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曹有錢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中)
2005年7月20日一大早,妹夫二明就開著一輛好像是雪鐵龍的車到了西水磨村,我們兩個人去稍麥館要了二兩稍麥吃了,就向達茂旗出發了。
早在青銅器時期,達茂旗境內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足跡。境內的巖畫說明,數千年前,北方遊牧民族曾在這裡繁衍生息。歷經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幾千年的滄桑歲月,這裡發展成了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生存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達爾罕旗與茂明安旗合併,成立了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旗政府設在百靈廟鎮。1954年,綏遠省合併到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將原席勒圖旗的一部分——希拉穆仁一帶劃歸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隸屬烏蘭察布盟。1996年1月1日,達茂旗劃歸包頭市。
我們的車出了呼市一路向北,過了段家窯子就開始爬大青山。大青山山高路險,一個又一個的急轉彎讓人膽戰心驚,頭暈目眩。幸虧二明是個老司機,而且這條路是他常走的路,車行駛得還十分穩當。下了大青山,從武川穿城而過,經希拉穆仁草原,直達石寶鎮。到了石寶鎮差不多是中午了,車開進公路南邊一個工地的院子裡,院子裡有一排子背陰的簡易工房,裡面走出幾個人迎接我們。二明握住走到面前一個人的手對我說:「這位是史永峰,咱們工程的合伙人。」然後指著我對史永峰笑著說:「這是咱哥,退休老師,我請他來給咱們當帳房先生。」進了工房裡,炊事員擺放好碗筷,端上了飯菜,史永峰倒了兩杯酒說,「二明不會喝酒,我和老哥喝點,就當給你接風。歡迎老哥光臨,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多多指教。」後來知道史永峰是武川縣二份子的人,父親也是退休老師,他接了父親的班當老師,嫌掙不了錢請長假出來搞房地產開發。晚上我們被安排住在石寶鎮村委會,二明說他睡覺打呼嚕了,到另一間屋子裡睡了。這是來了石寶鎮的第一個夜晚。
石寶鎮是一個新建的鎮,原來的石寶村在石寶鎮的北邊大約六七裡的地方。新的石寶鎮所有的建築都十分上檔次,居民區都是一幢一幢的小別墅,大門緊挨著房子從南面開著,一出大門就是寬闊整潔的水泥路,房子北面是大院子,可以種花種草種蔬菜。石寶鎮鎮政府座落在南面,院子裡前後兩幢三層樓,前面一幢是辦公室,後面一幢是職工食堂和招待所。大門向南開著,門外是瀝青街道,街道兩旁有一棵棵冬夏長青的雲杉松,大街南面向東走幾步是石寶鎮學校。史永峰工地在居民住宅區的北面,緊靠著呼和浩特去百靈廟的公路,他建的是長五十多米的二層商鋪門臉房。在他建的門臉房東西兩側都有和這裡一樣在建的門臉房。往東向南拐彎是通向武川縣東紅勝鄉的公路,公路東側是已經建成開業的商鋪食堂旅店,也都是一幢幢二層樓。石寶鎮的繁榮得益於這裡地下蘊藏的豐富的鐵石礦,大型的石寶鎮鐵礦位於三合明,據說就是這個鐵礦注入巨資修建了新的石寶鎮。各個地方像四號村、魚海灘村、石寶村等地方都開有鐵礦,把鐵礦石從地下挖出來,用機器破成石子,用大石碾子碾壓成粉面,裡面的鐵粉吸附在磁鐵上,而石粉被水衝走了。鐵粉價格很高,一噸就兩三千元,石寶鐵礦把鐵粉煉成球團和鐵錠就更值錢了。
