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記者 朱宇軒)清晨6時45分,袁國明準時踏入安靜的香港馬登中學校園。
戴一副眼鏡,手拿著一沓公文紙,是袁國明慣常的形象。在投身語文學科教育30年後,袁國明2010年來到馬登中學,擔任副校長一職,並於2013年成為校長。
一校之長,責任重大。「學校現在有300多名學生,除了香港和內地之外,有六成學生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尼泊爾等16個國家,信仰不同的宗教,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肩上的擔子不輕。」袁國明坦言。
創立於1977年的馬登中學前身是一所培育學生技能的職業中學。上世紀90年代,隨著香港產業轉型,馬登中學轉為以大學升學為目標的文法中學,並成為香港首批招收非華語學生的國際學校。目前,學校設置了初一至高三六個年級。
「我們的非華語學生全部來自『一帶一路』沿線。」袁國明說。如何讓「一帶一路」成為這些學生之間的紐帶,是他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終於,他想了個好方法:將「一帶一路」與學科教育結合,分三階段由淺入深,讓學生們切身體會。
馬登中學在校內設立「一帶一路」通識資料館,在一間50多平方米的教室內設置了12個展櫃,學生們捐出的巴基斯坦長裙、印尼皮影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服飾和器物都是特色館藏。
館內還裝設了電子顯示屏幕,定期播放民族語言、國家介紹和飲食傳統等專題展示片,讓學生們體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
有了資料館,課堂教育也得跟上。除了開設烏爾都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課程,袁國明和學校教師還編寫相關教材。
馬登中學向初三年級學生開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通識課。這門通識課為期十周,內容翔實,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地理等多方面,以辯論、問答以及課後測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一帶一路」相關的知識。
除了校內學習,袁國明還將「一帶一路」教育延伸至校外。在第三階段,學校教師帶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去內地學校參觀,每位學生在就讀期間,至少可以去內地參觀一次。
袁國明積極和內地高校洽談,不僅和深圳、廣州等地多所中學結成姐妹學校,還鼓勵學生報考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內地高校。
他說,香港市場小,這些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空間不大,但內地市場廣闊,且和多個國家有密切的商貿、經濟往來,學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
「這個男生來自菲律賓,他考入北外,目前就讀工商管理;這是在中山大學讀臨床醫學的尼泊爾學生;還有這個獅子山學生,她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讀國際商貿……」袁國明指著辦公室牆上掛著的一幅升學海報,自豪地告訴記者。
袁國明說,馬登中學和內地多所高校開展「一帶一路」人才合作培養項目,「我們的學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走進內地,他們會有更好的發展,也能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