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海長江的第270期分享
作者:海長江
來源:海長江說時間管理
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我在前兩天答應了我們的時間管理創客的一個要求:幫助她解答關於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問題。
下面認真看:
01
什麼叫知識體系?
其實在了解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前,你需要明白到底什麼叫知識體系?為此我特意上網重新學習了一下,什麼叫知識?什麼叫體系?
「知識」的定義是:人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這裡要劃重點的詞是「實踐中」。
「體系」的定義是:一定範圍內,不同的事物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完整系統。
這裡要劃重點的詞是「不同系統組成」。
所以根據我經常教給大家的「組詞法」進行一個粗略的定義,「知識體系」的定義是:在一定範圍內,不同的知識或同類的知識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完整系統。
我經常講一句話,也是中國的一句古語「君子和而不同」。
構建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其實就是講各種渠道的知識組合起來,這些只是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點,即「不同」;
就所有的知識都能融洽的組合在一起,就像1萬片「不同」的樹葉,構成了一棵大樹,即「和」。
而你就是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君子」,這就是在這個概念下的「君子和而不同」。
不知道我解釋清楚沒有,想像一棵樹和一堆樹葉的關係,並不斷的想像這個過程,我想你就記住了。
02
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在哪裡?
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在哪裡?即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我個人認為構建知識體系有這樣2個作用:
第一、降低遺忘的機率,提高記憶性。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班級裡一定會有一種每堂課十分努力做筆記,但成績就是上不去的學生,也有一種看似十分不著調,但成績一直不錯的學生。
構建個人知識體系,顯然是屬於個人成長的「戰略層面」。
前者的努力程度值得肯定,值得尊重,但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值得宣傳,因為這位學生上十分注重戰術,比如怎麼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記到更多更有用的筆記,如何利用更多時間進行知識點的記憶等。
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死記硬背」的局面。
後者的努力程度我們不做評判,因為也許他在私下很努力,我們根本看不到,但他的成績之所以很好,一定是做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說他可以對知識點進行分類,儘可能在有限時間飛速運轉大腦,理解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能聯繫在一起的,他就可以把它構成系統,如果實在不能的,那就暫時死記硬背。
所以兩個人有完全不同的思維迴路。
我在學生時代是全校的歷史第一名,在考試的時候我一定是考場中答題最快的那一個,並且從來沒有低於過95分,就連老師都問過我是怎麼做到的。
我觀察過,很多同學記憶歷史知識點,只是單純的記憶某一單項知識點,比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我的方法是,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做一個魚骨圖(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叫魚骨圖),把書本中在這一年出現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出來。
很多人在答題時都是在大腦中不斷的「翻江倒海」,但我在答題時會呈現出一個之前複習時做好的「魚骨圖」,這樣一來答題效率就完全不同了。
其實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魚骨圖,什麼叫知識體系,我只知道靠死記硬背是走不遠的,所以勤於思考下出現了這樣的局面。
有個曲線叫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你們可以上網看看,篇幅太長,就不具體解釋了,但經過驗證他得出:
學習中有一種叫做「過度學習」,即在學習過程中,對一種材料達到一次完全正確的背誦後仍然繼續學習。適當的過度學習可以使學習的材料保持得更好。
當你記住一樣東西後,在5分鐘後重複一次,20分鐘後重複一次,1小時後,9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分別進行重複,就會做到「吃透」和「記透」這個知識。
所以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第二、讓一切知識富有條理
什麼叫有條理?就是能夠做到各種思維融合在一起後的「自洽」。
當我們做好知識體系後,能夠做到的一點就是,當你想起某個知識點時,能順便想起來與之關聯的你原本掌握的知識點。
比如你在看我寫作的新書時,翻看我的個人經歷,不斷的思考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思考他人的經歷,突然想起來某個人也和海哥一樣有同樣的經歷。
沒有構建知識體系的人,只是注重單一層面,但是構建了知識體系的人,往往能舉一反三,就像我剛才的例子,有些人看完我的書,看了就真的只是看了而已,而有些人看完我的書以後,能夠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找出很多人的人生經歷,進行比對,從而得出一系列有用的經驗教訓,最後再把這些經驗教訓以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加入這個知識體系中,從而構建了「2.0版本」的知識體系。
我再舉一個例子,我經常在抖音直播,在講解某個知識點的時候,總是會就一個知識點引出很多故事和案例。
比如講解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時,第一我會先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解兩者的差距是什麼;第二我會根據那些寓言童話來講解兩者的差距;第三我會從這個社會上經典的常見的現象出發來講解兩者的差距。
你看,這就是知識體系的魅力,當你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故事應該放到知識體系的哪個分支上。
