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剛:超級大國是如何構建自身智力體系的丨(上)

2021-02-19 一枚石頭

本文轉自微信號「灌茶家」。

被採訪者: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

採訪者:李大白(灌茶家)

一個現代大國要想為自體長遠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必須著眼於建立較為完善的智力體系。這個體系不只是國民教育,還包括各個層次、多個渠道的智力生態的構建。

 

作為一個現代大國,應如何完成自身的智力構建?就此問題,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教授接受了筆者的訪問。

李大白:在歷史上,東西大國智力構建的主要任務由誰承擔?現代大國的智力構建與歷史有何不同?其分水嶺和標誌是什麼?

 

張信剛:東西方基本都還是靠基礎教育來承擔這項任務的。美國的強大,就是從19世紀下半葉起,各州紛紛普及小學和中學教育,後來法律規定每個國民都要接受十年義務教育,父母必須保證心智正常的孩子在16歲之前接受教育。日本的強盛也是從明治維新辦起整個國民教育開啟的。全面培養人才不能僅僅靠高層的命令,或是開辦一些這樣那樣的 「人才培養班」。一個國家的智力構建,不是僅僅針對某一兩個特殊領域的,必須要在基礎教育上全面地紮實地下功夫。

 

李大白:從二戰到冷戰,各國的智力構建大多是處於政治和軍事目的,以冷戰中美蘇為例,雙方都有加強智力發展的訴求,它們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措施?這兩個國家的做法是否具有代表性?

 

張信剛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的智力構建自然是頗具代表性的。美國的基礎教育上面已經提到,蘇聯自從1925年起,也大力推動全民接受中學教育。二次戰後,美蘇競爭很激烈。蘇聯的人造衛星首先在1957年上了天,引起了美國的危機感。於是美國立刻就開始大力培養本國的和吸納外國的科技智力資源,設法從全球吸納人才。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加加林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

這個決策對當時親美而又不開放的臺灣的大學生特別有吸引力,先後有二十多萬人到美國留學,然後獲得永居權。其實1945年,二次大戰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當時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就給杜魯門總統提建議,指出戰後一定要把一部分省下來的軍費用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上,因為即便是當時最為神奇而先進的原子彈也是先通過基礎研究才造出來的。於是杜魯門就提請美國國會建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因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大量的研究資金撒出去後,許多教授手上都有研究經費,誰都願意去找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因此培養了大批美國科學家,也吸納了大量的外國人才。從那以後,美國不止是應用科技遙遙領先全世界,它的基礎科學的隊伍遠比其他國家強大而傑出,這一點可以從近五十年來美國人得到諾貝爾物理,化學和醫學獎的人數清楚地顯示出來。

 

蘇聯的情況,我想可以分為「史達林時代」和「後史達林時代」來討論。這兩個時代的智力構建方法應該是不一樣的。史達林時代主要以政治教條為主,甚至連最好的科學家都被放逐了。在生物學上史達林為了要塑造「蘇維埃人」,刻意支持生物學家李申科的環境決定論,忽視美國學者摩根開啟的遺傳基因研究。後來赫魯雪夫改變了史達林時代的做法,有些人即便是「戴罪之身」,或者不完全被當局信任,也可以讓他們為國家做學術研究。比如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他是在蘇聯科學院工作的「氫彈之父」。其實與我們想像的不同,蘇聯科學院的選舉大部分是憑真學問決定,較少人事關係和政治幹擾;因此蘇聯科學院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院士是政治上受猜忌,社會上還受一定歧視的猶太裔。雖然在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還是政治掛帥,但蘇聯科學院院士的選舉應該是按照學術標準進行的,美國在這一點上更是如此;1950-70的年代便曾有大批傑出的原子科學家反對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

 

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

在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對人才有著強烈需求。蘇聯經常把東德、波蘭等國家的人才請到俄羅斯留學、任職。蘇聯的智力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防需要推動的,而美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是由廣義的國家安全(包括軍備和地緣政治)推動工程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但是同時也注重基礎研究,這是兩者在高端智力構建方面的異同。

 

