀書人。初中,我與他同桌几年,算是摯友。我家裡幾間屋幾扇窗,大門朝哪兒開,我都對他說,像是敞開在地裡的莊稼,清清楚楚。可一說到他的家境時,他的眼睛總是躲著我,帶有一種不可昭世的逃避,生怕被我窺探了他的秘密。他越不說,我越想揭開他。就常常地瞪著他那學習起來旁若無人的樣子瞎想,是繼子,還是無父無母?要麼是他家遭遇了什麼變故?我猜測了三年,他也逃避了三年。

  

  不過,從他穿的衣,帶的菜,我能感覺得到他的境況不是很好。他腳上穿的鞋,是一雙粗糙的四塊瓦的土布鞋,鞋的底邊也時常地被絆出邊邊角角,卻很少調換。課間時,他會躲得遠遠的,將鞋脫下,用手扯去露出的邊角或用鉛筆刀將邊角塞進,修復得也算整齊。他很少參加課間自由活動,連走路也規規矩矩,一臉的正統。他胸口左側上衣口袋裡,總是掛著一支黑色新農村水筆。那是他的鐘愛之物,也極少離身,更不肯借給同學使用。

  

  我和他都是走讀生,中午留校。中餐,飯堂的鈴聲響過一陣又一陣,他仍就是坐在教室裡,看他的書或做些功課。好像那鈴聲與他毫無瓜葛。過上一會,我從食堂打完飯回來,教室裡空空蕩蕩,就剩下他一人坐在那兒。他一手拿根熟山芋,就著鹹菜,邊啃邊嚼,帶皮呑下;一手卻不停地在紙上寫寫劃劃,時而擱筆停思,時而動筆疾書。一瓶鹹白菜,揭開蓋,擺在桌上。有時鹹菜生毛了,他也不捨得扔掉。偶爾,也能見到他到食堂裡打些飯來,但碗裡總是淺底地蓋著幾兩米飯。也許是生活艱難,肚囊空空,時常地忽然就臉色蒼白,伏在桌上。有時,時間久了,我見他未去食堂打飯,就特地把米飯多打點,把碗壓得實實的,端到教室裡。裝著不在意地樣子說上一句,「打多了,老同學帶銷點?」他抬頭看看我,也輕聲地回上一句,「吃過了。」仍埋頭在書本裡。他桌前,幾張破舊的毛邊紙上,看不到一處空白,但能清淅地見到那墨跡的工工整整,清清爽爽。這時,我就從他桌戽裡拿出他的大鐵碗,強行地分些飯去。他也不再客氣,淡淡地笑著,說上一句,「又吃你的」,便接過我手中的飯碗,邊扒飯,眼睛邊盯在書本上。

  

  初中三年,我的文科還算馬馬虎虎。可一旦遇上數理化思考題和複雜的綜合題,就如同背若懸刺,抓不著,拽不去,常常放呆,愁咬筆端。也許是虛榮心作怪,每次考試,我總是偷偷地拿眼角去瞟瞟侯生的試卷,還假裝一本正經,不讓老師發現。他倒也心領神會,將早早做完的試卷移到課桌的左上角,並故意地把胳膊移開。我也不會照搬照抄,有意識地出些差錯。現在想來,倒覺慚愧,數理化的功底,也就這麼被荒廢了。可是,在那個「交白卷」和推薦上大學的年代,寒門子弟學習的好壞,又有何用,還不是回家種地?

  

  那年冬天,初中快畢業時,侯生去了趟我家。他見我有獨自的房間,獨自的床和獨自的書桌,有塊獨自的學習天地,好生欣慕。「你的命真好,有這麼好的條件!」他的眼神告訴我,我猶如生活在天堂。爾後,他說出了幾年來我想知道的他的秘密。

  

  侯生一家八口,弟妹六人,一個挨著一個,如同梯檔,他是老大。母親是個半殘人,父親也是個畫地為牢的老實人。人多,糧少,日子過得苦巴。就連貓兒狗兒也懶得上門,嫌他家窮。兩間半草屋,就像是個茅廁棚,雞都能飛過。他父母在莊子上也不受人待見,還常常地被人欺負。他是他家唯一讀書人。他的學雜費,也是他起早貪晚撿破爛換來的零錢。好在,他學習出色,助學金得的多,不愁筆墨紙張買不上,偶爾還能兌換幾斤菜飯票,湊合日子。

  

