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下)

2021-02-19 察右中旗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曹有錢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我們所在的四興莊村距離三道溝學校有五裡地,那個時候全村也沒有一輛自行車,我們只能靠兩條腿跑校念書。我們一起跑校念書的有四個人,一個是李建清,他家住在離我們大約三幾裡地的上高山村,他每天早晨早早地從家裡走出來,到我們村叫上我和胡萬成、胡萬玉一起去學校。夏天還好,冬天星星滿天他就得從家出發,到了四興莊天才亮了一點,他的跑校是最辛苦的。我們每天中午不回家,拿點乾糧去學校吃,晚上放學才能回家。李建清高小畢業後在高山生產隊當了會計,娶了媳婦,生了兒女,可惜的是得了半身不遂,沒活個大歲數。

我們小時候的天氣和現在不一樣,冬天出奇地冷,天天都是零下三十多度。我們頭上戴著狗皮帽子,身上穿著綿羊皮皮襖,手上套著皮袖袖,腳上穿著媽媽做的棉鞋。就這樣,我們的臉、耳朵、手和腳還經常被凍傷。

讀四五年級時,我們班主任是賀昌義老師,其餘上課的老師有女老師賀玉蘭,年齡最大的是張恭賢老師,校長是高霖老師。班裡的同學我記起來的有侯步齡、郭勇、包毅、趙林、劉寶貴、趙有元、楊貴明、弓佔彪、段生海、李佔仁、尚永清、張振世、孫旺、劉英蘭、劉枝子、張潤梅、張秀清、張秀枝、趙廷義、嶽德山等。

讀高小時的學習生活也是很愉快的,當時我們對物質生活不會有,也懂不得什麼要求,餓不死凍不死就是最幸福的人了。我們每天早早到了學校上自習,上語文、數學、珠算、地理、體育等課,也算忙得不亦樂乎。

雖然是高小,因位置在三道溝村子中間,所以佔地面積不大。北邊是一溜辦公室和教室,有一溜西房,這溜西房北邊是夥房,南邊是學生宿舍。校院南邊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就算是操場吧,課外活動時我們在操場上玩傳皮球。記得有一次玩傳皮球還把一位男生掉在枯井裡了,井裡沒水,老師下井去把他扶上來,很幸運,他只是擦傷了點皮膚。

兩年的高小學校生活結束了,同學們有的升入科布爾中學繼續讀書,有的回家鄉參加了農村的建設。後來班裡的同學都成家立業,在不同的地方從事各種工作,為家庭為社會做著有大有小的貢獻。

今天有一些同學已經離我們而去,願他們在天堂自由快樂,也願我們活著的同學幸福健康。

1960年秋天,我和同村的同學胡萬玉到科布爾一中讀書,胡萬玉被分編到二十二班,我被分編到二十班。

我們二十班的班主任是廣英老師,兼代幾何課,代數老師是王寶璧,語文先後由胡鱗生老師和張謙祥老師教學,丁守仁老師講物理,曹克敏老師講化學。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是當時科一中的佼佼者,可以說二十班的教師陣容是科一中最強的。

同學紀奎偕夫人

分編到二十班的同學有:郭明理、宋堂、孟泉水、計奎、劉峰、趙琳、仼啟旺、李桂芳、李梅蘭、任守旺、常辰和、郭翠香、孫樹葉、曹有花、李維林、張有才、趙文禮、史良、任孝賢、賈有文、石金才、徐二仙、王建國、亢艮貴、高玉厚、白文秀、石貴成、孫哲生、邊廷寶、趙文廣、賈貴成、張雲祥、趙廷義、牛雙有、尹世珍,還有我等。

同學任孝悌

初中生活記憶最深的就是餓肚子,雖然當時的中學生都由國家供應每人每月三十四斤麵粉,但由於少油缺水,加上年輕人運動量大費飯,所以我們根本就吃不飽。

遠處的學生一個學期也回不了幾次家,也拿不下多少乾糧;近處的學生星期六回家多一些,拿來點乾糧一個宿舍住的人一人分吃一點也就吃完了。那個時候整個社會都是貧困的,誰家都是吞糠咽菜,哪家也沒有多餘的食物,家裡的大人們從牙縫子裡打省點吃的給念書的娃們拿點乾糧,根本解決不了學生餓肚子的問題。

由於營養不良,我們大部分學生得了浮腫病,小腿肚子用手指壓壓就會出現凹陷的印子。我記不清楚學校校醫給我們吃了一種什麼東西防止浮腫,效果怎麼樣也沒記住。

還記得學校老師和興盛泰那裡的駐軍打籃球,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班主任廣英老師從後圍搶了個球,只跑了幾步就從球場中線的位置把球投進籃筐。看打球的學生把球場圍得水洩不通,老師們進了球學生們掌聲雷動,而人家軍人進了球引來的卻是噓噓噓的聲音。

