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樹: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掌握「最大化」的知識體系

2020-12-12 王智遠
本文共計8246字,「知識樹」。

這是智遠的第0121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知識是有結構的,工作的內容也是有體系的學習應當先掌握「主幹的框架」,然後再補充碎片化內容。

我先和你描述一個現實中遇到的場景,我們經常會大量的閱讀自媒體的內容,來自於公眾號,知乎的文章筆記乾貨一篇又一篇,甚至於買過的課程一節又一節,仿佛每次學習完都醍醐灌頂的打開了新的認知。

感覺聽完理論就覺得什麼都會了,但是慢慢的你會發現,咦,這些東西在實際情況中好像不是那麼回事,要麼就是課程所講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再去描述卻講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這就是所謂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麼」,那麼主要原因在哪裡?難道是自己的記憶力下降了?還是理解能力太差了?

其實不一定是上面所述的這樣,而我認為,造成這些知識點或者某些剛學過的東西在第二天,第三天瞬間忘記的核心原因是:「自己的腦中根本沒有體系化支撐」,所以聽完之後就不會消化,不會形成自身的方法論,才會慢慢忘記。

人的大腦就像一顆挺拔的大樹,大樹上掛滿了一生所學的模型,來自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體系的東西,比如財商,營銷,運營等等,而這些模型裡面又有各種各樣碎片化的內容。

認知高度是不同層級的,越高的人反之越掌握底層邏輯和體系化的東西,他們會看的更透。

相對弱的人,那麼大腦這顆大樹上就掛滿了「顆粒化」的內容,而不是模塊化體系,這樣記憶力就會缺失,因為沒有框架。

01.關於「知識樹」。

知識樹是一個人能力的底座,我們每當說某人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夠強,專業知識懂的少,其實隱形反饋的是這個人的知識結構比較差」。

什麼是知識系統:個人認為是由多個知識點組成的方法論,然後方法論又形成體系化的內容,這些不同維度體系化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中,就形成了「一個人大腦的底層思考方式。

你掌握的知識點越多,「結構分類就會越系統」,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就可以搜索和連結的知識點就越多,從而備選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會更高。

1.資訊和知識點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很多的訊息,我一般都會把訊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訊,二類是知識點。

什麼是資訊呢?就是在我個人成長當中,那些無關緊要,看似是乾貨和方法論的東西,卻在關鍵時刻起不到作用,我就都定義為資訊。

因為它只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給我帶來價值,可能不能長期利用,比如較多公眾號的雞湯推文,講正確的大道理一樣。

什麼是知識點呢?知識點是構成所學技能的最小化單元,比如:「我今天學習了如何演講」,這就不是一個知識點,而是一個知識面,別人也不知道你具體學習了哪些模塊。

如果我說,我今天去學習了上臺演講的時候,老師教育我「不要小動作太多,不要隨意晃動」,那麼這顯然就是一個「知識點」。

衡量某個內容是不是知識點,有兩個判定的標準「讓別人完全能夠理解」和「通過練習我能不能完全掌握」,這是最核心的。

知識點是「顆粒化」的,當在一個領域,自己掌握的足夠多的時候,就能起到串聯的作用,那麼知識體系就是建立在「多個知識點之上」,總結出來的方法論,然後將每個方法論進行串聯,就成了「整體體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學習英語,英語的基礎就是「發聲」和「音標」,通過大量的積累,認識完48個音標之後,自己才能有「英語單詞」的學習。

如果不做音標的積累,就無法達到英語單詞的讀寫流利,當掌握了足夠多的英語單詞,我們便會學習「各種句式」的構成,顯然這些構成也是有方法論的,只要掌握足夠多加上刻意的練習,自己就能夠有「一口流利的英語」。

「英語」這一個學科的組成,完全是由知識點,方法論,不同的結構分類形成的「體系」,當掌握了這個整體體系,出去與人會談便流利自如。

2.知識樹和「知識體系」的關係知識體系是知識樹上的一個支幹,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可發展的」,它是呈動態類型,而非靜止的,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或者組織的變化而變化。