  終於,我明白了:是家道貧寒,讓他窮極生卑。那晚,母親像對待貴客似的,做了一碗麵和煎了兩個雞蛋。我送他一本筆記本,作為留念。我倆躺在床上,他顯得異常地興奮,話也比在校時多了起來。談著人生,說著未來。他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來在大隊裡當個民辦教師,做個受人尊重的人,也讓他的父母受人尊重。那年月,農村的孩子能當個民辦教師,那是天大的光榮。我說,「你一定行!」他的文化,他的板書,在初中時就鳳毛麟角。學校的黑板報上,也總是常常地見到他那像字帖的宋體。說到高興時,他下了床,拿起桌子上的長笛,輕擺身姿,吹了一首《我的祖國》,笛聲激昂。這時,他完全地放鬆下來,沉浸在自我裡,陶醉在笛聲中。宛若,我與他同桌三年,才真正地識得他這個侯生。

  

  七七年,校園迎來了渴望已久的春天——高考恢復了。我與侯生在同一所高中讀書,也是同一個班級。當然,我倆又成了同桌。沉寂多年的晚間教室,也夜夜亮起了汽油燈。我的家,離學校遠些,便在學校住了下來。侯生家,離學校近些,仍是走讀。晚自習,他幾乎是不從中斷。一個人獨坐在角落裡,不論班上發生什麼動靜,他頭也不抬,心無旁鶩,孜孜不倦的溫習。他把時間掐在書本裡,一點一滴的消化,一頁一頁的分開。很晚,他才回去。他說,「在學校,能靜下心來。」他的成績,像插上了翅膀,突飛猛進。他成了班上學習委員,而我卻漸漸地掉落成差等生。

  

  他對數學,有著特奇的敏感。課堂上,老師好半天才可解析的試題,他用幾分鐘就能簡捷地說出路徑。有時,老師對那些複雜的難題,講解起來,寫滿了整塊黑板,還不見未知的結果。學生也是越聽越糊塗。下課了,老師感慨而去,邊走邊說,「侯生,你來下。」在老師房間裡,侯生儼然似個學者,與老師交流著討論著,尋找出最簡單最明了的辦法。留下的稿紙,一疊又一疊,似夢的底片,記錄下他的思考與天賦。那時,考試的各種試卷,也是由老師自己動手,自己出題,那是老師的心血結晶和知識積累。那像現在,市面上網絡上比比皆是。他,也經常地被老師叫去,如同從前的伺讀,刻題印卷。高一下半年,他便做起年級數學課代表,也常常地幫助老師批改作業或批閱試卷。他成了年級上被公認的尖子生。倘若有哪次考試,他不是年級第一,就會懊惱幾天。甚至,還無端地用手指重擊課桌,來懲戒自己。這年,他在地區奧數競賽中嶄露頭角,一舉奪獎。

  

  亦然是,物有聚類,人有群分。時間長了,再加上考高的誘惑力與功利性,成績好的同學與成績差的同學,久而久之,也就有意或無意的拉開了間距。我與侯生的關係也似乎在發生變化,好像兩人之間貼上了一層窗戶紙,敞而不亮,少了初中時的那種親切與無間。我向他求教問題時,他也少了熱心耐心,能敷衍的也就敷衍。或者,乾脆地給出答案。有時,我問得多了,他就會來上一句,「你不曉得自己看啊?」像是秋天的雷聲,劈頭蓋臉。考試時,他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將做好的試卷移到課桌的左上角,而是,不是用胳膊遮著,就是將試卷折起,生怕被我偷看。也許,他覺得對我的幫助,是「爛泥巴糊不上牆」,白耗了他的功夫。也許,他是怕我有了進步,擋了他的前程。在他心中,上大學,幾近痴狂。

  

  然而,他越是想實現夢想,夢想卻是與他擦肩而去。七七年高考放榜後,他的成績與他的實績有些距離。他覺得失了水準,傷了自尊,陰鬱的臉上,整天的裝著心思。不多久,校園裡就傳開了關於侯生參加高考的閒言碎語。

  

  「他不是徹啊,怎麼也沒考上大學?」

  

  「他在這裡是尖子,出了門,就狗屁喲!」

  

  「他能衝線,也確實厲害。不過,他應該走。萬一今年考不上,那可後悔呀!」

  

