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素該肌注還是皮下?5種最容易搞混的注射劑

2020-12-15 騰訊網

前幾日,質量管理群裡有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某題庫中有一題是不是答案錯了,腎上腺素不是應該皮下嗎?」有老師幫忙解答,腎上腺素最佳使用方式是大腿中外側肌肉注射。

筆者發現,很多護士對這些注射劑的用法還是很容易搞混。特將以下5種常用藥加以總結:

腎上腺素

提醒:推薦肌內注射,不推薦在嚴重過敏反應的緊急救治中皮下注射腎上腺素。

推薦理由:

1.藥物說明書通常是臨床用藥的權威參考依據,但腎上腺素用於過敏性休克搶救時的給藥途徑與給藥劑量與最新指南存在著差異,給臨床醫護人員帶來了困惑。

2.根據2019年4月藥物不良反應雜誌出版的《嚴重過敏反應急救指南》推薦意見:對於Ⅱ、Ⅲ級反應患者,應首選肌內注射腎上腺素;對於胃腸系統症狀難以緩解的Ⅰ級反應患者也可考慮肌內注射腎上腺素。

3.肌注給藥的劑量和濃度:腎上腺素按0.01mg/kg體重給予,14歲及以上患者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0.5mg,14歲以下患者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0.3mg。

4.肌注的好處:安全性更高;不需要開放靜脈通路;更容易操練;已知過敏的患者可以自行實施肌注。

地塞米松

提醒:可用於靜脈推注、靜脈滴注、肌內注射等。

推薦理由:

1.地塞米松作為臨床常用藥物,護士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醫生開具的將「地塞米松加入到甘露醇注射液中靜滴給藥」的醫囑,但實際是兩藥存在配伍禁忌,不建議配伍給藥。

2.可稀釋的溶媒:說明書上應以 「5%GS 稀釋」靜脈給藥。但臨床上醫囑會用有10ml一支裝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查配伍禁忌表,與生理鹽水無配伍禁忌,故可用 5%GS 或 0.9%NS10~20 mL 稀釋後靜注。

3.有報導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後出現噁心嘔吐、心率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故靜脈推注地塞米松時速度要緩慢。

地西泮(安定)

提醒:推薦緩慢靜脈注射,不建議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說明書中特別強調:反覆肌肉注射本品可引起臀肌攣縮症。禁止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2.由於地西泮脂溶性高,肌內注射後吸收不規則且慢,也不完全,而且容易產生硬結。雖然說明書上並沒有強調「禁止用於成人肌內注射」,臨床上不建議肌注為宜。

3.地西泮採用的是混合溶媒,將地西泮加入到 5%葡萄糖注射液或 0.9%氯化鈉注射液等輸液中,由於溶媒組成改變,使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結晶,產生渾濁,故不建議稀釋後使用,也不推薦靜脈滴注給藥途徑。

4.靜脈注射速度過快可導致呼吸暫停、低血壓、心動過緩或心跳停止。

5.成人用法與用量:基礎麻醉或靜脈全麻,10~30 mg。鎮靜、催眠或急性酒精戒斷,開始 10 mg,以後按需每隔 3~4 h 加 5~10 mg。24 h 總量以 40~50 mg 為限。癲癇持續狀態和嚴重頻發性癲癇,開始靜注 10 mg,每隔 10~15 min可按需增加甚至達最大限用量。破傷風可能需要較大劑量。靜注宜緩慢,每分鐘 2~5 mg。

呋塞米(速尿)

提醒:宜靜脈給藥,不主張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呋塞米為加鹼製成的鈉鹽注射液,鹼性較高,故靜脈注射時宜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而不宜用弱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否則會析出晶體出現混濁。

2. 注意控制給藥速度:常規劑量靜脈注射時間應超過1~2 min,大劑量靜脈注射時每分鐘不超過4 mg。

嗎啡

提醒:宜皮下注射,不建議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隨著癌痛規範化治療工作的推進,嗎啡注射液在癌痛患者中的應用逐漸普及。有資料顯示,基層醫護人員對於嗎啡的給藥途徑不是很清楚。

2.歐洲姑息治療協會關於嗎啡注射途徑的建議原文是:「一般來說,沒有肌肉內應用嗎啡治療慢性癌痛的指徵,因為皮下途徑更簡單而且疼痛較輕」。

3.藥品說明書上關於鹽酸嗎啡注射液的給藥途徑為皮下注射、靜脈注射及手術後鎮痛注入硬膜外間隙,並沒有提到「肌內注射」。

作者:董明芬

感謝作者來稿!

