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曹有錢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我們所在的四興莊村距離三道溝學校有五裡地,那個時候全村也沒有一輛自行車,我們只能靠兩條腿跑校念書。我們一起跑校念書的有四個人,一個是李建清,他家住在離我們大約三幾裡地的上高山村,他每天早晨早早地從家裡走出來,到我們村叫上我和胡萬成、胡萬玉一起去學校。夏天還好,冬天星星滿天他就得從家出發,到了四興莊天才亮了一點,他的跑校是最辛苦的。我們每天中午不回家,拿點乾糧去學校吃,晚上放學才能回家。李建清高小畢業後在高山生產隊當了會計,娶了媳婦,生了兒女,可惜的是得了半身不遂,沒活個大歲數。
我們小時候的天氣和現在不一樣,冬天出奇地冷,天天都是零下三十多度。我們頭上戴著狗皮帽子,身上穿著綿羊皮皮襖,手上套著皮袖袖,腳上穿著媽媽做的棉鞋。就這樣,我們的臉、耳朵、手和腳還經常被凍傷。
讀四五年級時,我們班主任是賀昌義老師,其餘上課的老師有女老師賀玉蘭,年齡最大的是張恭賢老師,校長是高霖老師。班裡的同學我記起來的有侯步齡、郭勇、包毅、趙林、劉寶貴、趙有元、楊貴明、弓佔彪、段生海、李佔仁、尚永清、張振世、孫旺、劉英蘭、劉枝子、張潤梅、張秀清、張秀枝、趙廷義、嶽德山等。
讀高小時的學習生活也是很愉快的,當時我們對物質生活不會有,也懂不得什麼要求,餓不死凍不死就是最幸福的人了。我們每天早早到了學校上自習,上語文、數學、珠算、地理、體育等課,也算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是高小,因位置在三道溝村子中間,所以佔地面積不大。北邊是一溜辦公室和教室,有一溜西房,這溜西房北邊是夥房,南邊是學生宿舍。校院南邊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就算是操場吧,課外活動時我們在操場上玩傳皮球。記得有一次玩傳皮球還把一位男生掉在枯井裡了,井裡沒水,老師下井去把他扶上來,很幸運,他只是擦傷了點皮膚。
兩年的高小學校生活結束了,同學們有的升入科布爾中學繼續讀書,有的回家鄉參加了農村的建設。後來班裡的同學都成家立業,在不同的地方從事各種工作,為家庭為社會做著有大有小的貢獻。
今天有一些同學已經離我們而去,願他們在天堂自由快樂,也願我們活著的同學幸福健康。
1960年秋天,我和同村的同學胡萬玉到科布爾一中讀書,胡萬玉被分編到二十二班,我被分編到二十班。
我們二十班的班主任是廣英老師,兼代幾何課,代數老師是王寶璧,語文先後由胡鱗生老師和張謙祥老師教學,丁守仁老師講物理,曹克敏老師講化學。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是當時科一中的佼佼者,可以說二十班的教師陣容是科一中最強的。
同學紀奎偕夫人
分編到二十班的同學有:郭明理、宋堂、孟泉水、計奎、劉峰、趙琳、仼啟旺、李桂芳、李梅蘭、任守旺、常辰和、郭翠香、孫樹葉、曹有花、李維林、張有才、趙文禮、史良、任孝賢、賈有文、石金才、徐二仙、王建國、亢艮貴、高玉厚、白文秀、石貴成、孫哲生、邊廷寶、趙文廣、賈貴成、張雲祥、趙廷義、牛雙有、尹世珍,還有我等。
同學任孝悌
初中生活記憶最深的就是餓肚子,雖然當時的中學生都由國家供應每人每月三十四斤麵粉,但由於少油缺水,加上年輕人運動量大費飯,所以我們根本就吃不飽。
遠處的學生一個學期也回不了幾次家,也拿不下多少乾糧;近處的學生星期六回家多一些,拿來點乾糧一個宿舍住的人一人分吃一點也就吃完了。那個時候整個社會都是貧困的,誰家都是吞糠咽菜,哪家也沒有多餘的食物,家裡的大人們從牙縫子裡打省點吃的給念書的娃們拿點乾糧,根本解決不了學生餓肚子的問題。
由於營養不良,我們大部分學生得了浮腫病,小腿肚子用手指壓壓就會出現凹陷的印子。我記不清楚學校校醫給我們吃了一種什麼東西防止浮腫,效果怎麼樣也沒記住。
還記得學校老師和興盛泰那裡的駐軍打籃球,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班主任廣英老師從後圍搶了個球,只跑了幾步就從球場中線的位置把球投進籃筐。看打球的學生把球場圍得水洩不通,老師們進了球學生們掌聲雷動,而人家軍人進了球引來的卻是噓噓噓的聲音。
同學趙林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還去大海灘圍過野兔子。一去就有四五個班好幾百人,同學們每兩人間隔十多米圍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圈子,大家慢慢地往前走,這樣同學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圈子越來越小。開始,被圍住的野兔子受驚撒腿跑到我們面前,我們一揮手野兔子就又返回去跑,跑到別的同學面前也是讓揮手嚇唬。我們圍成的圈子越來越小,同學們之間已經沒有空隙,還形成了好幾層的人牆。就這樣,野兔子在我們圍成的圈子裡來回奔跑,不要命地衝撞人牆,但它總也衝不出去。人圈中間老師和大一些的學生此時就會手拿木棒追打野兔子,不一會兒野兔子就累得奄奄一息了,有的被活抓,有的被打死。那時我們覺得圍野兔子挺好玩,現在回想起來,又覺得當時的我們太殘忍了。
豐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值得記憶的許多許多:還記的十幾個同學拉犁開荒耕地,還記得三天不打搬磚搬瓦,還記得年幼無知無憂無慮,還記得衣不避寒食不果腹,還記得師生情誼如山似海,還記得宿舍是土坯塇的窰洞,睡的炕是不過火的土炕,快到天冷時,去野外摟柴禾往炕上一墊再把行李鋪在上面,比不鋪草暖和多了,還記得……
1963年秋季,二十班和科布爾一中其它畢業班的學生一樣,有的繼續升學深造。當時二十班考入卓資山高中有任孝悌、郭翠香、任啟旺、任守旺、李桂芳、石金才等同學,還有一些同學考入了其它的中等專業學校,而大多數同學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求學之路上灑滿了酸甜苦辣,如今六十多年已經過去了,一起並肩攜手走路的同學們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今天對於我們已沒有任何奢望,只希望陪伴我們餘生的應該是愉快與健康。
*說明:文章中的許多材料由二十班紀奎、趙林、劉鋒、任孝悌等同學提供,特在這裡表示感謝。如果你是二十班的同學,請聯繫這個電話:13514870432。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為內蒙古察右中旗四興莊村人,退休教師,現居東勝。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在挖「內人黨」的日子裡
我的大姐
無盡的思念
嶽六子的故事
家鄉四興莊的變化
兩層爹娘
老喜
東勝所見點滴
二叔
大海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四興莊村的故亊(一):村莊的前世
四興莊村的故事(二):人文
四興莊村的故事(三):村民
四興莊村的故事(四):新村民
敬愛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四興莊村的故事(五):殤
四興莊村的故事(六):軼事
四興莊村的故事(七):大場面
四興莊村的故事(八):夜戰
四興莊村的故事(九):水井
四興莊村的故事(十):發小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本期幕後】
策劃:敏敏
編輯:敏敏
校對: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