  一時間,冷嘲,熱諷,嘆惜,一起向他壓來。人言就像毒瘤,落在誰的身上,都是一座山,更何況他還是可塑期的同學青年。漸漸地,本就寡言少語的他,就更加地變得沉默不語。常常地一個人坐在位子上,對著書本,久久發呆。或是對著窗外,收不回眼神。同學們也與他有了疏遠,很少有人與他說話。老師也似乎對他冷淡起來,不再叫他批改作業,或在課堂上提起他的名字。仿佛,他從神堂上摔了下來,已不再是那個被公認的佼佼者。終於,有一天,他病了,有六七天沒來上課。幾天後,當我在課堂上見到他的時候,他人明顯地消瘦,精神也有些萎靡。高考前的日子,他的眼神,有時出現恍惚,有時出現緊張,不敢正眼視人。整天的不笑,不語,一人獨處。連走路,他也是一個人獨來獨去,走在角落裡。有時,晚自習,也不見了他的蹤影。他的學習成績也在慢慢地退步。有些同學就在背後議論,「侯生的腦子可能是出問題了。」當年高考,他名落孫山。

  

  高中畢業後,我當了兵。過了幾年,我從部隊回來。想起這位老同學,就去看他。他家還是兩間半草屋。可侯生,在高中畢業後的第三年就死了。是秋天,掉到他家門前的河溝裡淹死的。那年,他才二十二歲。他被人打撈上岸時,上衣口袋上,還掛著一支新農村水筆。