比如,一棵樹就代表知識體系,樹枝代表知識框架,而樹葉代表具體的知識點。那麼在你看到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故事時,應該從這棵樹中找到上面寫著「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樹枝,從而把這個故事轉化成樹葉,掛在這個樹枝的下面。
人的知識體系一定是不斷經過迭代更新的,經歷過1.0版本,2.0版本......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連1.0版本都沒有,所以你成為了「二八定律」中的「八」。
03
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把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輸入,內化,輸出。
這個過程就像你喝水一樣,在你口渴的時候,你需要「輸入」水,然後身體會進行吸收,也就是「內化」,最後會以汗液和尿液的方式進行「輸出」。
在這裡我要解答一下關於「懂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事實上,你所獲取的知識大體上無非兩種類型,即碎片知識和系統知識。因為我是時間管理專家的緣故,多年研究時間管理,我把時間分成了兩種類型:碎片時間和整塊時間。
那麼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碎片知識的獲取都是在碎片時間內完成的,對於系統知識的獲取都是在整塊時間內完成的。
而你們懂的很多道理,無非是眾多的碎片知識。比如今天刷短視頻聽到一句話,明天刷朋友圈時看到一句話,最後全都收藏在手機備忘錄裡,從來也沒系統整理過。
正因為你懂了很多「碎片知識」,所以你才「過不好這一生」。
下面講知識體系的構建:
第一、輸入
01主題式學習
比如2020年5月專門學習理財方面的知識,6月專門學習個人成長方面的知識,7月學習演講方面的知識。
02對過去所學知識分類
你的朋友圈收藏夾中,百度網盤中一定收藏了各種各樣的文章、音頻和視頻,所以要根據知識的類型進行分類管理。
這個過程就像你在整理家務,面前放了三個儲物櫃,把所有的衣服全部從柜子裡拿出來,然後按照夏天穿的衣服、冬天穿的衣服、春天穿的衣服、秋天穿的衣服的類型,將不同季節所要穿的衣服放入不同的儲物櫃中。
03人中學、事中學、書中學
這是我的原創,其中「人中學」是我非常推薦的。
第二、內化
01整理思維導圖
在你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做讀書筆記,但是你要注意,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能把這本書中所有你認為有用的知識點都記下來,這和我上面所說的「死記硬背」沒區別,而是把關鍵詞整理出來。
比如你在我的自傳《強勢:自律到極致,就是享受孤獨》中看到一個關鍵詞「365天早起練聲計劃」,在這個大關鍵詞下面出現「早起」、「5點練聲」、「出租屋」等小關鍵詞。
這就是做一張思維導圖的核心,製作思維導圖的軟體電腦端推薦「Xmind」,手機端推薦「思維導圖」。
02不懂就要問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你在通過看書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一本書暫且稱為100%的內容,通常在你學習完這本書後,是無法真正吸收消化100%內容的。
我把這個稱作「內化效率」,即內化的知識量/所學習的知識量。
再一個關於『不懂就要問』,你應該怎麼問?
第一先問自己,也就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第二再問在該領域有結果的人,也就是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多聽聽這些比你維度高的人的看法和見解。
這個順序一定不能亂,一定是先問自己,再問他人,如果自己能找到答案,同時時間和精力都不夠的情況下,可以捨棄第二步,如果自己沒有找到答案,那麼必須找到那個關鍵人物幫助你解答問題。
而這些關鍵人物很多時候是沒有時間給一個與自己不想幹的人解答的,所以你可以選擇付費學習,花錢買別人的時間和知識,這是公平的。
第三、輸出
01構建知識體系的雛形
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其實就像是你在畫畫一樣,首先你要先把樹幹畫出來,上面寫著「海長江的知識體系」,然後按照上面我所將的第一步「輸入」和第二步「內化」逐漸完善樹枝和樹葉。
我舉個例子,我先把樹幹畫出來,然後我今天要學習演講方面知識,需要「輸入」和「內化」,然後我在樹幹上畫的第一個樹枝上應該寫著「演講」,但是你要注意,演講也分為「即興演講」、「公眾演講」、「看稿演講」等,那麼這些都是「演講」這個大樹枝下方的小樹枝,而關於每個演講類型的知識點,就是小樹枝下方的樹葉。
這樣說你能理解嗎?我想應該不難吧,因為你們海哥的講述能力可是首屈一指。(我要吹牛了,自動忽略就好)
02教,是最好的學
每個真正的大師應該時刻懷揣著一顆學徒的心。
比如我們在上學時代,老師給你們布置了一道數學題,讓你們利用一個晚上做出來,那麼如果有一個同學做出來後,其他同學自然會問他「怎麼做的?」。那麼這個做出來的同學就會不斷的給其他同學講這道題,越講越明白,越講記憶越深刻。
你在教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很多之前沒發現的問題,那麼這會讓你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看待這個問題。
還有很多粉絲會說,海哥,我什麼能力都沒有,教什麼呢?
我要告訴你,「以教促學」其實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比如我之前對時間管理一無所知,但是為了鍛鍊自己時間管理能力,就跟粉絲們說「我要在這個月10號分享一次時間管理主題講座」,想跟我一起成長學習的夥伴,請添加下面這個社群。
然後你從1號開始學習,利用10天時間不斷地學習關於時間管理的知識,等到10號開始講解時,你已經掌握了很多該方面的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這就是真正的「以教促學」。
最後,我想對你們說:
我從2015年一直創業到現在,經歷過很多艱難的情況。
在我走上時間管理知識付費這條道路時,很多人等著看我笑話,他們想看看一個毛頭小子能混出什麼樣來,放棄穩定事業,白手起家從零開始,進軍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這簡直是瘋狂的舉動。
但我在左眼失明,白癜風,內分泌失調,腰間盤突出等疾病下,在2019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打造自己的品牌矩陣,在寫作、音頻、短視頻、個人品牌等多個維度多點開花,不是憑運氣,而是嚴格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一種能力,既然是能力,就需要學習和修煉。
因為白天要做很多事情,加上在左眼失明的情況下,想有意識的保護右眼,因此無法做到日更文章,但是今天這篇文章中的內容,我相信對很多人都有價值,所以咬了咬牙,還是寫出來了。
本文為海長江原創作品,任何平臺轉載前請聯繫作者,願尊重原創。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