但是對於一個大國來說,要想有一套完整的智力構建體系,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小學、中學辦好。小學、中學教育如果就不夠好,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沒有啟發,或是基礎知識不夠,那就很難造就出大批一流的人才。這樣子培養出來的人往往無法深入和真正創新,只稍微做出點成績就急於去當官管別人,或是在媒體上出名。

 

李大白:美國的福特基金會等企業基金會對於智力支持的貢獻很大。商人為何會出錢支持研究?這些基金會在美國、在全球的智力構建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張信剛:美國是最典型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資本說了算,大商人集團就是制訂國策的人。美國有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它們的利益遍布全球,所以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一定會受到這些大公司的左右。1950年前後,美國一國的GDP佔全世界總GDP的一半以上。這個階段的美國資本集團最有影響力的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和卡內基基金會等。洛克菲勒是石油大王,福特是汽車大王,卡內基是鋼鐵大王。較早前,美國的芝加哥大學、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以至北京的協和醫院都是由洛克菲勒家族出資建立的。二次大戰後,洛克菲勒家族極力推動建立聯合國,特意把他們在紐約曼哈頓東部的一塊地捐出來作為聯合國總部。可以說,二次戰後的世界秩序就是在洛克菲勒等家族的推動下建立起來的。洛克菲勒家族雖然看上去是在做慈善,可是他們也並沒有吃虧,聯合國總部附近的地皮不知增值了多少倍。所以美國確實是一個大生意人決定政策的國家。現在,無論川普總統如何有錢,個性如何古怪,也難免要像以前的總統那樣,受到大商人集團的影響。這幾個基金會培養出的很多人後來都當了國務院、商務部、能源部和五角大廈的高級官員;很多退任的高官也會到這些基金會去擔任理事或是高級研究員。

 

北京的協和醫院也是由洛克菲勒家族出資建立的。

美國的這些基金會,不僅致力於美國的智力構建,它甚至能輻射到整個世界的智力構建,因為美國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國家。它認為自己是「自由世界」的當然領袖,具有維持「世界和平」的責任。

美國精英階層還共有一個相當普遍的概念——美國特殊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就是說,美國從宗教上、文化上、國力上、政治信念上、國家認同上來講,都是一個不同於歷史上任何國家的特殊國家——一批歐洲人到了美國,找到這麼富裕而安全的一片土地,先是要田地有田地,要礦產有礦產,後來又要人才有人才(由於他們並不局限於找白種歐洲人),所有國民(包括非洲奴隸的後代)都首先自認是美國人,願意為美國做貢獻。20世紀以來的重要新發明新創造,基本都是美國人做出來的,因此一般美國人覺得,全世界的事都是美國的事,美國有宣揚美國價值觀的使命。但是美國的地理位置使它雖然安全卻相對孤立,通曉美洲以外情況的人並不多。比如說,此前雖然也有美國商人和傳教士來中國常住,出過一些像拉鐵摩爾、司徒雷登那樣的中國通,但畢竟是極少數。二次大戰之前,美國國內新聞出版物對中國、印度、中東、非洲等地的報導非常之少;二次大戰後,他們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究竟會有多少語言學家和歷史學者能自發地到中國,印度、非洲呆上二十年?這個時候政府和基金會的導向就發揮作用了:他們勸說,引領和出資協助美國教育體系加強對美國以外的世界的認識和研究,這不僅是在為它自己了解外部世界而進行的智力構建,也能把這些研究成果提供給被研究的對象,促進這些地區的智力開發,並且引導這些國家的知識界從新的視角去看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象。所以美國確實是對全球的總體知識做了貢獻,同時也推動了美國的價值觀。在福特基金會等的大力推動下,1965年之後,美國的一流大學紛紛設置了「東歐研究」、「東亞研究」、「中東研究」之類的被稱為「區域研究」的專業與科系。

 