二明承攬的工程是石寶鎮的一項安居工程,為居民蓋住宅房,共二百多間,每間二十多平米,位置在史雲峰在建二樓的西邊四五百米的地方,也在呼市去百靈廟公路的南邊。工地西邊是一條向南直通石寶鎮鎮政府的兩車道瀝青路,路東和路西都是在建的二樓門臉房。
我們去的第二天就在工地的西邊蓋工房子,背西面東蓋了一溜子工房。南邊是一間給工人做飯的夥房,向北挨著的是兩大間工人宿舍,能住下三四十個人。工房的牆是用磚幹砌起來的,兩米多高,牆上放上椽檁,棧子是一卷一卷的竹片,竹片上鋪一層水泥帶子,上面抹上泥,工房就算蓋好了。剛把工房蓋好,當天就運來五十多噸水泥,怕丟了水泥,我就住進工房子裡。我在工房地上用磚壘了六個墩子,每個墩子八層磚,上面放一單人床板,剛抹了泥的屋頂還在滴滴嗒嗒地滴水,我在睡覺的上面釘了一塊彩條塑料布,漏的水多了就從四邊流到地上了。黑夜我躺在從家裡帶來的行李上,隔一會兒就出去轉轉,用手電照照存放的水泥,生怕有梁上君子的光臨。幸虧達茂旗這個地方沒有蚊子,沒有受到叮咬。
緊接著,砌基礎的石頭、沙子陸續進入工地,幹活的工人也陸續到了。砌房子基礎的師傅都是武川過來的,小工子是二十多個寧夏回族自治區來的回民。回民幹活十分賣勁兒,不怕髒累苦,也不要我們僱做飯大師傅,自己在工房子前面壘幾塊磚,上面放個大鍋就能做飯,但工資必須按說好的支付,是真正的說一不二。記得因國慶放假取不出錢,他們說坐就坐下了,坐下還得吃你的飯掙你的錢。我和他們慣了,過八月十五時他們不吃漢人殺的羊,我給他們買了一隻活羊,買了新的殺羊刀子,讓他們自己殺的吃,他們送我一條羊腿我也沒要他們的。還有就是他們二十多個人也沒有一個手機,和家人聯繫都用我的手機,因此我說話他們還聽一點兒。和他們七七八八好話說了一大堆,保證過了國慶就給他們工錢,他們才沒有罷工。國慶假期結束了,我去鎮政府找賈向前書記和李偉鎮長批了條子,又去舊的石寶鎮信用社取上錢,給他們發了工錢。
前面砌基礎,後面跟著砌磚的人也進工地了,這時候拉石頭的、拉沙子的、拉磚的車絡繹不絕,我一個人都得把這些記下來,給送貨的人打收據。拉石頭和沙子的車都是大型自卸車,一車拉二十多個立方,看著車裝滿就行了,拉磚車得讓他們把磚打好錠子數數,還得把好質量關。有時拉來沒燒透的磚或者燒得過分的焦磚,想給我點錢讓我收下,我拒絕了他們,讓他們把這些磚另外碼在房的基礎裡面,讓砌磚師傅砌在牆的裡面,並告訴他們下不為例。儘管這樣,過一段時間他們總會拉來一些不好的磚,我也咋咋呼呼地收下了。工地比較大又都是平房,牆也是比較厚的三七牆,這些磚砌在裡面也不會影響到房子的質量。再說了,這房子裡盤炕壘鍋頭也要用不少磚,這些磚都能用上。關鍵是我看到拉磚的人都是咱們莊戶人,不忍心讓他們把拉來的磚再拉回去。
有一天剛上工不久,我聽到工地上人們吱吱哇哇地叫喊,忙從工房出來跑到工地去看,有幾面剛砌起的牆被一夥來的人推倒了,還有幾個人在那兒刨基礎。我上去問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做,他們說他們是石寶村的人,我們蓋房的地方是他們的耕地,不讓我們在他們的耕地上蓋房。我笑了笑說:「是不是你們的耕地我不清楚,我們也不會平白無故從呼市來貴寶地蓋房,我們在這個地方蓋房有石寶鎮政府的指令,你們隨便拆我們的牆刨我們的基礎是不是有點不合情理?」隨後我給二明打電話說明情況,不一會兒二明和石寶鎮的幹部來了,把這夥人攔了回去。後來又來折騰過幾次,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沒弄成個什麼來由。
