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官正:我的求學之路

2021-01-07 人民網

本書是吳官正同志離開領導崗位後所見所聞、所憶所思、所感所悟的自我記錄,收錄回憶、隨筆、散文、小說、對話等多樣體裁文章和45幅自繪畫作。全書分「歲月難忘」「靜思雜記」「讀書隨感」「春水煎茶」和「少長閒集」5部分,生動記錄了作者的童年記憶、求學經歷及部分工作回憶,娓娓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和為政之道。

吳官正 男,漢族,1938年8月出生,江西餘干人,196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4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動力系熱工測量及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程師。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五屆、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六大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常委、書記。

名字的由來

我的家鄉是江西餘干縣烏泥村,1938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約下午3點,我出生了。

在我出生前,因村裡一戶惡霸家的人把髒水潑到我祖母身上,叔叔來水一氣之下動了手。那家知道我叔是一個不要命的人,就惡人先告狀,上縣城打官司,告我叔打人。結果判我叔賠他家18擔穀子,否則就坐牢。萬般無奈,我叔就去賣壯丁,賣了18擔穀子,頂人去當兵。我出生後,父母請來水叔叔給我取個名字,他想了一下不無感慨地說:「本來是我有理,到頭來卻輸了官司,我看就叫『官正』吧。」不久,叔叔隨部隊開往湖南衡陽,不到半月,不幸染上霍亂死了。

當時爺爺奶奶、我們一家,還有大叔一家、細叔都擠在一幢很小的三間瓦房裡。由於貧困拮据,三世同堂難以維持,終於分了家。這房由爺爺奶奶和細叔住,我家和大叔家搬了出去。大叔家到外村借人家的茅屋住,我家借了親戚的一間半破屋住。後來妹妹又出生了,全家六口擠在一張舊床上。

當時,家裡生活非常苦,常常吃了上頓難保下頓,一年到頭常喝稀菜飯,最可憐的是父母和姐妹。因我是男孩,母親對我特別關愛,每到晚上都給我一個紅薯吃。夏季雷雨交加時,母親怕房子倒塌,就把我往床底下塞:「你快進去,要是房子倒了砸了你,我們家就斷根了。」

我大概5歲時,一有錢鄰居家的兒子結婚,一個小孩端著飯碗,在草地上摔倒了,把飯和碗裡的粉蒸肉撒在地上。母親等人家走遠後,把地上的肉撿起往我嘴裡塞,那味道真好,感到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肉,接著母親又把草上的飯也抓起來給我吃了。

「偷」家裡幾升米交學費

8歲時,父母送我去讀私塾,大概用了幾個月,很快就把識字的三本書學完了。先生要我背《千家詩》,後來又要背《綱鑑》,我識字背書常受先生誇獎。

9歲那年,家裡實在窮得沒法,只好中止學業,直到解放。1950年秋天,我常趁著拾豬糞的時候,到村裡小學教室旁曬太陽。老師在裡面教,我隔窗認真地聽和記。放學時,為了顯示一下,我故意大聲背誦老師教的內容。一個胖老師,後來知道是詹洪欽老師,聽到後問我:「你叫什麼名字?讀過書嗎?怎麼不來上學啊?」我回答說:「讀過一年私塾,已經忘了一大半,家裡窮,沒錢上學。」他說:「你家連幾升米也沒有?」我聽後,默然離開學校回了家。

幾天後我要求去上學。父母說,真供不起,你就種田吧!我不死心。又過了一天,我「偷」了家裡幾升米,用一條舊褲子扎著,背著父母,一溜煙跑到學校去報到。

到了學校,老師看我已過12歲,問上幾年級,我想了一下,就說,「上四年級」。上課時,語文課本裡許多字不認識,算術更沒學過,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經過努力,勉強上了五年級。五年級開始要寫作文,我不會,常抄同學的。算術學得還可以,歷史、地理記不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五年級下學期,才慢慢地補過來,能跟上學習進度了,有的課學得也不差。