體系類的東西在「課程上面」我們多會有看到,比如某個老師開「私域流量課程」,那麼你可以觀察它整個課程的構建,從行業發展,到如何操作,一整套的東西,稱之為「體系」。

知識樹本質上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它表達了為實現某一個組織目標所相關組織知識間的因果關係或者「從屬關係」,而這種層級式知識圖由於具有對稱性,良好圖形,連續性等相關特點,被得到廣泛的使用。

這樣的描述多數人可能理解會」比較複雜「,我描述最簡單的結構,比如「你們公司的組織架構圖」,「你部門的組織架構圖」,「你看到過的思維導圖」,這些都類似於「知識樹」模型。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

比如把自己一生比作一顆大樹,那麼從小學到大學,到步入社會,大樹的發芽,長出葉子,強大枝幹,最後開花結果,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樹結出果實的過程」。

它是有一個主幹,多個枝幹,M個分叉,N個樹葉組成,樹葉就好比是「碎片化的知識,文字」,分叉就像是「每一段語句」,枝幹就好是每一篇文章,主幹就好比自己的一生,或者是一本書籍。

在步入工作後,我們的學習本質應該去建立更多的「知識體系」。

但是多數人還是做「一個樹葉」,學習的是「崗位的技能」「碎片化的東西」,領導布置的基礎任務,這些工作相對來說就比較繁瑣,且無法讓自己的「認知」快速的提升。

如果想在一個崗位或者一個垂直模塊快速的精通,自己不要去直接扎入「碎片化的東西」,最好的方式是「先尋找有無體系化的內容」,讓自己去看成型的方法論,然後在進行額外的補充。

猶如我們讀一本書,我相信你不會直接拿起來就去讀當中的某個節選一樣。

而是熟練的打開首頁,先看大綱,再看副標題所述內容,然後再去「細讀」,或者看完大綱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後,先做標記,優先閱讀一樣。

假設沉澱到某一模塊,自己就脫離了「全局視野」,就無法站在整體面去認知到事物的不同維度,這就是體系化,碎片化,知識樹,三者的不同之處。

02.用「知識樹」結構去思考。

我個人一直推崇和學習的本質不是「精通」,而是基礎掌握,但是除了那些自己需要完全懂(吃飯謀生的技能)以外,比如我一直做市場相關的工作,那麼對於我來說,市場傳播,PR公關,流量增長,運營等,對這些我要有清晰的認知。

為什麼是」精通「,而不是掌握呢?

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變化的非常快,每個行業的本質都在賺取的是「認知差」,如果要對很多事情都「精通」,就要大量的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

我們的大腦是承載不了那麼多知識的,你應該給大腦騰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是讓它「精通式的學習」。

1.有效學習的本質是是什麼?如果我問你,我們有效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多數人肯定會想到的是「成長」,我個人認為,生活中我們多數的學習是為了找到某件問題的解決方案,甚至於提升自己的認知。

很多人為了找到「解決方案」,就會花費大量的精力用在「鑽研」上面,其實這是不對的,我更認為如果尋找解決方案,那麼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匹配的人才」。

有沒有人在這個領域上做過,它是如何解決的,把這些請教過來是比自己AII-in的專研更有效,而且能節省大部分的時間。

我一直強調一個理念叫做,「專人做專事」,自己只需要精通自身領域的就夠了,其他領域的,肯定有學者,專家等不同維度的人在做,如果你想了解,找他們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

其實「有效學習」應該是更深一層次了解「本質」,本質建立在知識樹結出果實的那一環節,而不是讓自己陷入碎片化上面,應該從體系化掌握,到「挖掘背後邏輯」,投入到這個上面。

如果你在電商行業做過市場,在教育行業做過市場,你會發現「其實市場底層模型很相似」,它們行業的打法差異性不大,這就是「底層」的東西。

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思維方式,關注點,這種東西看起來很空,甚至很虛,都是自己不在意的,但是確實是影響結果非常重要的東西。

中國合伙人裡有這樣一句臺詞,「你以為他在和你講籤證,實際上他是在和你講美國文化!現在很多人的學習,都是聚焦在細枝末節的「籤證」上,卻很少有人聚焦在「籤證後面的內容」上。

很多人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喜歡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還有的人是被自己的「計劃表格」或者任務所牽引著完成,比如今天要做多少事情,記住多少知識,甚至我也經常看到有的人12個小時沉浸在圖書館。

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12個小時真正有多少時間是認真在閱讀的,或者有多少個小時大腦在開小差或者是打盹的?

