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平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2020-09-12 新三界公號

原題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作者:羅毅平


正值高考之際,連續多天暴雨滂沱,積水淹沒街道,出行都困難。時見冒雨淌水趕考及趕考遭難的報導,感慨今年高考學子之艱辛。年初突發新冠疫情,致使學校停課,只能以網課形式學習,直到5月過後,才到校集中複習,高考時間也推遲到7月7、8日,不想又遇暴雨之災。


感慨之餘,又見一篇回憶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情況的報導,勾起了當年自己面臨恢復高考時的情景記憶。


從懂事起,內心就有一個大學夢。


自從在武漢鋼鐵學校教書的父親被錯劃為「右派」後,我仿佛突然長大,知道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唯有用心讀書。初中畢業時,母親想讓我讀技校,好早點出來工作,減輕家庭負擔。當時,母親沒有正式工作,一大家子人,經濟來源全靠大哥工資維持,可想生活的艱辛。我也懂得母親的為難,但還是表達了想讀大學的願望。大哥知道後,說服了母親,才得以讀了普高。我是多麼珍惜這一機會,一直努力著要實現自己的大學夢。


我是1966屆高中畢業生。時值高考之際,文革來臨,中央發文暫停當年高考。得知此消息,心靜如止水。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已不似往年,像我這樣出身不好的學生,儘管學習成績出類拔萃,高考只是象徵性的經歷,結果已早定了。從上一屆的考生中,就已知出身不好的學生會蓋印:「政審不合格,不予錄取」而打入另冊的。我曾後悔當初未聽從母親的意見,白白耗費了大哥的心血。


1969年春節作者回漢過年時所攝


文革期間,在校荒廢了兩年之後,於1968年底,響應毛主席號召,到農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插隊的大隊共有二十個知青,分插在三個小隊。開始,還帶了一些書,想閒暇時學習的,但繁忙的農活已讓人筋疲力盡,無暇顧及了。隨著招工的到來,至1973年,全大隊只剩下四名知青,無關表現,皆因「政審不合格」,我自然在其中。那時思想上的負擔遠重於體力上的負擔。


1973年,鄧小平同志復出,試探性的搞了個恢復高考入學方案。我也動了報名參考的念頭,儘管希望渺茫,還是想碰碰運氣。


一天,收工吃完晚飯,大隊黨總支副書記找我談心。先是表揚我一直表現很好,受到社員群眾一致好評。隨後,拐彎抹角地說到有關參加高考的要求、有限的報名指標分配等問題。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有一個弟弟,67屆高中畢業,參過軍,是前不久復員還鄉的。況且他一直對我們知青不錯,不如賣個人情,滿口應諾不報名參考了。那次高考爆出了轟動全國的「白卷英雄」鬧劇,幸虧沒有去浪費精力。


1977年8月起,就有要恢復高考的傳聞。在單位裡常聽到小青年們議論有關的話題,公交車上也能看到拿著中學課本埋頭閱讀的年輕人。


正式的恢復全國高考制度是1977年10月份裡宣布的,距暫停高考已歷11年之久。得知確切的恢復高考消息時,我沒有他人的那份興奮,只是覺得早該如此。


當時我所在的單位,名稱是武漢市運輸聯社紅光運輸站,屬民營企業,位於漢陽七裡廟漢江邊。主要工作是為附近的武漢農藥廠運送原料和成品,以及派駐到外單位做起重和搬運的。單位裡絕大多數年輕人與我一樣,是經歷了多輪招工政審淘汰,殘留的老三屆知青,於1975年底一併招進來的。當時我們自己戲稱是用撮箕撈上來的殘根餘草,其中有十幾個是大專院校職工子女。


1974年出席縣知青代表大會


最初我並沒打算報名參加高考的。出身的烙印和人生的經歷,已使我對少年時的大學夢不抱任何幻想。


一天,兩個準備參加高考的武漢大學子弟,拿出抄有10道數學題的紙張給我看,說是高考試題,好難,一道題都不會做。十幾年了,從未再摸過數學書,竟還能很快的當場演算出四五道題給他們看。瞧著他們驚愕的眼神,我突然有了報名參加高考的欲望,不指望能被錄取,只是為著一種失去過的體驗,一種自我展示。