如需轉載,請標註「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實習生練肌注竟致暈厥!看看還有哪些藥物不適合肌注!
    那麼,肌注什麼藥物?治療臺抽屜裡放著好多的注射劑。這藥,不行,那藥,也不行。不對症。維生素C針劑,怎麼樣?補充點維生素,有好處,沒壞處。好的。先給誰打?先給我打吧,等一會兒,我再給你打。小趙自告奮勇,坐在治療室裡的長條椅上,暴露出臀部的注射部位。阿黃一板一眼的按照無菌操作技術,抽藥、排氣,定位、消毒,瞄準注射部位,一針下去,回抽無回血,注藥。疼——疼死啦!
  • 腎上腺素竟不能「直接靜推」?心臟驟停如何規範用藥
    一般來說,在皮下注射或低濃度靜脈注射時,收縮壓上升,舒張壓下降;較大劑量靜脈注射時,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顯著升高。 不同適應證用法大不同 腎上腺素包括注射劑(包括自動注射器)及吸入劑,目前國內市場只有注射劑(規格:1 mg/mL)。
  • 地西泮:肌注還是靜注?之前的醫囑可能開錯了!
    因其水中不溶,注射液的溶劑含40%丙二醇、10%乙醇、5%苯甲酸鈉、15%苯甲醇,以及少量注射用水。 地西泮注射液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頭昏、乏力等,長期使用可產生依賴性和成癮性。孕婦、哺乳期婦女、新生兒禁用。
  • 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劑副作用
    典型病例1:患者,男,61歲,因前列腺炎給予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克、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約30分鐘左右病人出現精神異常、興奮多語、坐立不安、兩手向空中抓撓。立即停藥,改用頭孢曲松鈉,1.5天後恢復正常。  典型病例2:患者,男,76歲,因肺部感染給予靜脈滴注鹽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200ml,每日一次。
  • 肌注兩次苄星青黴素均失敗,年輕護士心慌了!
    科室新來了一位小同事,在中午值班時,為一名小患者肌注了兩次苄星青黴素後,最終均以針頭堵塞而導致注射失敗。因此,心灰意冷的她,滿懷著疑慮和對小患者的愧疚之心,只好請我幫忙注射。好在我們耐心地跟家長和小患者做好了解釋,他們才表示理解並配合我們的工作,並成功肌注了苄星青黴素。
  • 3種常用搶救藥物的誤區,心內科醫生注意了!
    但由於種種原因,藥品說明書不一定代表了該藥當前的最新治療信息,且往往滯後於科學知識和文獻,這就給臨床醫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為此,筆者就臨床上最常見的3種搶救用藥誤區進行整理。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
  • 急性喉炎,卻靜推了腎上腺素!?
    臨床中,一旦決定給予腎上腺素,無論是肌肉還是靜脈注射,都要充分的考慮到給藥的風險,包括適應症、藥物過量及用量不足。 1、過敏性休克要點識別
  • 輸液瓶裡打髒水 靜脈輸液容易忽略的6大細節
    如:一組液體中加入青黴素、病毒唑、雙黃連或穿琥寧、地塞米松等,加上液體本身的藥物成分可達5-6種之多,肯定是不合適的。  另外,中藥針劑儘量不要和西藥配伍混合,即便要用也必須有文獻資料作依據。  2、出現輸液反應早期可給患者皮下注射1/1000的腎上腺素0.3-0.5ml,或用苯海拉明50mg或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  3、反應較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l0mg加入20ml20%或2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推注,或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生理鹽水150ml中靜滴。  4、對有胸悶、憋氣和呼吸困難的病入,應立即給予氧氣吸入。
  • 中藥注射劑如何用才安全
    A型反應為藥品本身藥理作用的加強或延長,一般發生率較高、容易預測、死亡率也低,如阿託品引起的口乾等。而B型反應與藥品本身的藥理作用無關,一般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在具體病人身上誰會發生、誰不會發生難以預測,有時皮膚試驗陰性也會發生,如青黴素的過敏反應等。  適用於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腎康注射液,不良反應包括在靜滴過程中偶見發紅、疼痛、瘙癢、皮疹等局部刺激症狀。
  • 一文理清: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的差別
    參與搶救執行用藥的青年護士 A,一下子突然搞不準這「副腎」到底是鹽酸腎上腺素還是去甲腎上腺素,慌亂中倒沒忘了要向醫生複述一遍:是去甲腎上腺素 2 支嗎? L 醫生一邊進行著心臟按壓一邊隨口「嗯」了一聲(其他參與搶救人員誰也沒注意)。A 護士立即為患者注射了去甲腎上腺素,結局可想而知......
  • 抗凝劑皮下注射護理規範
    目前臨床上可供皮下注射的抗凝劑包括低分子肝素類、磺達肝癸鈉。低分子肝素是應用最廣泛的抗凝藥物[3- 9]。磺達肝癸鈉是一種新型抗血栓藥物,是間接Xa因子抑制劑。臨床護理實踐中,抗凝劑皮下注射易導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同時伴有局部疼痛,降低了患者用藥依從性,影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感。
  • 5款重磅注射劑獲批上市,衝擊揚子江、恆瑞
    來源:格隆匯來源:醫藥魔方11月5日,CDE第2次向行業徵求關於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相關技術要求的意見,意味著化學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正式政策文件有望不久後出臺。右美託咪定為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具有中樞性抗交感和抗焦慮作用,能產生近似自然睡眠的鎮靜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氣管內插管行呼吸機治療患者的鎮靜,圍術期麻醉合併用藥及有創檢查或治療時的鎮靜。
  • 皮下注射可致出血性休克?打這針真的要小心
    案例分享戈舍瑞林皮下注射致出血1例近日,護士小A為一乳腺癌患者皮下注射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操作過程順利,但在拔針時針眼處突然滲血,把小A護士給嚇壞了!據悉,小A並不是第一次注射戈舍瑞林,但遇到皮下出血還是第一次。說實話,由於戈舍瑞林的注射針頭比較粗,不僅患者看了害怕,就連護士也有點不敢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