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7月美國總統川普對TikTok「下狠手」以來,TikTok的命運就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當地時間9月14日,此事的最終結果似乎即將揭曉:字節跳動仍然是TikTok的控股者,但TikTok在形式上實現了「剝離」,將「創立一間獨立公司、僱傭2萬美國就業者」,並選擇甲骨文為其「信任技術夥伴」,通過「雲上加州」方式租用後者在美國本土的伺服器,存放美國用戶的個人信息和數據資料;甲骨文則不再是傳說中的TikTok買家、注資者,而成了字節跳動的美方「合作夥伴」。
一些國際分析家認為,「最大贏家是字節跳動」,理由是「既避免了賣掉資產,又成功留在了美國市場」。這個斷語似乎並不那麼精確:迄今,川普和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僅表示「研究研究」,且仍然拿所謂「安全問題」說事(儘管在這方面甚至美國人都普遍不以為然),鑑於「45天」的最後截止期限是北美時間9月20日,屆時情緒「跳脫」的川普是否會就此停止「選前折騰」,目前還不好說。如果他執意拿TikTok開刀,或再拋出一個「延長版寬限期」(比如,「湊巧」把寬限期延長到美國大選投票的11月3日),這齣「肥皂劇」就仍會有「第二季」推出。
說「覬覦TikTok的美國收購者收購企圖失敗」,恐也是個似是而非的假定:一個又一個「48小時」肥皂泡的幻滅,理應給圍觀者一個相當清晰的暗示,即「恐怕並沒有真心的買家」,其中一些在試探,另一些則恐怕是心照不宣、意在推動槓桿帶動某些股票價格異動,從而賺取波段差價吧。「肥皂劇」前幾集,字節跳動和張一鳴急於脫困,發表了一些公關言論,結果既未能成功打動川普,又激怒了不少原本同情他們的中國網民。儘管TikTok是一款國際流行應用,但其運作模式、經營根基,卻仍須立足中國市場。
鑑於此,「肥皂劇」第一季中後階段,字節跳動也轉而改用對美相對強硬、對中國網民更加「柔和」的聲調。8月28日中國商務部、科技部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被認為和TikTok攸關的「人工智慧交互界面技術」「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赫然在列後,字節跳動更發出了「可以賣殼但不會將算法技術轉讓給美方」的信息。事實上,《目錄》出臺後,沒有中國有關部門的批准,即便有人真想買,恐怕也賣不成。
中方的「緊箍咒」和字節跳動隨後審時度勢的「改口」,令投資市場翻雲覆雨的「雲買家」們「造夢空間」收窄,轉而採取了另一種富有技巧的「信任技術夥伴」模式,希望藉此繼續「造夢」。根據最新公布的字節跳動—甲骨文合作模式,與其說「甲骨文注資TikTok」,毋寧說「TikTok注資甲骨文」。因為甲骨文無需掏一分錢,反倒是字節跳動要花錢向甲骨文租用在美伺服器,並委託甲骨文管理TikTok美國用戶資料。當然,這只是紙面上的說法。至於所謂「深度參與管理」的美國私募General Atlantic、美國創投基金紅杉資本,他們正是TikTok乃至字節跳動近年來「呼風喚雨」的「舞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較真就無趣了。
儘管「肥皂劇第一季」如此戲劇性落幕,讓原本氣勢洶洶的川普顯得虎頭蛇尾,不無尷尬,但他也不會一無所獲:他和甲骨文團隊的關係向來不錯,而與公認在資料庫及伺服器方面更有競爭力的亞馬遜有過節。字節跳動如此取捨,實際上等於變相支付了一筆「面子費」,且關閉TikTok等「一閃念」在美國缺乏知音,甚至在自己鐵桿支持者中也「曲高和寡」。在距離大選投票不到一個半月的當下繼續折騰「肥皂劇第二季」貌似並不划算,就坡下驢、見好就收,似乎更合邏輯一些。
然而川普和其團隊,貌似未必會把「情理」「邏輯」之類太過放在心上。9月20日的「45天大限」轉瞬即到,11月3日的大選投票重頭戲也為期不遠,借題發揮或「造題發揮」再賭一把,看看能否利用「TikTok效應」多少再撬動一點選情,也絕非不可能發生的事。反正成了最好,不成也沒啥損失。(觀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