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騰嶽:功夫在詩外
央視供圖
錄製一檔語言文化類電視節目,現場動用近30臺攝像機,可以做得如此「奢華」,恐怕也只有《中國成語大會》了。這個節目不僅突破以往央視節目製作形態,對主持人也是挑戰——不用去找「鏡頭感」,不用在意「位置」,鏡頭抓拍的就是現場的自然流露。也因此,首屆《中國成語大會》在觀眾中得到了「好看」的評價,有5.59億不重複計算的觀眾觀看。
15個鏡頭對著一個人
「這個節目為什麼好看?就是因為鏡頭全部給切碎了,力爭做到每秒鐘都有變化。在錄製現場,有15個長焦鏡頭對著我一個人,但是我一個都看不到,全部被掩藏起來,這是以往節目不可能做到的。」《中國成語大會》節目主持人張騰嶽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辦《中國成語大會》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中國文化,這個節目呈現的是一種全新形態,它的製作和形式,對臺裡來說都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嘗試。」
作為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張騰嶽多年來都是主持跟科學有關的節目,如《走近科學》《公眾與科學》《百科探秘》等,如今做語言文化類節目對他是個「命題作文」——《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點名讓他來主持這檔央視2014年的重頭戲。
做成語節目的難度跟做漢字節目完全不一樣。對於電視而言,成語節目是一種題材空檔,沒現場的模式可以照搬,沒有任何經驗教訓可以借鑑,這就意味著做成語節目是一個冒險。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成語不像簡單的一個個漢字,它沒有天然的社會話題呼應,因此節目的主創也從來不敢掉以輕心,但這也給節目的主創和主持人留下很多創作空間。也正是因為意識到這點,央視給關正文一個挑選主持人的開放空間,允許他在中央電視臺選擇任意一位主持人。而在關正文眼中,《中國成語大會》的主持人非張騰嶽莫屬。
兩個人面對面開了3次會
首屆《中國成語大會》不僅節目好看,關鍵是贏得了較高教育背景觀眾的認可。其中,有高中教育背景的觀眾與其他同期在播節目觀眾相比高出25%,有大學以上教育背景的觀眾更是高出152%,城市觀眾的構成比例與其他同期在播節目觀眾相比高出32%。
張騰嶽忘不了,在錄製節目之前,節目總導演關正文和他倆人面對面開了3次會。他忘不了,在第一次主持節目之前,節目組給他發了一摞厚厚的文字材料。「這本文字材料是專門寫給主持人看的,告訴主持人在臺上應該注意什麼。做這麼多年主持人我頭一回碰到這種事。」他也忘不了,當節目錄完之後那種心裡空落落的感覺,當從現場出來坐在車裡時他差點掉淚,以至於後來再主持《影視名堂》時都緩不過勁來,感覺自己還在《中國成語大會》的氛圍裡。
張騰嶽對記者說:「那一幕幕確實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從個人角度講,以前做科學節目,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節目,這對我絕對是全新的體驗。《中國成語大會》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讓我重溫成語的過程。在做這個節目的過程中,你怎麼抓住文化來打動人,很難,但這又是一個討好的抓點,當國家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當你有了一定實力、有了自信時,你才會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打自己出生就已經記錄在體內,這個節目你才會有追下去看的欲望。」
要知道,觀眾看到的《中國成語大會》每期不過90分鐘,但現場錄製最長曾達6個小時,這對主持人即是腦力活也是個體力活。整場的把控對張騰嶽不是難題,他自信地說:「錄製過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沒有太囧的事。如果你在臺上堅持不住,那不成笑話了。」
功夫在詩外。正如張騰嶽所說:「一門功夫練到一定程度,當發現自己毫無寸進時,需要藉助一個外力,給自己一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