複習所用的書是最大的問題,無處可買,更不可能借得到。我當時住在單位安置的平房宿舍,正好附近居住的原職工的兄弟要參加高考,知道我是66屆高中畢業生,請求我輔導他兄弟的數理化,我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白天上完班後,晚上到他家,翻看著他兄弟拿出的課本,一面努力恢復已久遠的記憶,一面解答對方的問題。這也就是我的考前複習了,斷斷續續,沒有緊迫感,沒有心理負擔,我只是重在參與。


湖北省高考時間是1977年12月,6、7、8日,已是初冬時節。距我報名參考也就一個多月時間。考完數學,感到考題太容易,誰都可以拿高分的,更是覺得沒希望。


轉眼1978年春節已過,了無音訊。也陸續聽說有獲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已知無望,也就淡忘了。於我來說,這是司空見慣的結果。


一天,我在外廠協作做搬運工作,單位辦事員跑來通知我:明天去湖北醫學院面試。我一下懵了,高考志願我沒填這所學校呀。當然,確認沒聽錯後,更多的是驚喜,而且是平生第一次收穫的真正意外驚喜。


畢竟只是面試,懷著忐忑的心,第二天來到醫學院教務科。已經有幾位考生在裡面,問起來竟然都是66屆高中畢業生。科長是一位中年婦女,面相和藹可親,分別和每位考生簡單的作了交談。與我交談時說道:你那是個什麼單位,到處查不到聯繫方式,電話簿上也沒有,幾經周折才聯繫到的。我只能笑了笑。當談到父親問題時,說了句讓我驚出一身冷汗的話:你父親是劃為「極右」的咧!


走出醫學院行政樓,早春的一陣涼風迎面拂來,我不禁打了個寒噤。回單位的路上,科長的那句話一直在耳邊迴旋。


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日子,是在惶恐中煎熬著的,每一秒鐘都是那樣漫長。此刻對煎熬的強烈感受,遠超過在農村知青七年中的等待。


1974年出席荊州地區知青代表大會,後排右一為作者


好在僅過兩天時間,就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真的是要喜極而泣。同事看著我說:難怪這兩天你魂不守舍的。我忙不迭地道:喝酒!喝酒!


第一時間,我趕到大哥家中,將這一喜訊告知大哥大嫂,讓他們也高興高興。也算是我對大哥當年支持我念大學的回報。


到湖北醫學院報到時,新生已經在上課了。科長告訴我們:你們都是大齡高分考生,屬於補招,作為學校理科師資力量培養的。將分別送到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學院代培。我被分配到武漢大學數學系學習。


1978年3月中下旬,進入到武漢大學數學系學習,時值櫻花盛開季,鳥語花香,春光明媚。我第一次從內心感受到了屬於我的春天。


同班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小我一輪,有的在我高中畢業時,還沒上小學呢。他們風華正茂令人羨慕,他們的朝氣勃勃時時感染和激勵著我。和他們在一起,我感受了時光的倒流,只是沒能載回我那已逝的青春。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一走就是11年半。路途的經歷:兩年多的文革期間在校「鬧革命」,七年的知青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兩年多的扛碼頭工人階級磨鍊。恍如高中畢業後,又輪迴了一次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只不過課堂是廣闊天地的農村、奔流不息漢江邊的簡陋碼頭。


我是在錄取工作尾聲,作為大齡高分的一批考生補錄上的。能夠走進大學殿堂,實現少年時的夢想,由衷地感謝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的大門。

