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幫助
在國慶收假回程的動車上,我旁邊的小哥哥向我吐槽與發小漸行漸遠,既遺憾又無奈。他與發小一起長大,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學,只是大學時去了不同的城市,但他們依舊聯繫緊密。
發小經常在月中就花完了一個月的生活費,然後找他借錢。他一開始還大大方方借給發小,後來發現發小每月都借,心裡有些不樂意,卻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每月省吃儉用,從生活費中摳一些出來借給他。
因此,發小覺得他是好哥們,卻從不提還錢的事。畢業後,發小工資沒他高,每月月光,又月月找他借錢。談戀愛借錢,結婚借錢,連生孩子都要找他借錢。他終於忍無可忍,回了句:「不好意思,我沒錢了。」不料發小暴跳如雷:「你工資那麼高,怎麼可能沒錢?」
說到這裡,他衝我苦澀地笑笑:「瞧,幫人幫多了,就成了理所當然。」後來,他沒有要發小還錢,也沒有再借錢給他,兩人斷了往來。
聽完他的故事,我想起網上的一個段子:「幫人是舉手之勞,但手舉久了,是個人都會累。」既然累了,手就放下了,對於別人的請求就得學會拒絕。
經管書作家盛安之的《口才三絕:會讚美 會幽默 會拒絕》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貼近生活的諸多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得體地拒絕一個人。
二、拒絕別人很難,不拒絕又讓自己難過
盛安之:無論對誰,只要你不想做的或者違反原則,就要敢於說「不」。否則,會將自己的生活搞得壓力重重,身心疲憊。
如今,許多人是網絡中的交際花,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社交恐懼症患者。當別人對他提出一個請求時,他一般不會拒絕,可能是不敢、不願、也可能是不好意思說「不」。因為這會讓他喪失好人緣。
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鄰居三番五次借東西,卻一樣都不還,你不好意思催;朋友借錢,過了約定期限不還,你不好意思問;朋友的孩子到你家,要玩你的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你只好拱手相讓……
朋友覺得這些事情很小,無足掛齒,家人卻數落你胳膊肘往外拐,傻乎乎地被人吃得死死的。這時候,你也許會反駁:「這次幫了他,下次我們有什麼事,他也會幫我們的」。
以人情換人情,是人際交往中的常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承你的情,記住這份人情,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個發小,被縱容久了,得寸進尺,耍賴起來理直氣壯。這樣的朋友,其實不要也罷。
經得起考驗的關係,不是有求必應,而是即使很久不聯繫,卻仍願意在你陷入泥沼時第一個伸出手拉你一把。
三、如何大聲拒絕而又不失人緣?
古希臘哲學家華達哥拉斯說:最短、最老的字是——「好」或「不」,都需要做最慎重的考慮。
拒絕別人,需要講究方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01把對別人「意見」的態度和對人的態度區分開來
拒絕別人,要表現出對事不對人,才能彼此心裡舒坦。所以,對不同意的意見堅決拒絕,但對人要熱情友好。
比如,在你很累時,有人還約你出去逛街,你直截了當說「不」,猶如兜頭一盆冷水潑給他。但如果你說:「我真的很想陪你去逛街,但我忙了一上午,太累了,恐怕不能陪你盡興,下次再一起去吧」,相信對方更容易接受。
02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
俗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公知性,讓人無法輕易否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陌生男人找一個陌生女人搭訕,剛開始相談甚歡,但男人突然問女人結婚沒。女人淡淡笑道:「先生,不知道你聽過這句話沒?『不問男人的收入,不問女人的婚姻狀況』,所以你的問題我不能回答,抱歉。」男人聽後,也覺得自己唐突了,便主動轉移了話題。
寥寥數語,既直接拒絕了男人的問題,又沒有讓男人下不來臺,這就是用俗語拒絕別人的作用——一舉兩得。
03運用含糊迴避法傳達「不」
所謂含糊迴避法,就是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要求時,不明確表態,即以不具體、不清晰、語言含糊不清的答覆來間接表達拒絕的意思。
書中寫了周宛雲老先生的故事:他是詩賦名家,名聲在外,許多人慕名而來請他指點自己的詩賦。剛開始,老先生盡心盡力,詳細點評每一個人的作品。然而,那些人拿著作品興匆匆而來,卻被他指出一堆毛病,只好灰溜溜離開。
久而久之,流言蜚語傳開來,有說周宛雲狂傲的,有說他自以為是的,還有說他黑白不分,才不配位的。
老先生的朋友得知後,給他出了一個計策:「既不說他詩好,又不說不好,只說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結了?」果不其然,之後來求教的人都心滿意足地離開。
不喜歡被否定,是人之常情。一句「真不容易」,既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如果對方稍微有點頭腦,就會明白其中深意,但絕不會有被當面打臉的不快。
巧妙拒絕別人的方法還有很多,其實都是情商的體現。或許這些拒絕的話語看起來有些彎彎繞繞,但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做好人,但不做老好人,避免被舉手之勞拖入虛假友誼的泥沼,從有禮貌地拒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