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下)

2021-02-08 察右中旗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曹有錢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中)


在三道溝中學任教期間,我還帶領班裡的學生去大南溝林場植樹造林,這是學校的一項勤工儉學的活動,男學生幹一天活兒可以掙一元三角錢,女學生幹一天活兒可以掙一元一角錢。完成植樹造林任務後,所掙的這些錢就是學校勤工儉學的收入。和我一塊去的老師有陳步雲和馬日旭,炊事員是肖二娃。我們自帶行李,乘坐著大南溝林場來接我們的大型拖拉機,師生四五十個人緊緊地擠在車廂裡。記得開拖拉機的師傅是一個姓王的年輕後生,開車技術還可以,他發著了拖拉機拉著我們出發了。拖拉機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駛,經科布爾鎮上了去呼市的公路,過了七蘇木公社不遠處到了大南溝口子,拖拉機拐下了公路向大南溝走去。這時路況就不好了,山路彎曲崎嶇,路基坑坑窪窪,拖拉機在不斷的顛簸中行駛,師生們的心都像要被顛出來似的。



在不斷的顛簸中總算到了目的地大南溝林場獨貴林區,林區的負責人楊春華迎接了我們,給我們安排好了夥房和住處。第二天我們聽了內蒙古林學院的一位教授講了種植松樹的一些技術要領,還講了大南溝蒙古語「那日斯太」譯成漢語是「松樹溝」的意思。教授說那日斯太這個地方遠古時是一片片松樹林,後地殼運動把松樹深埋地下,就變成了今天在這裡挖掘出來的煤炭,就是現在遍布七蘇木和速勒圖等地的小煤窯。大南溝林場也叫那曰斯太林場,是內蒙古林學院的實習基地,這位教授是大學生實習的指導教授。


第二天夥房大師傅肖二娃早早就把饅頭蒸好了,一個饅頭半斤白面,鹼也搭得正好好,怕學生們上火熬了一大鍋小米稀粥,還切好了一大盆子幹淹鹹菜。吃了早飯我們就上山植樹,山很陡,上山的路像樓房的樓梯,臺階還很高而且溼滑,我們平原上生活的師生走這樣的路覺得非常吃力,個個氣喘籲籲,不過總算爬上去了。


山雖然高但山坡上到處都溼漉漉的,枯枝敗葉爬在溼漉漉的地上散發出微微的朽木味,我們累了想在地上坐坐得坐在鍬把子上或找一截木頭坐上,不然就會把褲子坐溼了。我們在山坡上主要栽的是名字叫樟子松的松樹,樹苗很小,挖一鍬就能種一棵,由於山坡上的土是溼的,樹坑也很好挖,因此栽樹的速度很快。俗話說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難」,中午收工下山確實比較難,學生們跌跤咕隆地下去了,老師們下不去,只好找根樹棍當拐杖,慢慢地往下挪。


栽了樟子松,我們還栽了雲杉松和落葉松,雲杉松是一種景觀松,長大了很好看。樟子松和雲杉松冬夏長綠,落葉松冬天的葉子就掉光了,但生長速度很快,林場負責人楊春華告訴我們說,落葉松一年能往高長一米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大南溝林場獨貴林區我們看到除人工種植的各種松樹已經成林外,北坡布滿了成片成片的樺樹林,還有溝畔上長著的那一棵棵筆直的野楊樹,還有溝底不大也不小的潺潺流水。這流水煞是神奇地一會兒鑽入溝底,一會兒又從溝底鑽出來,這一切把這裡妝扮得十分秀麗,使人留連忘返終身難忘。


還有一件難忘的事。一天中午收工吃飯發現有五六個學生沒有回來,其他學生都吃完飯休息了他們還不見蹤影。我這下慌了,到哪裡找他們呢,他們去哪了,我真沒有辦法,要知道把學生領出來,就得保證把他們安安全全地帶回去啊。一個多小時後他們回來了,我問他們去哪了,他們說去頭道白石棉礦。當時極其生氣的我打了一位學生一巴掌,而且打的是臉,人常說「罵人不切短,打人不打臉」,現在想起來當時確實不該動手打人,如果被我打過的那位學生看到今天的文章,就把此段文章視作對你的道歉吧。


夥房做飯生火都是師生從山上撿回的枯枝,這個是不缺的,山上溝畔都會撿到的。做飯用的水和喝的水是從溝底用瓢舀到水桶裡提回來的,在溝底挖一個坑,不用太深,四周砌幾塊卵石就是一眼吃水井。水是從山上溝裡流下來的,看上去很清澈,山裡的人都這樣取水吃。下雨天雨水從山上流進溝裡,一些髒東西肯定會被雨水衝進溝裡,流入吃水井,這樣的水肯定是不衛生的。我記得學生們瞭見一個女人在我們取水井的山坡上方便,怕尿流到溝裡的吃水井裡而大聲呼喊人家。