我做事的風格從來都不是拼「時間」,而是拼「聚焦精神」,就是你會花費多少時間聚焦這件事就夠了。

如果我的大腦突然不聚焦,產生的「多進程工作」,那麼我就立刻停止上一個事情,因為我知道這樣進行下去,「哪一個結果都不會太好」。

所以以後有效的學習,不要去拼時間,因為拼時間的時候思維也是比較固化,表層看起來很努力,其實底層很拖拉,在學習方面,自認為「短期聚焦」帶來的效果比「一天的長期投入」更有效。

2.知識樹的思考模式。所有的學習,思考,我個人認為都是可以分為「孤立式」和「結網式」的。

何為孤立式呢?每天打開社交媒體,面臨的各種乾貨,筆記,看一篇收藏一篇,看一篇覺得像個乾貨,就馬上記錄,這種通稱之為「孤立式」。

何為結網式呢?我們所學東西都是有體系的,但是體系分為兩種:別人的體系和自己的體系。

當學習別人體系當中的某個知識模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結合自己當下所需,去定向學習的,然後通過定向的學習,提煉,讓這個模塊的知識成為自己「體系化當中」的一部分,這是「結網式學習」。

結網式學習的好處,不會讓自己陷入「知識陷阱中」,我們每個人大腦學習的本質其實就是讓「舊知識」和「新的知識串聯」。

自己不斷的通過新的知識,然後和舊的知識進行類比,分類,提煉,然後讓它成為自己的體系。

如果自己看到一個知識點,一篇文章,不能讓它和「自己大腦中」已有的內容進行關聯,並和未來的發展相結合,那麼就不能「結網」,不能結網,也就是所謂的「孤立式學習」。

孤立的東西並無壞處,但是容易忘記,就像自己學過很多東西,依然記不住的道理一樣。

結網式則不一樣,學會之後,立馬調動大腦,匹配,總結,然後驗證,快速的迭代,形成知識體系,然後就成為了「知識樹」上面的一顆果實。

人的大腦是用來思考和「復盤的」,不應該把眾多的精力放在「記憶上」,況且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是爆炸和發達的,所需要什麼東西,外界搜尋引擎就已經告訴我們了。

我們如何「有效的進行篩選」,「匹配」「內化」吸收,這本質的一切就是靠「思考」和復盤才能得來。

就像一個學生如果把80%的精力從死記硬背概念中走出來,用來復盤,總結規律,那麼相信,他的提升也是質一樣的飛躍。

知識樹的思考模式就是讓我們懂得:

「學習別人體系化的東西」,「尋找方法論背後相通的本質模型「,「融合成為自己的方法論」,然後打包梳理成為一個「知識體系」,或者成為「一個關鍵學科」,這樣思維才足夠清晰。

其次就是:「如果想要孤立式學習」,那麼最好先找到自己想要「結網的那個體系」,在有框架的情況下去「孤立式補充」,這樣就更容易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

03.動靜結合構建「知識樹」上的方法論。

歸納法和演繹法告訴我們,經驗是用來歸納的,通過歸納的方式,總結出來本質層面的東西,然後再通過演繹尋找出「新的賽道」,這整個的環節叫做「創新」,所以創新也是有方法論的。

創新的基礎是基於「原有的知識」之上,所謂原有的知識,也稱之為「方法論」,如果從個人成長角度,這些方法論有「前輩總結出來的」,也有「自身經歷」提煉的,主要分為動態和靜態。

1.認知到「靜態」和「動態學習」。目前所有的學習,我認為都是「動態和靜態」兩個層次,就像你讀一本書,書裡給我們闡述的「靜態知識」自己不可能完全吸收和悟透,那麼就需要動態結合,刻意練習去找規律,總結模型。