2020年7月8日


相關焦點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高考專列」守護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18年開行高考專列。它,就是被稱作為學成送去夢想的「高考專列」,並且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列。在這趟列車上,連續十八年不停歇,為成千上萬的孩子走出大山,參加這場一年一度的人生大考。迄今為止,已經有7000多名學生各自考上他們理想的大學。他們中間,有的獲得了更廣闊成長空間,有的則是深深紮根在故鄉,為那裡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人才動力。 這是一條怎樣的求學之路呢?
  •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王社軍年近花甲的我,偶爾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讓人難以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求學生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在這裡我要向敬愛的五位恩師深深的鞠上一躬!老師們!您辛苦了!兩年初中算起,學習時間不到一年,若大一個操場就這麼整出來了。使人痛心的是 ,這所附中跟著我們初中畢業,而又不復存在了!一道通知,撤了!唉!難道我這些同學的命運就這麼不順嗎?後來 ,就到了吳砦上的高中。
  • 「興才計劃」點亮求學之路
    本報訊(記者 張福良)近日,福建高考成績正式公布。受疫情影響,全省20.26萬名考生參與了一場最「特殊」的高考,檢驗自己十二載寒窗苦讀後的成果。貸款求學是貧困學生的「剛需」儘管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考實際錄取率保持上升趨勢,但依然有很多學子因家庭經濟困難面臨求學難的問題。
  • 【個人經歷分享】求學之路
    一個有知識的公眾號ID:rakuegaku今天,包包老師來跟大家講一講自己的求學之路        包包老師的求學經歷還是蠻中規中矩的,小學時普通的重點小學,初中是普通的重點中學,高中是普通的重點高中,大學是普通的重點大學。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忙忙碌碌的青少年,慌慌張張的青年,以及快要步入的不知所往的中年。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直到……我有機會出國,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 我的求學之路
    所以,在以後的求學生涯中,無論遇到任何的困難,我都能承受並坦然面對,以至於成就了我的未來。小學時,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更沒什麼零花錢。如果能吃上兩塊紅薯,就是一頓飽飯了。記得有一年下大雪,母親剛剛給我做了一雙布鞋,放學路上,我怕弄溼了,就把鞋脫下來,光腳在雪地裡跑,到家再把鞋穿上。家裡兄妹多,一件衣服,常常是輪替著穿。
  • 被頂替上大學的陳春秀,求學之路很難,很難
    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事件,注意力也都放在了上大學被頂替這個點上,可是又有誰知道她的求學之路走的有多不容易。 幾個關鍵詞:農村,女孩,90年代,冠縣(山東西北聊城市轄縣)筆者與陳春秀是同鄉,老家相距不過20公裡,也幾乎同齡、同屆,處在同樣的求學環境。在我們那個地方,在那個年代,求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韓曉秋:我那悲欣交集的求學之路
    原題我那悲欣交集的求學之路 —— 《冬季裡的春闈》讀後 作者:韓曉秋 吃完飯,洗乾淨手,輕輕把書拿出來,摩挲著,第一感覺,舒服:封面設計潔淨大氣,素淡典雅,正題旁「歷史不記得每年高考,但一定會記得恢復高考那一年」,僅一行小字,意蘊豐富…… 讀書,從「高考列車突然停駛」到「工農兵學員應運而生」;從「否極泰來,恢復高考提上議程」到「科教座談會」查全性建言高考;從「重開招生會,恢復高考阻力重重」到「鄧小平雷霆震怒,嚴厲批評教育部
  • 河北女孩高考638分被北二外錄取 求學之路近夭折
    原標題:河北女孩高考638分被名校錄取 求學之路近夭折如今,大學院校的錄取通知書紛紛到達各位準大學生手中。而對家住南和縣閆裡鄉裡首村的應屆畢業生劉偉霄來說,一份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通知書卻不能拉近她與大學的距離。家境的貧寒,使得近萬元的入學費用,成了她和大學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 我的求學之路
    您正在閱讀的是 寧強記憶 2021年 第 15  期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原本天天出門進行鍛鍊身體的習慣也隨著疫情的發展不得不停下來,整天呆在家裡觀看電視時刻關注疫情的發展變化情況,因為疫情推遲開學而停課在家的孫女也都抱著手機、平板開始了網絡學習,看到這一切,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求學生活
  • 我艱難的求學之路
    那天照例帶著熱水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時不知怎麼回事,熱水杯意外炸裂,當即就把我的腿湯出了一片紅,出現水泡,針扎般的痛讓我不能挪動,我不能放聲哭泣,擔心會影響其他在圖書館學習的同學。默默地擦乾眼淚,收起書,忍者劇痛,一步一步的向藥店挪動(醫院離學校很遠,校醫也只能看一些感冒之類的病),路上熱心同學的幫助我一一拒絕了,不想讓別人看到我這可憐樣。