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植樹造林的任務,林場又用拖拉機把我們送回了學校。我們還帶回了不少樟子松、雲杉松和落葉松的樹苗。那時我們三道溝公社有個察右中旗知識青年林場,我們和當時的林場場長曹旺聯繫好了,帶領學生把這些樹苗栽到了林場。


為了響應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三道溝中學也開展了學農活動。當時耕種的土地有百餘畝,一部分是三道溝村幾個生產隊給劃撥的,一部分是四興莊大隊把大海灘專業隊的土地給劃撥了一些。四興莊大隊還把專業隊的一部分房子讓給三道溝中學做宿舍和夥房。學校有羊百餘只,因大海灘有天然的廣闊草地,也倒場到大海灘放牧。為了方便種地和養羊,學校還拴了一輛馬車。清楚地記得種地有三道溝村的張喜奎具體負責,羊倌先後有三道溝村的段三和永興兆村的郝二娃,車倌先後有三道溝村的王虎龍和永興兆村的王玉奎。有段時間學校校長張秉華和張太忠老師還有李發老師專門負責大海灘農場的工作,可見當年對學農工作的重視。



每年秋天收割莊稼的季節正好是學校放假時間,學校老師騎著自行車去學生所在的村子裡收留學生,讓來學校收割莊稼。那年學校分配來一位剛剛中師畢業的小青年老師,名字叫李桂林,正好趕上學校莊稼熟了,我讓人家忙了十多天,到各村叫上學生再領上學生收割莊稼。


學校學農種地也好養羊也好,都沒有給學校帶來什麼收入,倒是老師學生都為此付出了不少的精力。


我還記得當年我們三道溝中學二十多個教師中有一多半是民辦教師,民辦教師一年工資三百六十元。一所中學教師工資差不多五六千元,六個班級烤火費三四千元,辦公費節省節省也得上千元,總共也得一萬二三。可當時公社只讓一個學生收十八元學費,那六個班三百多個學生只能收五六千元,上級教育局和學區也給撥一點,但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此民辦教師的工資年年拖欠,可以說老師們是怨聲載道。包產到戶幾年後,每個學生一年收費一百多元,國家對教育投資也增加了,這種現象才得以改善。教師的工資不但能按時全額發放,而且還能為教師發放點福利,比如組織教師外出旅遊或者發一點生活用品等,不過我那時候已經離開了三道溝中學。


1977年恢復高考,農村的考點設置在各地人民公社所在地的中學裡,由各地所屬學區的主任完全負責。監考人員由察右中旗教育局安排各學區互調。三道溝學區按教育局的指示,委配我和賈玉珍老師去布連河學區監考。我和賈玉珍老師騎著自行車提前一天去了布連河學區的布連河中學,布連河學區的學區主任郭子維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自然是有酒有煙,炒的菜裡也有肉,還有幾位老師陪著我們。


第二天,按全國統一的高考時間準時開考,先考的中專。學區主任取出試卷,讓我們看了密封章完好無損,然後拆開試卷,我們把試捲髮給考生。由於教室比較小,考場顯得十分擁擠,基本上是人挨著人。我們讀了考場應遵守的紀律後,考生開始答卷。好像答卷時間是兩小時,我們監考實話實說也不太嚴,但考生卻很自覺,偶爾有左顧右盼的也看不上什麼,都是一副失望的樣子。


考大學的考生答卷過程和考中專基本上是一樣的,大約也就三四天的時間,考試就結束了。後來我在三道溝回四興莊的公路上正好遇見兩個去察右中旗旗醫院體檢的布連河的考生,問他們布連河考住幾個,他們說考住中專的就他們兩人,考住大學的人數是零。



現在想來,感覺那哪個時代的人太老實了。在當時的考試過程中,如果布連河教初中教高中的老師多多少少作點弊,「幫幫」那些考生,或者是如果考生活套些求求這些老師幫幫忙,絕對不止是只考住兩個中專生,但是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這個「如果」,或者說人們就不懂得這「如果」。