什麼是靜態學習,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去考駕照,在考試前需要學習上路的理論知識,教練也會教你怎麼打方向盤,側方停車需要看哪裡,坡起什麼時候拉手剎,點油門。

你讀一本書,書中教你如何做好品牌,做好品牌的方法論有哪些,書中教你如何做好市場調研,市場調研需要STWO分析模型等。

這一切都是靜態學習,靜態學習本質就是「學習方法論背後的邏輯」,先讓自己懂邏輯是這樣,然後再結合「動態」去刻意練習。

什麼是動態學習,動態學習的本質是要求自己「刻意練習」,比如化妝,打籃球,市場營銷,社群運營管理,用戶管理」。

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行動才能驗證,得出真理,提煉出自身的方法論的東西,稱之為「動態」,大多數的「方法論」都是動靜結合的,先理論後實踐是最容易掌握一門學科的。

從構建知識書角度,很多人為什麼會「越學習越焦慮呢」?它們往往缺少的就是「動態」的刻意練習,在市場你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付費課程,比如社群運營50節精選,產品運營從0-1等。

你聽完這些東西,從本質層大腦理論增加了,但是理論始終是別人的,自己沒有通過「動態的方式」去提煉這些理論當中的可行不可行,所以最後就會造成「眼高手低」,我什麼道理都懂,但卻過不好一生,做不好某件小事。

2.如何做好「靜態」和「動態的學習。個人認為「靜態學習」的本質是提高自己的認知,站在十樓看一樓和站在五樓看一樓,風景完全是不同的。

我也一直用這種「靜態的方法」,靜態的方法告訴自己不要看那些亂八七糟的知識,因為自己記不住,也沒必要,反而更焦慮。

靜態學習要求自己「尋找上帝視角」,尋找領域「牛人」視角,然後去通過別人分享的見解,認知,轉化成為自己的高度,怎麼理解呢?

其實這種場景就在身邊,只是多數情況下自己沒有意識,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你有10天的假期,要出去玩,開車去張北大草原看音樂節,但是呢?導航地圖一般都會給你指出「好幾條不同的路線」。

有要走高速節省時間的,有走小路避免「高速收費的」,而這兩個視角都是「上帝視角」,別人走出來經驗的視角。

如果自己站在上帝視角去看,你會發現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悟」「摸索」,你可能開車就會走彎路,如果你按照導航的指引,可能能節省一半車程。

這就是所謂的「靜態上帝視角學習」,原本一件事情需要4個小時才能搞定,如果你找一個比自己厲害且做過的專家請教了一下,發現1.5個小時就能完成,「用他人的認知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如何去研究這些「上帝視角的認知」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成長路徑和「學習方式」。

你把一個人過往的從業軌跡,做過的崗位研究一遍,讀過的書,寫過的筆記全看一遍,這樣你就能領悟出他的一些思考方式,但是這也需要一些時間的投入。

如果不想「投入這麼多」,那就直接和他建立關係,為他付費,聽他的課,去做提問,他回答的內容進行提煉,然後揉碎消化,吸收,就成了你的「理論」和認知支撐。

但是切記一點,動靜要結合,多數人以為「我提煉完」讀完他讀的書就懂了很多,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提煉」,「刻意練習」,「狠狠的執行打磨」,最後出來的方法論才是自己的。

當自己能夠這樣形式打磨出來「方法論」的時候,它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就好比樹上的一顆果實,只要掌握了這一整套「動機結合的方式」,不管在哪個行業,你的認知和成長速度會加倍的「提升」。

04.熵,分類,系統助力尋找「本質」。我們經常講「學習要找本質」,好比人皮膚的保養打水光針一樣,要拋去表皮層尋找「真皮層」,讓水光和真皮細胞結合從而達到刺激的效果,然後讓肌膚透亮。

但是多數人是「看不到真皮層」的,那麼如何鍛鍊自己尋找任何事物,崗位,作業,任務問題的底層邏輯呢?

我常用的方法論大概總結了3個方面,分為為熵減,系統模型,分類思維。

1.熵減和「分類」。你應該聽過這句話:「從前的生活很慢,車馬,郵票都很慢,一生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社會的發達,信息化的東西日益爆炸,手機,電腦,郵件等一切都變得很快,但是我們卻越來越迷茫。

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系統中的「熵」太多了,我們活的越複雜,接受到的信息越多,自己就越難做「決定」,這種趨勢越發展,我們就越會被信息淹沒,最終無法行動。

熵如何理解呢?