 基金會還支持來自全球的學生,看上去是惠及全球的,但是它給美國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這些基金會還支持來自全球的學生,看上去是惠及全球的,但是它給美國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美國的國策就是要在全球做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比較容易看到的是:美聯儲把利息一加,全世界的商業都陷入困境;美聯儲多印鈔票,全世界都受到量化寬鬆的影響,每個國家手上的美元都等於貶了值。這就像古時候的大帝國掌握鑄幣權一樣;誰抓住鑄幣權,誰就能控國際貿易。美國就是抓住了今天全世界的鑄幣權。一如古時候,要有鑄幣權就必須要有軍隊,有能力掌握像石油這樣的基本生產資料。為了要維持它作為領跑國家的長遠發展,美國還需要培養認同美國價值觀,嚮往美國社會,願意在美國工作的人才;這不限於在美國出生的人,而是包括全世界的人才;這是不容易一眼就看出來的美國的「軟實力」。(未完待續)

生於瀋陽,長於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美國史丹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先後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及美國南加州大學;1990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1994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1996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及大學講座教授,2007年退休;近年來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土耳其海峽大學等名校講授人文通識課程, 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榮譽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獲法國政府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金紫荊星章」,「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勳章」;著有英文科學論文一百餘篇,研究專著兩部,中文著作十一本,包括《大學之修養》及《大中東行紀》。