相關焦點

  • 陳旭升:雖說千年古鎮——石溪|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他見而憫之,遂跪求於地,並對蛇說,「你若想活,就繞在我的杖上,放你於河。」果然,蛇很聽話,爬上他的杖頭得救。民國二十八年,宋先生坐化圓寂,相貌如生,以兩缸相合,封葬於蒼玉山,現為「放生庵」,受鄉人敬仰,香火不絕。現如今,在石溪,行善之舉,也廣為風行。如修建石溪老街,就有許多鄉人捐款或歸還古建築構件。俢建石溪道路,鄉民一呼百應,讓田讓宅地,出義工,不計分毫。
  •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依然記得,我寫的第一封書信,是寄給報社。那年大哥在市報發表了一首詩歌,惹得我心裡也痒痒的。從作業本上撕張方格紙,工工整整寫了,投出去。哥問:你把信寄哪裡去了?我說某某日報。收件人呢?編輯部叔叔阿姨。落款呢?沒寫。13歲的我,成了全家人的笑柄。正式寫信,是上高中的時候了。分散在各地的老同學聚少離多,就靠書信傳情達意。
  • 王金彥: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師!|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1997年,我從學校畢業,滿懷壯志地踏進了這滿是孩子們的天堂。在學生面前,我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生的知心朋友。因為朋友之間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一次,我發現一向活潑好動、說話大方的武揚同學上課時無精打採,趴在桌子上不吭聲。學生說他病了,我急忙走到他的身邊手摸摸他的額頭,不燒。
  • 我的散文怎麼寫
    ,不是我自個的,加上還有本散文書要寫,不得不去想,去悟出些什麼東西來。我想我的散文它們應該是底色,不要那麼濃烈,還得有些想法,看著個小物應該有些想法,看天地間也應該有些想法。在景給我的情愫裡,想法得到了生長,成了超越思緒和邏輯的存在,和萬事萬物連通,然後有了那麼點結論。結論不重要,但它既然出來了,那麼就繼續生長吧,我得把它生長成我的散文。
  • 【社會廣角】我對散文的認識
    我對散文的認識 唐光華我的習作《堯風文集》中曾經專門排出一本《散文集》,至今覺得很冒昧。因為散文的概念實在太大,它只能與詩歌和小說並列,甚至還滲透到小說之中。所以對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糊塗。對於散文的概念,專家論述甚多。
  • 王永明:我當一回「正親家」|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豬年剛入冬月,哥哥就打電話告訴我,農曆臘月廿七侄兒結婚,準備舉行一場傳統的民俗婚禮,要我到時候當「正親家」。
  • 散文原創:我的母親
    文/紀多東 我母親出生在70年代的一個農民家庭裡,沒有任何文化,卻記得讀書的好處,小時候上學,母親總是叮囑自己要好好上學 記錄生活 擴展閱讀 散文精選大全 「最受歡迎關注散文精選大全
  • 廖偉旭:那年我的高考|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六月,充滿激情的月份,充滿未知的月份
  • 創作談:我想給孩子怎樣的散文
    在完成《再見,婆婆納》(「童年中國書系」,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這本散文小書後,我的寫作似乎進入一個停滯期,不願動筆,不想動筆。撇開客觀上時間和精力的捉襟見肘,我很願意把自己安放在一面鏡子前,正正冠、照照心,梳理一下我的主觀怠惰的緣由。對每個寫作者而言,寫是常態,常常糾結於心的,也大抵是寫什麼、怎麼寫和寫得怎麼樣的琢磨考量。
  • 感受深情散文詩,餘秋雨《我在等你》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餘秋雨的一首散文詩——《我在等你》,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最美散文詩。餘秋雨,於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餘秋雨於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 邱素敏:只因我是後爹的女兒|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不喜承諾。但13歲那年,我卻對奶奶(我後爹的媽媽)鄭重地許下一個諾言……記憶中,奶奶一直躺在地下室床上,由爺爺照顧飲食起居。每年放假,父親就帶我去看她,小時背,大了牽。
  • 張曉風散文名句精選
    張曉風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稱其散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是不是這樣的文字才配讚美她的文筆呢?我讀她的作品,最大的感觸就是無論是什麼,經她的筆潤過之後,就會與眾不同。記得有一篇《炎涼》,一張竹蓆會在她的筆下變得又有質感,又有溫度,結尾處更是緩緩道來「讓蓆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炎涼本來就是半點不由人的。」
  • 手寫我心,抓住要點,寫出真實美好的散文
    照我個人理解,小說開題必須直入主題,不拖泥帶水,而散文則反之,開篇可以有一段描景抒情的作為引子,而漸入內容。舉個例:本人發表在雜誌上的文《梅雨》,開頭是這麼寫的:「凌師母跳井了,那是70年的夏天。」後來,有編輯老師說這不是散文的開頭,是小說的開頭。想想是這個理。
  • 散文| 螢火蟲,我可愛的小精靈
    網上發布後,有粉絲賞識抬愛,微信聯繫我,請求允許朗誦,製作,收藏。我受寵若驚,敢不應允? 我憐愛螢火蟲,情不自禁讚美螢火蟲,緣於自然界裡這種不起眼的小昆蟲孜孜不倦迸發微光為夜色添彩。
  • 散文 | 張玖玲:我是喜歡謊言的人
    我先洗把臉,就在我拿毛巾擦臉的時刻,那種不對勁的恐慌一劍刺中了我的心臟,我衝進臥室,喊夫君起床,可是任憑我嘶啞了喉嚨,他再也沒能回應……他只是在和我開一個玩笑,我想,我喜歡他跟我開玩笑,這一次也是……夫君一直堅持晨起鍛鍊身體,常常是他回來了,我還賴著不肯起床,為此他笑話我是懶蟲,笑話我總在長胖,再胖了可就真背不動了。
  • 《散文詩》愛情的雪 我知道 她想走進我的心裡
    《散文詩》寫給雪 雪飛舞著在天空優美的盤旋純潔的像一個個小仙女飛雪中的夢,像是我雪落在了我的手心慢慢的慢慢的開始融化我知道她想溶進我的心裡冬天的美作註:這是首稍微長點的散文,已經不能叫散文詩了。因為作者感覺文字多了些。寫的不是很好。沒有驚豔和浮誇。像一首平淡的歌。慢慢地吟唱著。緩慢而溫和。
  • 【散文】形散意不散
    形散神聚,意深韻長今年高考全國卷二的作文題,讓不少同學感到「猝不及防」:寫信?演講稿?觀後感?
  • 抒情散文的基本寫法
    我們說抒情散文的寫作,一是借景抒情,二便是狀物言志。為了便於讓同學比較清晰地了解狀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特點,我們首先要搞清狀物與寫景及寫物說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首先談寫景與狀物的相同之處,它們都要抓住景或物所具有的特徵進行描繪,在描繪中最終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
  • 中考散文閱讀這樣答題,閱卷老師喜歡,避免丟分
    購買須知:該課程為《中考語文提分寶典》專欄內容,適合7——9年級同學;專欄內容只真滴中考語文提分散文閱讀理解一直是考試中最容易丟分的部分,長期以來不少中學生看到散文就開始發出,不知道在考試中如何應對。按照現在試卷中的出題套路,散文閱讀的分值大約佔15分——18分。而常見的題型之一——表現手法佔分比較重,大約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