是一個化學與熱力學的概念,主要用來形容一個系統失去順序的情況,一個系統中熵越多,能夠做功的能力就會隨之下降,就好比我們學習,外界信息化的東西越多,越讓我們無法找到本質「學底層」。

為什麼白紙的情況下,更容易書寫東西,被直觀的看出來,當白紙書寫的東西過多了,我們再去看某個字,段落,會很難?就是熵值在不斷的增加,增加的核心是「沒有條理性」和系統性。

所以我們要做「熵減」,把混亂的知識乾貨有序化的梳理,沒有用的忽略掉,留下有用的「以筆記」,「導圖的形式進行記錄」,儘可能排除不確定性,讓信息熵變小,那麼就能找到底層。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從網絡上搜索社群運營,會出現一大堆的概念,但是如果你認真觀察,這些文章中所寫的方法論,本質都很相似,什麼IP運營,做好朋友圈,社群SOP等。

當你有效的過濾掉那些「正確的廢話」,剩下的便是「靜態層的知識」,靜態層的寫的一般是「如何做」,「為什麼要做IP號」,「為什麼要發朋友圈」,「為什麼要做社群SOP」,這個過程就是「熵減」。

然後我們把這些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建立分類f主題,比如主題為「社群運營」,然後每一個問題作為分支,你會發現,你能很清晰的把問題分為「幾類」。

這就是「熵減」和「分類」,驅動我們過濾掉無效的內容,留下靜態層的方法論。

比如我在學習市場營銷的時候,就是一邊學習一邊分類然後在提煉,比如「定位」,「營銷管理」,「影響力」這些書籍都是將本質的,就屬於底層原理。

比如「流量池」,「精準化投放」,「數字營銷」這類數據就會將方法論層面的,同樣分享給你,在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都要一邊學,一邊對讀過的內容進行分類篩選。

用「熵增」來說,就是把混亂變的有序,用「熵減」來說,就是不斷的挖掘內核,最後你會發現,所有的事物本質都是相通。

2.「系統概念」是構建每一個知識樹的支幹。

比如運營裡面分為「用戶運營」,「增長運營」,「社群運營」,「商品運營」,「活動運營」,「社區運營」,「KOL運營」,這些都屬於一個主幹旗下多個支幹上面的「分支」,而分支下面又有很多碎片化的知識點。

我們要把分支進行梳理,從碎片到體系,到方法論,那麼就得有「整體思維」,「小系統概念」,一個小的系統就像阿米巴組織。

比如用戶運營,你可以搜索到「怎麼維護運營」,「何為用戶運營」,「B端產品的用戶和C端產品的用戶」等等,我們分類過後,這些知識模塊都是散落的。

就像小時候經常玩的堆積木一樣,你要把這些積木按照地圖去拼接起來,讓它成為完整」。

在堆積的過程中,自己就會不斷的思考,他們每塊積木的特徵,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聯繫,聯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最後當這個積木整體拼完,就是一個小的系統,小的系統等於一個分支,當有足夠多的分支之後,就成了一個「知識體系」,這些也就是靜態方法論。

有了靜態方法論,還需要結合動態的練習,打磨,當一次又一次優化之後就成了「你的思維理論」,而這一切篩選,過濾,熵減,分類,組系統,刻意練習就是「找本質的過程」。

當然有效的找本質還有一種方法論,就是「倒逼自己輸出,去寫作」,當你發現寫不出來某個模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沒有體系的支撐,沒有體系的支撐,自己便要不斷的挖掘各維度的知識塊。

熵增和熵減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越本質」,「越簡單」,體系模型越清晰,熵減也是尋找「第一性原理的過程」,高手到最後都是掌握「模型的」。

比如一個老闆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是很精通,但是他管理公司一定會做體系化的梳理。