2007年,我看到,從呼市去百靈廟的公路向南一直到石寶鎮鎮政府大約二公裡的距離,寬也有一公裡的地方,已經全部蓋起了住宅房。周圍幾個村子的村民都搬遷到這裡居住。特別是魚海灘村由於地勢低,石寶鐵礦洗鐵粉的廢水全部滲入地下,所有的水井都往外溢水,房屋下沉根本無法居住,早就提前搬遷到這裡了。
工程開工遲,8月8日開的,但必須是當年交工,快到立冬時才把棧壓住,把瓦扣好,剩下的就是安門窗、吊頂子、刮膩子了。鋼窗是二明從呼市找人製作安裝的,門也是從呼市的一個廠家定做安裝的,頂子是請木匠老師傅用石膏板吊的,武川一個開玻璃店的小媳婦給安的玻璃。這些營生天氣冷也能做,最難做的是冬天給這幾百間房刮膩子。從呼市來了一夥子刮膩子的人,約有二三十人,有男有女,歲數不大,都是從農村去呼市打工的人,大部分住在呼市什拉門更一帶。膩子實在是難刮,刮一鏟子就凍在牆上了,只好買上火爐子爐筒子生火。碰巧還下了一場雪,天氣十分寒冷,他們從呼市來時帶的衣服還少,有幾個女的還凍哭了。不過總算是把全部房子的膩子都刮完了,工人們結了帳回了呼市。我當時想這膩子明年暖和了一定會都掉了,說是也怪,第二年我去看了,膩子還很瓷實地趴在牆上。
眼看離過大年就剩下十來天了,工程才算能交工了,我買了幾百個鎖子,把每個門都鎖上,把鑰匙串在幾塊膠合板上標上了號。交工那天,暫時做辦公室的房子上貼上了紅對聯,我還買了一些鞭炮和連二炮放了。當二明他們把我串好的鑰匙交給鄉政府的領導時,我還有點小激動,還掉了幾滴小眼淚。啊呀,總算可以回家了。從來石寶工地到房子壓棧扣瓦,我的妺夫二明和合伙人史永峰,還有負責供磚的田國仁,很少來工地。有事了來安頓幾句,沒事了十來天也不登場,直到房子能住人了,他們才住過來。我一個人忙得焦頭爛額,特別是取回錢,每次都有十幾萬,一下發不出去,白天我上下衣兜子裡裝的都是錢,夜晚就壓在枕頭下,非常擔心。不過生活倒是很好,石寶鎮館子多,想吃什麼吃什麼,館子裡面的老闆都和我慣熟,對我倍加「關愛」,他們知道工人們賒欠他們的飯錢都由我給結帳。在石寶鎮半年多的時間裡我也認識了不少人,除了鎮領導外,還有石寶鐵礦的李自強礦長,有給我們工地送菜送肉送饅頭開超市的閔忠林,有比較大的工地的老闆劉文義,有四號村的村長老閔等,他們都對我們的工作給了好多支持幫助。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2006年春天,二明過西水磨村,讓我和小韓去石寶鎮一趟,說是石寶鎮打來電話說,我們蓋的房頂上的瓦有的被風颳起來了,讓我們上去看看。小韓是承包給我們蓋房的包工頭,第二天我們倆坐客車去了石寶,小韓花錢僱了兩個人把被風颳起的瓦重新扣了上去。
小韓幹完活兒回呼市了,我留下來住在了石寶鎮鎮招待所。我住在二樓,前面就是鎮領導旳辦公室。二明讓我住下來搭照的和鎮領導要工程尾欠款,大約有一百多萬。我吃飯就在招待所食堂,吃的也不錯,不想吃就去外面的飯館吃,反正都認識的,有錢沒錢進去都能吃。從住的樓上看到書記和鎮長來了,就去他們辦公室坐坐,要不就在辦公室前面的院子裡蹓躂,目的就是讓他們看到這個要錢的傢伙還在呢。