同學趙林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還去大海灘圍過野兔子。一去就有四五個班好幾百人,同學們每兩人間隔十多米圍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圈子,大家慢慢地往前走,這樣同學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圈子越來越小。開始,被圍住的野兔子受驚撒腿跑到我們面前,我們一揮手野兔子就又返回去跑,跑到別的同學面前也是讓揮手嚇唬。我們圍成的圈子越來越小,同學們之間已經沒有空隙,還形成了好幾層的人牆。就這樣,野兔子在我們圍成的圈子裡來回奔跑,不要命地衝撞人牆,但它總也衝不出去。人圈中間老師和大一些的學生此時就會手拿木棒追打野兔子,不一會兒野兔子就累得奄奄一息了,有的被活抓,有的被打死。那時我們覺得圍野兔子挺好玩,現在回想起來,又覺得當時的我們太殘忍了。    

豐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值得記憶的許多許多:還記的十幾個同學拉犁開荒耕地,還記得三天不打搬磚搬瓦,還記得年幼無知無憂無慮,還記得衣不避寒食不果腹,還記得師生情誼如山似海,還記得宿舍是土坯塇的窰洞,睡的炕是不過火的土炕,快到天冷時,去野外摟柴禾往炕上一墊再把行李鋪在上面,比不鋪草暖和多了,還記得……

1963年秋季,二十班和科布爾一中其它畢業班的學生一樣,有的繼續升學深造。當時二十班考入卓資山高中有任孝悌、郭翠香、任啟旺、任守旺、李桂芳、石金才等同學,還有一些同學考入了其它的中等專業學校,而大多數同學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求學之路上灑滿了酸甜苦辣,如今六十多年已經過去了,一起並肩攜手走路的同學們已經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今天對於我們已沒有任何奢望,只希望陪伴我們餘生的應該是愉快與健康。

*說明:文章中的許多材料由二十班紀奎、趙林、劉鋒、任孝悌等同學提供,特在這裡表示感謝。如果你是二十班的同學,請聯繫這個電話:13514870432。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為內蒙古察右中旗四興莊村人,退休教師,現居東勝。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在挖「內人黨」的日子裡