比如「財務管理體系」,「運營體系」,「市場體系」,一旦把龐大的東西簡化成幾個簡單的模型,剩下的不管再如何變化也不過是在SOP上面做文章而已。

不斷的挖掘某個模塊,構建底層的邏輯,就能找到第一性,別人聽課經常聽老師講的內容,我除了學習內容,還會思考」老師為什麼按照這個結構去排序「和講課。

核心觀點:

大腦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

何為有效的學習:「理論+實踐」,「靜態+動態」。

如何運用知識樹的思維去做思考?把內容分為孤立式和結網式兩種,通過結網式的內容提煉自身的方法論。

如果按照皮膚的分層打比喻學習,角質層學習「碎片化知識」,顆粒層學習「經驗」,有棘層學習「方法論流程」,基底層學習「哲科思維」找規律,構建知識樹,認知成長快一步。

相關焦點

  • 知識樹: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掌握「最大化」的知識體系
    知識點是「顆粒化」的,當在一個領域,自己掌握的足夠多的時候,就能起到串聯的作用,那麼知識體系就是建立在「多個知識點之上」,總結出來的方法論,然後將每個方法論進行串聯,就成了「整體體系」。其實「有效學習」應該是更深一層次了解「本質」,本質建立在知識樹結出果實的那一環節,而不是讓自己陷入碎片化上面,應該從體系化掌握,到「挖掘背後邏輯」,投入到這個上面。
  • 如何提高知識儲備,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自媒體寫作,前面說到提高知識儲備的前兩點,本文繼續整理分享後兩點。3、內化內化是將新的知識分解、消化,變成自己知識體系內的東西。主要有兩種方式:知識歸類和知識系統化。網絡使得我們獲得知識的成本越來越低,但知識也越發碎片化、質量也參差不齊,導致我們在網上學習獲取知識時,看了很多,學習了很多,但一到應用時又感覺什麼都不會,這是因為知識點之間缺乏聯繫、不成體系、沒有深度,看得再多也是流於表面。知識系統化的方法論有很多,網上也是一搜一大把,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法則、流程圖、知識樹等等。
  • 知識樹。
    自己不斷的通過新的知識,然後和舊的知識進行類比,分類,提煉,然後讓它成為自己的體系。當自己能夠這樣形式打磨出來「方法論」的時候,它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就好比樹上的一顆果實,只要掌握了這一整套「動機結合的方式」,不管在哪個行業,你的認知和成長速度會加倍的「提升」。
  • 如何有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下面認真看:01什麼叫知識體系?其實在了解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前,你需要明白到底什麼叫知識體系?為此我特意上網重新學習了一下,什麼叫知識?什麼叫體系?構建個人知識體系,顯然是屬於個人成長的「戰略層面」。前者的努力程度值得肯定,值得尊重,但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值得宣傳,因為這位學生上十分注重戰術,比如怎麼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記到更多更有用的筆記,如何利用更多時間進行知識點的記憶等。
  • 如何真正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
    第一條、個人知識體系是依賴於自己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應對考試,只需要掌握考試需要的內容即可;如果你的目的是應付工作,那就掌握能夠讓你遊刃有餘的完成任務即可;如果你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那可能需要你窮盡這個領域的內容,知識體系的廣度和深度要求都比較高。
  • 如何使用「個人知識指南」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對待新事物,一定是努力研究: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用戶運營、數據分析、python、UI設計、營銷管理……結果幾年下來,學習的技能一籮筐,反而有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不妨通過「個人知識指南」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體系,巡視一下自己的知識領地。
  • 詹偉平: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們學習會經歷三個階段,唯有將這三個階段,反覆穿插,方可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這三個階段非別是: 1.    六經注我2.比如如何與父母、朋友相處,如何和愛人相處,如何在遇到天災人禍時,能夠淡定從容,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情商方面的知識體系。靈是靈魂,是人生想擺脫七情六慾,丟掉自己的名利,為了更高的追求,而進行的自我修煉。
  • 如何有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下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在各種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我們經常能夠在媒體上刷到比我們優秀的人,甚至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優秀的人,自己也想和他們一樣,模仿他們去學習。結果就是學習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識,感覺腦子裡有點東西,卻不能夠相互連接,為自己所用。最後的結果就是開始自我懷疑和焦慮。
