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忽視的校園霸凌」
往往就在身邊
校園霸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長期、重複性的故意傷害行為。
校園暴力不僅僅發生在學校校園內:也可能發生在學生上下學途中,以及學校的校外教育活動中。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不一定是同學:不論老師、學校員工,還是校外人員,只要使用言語、肢體、網絡等暴力方式,對其他師生造成了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的侵害,就都可以算作校園暴力。
通常情況下,其牽涉的角色可分為以下幾種:施暴者:發動欺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人參與其中。受害者:受到欺凌。協助者: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等。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製止欺凌行為。旁觀者: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第一,校園欺凌有極強的隱蔽性,不易被老師及家長察覺。校園欺凌行為往往發生在課間休息及放學回家途中,施暴學生在實施欺凌行為後通常會威脅受害者不許向老師及家長報告,否則將實施更加嚴重的暴力行為。
第二,沒有明確的規則認定哪一類具體行為屬於校園欺凌行為,使得施暴者找到諸如「開玩笑」「嬉戲打鬧」等藉口堂而皇之地避免處罰,致使校園欺凌行為向更高級別發展。
第三,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校園欺凌的認識不足。家長往往認為未成年人之間的一些不良言語、行為等是無意的、傷害程度不高的一般行為,沒有認識到校園欺凌行為對青少年身體及心理產生的嚴重傷害。
第四,遭受校園欺凌引起的心理傷害,需要長時間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如果處置不當,極易引發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及精神疾病。
對家庭而言,家長應從小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以身作則,讓孩子在啟蒙階段擁有一顆善心,並且加強社會公德的教育和引導。與此同時,父母還要和學校積極配合,及時溝通,全面了解和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若有不好的苗頭更要嚴肅制止,切不可因心軟便助紂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