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應有之意

2021-01-11 中國訪談

編者按:2018年5月4日-5日,作為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系列重要活動,「變與不變——120年來全球大學與世界文明」的「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成功舉行。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1所大學校長和學者齊聚北京大學,深入剖析現代大學精神內涵,探討未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方向。以北京大學校慶及研討會為契機,中國網《中國訪談》對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進行了專訪。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各位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對高等教育優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那麼中國高校如何辦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對此我們採訪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


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專訪。(攝影/鄭亮)


        中國網:張校長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您其實有很多身份的轉變,校長、記者、生物學家,您個人更喜歡自己的哪個身份呢?

        張信剛:謝謝!我先是教授生物學工程好幾十年,後來做了工學院的院長,後來做了校長。因為我的工作是工科的,做校長的時候,我個人覺得一個大學不能夠只有理工,所以我就開始對人文學科進行推廣。當然一邊教一邊學,我素來對這個是有興趣的,所以這不叫做轉變,是一個演化。我沒有變,我還是工程師,但是逐漸拓廣了一點,(發生了)演變。我也很願意有這麼一個機會,這是難得的機會。

        中國網:5月2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的時候說到,「國家一流,學術才能一流」。那您個人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張信剛:這句話是剛說的,這是第一次從你這裡聽說,但是據我理解,這當然是事實。比如說我能夠想到的,剛剛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英國人因為強大了,佔有印度,於是英國學者有機會到印度去考察不同的語言,才發現了現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印歐語系。如果不是英國強大的話,英國學者再聰明,再能幹,再努力,關在英倫三島,他是沒辦法發現整個印歐語系的。現在印歐語系從孟加拉灣一直到愛爾蘭,好幾十個國家講的話基本是一個語系的,也就是在六七千年前是一樣的。那都是因為英國強大,英國的學術才容易強大。

        可是我覺得作為一個學術界的人,或者從事教育的人,或者(開展)學術工作的人,應該也反過來想,因為學術進步了,國家因為學術的進步,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都有發展,國家才會一流。所以不能說自己等著,國家強了我才把學術做好,應該反過來說,我們把學術做好了,該做的做好了,社會的經濟、文化、科技就會發達,國家就會強大。

        中國網:您之前也評價過一些世界機構,比如說《泰晤士時報》增刊對世界大學的排名。您說雖然他們有嚴肅的態度,但其實這樣的排名也存在天然的歧視。您認為評判一所大學的好壞又是什麼樣的標準?

        張信剛:我過去曾經說過,因為他們找的評判員多半是英語世界來的,也不是說有意地偏心,但是他比較熟悉的是英語世界的學校。因此說英語的學校稍微佔點便宜,包括在香港的幾所院校,就是我自己做大學校長的學校都受到了影響。至於說怎麼樣才好呢?短期的一年一年地評,這個很難,恐怕是要由學術交流的人,由不同的教授們自己去評。這比他用一個硬的指標,比方說你有多少預算,你有多少研究生,研究生跟老師的比例是多少,這些硬的指標固然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長期一點講,我很堅信一個事情,就是畢業生的成就。你這個學校不管是學士的、碩士的、博士的畢業生,加起來經過五六十年的階段,能夠對自己的社會,為整個人類的社會做出來新的貢獻,知識方面、事業方面等等。這個方面多的、佔比例高的,比方說畢業了三千人,其中一千人都能夠有傑出的成就,那這個學校就是一流。

        中國網:在這樣的標準下,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是否還存在差距?如果有的話,差距又是什麼?

        張信剛:現在不用我說,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現在世界最強的大學應該是屬於英語國家的幾個大學,比如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差距是一定有的,至於說有多少差距,這個也很難確定。但是有一點,我們假如相信在科學方面偏見比較少一點,科學方面比較客觀一點,那以你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物醫學獎來算的話,那中國人所得到的獎項比這些國家,或者比我們的鄰國日本,甚至比我們的鄰國印度都要少,也就是說總體的貢獻還不夠,需要我們加把勁的。


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攝影/鄭亮)


        中國網: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各大高校都帶來了什麼樣的新契機呢?

