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興趣
過度理由效應:家庭教育中的錯誤獎懲方式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教育已經超越了學校教育而成為孩子能否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性因素。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為促進孩子學習而採取的錯誤獎懲方式,卻往往會成為阻礙孩子實現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或者聽話,家長往往會許諾給孩子一些獎勵措施,並根據孩子的表現來實施獎懲。這種外在刺激的不斷強化,會慢慢減弱孩子的內在動力,並讓孩子逐漸改變認知。當孩子的內心建立起「學習是為了獲得獎勵」的思維模式後,外部獎勵措施的弱化或消失就會讓孩子失去前進的動力。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過度理由效應」。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以大學生為被試對象,準確驗證了過度理由效應。實驗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解題不獎勵階段,讓被試者自己解題;二是解題有獎勵階段,把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解題有獎勵,另一組則不獎勵;三是自由休息階段,兩組被試者都自由進行。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二階段被獎勵的被試者在獲得獎勵時非常努力,但是在無獎勵的第三階段卻失去了對解題的興趣,而始終沒有獎勵的被試者卻仍然繼續解題。
這個實驗結果充分說明了「過度理由效應」對個人內在狀態和外在行為的影響。由於「過度理由效應」,第二階段獲得獎勵的被試者,由於獎勵的出現,使自己對解題本身的興趣轉化為對獎勵的渴望,最終當獎勵終止時,行為也隨之終止。但是,從未受過獎勵的被試者卻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帶著自己對解題的興趣繼續努力。
事實上,「過度理由效應」存在的範圍非常廣。無論是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在學校教育中,甚至是在企業管理中,主導者對過度理由效應的不當應用,都會引發個體內部動力的消失和外部動力的強化。因此而導致的後果就是:一旦外部動力缺失或停止,個體的動力源就會中斷而引發行為終止。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對「過度理由效應」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許多帶孩子前來諮詢的家長,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而不斷強化外部獎勵措施,當獎勵措施無法滿足孩子越來越大的「胃口」時,就會出現成績下滑、學習停滯甚至與家長對抗等行為。
所以,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幫助孩子強化內在動力,引導孩子把內在動力轉化為外在行動,並堅持下去。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持之以恆的內驅力。在獎懲方面,家長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首先,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實現與孩子的無障礙溝通,準確了解孩子的需求,並感受孩子的情緒狀態。
其次,選擇適合的獎勵方式,注意要「精神大於物質」,更多地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內心的信任和支持。
最後,及時肯定孩子的正向行為,或者負向行為中的正向價值。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其正向意義,哪怕是看上去很糟糕的行為,也有正向價值。學會透過糟糕的表象去看到內在的正向,是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願每個家長都能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並完善家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願每個孩子都能感受來自家庭的能量,並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動力,去完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次挑戰,並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