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諮詢師 咿呀
喜歡我可點上方的關注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抱怨,或者聽到別人的抱怨,
這些人總覺得別人家的東西都是最好的,總是在羨慕著別人,並總是在嘆息為什麼我們家的就都這麼差,我們家的怎麼都不如人。
人為什麼會有有這樣的思想呢?從心理學上來分析,或許會給你答案。
心理距離是指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親近、接納或難以相處的主觀感受程度。表現為在感情、態度和行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離遠,密者心理距離近。
都說距離產生美。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會根據與此人的親密程度、關係好壞來評價。越是親近的人,心理防禦空間的距離越小,心理距離基本上為零。
如,自己親媽會經常對著外人說自己閏女有多懶,天天窩床上玩手機啥事都不幹。當她看到某某家的閨女剛好在搞衛生時,會有感而發,你家的閨女真勤快啊,我家閨女就不如你家的。
有研究人員發現,心理距離能影響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是說,心理距離越近,人們看待它的角度會越具體。
所以說,父母在評價自己的孩子、夫妻在評價對方時,都會從各個角度去評價,如生活習慣 、興趣愛好、性格成長等,而對於別人的,因為心理距離較遠使得他們看待問題時比較單一,他們只能從某單一方面的優異就會讓自己覺得別人家的就是很優秀、別人家的就是很好。
某心理師從心理角度進行分析過,總拿自己家的和別人家做對比 ,這是一種「偏盲心理」。
這就好比戴上了有色眼鏡一樣,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物選擇性的記憶和評判,最後變得愛攀比、喜歡較勁,對身邊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生活中自己的收穫和成長熟視無睹。
在這種心態下,老闆會認為別人家的員工更努力更敬業,妻子會認為別人家的老公更顧家更體貼;家長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更聰明。
這種人只會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家的各種優點,從而忽略了自家的優點,從而認為別人家的永遠都是最好的。
我們去評價一個人或者進行對比時,通常都是無意識的。我們潛意識是希望我們自家的能變的更好,所以我們找出了他們的各種不足來進行批評指責。但殊不知的是,這種相互攀比的現象極其容易給我們最親近的人造成心理傷害,打擊積極心,並造成自信心缺失。
我們要明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和優點,我們需要的是挖掘對方的優點並放大,而對於對方的缺點,我們需要做的是包容。
不要過於羨慕別人,你現在所擁有的生活,或許也是其他人所羨慕的。我們要做到的是珍惜當下,你所擁有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