        張信剛:那要看學校在哪裡。如果是在所謂的「一帶一路」區域,我相信由於不同的國家都願意合作,合作的意願就會增高。大學本來就應該互相聯合的。且不講現在的「一帶一路」,古時候的絲綢之路,名為絲綢之路,是販賣絲綢進行貿易的,事實上從絲綢之路上過來的思想、文化更重要。比如說中國的佛教是從絲綢之路傳過來的,今天的蒙古文和滿文也是從絲綢之路傳過來的,中國的很多過去的技術,鑿井的技術、冶鐵的技術又傳到西邊去了,何況我們這裡還有別的東西。因此文化的交流,是絲綢之路或者是伴隨著貿易必然發生的事情。所以說人心相通,文化交流應該是「一帶一路」應有之意,並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中國高校和「一帶一路」區域大學會有怎樣更近一步的合作?

        張信剛:自從有了「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不同的國家也經常開會,「一帶一路」的論壇也在中國舉行,也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舉行。上網查的話,「一帶一路」這四個字一定是最受歡迎的字。因此我相信不只是我們中國的大學,包括其他國家的大學,比方說哈薩克斯坦、緬甸這些和中國比較接近的鄰國,他們也會有意願,把他們相交的網絡擴展出來。因此大家的合作會更容易,大家在互換信息、互換人才方面更為容易。

        中國網:您覺得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哪些方面的培養呢?

        張信剛:從對中國來講,當務之急是要培養更多的了解「一帶一路」各個地區和國家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的人。說實話,我們中國過去的教科書也好,學校科系的設置也好,對於歐洲的小國家都有系,但是對亞洲和非洲的大國家都沒有系,語言也不會,所以首先是對語言、歷史和文化的認識。這個對中國院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了,比如說非洲東部那幾個國家的語言,比如斯瓦西裡語,中國真正懂斯瓦西裡語的人很少的。

        中國網:您認為當代的從教者更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德?

        張信剛:為人師表這個事情是很大的。過去講孔子是為人師表,當然大家都知道常常引述的,韓愈《師說》裡有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我的理解應該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世界觀,授業就是幫助學生取得一定的謀生技能,解惑就是幫助學生解答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間所發生的問題。這三個,傳道、授業、解惑都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老師的品德必然就高於學生。韓愈也說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是《師說》裡面另外一句話,因此我不覺得為人師表必然是老師超過學生。假如說老師的品德一定高過學生的話,那不就是代表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是在往下降嗎,一代不如一代嗎?所以我不是這樣認為,但是基本上一個老師應該有他的責任心,有他的專業知識,還有他對學生的愛護,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有年齡的差別,老師的社會經驗和人生經歷都比較多,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是同時的。

        中國網:非常感謝張校長今天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記者:唐靖初;攝像/後期:董超;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相關焦點