  • 字述系列故事之「教」:盛宇鵬 求學之路不孤單
    本報記者 李星 通訊員 夏豔輝 林芳不熟悉的單詞用圓圈標記,語義相近的詞彙排列記憶……7月11日,高考結束的第3天,盛宇鵬依然堅持每天閱讀英語30分鐘。三年前,盛宇鵬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有機會順利完成高考。盛宇鵬家是赫山區會龍山街道大河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母親因病後遺症喪失勞動能力。2018年,父親盛新國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唯一的勞動力,對這個原本就、困難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一年,盛宇鵬剛剛升讀箴言中學高一年級,家裡為父親治病已經花光所有積蓄,一學期6000元的學費是怎麼也拿不出了。
  • 回城之路(8)高考
    回城之路(8)高考經過七七、七八兩年高考,文化基礎較好的知識青年被大批網羅到高等學府深造許多知青在返城以後考入了職大、電大、函大,掀起又一次求學熱。他們克服了年齡大、工作繁忙、居住條件差、子女小、家務勞動重等重重困難,鍥而不捨,終於圓了大學夢。
  • 又到高考季,盤點一下求學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那些騙局
    2020年全國高考正在進行時,首先祝福所有考生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 外國語學院舉辦「我的博士求學之路」博士生校友講座
    11月11日下午,外國語學院在明德商學樓0407教室舉行了主題為「我的博士求學之路」的博士生校友講座。2014級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蔣雲鬥和2014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馮洋分別作為定向生代表和非定向生代表,為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分享了自己的博士學習經驗。本次講座由外國語學院教務科董丹萍主持,並同時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開展。
  • 吳官正:我的求學之路
    全書分「歲月難忘」「靜思雜記」「讀書隨感」「春水煎茶」和「少長閒集」5部分,生動記錄了作者的童年記憶、求學經歷及部分工作回憶,娓娓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和為政之道。 名字的由來 我的家鄉是江西餘干縣烏泥村,1938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約下午3點,我出生了。 在我出生前,因村裡一戶惡霸家的人把髒水潑到我祖母身上,叔叔來水一氣之下動了手。那家知道我叔是一個不要命的人,就惡人先告狀,上縣城打官司,告我叔打人。結果判我叔賠他家18擔穀子,否則就坐牢。
  • 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
    本文試圖在知識、資本和權力空間中略述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以此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誕辰110周年。費正清於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西部南達科他州休倫(Huron)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11年隨全家遷往同州的蘇福爾斯(Sioux Falls)。
  • 我的求學歷程
    思緒瞬間回到80年代的求學起步,回到90年代的中考,回到新千年高考,部分細節已經模糊,但關鍵事件刻骨銘心。小學階段:一分為二,基礎不牢    小學的記憶大部分已經模糊,已經記不得小學一年級入學的情景,已經記不得第一次考試的成績,已經記不得好多好多同學的姓名。
  • 王兆鵬:求學之路(上)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學的時間不算很長,要談治學經驗,確實有些惶恐。但畢竟在求學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寫出來供想入學問之門的同好們參考,也許不無啟發。一我生長在鄉村,從小讀書雖然比較用功,但課外卻沒有什麼書讀。上初中的時候,才開始讀小說,印象比較深的,是讀了繁體字版的《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之類。
  • 留學之路受阻,回國求學能拿到國外文憑嗎?
    國內求學的幾種辦法今年原準備出國留學且已經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因受疫情影響,準備在國內求學,他們有什麼選擇?三是不參加高考,選擇一些大學(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大學)舉辦的沒有納入計劃內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類項目不需要考生填報高考志願,只需提出申請,與納入計劃招生的學生不同,計劃外招生的學生將只有「單證」,即海外合作高校的文憑,中外合作大學之前在招收這類學生時通常也要求提供高考分數,把高考分數作為錄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