我的大姐

無盡的思念

嶽六子的故事

家鄉四興莊的變化

兩層爹娘

老喜

東勝所見點滴

二叔

大海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四興莊村的故亊(一):村莊的前世

四興莊村的故事(二):人文

四興莊村的故事(三):村民

四興莊村的故事(四):新村民

敬愛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四興莊村的故事(五):殤

四興莊村的故事(六):軼事

四興莊村的故事(七):大場面

四興莊村的故事(八):夜戰

四興莊村的故事(九):水井

四興莊村的故事(十):發小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本期幕後】

策劃:敏敏

編輯:敏敏

校對:圖圖

相關焦點

  •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下)
    本文作者:曹有錢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上)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中
  •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下)
    本文作者:曹有錢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上)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中
  • 耄耋之年再回首(四):西口之路
    這時我的太爺爺曹文已經有了兩兒一女,就是我的爺爺曹銀武和二爺爺曹玉武還有大老姑。我的太爺爺安頓了幾天就帶著妻子和兒女們踏上了西口之路。 從奶奶廟出發推著家裡的一輛獨輪車,車上捆綁著一點簡單的行李和乾糧,太爺爺攜帶妻子兒女向北走去。他們跨過了邊牆,一路風餐露宿,路經村莊乞討點水飯,討要不上就吃點自己帶的乾糧。孩子們走累了就抱一會兒背一會兒,歇歇小腿放在地上再走。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耄耋之年笑回首,依稀心手相牽——我與寧夏教育
    姜維勇在回顧寧大附中求學的文章《前浪·青春時代閱讀史》中說:「多年來牢記李文治老師的教誨,在樹立人生觀、價值觀最重要的高中階段,學生有幸從敬愛的老師那裡學到了太多東西,為人、為文、為學。讓我從此喜歡語文,愛上語文。大學學了中文,工作後得以中文謀生,不惑之年還能得享文章滋養。這都要感謝老師三年悉心教誨,學生沒齒不忘」肺腑之言,絕不是官樣文章。作為老師深感驕傲與欣慰!
  •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王社軍年近花甲的我,偶爾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讓人難以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求學生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就這麼一銑一車推出來的基礎。因為我們都還小,現在想起來真的不容易啊!上初二哪年,已建起了一所教室。老師和同學就到潮溼的新教室裡上課,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裡 ,有那位教師能來這裡教書呢?在這裡我要向敬愛的五位恩師深深的鞠上一躬!老師們!您辛苦了!兩年初中算起,學習時間不到一年,若大一個操場就這麼整出來了。
  • 筆耕不輟初心在 耄耋之年志彌堅——「老書記」張萬義
    gt; 縣區 >> 臨澤 筆耕不輟初心在 耄耋之年志彌堅
  • 疫情下的求學之路怎麼走下去?留學生們還好嗎?
    中國僑網10月9日電 題:疫情下求學路在何方?留學生們還好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徹底打亂了在讀中國留學生的計劃和節奏,也給準留學生們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疫情下的求學之路怎麼走下去?來看看他們的選擇……第二批中國留學生赴英復學包機出發。
  •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耄耋之年什麼意思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耄耋之年」是古代年齡稱謂中的一種,古時對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  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耄,形聲字,上形下聲,本義為年老,音"冒";而耋,形聲字,本義也為年老,泛指老年,音"迭"。
  • 「興才計劃」點亮求學之路
    貸款求學是貧困學生的「剛需」儘管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考實際錄取率保持上升趨勢,但依然有很多學子因家庭經濟困難面臨求學難的問題。數據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在校4年開支在10萬元-15萬元之間,約六成受訪者表示這筆開支對家庭造成了經濟壓力;對於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的部分大學生家庭而言,貸款求學正是他們的「剛需」。
  • 再回首,敬往事一杯酒
    可惜往事,再難回首。還記得,你的回答的什麼嗎?其實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那都一定是你此生最難釋懷的遺憾。最後這一個冬季就該收拾熱情的過去不要再繾綣北風裡冰冷的雙手也是最後的溫柔關於往事,我們有太多的留戀與不舍。驀然回首,已近中年。以前總是以為,時間還有好多,很多事不必急於一時。豈不知,時光一去不復返。
  • 「高考專列」守護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這是一條怎樣的求學之路呢?其實,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遼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大楊樹鎮這個地方不僅背靠大山,而且還屬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部分,在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轄區內,這裡一片廣闊,民族眾多,他們是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以及達斡爾族等等。大山與草原的交錯之處,生活著許多與世隔絕的人們,他們世世代代與畜牧與採集為主,在黑山白水間尋求生存之道。
  • 我的求學之路
    所以,在以後的求學生涯中,無論遇到任何的困難,我都能承受並坦然面對,以至於成就了我的未來。小學時,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更沒什麼零花錢。如果能吃上兩塊紅薯,就是一頓飽飯了。記得有一年下大雪,母親剛剛給我做了一雙布鞋,放學路上,我怕弄溼了,就把鞋脫下來,光腳在雪地裡跑,到家再把鞋穿上。家裡兄妹多,一件衣服,常常是輪替著穿。
  • 被頂替上大學的陳春秀,求學之路很難,很難
    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事件,注意力也都放在了上大學被頂替這個點上,可是又有誰知道她的求學之路走的有多不容易。 幾個關鍵詞:農村,女孩,90年代,冠縣(山東西北聊城市轄縣)筆者與陳春秀是同鄉,老家相距不過20公裡,也幾乎同齡、同屆,處在同樣的求學環境。在我們那個地方,在那個年代,求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王兆鵬:求學之路(上)
    但畢竟在求學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寫出來供想入學問之門的同好們參考,也許不無啟發。一我生長在鄉村,從小讀書雖然比較用功,但課外卻沒有什麼書讀。上初中的時候,才開始讀小說,印象比較深的,是讀了繁體字版的《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之類。由於所讀的書被撕得破爛不堪,無頭又無尾,只記故事情節,不管書名和作者。
  • 【個人經歷分享】求學之路
    一個有知識的公眾號ID:rakuegaku今天,包包老師來跟大家講一講自己的求學之路        包包老師的求學經歷還是蠻中規中矩的,小學時普通的重點小學,初中是普通的重點中學,高中是普通的重點高中,大學是普通的重點大學。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忙忙碌碌的青少年,慌慌張張的青年,以及快要步入的不知所往的中年。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直到……我有機會出國,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 羅毅平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原題我的高考求學之路作者:羅毅平 正值高考之際,連續多天暴雨滂沱,積水淹沒街道,出行都困難。當時,母親沒有正式工作,一大家子人,經濟來源全靠大哥工資維持,可想生活的艱辛。我也懂得母親的為難,但還是表達了想讀大學的願望。大哥知道後,說服了母親,才得以讀了普高。我是多麼珍惜這一機會,一直努力著要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我是1966屆高中畢業生。
  • 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
    本文試圖在知識、資本和權力空間中略述費正清早年的求學之路,以此紀念這位傑出的學者誕辰110周年。費正清於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西部南達科他州休倫(Huron)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11年隨全家遷往同州的蘇福爾斯(Sioux Falls)。
  • 寒門貴子——黃崢的求學之路:
    其實冷觀君研究黃崢和拼多多很長時間了,但是越是時間長越是下不了筆,看到今天黃老闆的成績得到資本市場和主流媒體的認可 從求學經歷可以看出,黃崢的中學和大學都是高配,高標準高定位的教學理念以及「非富即貴」的同學背景,讓他很早就明白了幾個道理:一是寒門出貴子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尤其是官二代非常優秀;二是田忌賽馬,在整體資源劣勢的情況下可以創造出局部優勢,進而有機會獲得整個戰役的勝利。
  • 致開學:孩子,願你學習一世,回首有愛相伴
    所以今天在此轉發這篇文章,僅僅是感慨,如果侵權了,請聯繫我刪除~開學,多少孩子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中走進校園,在求學的道路上獨自前行,少不了父母的期盼擔憂。下面這篇文章來自一個媽媽寫在孩子開學之際,也許是所有媽媽想說的。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願你學習一世,回首有愛相伴。1秋風漸涼,黑夜變長,轉眼之間,開學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