一直到六七月份,二明和史永峰還有田國仁他們才從呼市來了石寶,說是在坤兌灘攬下營生了,要搬家去坤兌灘村,讓我把所有的施工工具、小鬥子車、灰鬥子、架板等和剩下的建築材料運到坤兌灘。我找了幾輛小四輪,從四號村老閔家把去年冬天寄放在他家的這些東西拉到坤兌灘,暫時放在原坤兌灘鄉政府的庫房裡。
攬下的營生是建一個邊牆新村,原來的邊牆村子有一道不知什麼年代修的邊牆從村子邊經過,所以村子的名字就叫邊牆。我曾多次去邊牆遺址看過,原來的邊牆應該是很高的,最起碼也能阻擋兵匪的跨越,可現在已完全被年代的風雨侵蝕,只高出地平面幾十公分。但寬度應該是原來的,約有十米,雖然年代久遠,但還能看出一層一層夯實的土不同的顏色。邊牆兩邊形形色色的草的顏色由於吸收邊牆夯土的營養多一些,比原野上生長的草豔麗一些。邊牆的南端延伸到農耕區域,很少看到遺蹟,邊牆的北端在廣闊的草原上蜿蜒曲折向遠方延伸,漸漸地淹沒在如煙如霧的蒼穹之中。
為什麼要給邊牆村遷址,因為邊牆村村民居住分散,佔據了大量優質土地,遷址後可增加將近千畝水澆地,給村民增加不少收入。新村選址在坤兌灘的村北,緊靠著坤兌灘村,有將近百畝耕地,地裡種的有油菜籽和蕎麥等莊稼,開工時已經長得很高了。我們劃線打樁儘量避免損壞莊稼,確實需要佔的地方就告知主人收割回去,我們大規模施工時讓主人們把莊稼全部搶收回去了。
坤兌灘行政村書記董全有、主任蒙俊恆、副主任弓如對我們的工作給予全力的支持。我們就住在弓如父親弓海亮的家裡,吃飯安排在杜紅開的飯館裡,住宿飲食條件比在石寶強了許多。這個時候參加建新村的人也多了,除了原來的史永峰、田國仁,又加了張在仁,還有鎮政府派的檢理王俊林。
承包蓋房子的有三班人馬,每班二三十號人,自己立的夥房。工頭有武川縣的黃四、石寶鎮的李永亮,還有武川縣的霍二和霍三兄弟倆。電工是坤兌灘行政村的電工馮世華,焊鋼窗的是田國仁從武川僱來的一個半啞啞,手藝非常好。後來我們自己也立了夥房,也是田國仁從武川僱的炊事員,叫王寶小,飯做得也很好。工程所需材料除從二連市進回一批木材外,其餘都由武川縣經營建材物資的滕永貴和老董供應,而且大部分是賒欠。用的磚是張在仁和趙潤的,大約有好幾百萬磚,多一半也是賒欠的。趙潤是呼市人,他買下田國仁東紅勝的磚廠燒磚,燒下的全部磚頭都拉到我們的工地。
和石寶鎮工地一樣,也有一些人來邊牆在建工地拆砌好的房的基礎。邊牆村的人嫌基礎裡水泥上得少來鬧騰了,實際上水泥也不少上,他們不懂得,想讓用水泥沙漿把全部基礎給灌滿了。後經過協調把問題解決了。和石寶鎮一樣也是快過大年時交的工,新建邊牆村每戶人家蓋兩間房,挨著這兩間房還留三間房的空地,也就是說家家戶戶的院子寬是二十米,入深也就是南北長三十米,院牆高是二米。十冬臘月光勾所有的磚縫就用了八十多噸水泥,原因是拌好的水泥勾幾塊磚的縫子就凍成一塊了,不得不倒掉再拌水泥,大部分水泥都這樣扔掉了。同樣也是快過年時才交的工,不是施工進度慢,主要原因還是開工開得太遲了。
在百忙之中我們抽了一天的時間去騰格淖爾挖了一次蓯蓉和鎖陽,二明開著車,同行的有田國仁和我。從工地出發上了呼市去百靈廟的公路向百靈廟方向駛去,沿途還去紅井灘和水龍灘幾個關係戶家看了看。去百靈廟又叫了高福佔和王玉梅,過了百靈廟一路向北,沿著艾不蓋河西岸的公路,途經敖倫蘇木古城遺址、查汗哈達蘇木、巴音塔拉蘇木,下午一點才到了騰格淖爾。一路上看到越往北邊走,草地上的草越少,巴音塔拉蘇木一帶地上的草更是稀稀拉拉的,在風的吹拂下搖曳在很少有土的細沙碎石之中。偶爾可見幾峰駱駝,還有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羊群,慢條斯理地尋覓著一根又一根的小草。更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奇異的海市蜃樓,那是走到巴音塔拉一帶,同行的田國仁突然喊,「快看前面,快看前面!」我們抬頭透過車窗向前方看去,太震撼了,前面遠處的天空朦朦朧朧出現了古代的兵士帶著長矛騎著戰馬還有旌旗,場面十分宏大,好長時間才慢慢地消失掉了。說它是海市蜃樓吧,可現在我對這一現象還是迷惑不解。
