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質量管理群裡有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某題庫中有一題是不是答案錯了,腎上腺素不是應該皮下嗎?」有老師幫忙解答,腎上腺素最佳使用方式是大腿中外側肌肉注射。
筆者發現,很多護士對這些注射劑的用法還是很容易搞混。特將以下5種常用藥加以總結:
腎上腺素
提醒:推薦肌內注射,不推薦在嚴重過敏反應的緊急救治中皮下注射腎上腺素。
推薦理由:
1.藥物說明書通常是臨床用藥的權威參考依據,但腎上腺素用於過敏性休克搶救時的給藥途徑與給藥劑量與最新指南存在著差異,給臨床醫護人員帶來了困惑。
2.根據2019年4月藥物不良反應雜誌出版的《嚴重過敏反應急救指南》推薦意見:對於Ⅱ、Ⅲ級反應患者,應首選肌內注射腎上腺素;對於胃腸系統症狀難以緩解的Ⅰ級反應患者也可考慮肌內注射腎上腺素。
3.肌注給藥的劑量和濃度:腎上腺素按0.01mg/kg體重給予,14歲及以上患者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0.5mg,14歲以下患者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0.3mg。
4.肌注的好處:安全性更高;不需要開放靜脈通路;更容易操練;已知過敏的患者可以自行實施肌注。
地塞米松
提醒:可用於靜脈推注、靜脈滴注、肌內注射等。
推薦理由:
1.地塞米松作為臨床常用藥物,護士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醫生開具的將「地塞米松加入到甘露醇注射液中靜滴給藥」的醫囑,但實際是兩藥存在配伍禁忌,不建議配伍給藥。
2.可稀釋的溶媒:說明書上應以 「5%GS 稀釋」靜脈給藥。但臨床上醫囑會用有10ml一支裝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查配伍禁忌表,與生理鹽水無配伍禁忌,故可用 5%GS 或 0.9%NS10~20 mL 稀釋後靜注。
3.有報導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後出現噁心嘔吐、心率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故靜脈推注地塞米松時速度要緩慢。
地西泮(安定)
提醒:推薦緩慢靜脈注射,不建議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說明書中特別強調:反覆肌肉注射本品可引起臀肌攣縮症。禁止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2.由於地西泮脂溶性高,肌內注射後吸收不規則且慢,也不完全,而且容易產生硬結。雖然說明書上並沒有強調「禁止用於成人肌內注射」,臨床上不建議肌注為宜。
3.地西泮採用的是混合溶媒,將地西泮加入到 5%葡萄糖注射液或 0.9%氯化鈉注射液等輸液中,由於溶媒組成改變,使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結晶,產生渾濁,故不建議稀釋後使用,也不推薦靜脈滴注給藥途徑。
4.靜脈注射速度過快可導致呼吸暫停、低血壓、心動過緩或心跳停止。
5.成人用法與用量:基礎麻醉或靜脈全麻,10~30 mg。鎮靜、催眠或急性酒精戒斷,開始 10 mg,以後按需每隔 3~4 h 加 5~10 mg。24 h 總量以 40~50 mg 為限。癲癇持續狀態和嚴重頻發性癲癇,開始靜注 10 mg,每隔 10~15 min可按需增加甚至達最大限用量。破傷風可能需要較大劑量。靜注宜緩慢,每分鐘 2~5 mg。
呋塞米(速尿)
提醒:宜靜脈給藥,不主張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呋塞米為加鹼製成的鈉鹽注射液,鹼性較高,故靜脈注射時宜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而不宜用弱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否則會析出晶體出現混濁。
2. 注意控制給藥速度:常規劑量靜脈注射時間應超過1~2 min,大劑量靜脈注射時每分鐘不超過4 mg。
嗎啡
提醒:宜皮下注射,不建議肌內注射。
推薦理由:
1.隨著癌痛規範化治療工作的推進,嗎啡注射液在癌痛患者中的應用逐漸普及。有資料顯示,基層醫護人員對於嗎啡的給藥途徑不是很清楚。
2.歐洲姑息治療協會關於嗎啡注射途徑的建議原文是:「一般來說,沒有肌肉內應用嗎啡治療慢性癌痛的指徵,因為皮下途徑更簡單而且疼痛較輕」。
3.藥品說明書上關於鹽酸嗎啡注射液的給藥途徑為皮下注射、靜脈注射及手術後鎮痛注入硬膜外間隙,並沒有提到「肌內注射」。
作者:董明芬
感謝作者來稿!
如需轉載,請標註「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