本文編輯:棒茬粥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相關焦點

  • 講堂直擊丨張信剛:都自覺選擇做有價值的創介活動,中國就是智力構建完善的大國了
    6月9日,受「新華·知本讀書會」之邀,張信剛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廣博的知識,紳士的風度開講「現代大國與智力構建」,徵服了一眾聽客,囊入了一批粉絲。張信剛為在場聽友深入闡釋思想文化如何成就大國影響力如日本、美國、蘇聯,智力構建是近代強國成就其「大」的關鍵既然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是現代大國的標誌,那麼要成就大國必然要推進思想文化的發展
  • 鳳凰網專訪張信剛(上):文明發展要開放兼容
    張信剛教授著寫的《絲路文明十五講》前不久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學講授的通識課程為基礎,以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為主線,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間歐亞大陸上人類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圍繞通識教育、絲路歷史研究以及文明交流,張信剛教授接受了鳳凰網專訪,專訪內容將分兩期發布,以饗讀者,此為上篇《鳳凰網專訪張信剛(上):文明發展要開放兼容》。
  • 張信剛:讓這一代年輕人免於功利主義是不現實的
    本文是張信剛先生2015年10月接受騰訊文化的專訪。讓這一代年輕人免於功利主義是不現實的騰訊文化:在一個充滿功利主義的社會,通識教育得不到短期回報,很多大學生專業課都不願上了,甚至大一、大二就出去實習,通識教育之「用」體現在哪兒?
  •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導語:上次有個小夥伴,讓我寫一下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說實在的這個點還挺大的,但確實又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今天這篇就還是來寫寫,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越是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就越是要去構建自身的認知體系,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在當下社會,仿佛是信息推著走的時代,每天的信息多到爆炸,而大家攝入的知識點又都非常碎片化,其次,現在的KOl等具有影響力者都普遍年輕化。
  • 港城大前校長張信剛: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國家抗疫成效勝歐美?
    張信剛:這是很急迫,也挺大的一個問題,因為你提到整個人類。事實上從1918年的大瘟疫,就是現在所謂流行性感冒大發作之後,可能是人類不用武器打的最重要的一場「戰爭」。這是自然界跟人類之間的問題。那麼當然這一年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難挨的,是心中很鬱悶的一年。現在就去討論人類到底如何去面對它,可能為時太短。
  • 世界第四經濟大國,歐洲的德國,會不會崛起為超級大國?
    最近兩天,有國家稱中國和德國即將成為超級大國。認真的說,這屬於標準的捧殺,頗有迫使被動吸引火力的意思。因為,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美國。那麼,中國和德國有沒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呢?中國的崛起和潛力,我們以後慢慢聊。今天,我們聊聊德國。認真的說,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日本和印度的可能性,都比德國高。今天,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德國的優勢和劣勢。
  • 悟道|理論體系的構建
    在這些經典中,先聖既教授了如何悟道的法門,同時也系統地描述了他們自身的領悟,用以描述這個現實的運轉過程。因為先聖已經流傳了精妙深奧的經典,現代人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透過經典來感悟這個世界的真相。對個人而言,接下來再來感悟經典的過程,也就是要能夠系統地去理解他們,並且要能夠運用指導人生的過程。
  • 預告 張信剛教授講座:漫漫長路聚焦中國
    > 講座題目:漫漫長路聚焦中國講座時間:2016年4月20日(周三),19:00 - 21:00講座地點: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地下一層B101講座語言:英語 講座摘要張信剛教授將以人類歷史的宏觀角度,結合自身四十餘年在中國及世界其它各地的遊覽經歷
  • 德國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要成為超級大國,就必須具備超過其他強國的綜合實力,而這種綜合實力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人口、國土面積等諸多要素。而今天的德國除了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尚可外,其人口、國土面積、軍事實力都不具備支撐德國成為超級大國。人口方面,2018年德國約有人口8293萬人,人口增長率為0.33%。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如何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新華社記者就有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記者:為什麼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一位知識遊牧者找到了綠洲」——張信剛教授為外院青年教師帶來講座
    張信剛教授是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1962),美國史丹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1964),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1969)。同時還是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於2000年獲法國政府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2002年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金紫荊星章」;2009年獲頒「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勳章」。
  • 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中國離超級大國還有多少路要走?
    從超級大國這個名詞出現以來全世界共出現過4個超級大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4個超級大國的崛起之路。現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一一個超級大國,曾出現的三個超級大國均在歐洲。世界上第一個被冠以超級大國稱號的就是西班牙帝國,第二個出現的超級大國就是英國,另外一個就是同美國一樣在二戰之後同時成為超級大國的前蘇聯。
  • 如何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應該包含研發教學課程體系、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師資力量隊伍建設、校園文化薰陶宣傳等方面規劃與設計。第一,研發教學課程體系。學校需要在充分尊重和認識勞動價值觀基礎上,研發出以勞動習慣與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內容構建教育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等,促進學生全面式發展。第二,健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學校在制動考核評價體系過程中,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聚焦學生參與勞動的全過程,明確具體的考核機制。
  • 張信剛:「一帶一路」是地理概念,也是時間的藝術
    南都周刊:多數人認為「一帶一路」是個新名詞,而你認為中國歷史上已經有過「一帶一路」,甚至有過三次「一帶一路」的成功時期。張信剛:我確實是將「一帶一路」和中國歷史結合起來看。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三次在對外關係和在整個國際形勢上(當時「國際」的意義當然和今天不一樣)的成功時期,恰巧,每次中間隔七百年。
  • 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應有之意
    以北京大學校慶及研討會為契機,中國網《中國訪談》對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進行了專訪。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各位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專訪。
  • 如何有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下面認真看:01什麼叫知識體系?其實在了解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前,你需要明白到底什麼叫知識體系?為此我特意上網重新學習了一下,什麼叫知識?什麼叫體系?02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在哪裡?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在哪裡?即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
  • 如何科學地評估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當前大部分人對智力的了解有失偏頗,談起智力我們想到的更多是認知、記憶、邏輯、運算、學習等能力,但這些智力維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標準,是為便於大眾理解而創造的心理學概念,現有的一些智力測驗本質上都是從心理學角度去評估一個人在不同維度的智力水平體現,但這種外部的智力表現往往還受到其它心理學因素的影響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如何通過分類管理把高等學校發展的內驅力引向重特色和內涵發展上來,迫切需要構建具有資源配置指向功能的高校分類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分類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淡化、消除類型歧視,構建明確具體、細化且可操作的分類體系,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引導高校未來發展的方向。大學對分類標準的期待,就是對自己「身份」和價值的期待,也是對獲取經濟資源的期待。
  • 學校特色課程體系:怎樣構建與發展?
    啟發:學校的特色,就是體現在課程上。而不是教師,學生。我們和西方教育的最大差距,就是在課程上。其實,也就是斯賓塞所說,「什麼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這個問題,作為一所學校的校長,必須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否則,這個校長就是不負責任的校長。如何零起點辦校?220畝,要有至少一名特級教師。
  • 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構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
    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斷了同學們返校的步伐,如何利用空中課堂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了老師們思考的重要方面,學校積極探索居家學習模式不斷調整空中課堂的教學方法,豐富了課程內容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構建五育並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