在從教期間,我還參加過兩次高考監考工作,一次是在科布爾鎮北街小學考場,和布連河學區武金煥老師搭檔,另一次是在科布爾二中考場,和三道溝學區陳步雲老師搭檔,還參加過一次在烏蘭察布盟師範學校全盟中專招生的閱卷工作。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五十歲退休,從此走上了打工之路。從教整整三十年,所經所歷,大事小情,不計其數,但都如過眼煙雲,難以一一敘述。在從教之路之文即將結尾之時,我要把和我在三道溝中學一起先後從教的教師的名字寫下以作記念,他們是:李恆、索潤成、馮玉林、張秉華、趙林、賈漢安、方元有、郭亞奎、張喜柱、郭鴻玉、趙金奎、馬日旭、李桂林、王福祿、李萬明、李悅、梁貴明、田喜鳳、曹喜軍、蘇凱、李守明、趙根宏、師澤林、張秉先、侯創國、康興旺、師有富、馮志斌、王修榮、張志剛、邢亮、賈玉珍、王慧清、李一飛、王利平、李利平、姚美英、張巧靈、張金玲、李秀蘭、藺君、陳步雲、張世維、趙萬香、任玉林、張偉忠、陳佃啟、陳玉琪、羅忠義、郝秀蓮、侯步峰、吳璧、李發、張文生、梁善禮、高振世等。


本文作者為內蒙古察右中旗四興莊村人,退休教師,現居東勝。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在挖「內人黨」的日子裡

我的大姐

無盡的思念

嶽六子的故事

家鄉四興莊的變化

兩層爹娘

老喜

東勝所見點滴

二叔

大海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四興莊村的故亊(一):村莊的前世

四興莊村的故事(二):人文

四興莊村的故事(三):村民

四興莊村的故事(四):新村民

敬愛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四興莊村的故事(五):殤

四興莊村的故事(六):軼事

四興莊村的故事(七):大場面

四興莊村的故事(八):夜戰

四興莊村的故事(九):水井

四興莊村的故事(十):發小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下)

我印象中的科布爾:科鎮六十年前的老地方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中)