  • 張信剛:「一帶一路」是地理概念,也是時間的藝術
    張信剛,男,1940年7月生,遼寧瀋陽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原前校長。
  • 港城大前校長張信剛: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國家抗疫成效勝歐美?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張校長您好。我知道您從香港城市大學榮休之後,一直對古今絲綢之路在不斷的進行探索和研究,首先要祝賀您的新書《文明的地圖》的問世。您覺得2020年這場新冠病疫情到底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衝擊呢?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捐贈助學(1)
    由蒙古國科技大學、IFMA國際財務管理協會中國總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暨捐贈助學(蒙古行)活動儀式日前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蒙古國科技大學隆重舉行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Uyanga烏瑛嘎,蒙古國科技大學管理與檢驗職員Sh.Dorjsuren西.道爾吉蘇榮,蒙古國蒙中文化經濟促進會會長趙勒成等出席「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暨捐贈助學活動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 張信剛:超級大國是如何構建自身智力體系的丨(上)
    被採訪者: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採訪者:李大白(灌茶家)一個現代大國要想為自體長遠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必須著眼於建立較為完善的智力體系。這個體系不只是國民教育,還包括各個層次、多個渠道的智力生態的構建。
  • 「一位知識遊牧者找到了綠洲」——張信剛教授為外院青年教師帶來講座
    張信剛教授是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1962),美國史丹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1964),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1969)。同時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於2000年獲法國政府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02年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金紫荊星章」;2009年獲頒「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勳章」。
  • 香港馬登中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培養「一帶一路」人才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劉斐)16日,香港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師生一行近30人探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這是兩校合作培養「一帶一路」人才行動的一部分,也起到了為馬登中學非華語學生拓寬畢業出路、推動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 特寫:一名將「一帶一路」引入課堂的香港中學校長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記者 朱宇軒)清晨6時45分,袁國明準時踏入安靜的香港馬登中學校園。  戴一副眼鏡,手拿著一沓公文紙,是袁國明慣常的形象。在投身語文學科教育30年後,袁國明2010年來到馬登中學,擔任副校長一職,並於2013年成為校長。  一校之長,責任重大。
  • 榮休校長吳清輝教授在晚宴上的致辭
    剛才,張信剛校長剛到,他從北京趕過來,也是非常感謝!回望過去,我這輩子主要是做了兩件事,也是我的兩個心願:一是為中國內地和香港高等教育做點事情;二是盡我的綿薄之力,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這麼多年來,我幾乎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這兩件事情上,我不敢說我做得好不好,但我盡力了。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在復旦大學成立
    據了解,分會是由國內致力於「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院校等教育單位自願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社會組織,隸屬於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分會首批理事單位34家,復旦大學為理事長單位,分會秘書處設在復旦大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原校長朱崇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趙靈山,以及分會第一屆理事會首任理事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共同為分會的成立揭牌。會議還成立了分會功能型黨支部,審議了分會工作辦法和工作計劃等,為將來「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 講堂直擊丨張信剛:都自覺選擇做有價值的創介活動,中國就是智力構建完善的大國了
    文/文匯講堂童毅影提起張信剛,他有許多頭銜: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全球各高校特聘教授……他還獲得過許多榮譽
  • 百名香港學生開展「一帶一路」研習活動
    百名香港學生開展「一帶一路」研習活動發稿時間:2017-09-08 00:00:00 來源: 陝西日報 中國青年網  本報訊(記者 萬君)「在這次難得的學習交流中,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祖國的發展和變化。」
  • 助力「一帶一路」 馬來西亞城市大學與湖醫合作辦學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3日訊(記者 黃巍 通訊員 羅德發) 4月19日,馬來西亞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徐亞芝一行來到湖南醫藥學院考察交流,雙方籤署合作辦學協議。根據協議,馬來西亞城市大學向湖南醫藥學院每學年提供交流生名額10名,不限專業和年級,交流學習期間不收取學費。
  • 「一帶一路意中高校合作論壇」成功在米蘭舉辦
    中國僑網5月29日電 由義大利龍甲教育倡導並牽頭,義大利浙江大學校友會與米蘭浙裡文化交流中心聯合承辦的一帶一路《意中高校合作論壇》,在2017首屆《義大利中國文化藝術節》期間成功舉辦,成為《義大利中國文化藝術節》的亮點之一。
  • 「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晉港兩地鼓樂研學交流活動掠影
    原標題:「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晉港兩地鼓樂研學交流活動掠影   「我們是同根同祖,非遺文化一脈相傳,我們一定要把它連接起來,發揚光大。」
  • 「一帶一路·北海遇見北海」文化交流活動在英國舉行
    國際在線報導啊(記者 梁弢):當地時間9月6日,「一帶一路北海遇見北海」外宣文化交流活動在英國劍橋拉開帷幕。活動以展現中國廣西北海風光的旅遊圖片展、彰顯北海開放活力的城市宣傳片、蘊含北海獨特海洋文化特色的文藝演出,為英國民眾獻上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 鳳凰網專訪張信剛(上):文明發展要開放兼容
    日前,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教授在北京大學作了題為《絲路塑造世界——1500年以前歐亞大陸的文明交往》講座。
  • 張信剛:讓這一代年輕人免於功利主義是不現實的
    張信剛先生,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至2007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成立「一帶一路」研究院 進一步促進中英交流與合作
    馬克.史密斯與楊曉坤為研究院揭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記者 康炘冬):6月7日,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這是蘭卡斯特大學繼孔子學院和中國研究中心後成立的另一個有關中國的研究機構。
  • 預告 張信剛教授講座:漫漫長路聚焦中國
    ,從人口構成、語言、文學傳統、信仰體系、民族構成、社會習俗及科技成就等領域,多方面地講述並分析中國形象。 張教授先後任教於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1969-1976),加拿大麥吉爾大學(1976-1984)及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1984-1990)。1990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1994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1996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2007年退休。
  • 「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探討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與合作
    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記者張文靜)27日,「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多個成員單位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模式探索」等主題進行探討,為不同高校吸引和借鑑先進經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