1952年年底,我小學畢業。在家勞動了半年,1953年夏,烏泥小學18人參加初中升學考試,我和村裡另外兩位同學考取了。為籌學費,我四處撿豬糞、拾瓜子,備錢上學,有時也到學校去看看書。

相關焦點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王社軍年近花甲的我,偶爾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讓人難以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求學生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在這裡我要向敬愛的五位恩師深深的鞠上一躬!老師們!您辛苦了!兩年初中算起,學習時間不到一年,若大一個操場就這麼整出來了。使人痛心的是 ,這所附中跟著我們初中畢業,而又不復存在了!一道通知,撤了!唉!難道我這些同學的命運就這麼不順嗎?後來 ,就到了吳砦上的高中。
  • 吳官正會見波札那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
    吳官正首先轉達了胡錦濤主席對莫哈埃總統的親切問候和良好祝願。他說,建交30多年來,中博關係一直順利發展。兩國在政治、經貿等領域的交流日益擴大,雙方合作不斷取得積極成果。吳官正還對波札那一貫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在國際事務中給予中方的寶貴支持表示感謝。   關於中非關係,吳官正表示,中非關係歷經50年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 老廠長憶吳官正,幫助「解開地」盤活老二棉
    在濟南第二棉紡織廠20世紀末的變革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吳官正。在吳官正近期出版的《閒來筆潭》一書中,部分篇幅提到了他在山東任職期間到濟南第二棉紡織廠(書中稱為「濟南國棉二廠」)走訪調研的故事,這段歷史同樣給時任濟南第二棉紡織廠廠長的孫鐵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吳官正及夫人現身清華大學,獲贈母校「學籍卡」
    吳官正及夫人現身清華大學,獲贈母校「學籍卡」 趙姝婧、曲田/清華大學官方網站 2015-04-26 00:24 來源:
  • 吳官正出席畢業50年慶祝班會 獲贈清華「學籍卡」(圖)
    邱勇、陳旭向吳官正學長贈送清華大學「學籍卡」。圖/清華新聞網  吳官正與老同學們親切交談。圖/清華新聞網  原標題:吳官正出席畢業50年慶祝班會 獲贈清華「學籍卡」  4月的最後一個周日是清華大學校慶日暨校友返校日。
  • 我的求學之路
    所以,在以後的求學生涯中,無論遇到任何的困難,我都能承受並坦然面對,以至於成就了我的未來。小學時,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更沒什麼零花錢。如果能吃上兩塊紅薯,就是一頓飽飯了。記得有一年下大雪,母親剛剛給我做了一雙布鞋,放學路上,我怕弄溼了,就把鞋脫下來,光腳在雪地裡跑,到家再把鞋穿上。家裡兄妹多,一件衣服,常常是輪替著穿。
  • 羅毅平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原題我的高考求學之路作者:羅毅平 正值高考之際,連續多天暴雨滂沱,積水淹沒街道,出行都困難。於我來說,這是司空見慣的結果。一天,我在外廠協作做搬運工作,單位辦事員跑來通知我:明天去湖北醫學院面試。我一下懵了,高考志願我沒填這所學校呀。當然,確認沒聽錯後,更多的是驚喜,而且是平生第一次收穫的真正意外驚喜。
  • 我的求學之路
    您正在閱讀的是 寧強記憶 2021年 第 15  期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原本天天出門進行鍛鍊身體的習慣也隨著疫情的發展不得不停下來,整天呆在家裡觀看電視時刻關注疫情的發展變化情況,因為疫情推遲開學而停課在家的孫女也都抱著手機、平板開始了網絡學習,看到這一切,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求學生活
  • 我艱難的求學之路
    那天照例帶著熱水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時不知怎麼回事,熱水杯意外炸裂,當即就把我的腿湯出了一片紅,出現水泡,針扎般的痛讓我不能挪動,我不能放聲哭泣,擔心會影響其他在圖書館學習的同學。默默地擦乾眼淚,收起書,忍者劇痛,一步一步的向藥店挪動(醫院離學校很遠,校醫也只能看一些感冒之類的病),路上熱心同學的幫助我一一拒絕了,不想讓別人看到我這可憐樣。
  • 「興才計劃」點亮求學之路
    貸款求學是貧困學生的「剛需」儘管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考實際錄取率保持上升趨勢,但依然有很多學子因家庭經濟困難面臨求學難的問題。數據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在校4年開支在10萬元-15萬元之間,約六成受訪者表示這筆開支對家庭造成了經濟壓力;對於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的部分大學生家庭而言,貸款求學正是他們的「剛需」。
  • 吳官正談「控謠」策略:謠言止於公開
    吳官正談「控謠」策略:謠言止於公開 吳官正同志在其新書《閒來筆潭》中,發表過一篇名為《謠言是「病毒」》的文章。他認為,謠言是應該清除的「病毒」。「謠言一旦產生,如同脫韁之馬,很難控制,後果難料,特別是在網絡時代,由於科技的進步和通訊成本的下降,謠言的傳播更加快捷便利。控制謠言的神奇秘方是沒有的,只有對情況有了確切、肯定的了解,才能做出診斷,逐漸澄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水落石出。」