【本期幕後】

策劃:敏敏

編輯:敏敏

校對:圖圖


相關焦點

  •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下)
    本文作者:曹有錢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上)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中
  • 耄耋之年再回首(四):西口之路
    我的太爺爺安頓了幾天就帶著妻子和兒女們踏上了西口之路。 從奶奶廟出發推著家裡的一輛獨輪車,車上捆綁著一點簡單的行李和乾糧,太爺爺攜帶妻子兒女向北走去。他們跨過了邊牆,一路風餐露宿,路經村莊乞討點水飯,討要不上就吃點自己帶的乾糧。孩子們走累了就抱一會兒背一會兒,歇歇小腿放在地上再走。經過將近一個來月的長途跋涉,來到了一片肥美的風水寶地。
  •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下)
    本文作者:曹有錢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我們所在的四興莊村距離三道溝學校有五裡地,那個時候全村也沒有一輛自行車
  • 筆耕不輟初心在 耄耋之年志彌堅——「老書記」張萬義
    gt; 縣區 >> 臨澤 筆耕不輟初心在 耄耋之年志彌堅
  •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耄耋之年什麼意思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耄耋之年」是古代年齡稱謂中的一種,古時對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  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耄,形聲字,上形下聲,本義為年老,音"冒";而耋,形聲字,本義也為年老,泛指老年,音"迭"。
  • 縣城從教的尷尬
    縣城從教的尷尬                             鄧連朝
  • 耄耋之年笑回首,依稀心手相牽——我與寧夏教育
    過去六十年,寧夏大學,寧大附中為祖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創造了輝煌,相信在未來邁向現代化的新徵程中,再創輝煌!最後,讓我借用寧夏大學和寧大附中的優秀畢業生薑維勇同學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崢嶸歲月,初心永在;綠牆紅瓦,吾志勿忘。耄耋之年,燕園芳華;美好中華,樂享健康。中國夢,華夏光,恩師情,永難忘。」是激勵,是讚許!
  •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耄耋這兩個字你認識嗎?
    耄耋之年是古代年齡稱謂中的一種,那麼你知道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嗎?小編就來告訴你,耄耋就是泛指古代80歲的老人,耄耋這兩個漢字小編估計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會念,這兩個字念(mao die)。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啊,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魏書生教育思想是我幸福從教的源泉
    我已默默無聞從教19年,回首這19年,感覺自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書匠,但我又不甘心自己一輩子就做一個教書匠——除了教書還是教書!我想突破自己——做一名反思研究性教師。只有這樣,我才會覺得欣然,不負此生!於是,我私下悄悄向我喜歡的名師學習:先買來他們的著作開始認真拜讀,可都是&34;——剛開始,我意氣風發,一邊讀書,一邊實踐,但學著學著,步伐就變得越來輕了,最後便悄無聲息了。
  • 從教18年還是初級教師,一線老師:從教生涯還有多少個18年?
    說到職稱評聘,驀然回首,突然發現自己從教18年了居然還只是個初級教師。作為奮鬥在一線的老師,我一直在想:我的從教生涯中到底還有多少個18年?人到中年,按照一個朋友的說法就是人生的「拋物線」已經處於一種急速下降的階段,再過一個18年,我到時候就成了年過五旬的老教師,到那個時候再過幾年就可以直接退休回去了。到時候如果還沒評上中級職稱,那麼職稱評聘依然會成為我心中一道永遠無法抹平的疤痕。
  • 耄耋之年 戴明賢筆耕不綴
    戴明賢在安順老宅  中新網貴州新聞7月11日電 題:耄耋之年 戴明賢筆耕不綴  作者 趙萬江 曾雪梅  2018年初,83歲的戴明賢與多名作家共同創作的約170萬字的《安順城記》交稿到出版社,預計年內出版發行。
  • 再回首,敬往事一杯酒
    可惜往事,再難回首。還記得,你的回答的什麼嗎?其實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那都一定是你此生最難釋懷的遺憾。最後這一個冬季就該收拾熱情的過去不要再繾綣北風裡冰冷的雙手也是最後的溫柔關於往事,我們有太多的留戀與不舍。驀然回首,已近中年。以前總是以為,時間還有好多,很多事不必急於一時。豈不知,時光一去不復返。
  • 趙 科|再回首(小說)
    「再回首恍然入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隨著音樂的升騰跌宕、連綿起伏,王校長與李主任倆人沉陷在樂曲聲中……這是一場工會活動,王校長四十有餘,沉穩剛毅,是前來交流的副校長。「再來一個!」不知是哪個老師在樂聲中沒有醒來。李主任回頭看了看王校長,王校微笑道:「唱的不好,算了吧。」隨即走下臺。王校是八十年代末期師範畢業,畢業後按照國家政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二十歲參加工作。因父母是農民,沒有任何社會關係,剛工作時分配在村小。那時的王校十分鬱悶,城市的繁華與喧囂與之無關,重新回到原點,只有那無奈等著他。
  • 教師節特輯 | 從教三十年:我與二外的故事
    明德 勤學 求是 競先三尺講臺,三千桃李三十載耕耘,育十萬棟梁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九位2020年執教滿三十年教師深情回首細數他們與二外的故事周劍波老師 (英語學院)時光如梭,轉眼我已經在二外從教 30 年了。
  • 教師節特輯|從教三十年:我與二外的故事
    三十載耕耘,育十萬棟梁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九位2020年執教滿三十年教師深情回首細數他們與二外的故事周劍波老師 (英語學院)時光如梭,轉眼我已經在二外從教 30 年了。郭佔穎老師( 歐洲學院)很幸運, 留校任教,在尊敬的師長身邊,在他們的引領和幫助下,逐漸成長起來,能夠為培養俄語人才盡微薄之力。很榮幸,能夠親歷二外母校的巨大變化,親歷俄語系的發展壯大 。
  • 中山二中梁紅妹:從教26年,與學生共成長
    她從教26年,日復一日站在講臺上傳道受業解惑;她愛生如子,助力孩子們夢想成真。她叫梁紅妹,中山市第二中學一名語文教師。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梁老師喜歡講故事,特別是她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故事。漸漸地,學生對梁老師的稱呼從「那個老師」變成「那個語文老師」,又變成「語文老師」,再變成「梁老師」,最後成了「我喜歡的梁老師」。
  • 鄉村從教三十年有感
    再過一年,我就屬於鄉村從教三十年的那一批人了!野夫不平心中忿,磨損心中萬古刀。不教中學好多年了,我不知道魏巍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現在還在不在初中語文課本裡面,如果刪除了,只能說這又是崇洋媚外的語文教材編輯者的又一惡行!
  • 李嘉誠透露財產分配 耄耋之年壯心不已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金融英語>正文李嘉誠透露財產分配 耄耋之年壯心不已 2012-05-28 09:34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25年演繹無數經典 姜育恆北京「再回首」
    2004年,姜育恆曾在北京舉辦「二十年經典再回首」演唱會,而今年正好是他進入歌壇25周年,在這次的「回首」中,姜育恆將和北京歌迷分享他最近五年來的人生感悟,重溫《再回首》、《驛動的心》、《一世情緣》、《跟往事乾杯》、《想哭就哭》、《有空來坐坐》、《最後一次等待》、《我的心沒有回程》、《其實我真的很在乎》、《梅花三弄》……等等曾經感動人們的經典歌曲。
  • 姜育恆南充開唱《再回首》等經典歌曲引全場「回憶殺」
    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4月27日晚,歌手姜育恆在四川南充舉行音樂私享會,現場演唱《梅花三弄》、《再回首》、《朋友》、《驛動的心》等10多首經典曲目。隨後,姜育恆為南充觀眾們帶來《梅花三弄》、《再回首》、《朋友》、《驛動的心》等10多首經典曲目。36歲的南充市民王先生和父親都是姜育恆的歌迷,27日下午6時許,王先生就帶著父親到了音樂會現場。「他(姜育恆)已經60歲了,狀態還這麼好,這些歌曲簡直就是我們幾代人的回憶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