騰格淖爾說是湖,其實沒有一滴水,有的是一片一片的梭梭草和紅柳。風把草原上的土和枯草刮到這裡,被紅柳和梭梭草掛住,日積月累形成丘堆,有的地方足有一兩米高。蓯蓉和鎖陽就生長在這樣的土堆裡,來這裡挖蓯蓉和鎖陽的人很多,一袋袋裝滿蓯蓉和鎖陽的袋子就放在騎來的摩託車旁邊。可能是瞭見了我們開來的車,一個騎著摩託車的蒙古族中年男子追了過來,和二明說了一會蒙古話扭身騎著摩託車走了。二明說這個人說他負責管理著騰格淖爾,上面領導不讓人們來挖,讓我們挖點就走吧。我們幾個人邊轉彎邊挖,也挖了一大袋子,大約有三四十斤,就開車返程了。這裡順便介紹一下二明,二明是蒙古人,老家在呼市東邊小廠圐圙村,父親卜石楞是老革命,內蒙古早年革命者奎壁的通訊員,和烏蘭夫關係也很好。老人解放後就擔任騰格淖爾一帶的黨委書記,二明他們一家就住在騰格淖爾附近的蘇木。卜石楞後來擔任達茂旗人大主任直到離休,記得是2003年去世的。
邊牆新村建設在2006年年底交工。2007年我又跟著二明在土黙特右旗薩拉齊鎮中心島和體育場等繁華地段蓋了一些衝水衛生間。2008年我隨兒子到了東勝,結束了我的打工之路。
幾年工打下來,我掙到了需要的錢,也作為親歷者見證了社會在那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老了,回憶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為內蒙古察右中旗四興莊村人,退休教師,現居東勝。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在挖「內人黨」的日子裡
我的大姐
無盡的思念
嶽六子的故事
家鄉四興莊的變化
兩層爹娘
老喜
東勝所見點滴
二叔
大海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四興莊村的故亊(一):村莊的前世
四興莊村的故事(二):人文
四興莊村的故事(三):村民
四興莊村的故事(四):新村民
敬愛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四興莊村的故事(五):殤
四興莊村的故事(六):軼事
四興莊村的故事(七):大場面
四興莊村的故事(八):夜戰
四興莊村的故事(九):水井
四興莊村的故事(十):發小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一):求學之路(下)
我印象中的科布爾:科鎮六十年前的老地方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中)
耄耋之年再回首(二):從教之路(下)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上)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中)
【本期幕後】
策劃:敏敏
編輯:敏敏
校對: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