  • 「高考專列」守護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這是一條怎樣的求學之路呢?其實,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遼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大楊樹鎮這個地方不僅背靠大山,而且還屬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部分,在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轄區內,這裡一片廣闊,民族眾多,他們是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以及達斡爾族等等。大山與草原的交錯之處,生活著許多與世隔絕的人們,他們世世代代與畜牧與採集為主,在黑山白水間尋求生存之道。
  • 【個人經歷分享】求學之路
    一個有知識的公眾號ID:rakuegaku今天,包包老師來跟大家講一講自己的求學之路        包包老師的求學經歷還是蠻中規中矩的,小學時普通的重點小學,初中是普通的重點中學,高中是普通的重點高中,大學是普通的重點大學。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忙忙碌碌的青少年,慌慌張張的青年,以及快要步入的不知所往的中年。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直到……我有機會出國,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 外國語學院舉辦「我的博士求學之路」博士生校友講座
    11月11日下午,外國語學院在明德商學樓0407教室舉行了主題為「我的博士求學之路」的博士生校友講座。2014級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蔣雲鬥和2014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馮洋分別作為定向生代表和非定向生代表,為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分享了自己的博士學習經驗。本次講座由外國語學院教務科董丹萍主持,並同時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開展。
  • 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
    本文試圖在知識、資本和權力空間中略述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以此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誕辰110周年。費正清於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西部南達科他州休倫(Huron)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11年隨全家遷往同州的蘇福爾斯(Sioux Falls)。
  • 王兆鵬:求學之路(上)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學的時間不算很長,要談治學經驗,確實有些惶恐。但畢竟在求學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寫出來供想入學問之門的同好們參考,也許不無啟發。一我生長在鄉村,從小讀書雖然比較用功,但課外卻沒有什麼書讀。上初中的時候,才開始讀小說,印象比較深的,是讀了繁體字版的《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之類。
  • 吳官正自述:5張畢業證書見證個人成長國家變遷
    據說在一個舊塑料包裡發現了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研究生的畢業證書,通電話告訴我時,我說:「莫燒掉了,請放到我樓上書桌抽屜裡。」去年回南昌時,看到了它們,翻了翻,又放回去,也沒多想。退休後,閒來無事,不知怎的,又想起它們,拿出來看看。小學畢業證書上的照片,剃了個瓦片頭,似乎向人炫耀說,土改時,人民政府分給我家瓦房,不再住茅草屋了,頭頂上的這片瓦可以作證。
  •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下)
    本文作者:曹有錢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我們所在的四興莊村距離三道溝學校有五裡地,那個時候全村也沒有一輛自行車
  • 王石:哈佛經歷將大齡求學之路進行到底
    本期嘉賓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王石,本題話題大齡求學苦行僧。2011年早已功成名就王石卻選擇去哈佛大學當一個求學路上的苦行僧,和十幾歲孩子們一起學習語言,早早起床趕早課,熬夜到凌晨寫作業。王石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大學生活,每天都苦苦企盼著星期六。   王石:我到了哈佛,沒有一年我就決定放棄再次登珠峰,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