  • 文案小白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文案,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銷售人員」。既然是銷售人員,僅僅會寫寫寫,就遠遠不夠了。好的文案是一個case的創意起點。好的文案要有創意、要懂營銷、要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還要具備快速了解一個新行業的能力。對於文案小白來說,面對這麼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容易手忙腳亂,這裡提供一個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知識樹構建法,明確文案知識體系《文案變現》的作者葉小魚提到的「知識樹」,是一個很好的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
  •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導語:上次有個小夥伴,讓我寫一下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說實在的這個點還挺大的,但確實又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今天這篇就還是來寫寫,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所以,在之前《一套必備的思維模型》這篇文章中,就曾提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無論是誰寫的,寫的什麼,都需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看待問題。當然如果你的知識體系完善,能提前在你的知識體系裡過濾一遍,也會減少很多認知偏差。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 淺談如何搭建知識體系
    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臺詞:「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這是因為他人的知識水平比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知識的全面性能讓你的選擇面更廣,每多掌握一門知識,就多一種未來。其次它能夠讓你的主動權更強,本領域的專精能讓你更早接觸新的知識領域,獲得先發優勢。
  • 以知識為核心的知識樹+知識四層+知識鍊金術,助你打造知識體系.
    今天,我與你分享以知識為核心的知識樹、知識層級和知識鍊金。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第一部分,我們來講知識樹。知識樹,我們比較熟悉,把知識點連成有結構的樹。我們知道,知識要想內化,還需自己去深度加工。僅僅摘抄,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是不行的。書上摘錄再多的金句,網上收集再多的文章,也是徒勞。
  • 拆書悅讀|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但是,她說完自己的目標之後又很快說出了自己的學習困惑:她感覺英語考試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但是一會學習電影,一會學習外刊,一會學習單詞,然後學完卻又感覺腦袋好像空空,想不到任何知識點,也說不出來自己學習了什麼。看著努力又困惑的她,我反覆向她確認:你近期的目標是什麼,目前最核心的任務是什麼?
  • 二五零零:如何建立你的知識體系
    我們學會經歷三個階段,只有通過這三個階段,反覆插入,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為鋼琴工作賺錢的人,然後他每天學習鋼琴知識,目的也是賺錢,這些都是為了好的物質生活,追求身體。心是指內心的情感變化,追求幸福、幸福、遠離痛苦、恐懼為目的而建立的知識體系。例如,如何與父母和朋友相處,如何與愛人相處,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可以放鬆和放鬆,通過學習來改善他們的情感和商業知識體系。靈魂是靈魂,是人生要擺脫七情六慾,失去自己的名利,為更高的修養追求。
  • 不斷地買書、買課,自以為在學習,其實只是在掩蓋自己的知識焦慮
    這是一個販賣知識焦慮的時代,很多課程或書籍都在鼓吹學完就能快速掌握一項技能,如「7天快速學會看報表」「21天從寫作小白變大咖」等等,它抓住了人們的走捷徑心理,以期能夠短時間、少付出就徹底實現人生逆襲。知識框架樹的搭建,一開始並不完備,但不要緊,最關鍵的是當我們開始畫這個框架樹時,就已經站在了統攬全局的角度看問題,然後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短板在哪裡、學習進度拖延在哪裡。只有先畫好知識框架樹,初步建立整體認識,然後學習自己想優先突破的單元,才能夠不斷細化知識框架樹,提高學習效率。
  • 知識體系的複利作用
    騰訊微保產品經理 WISE分享了自己構建知識體系的方式,並且如何利用知識的複利作用,更高效地解決問題。以下是全部內容~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臺詞:「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為什麼你只能看見的是豹子身上的花斑?為什麼看到本質的人和他人的命運會不同呢?
  • 創業者,完善自己,知識體系,常用的三種方法
    導讀:上一期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知識體系對於一個創業者的重要性,那麼針對一些普通的創業者來說,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在短時間之內快速的學習呢?創業者應該學習的內容有哪些?今天給大家分享是作為一名創業者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常用的三種方法。
  • 技能提升:知識樹學習法
    知識樹框架2、知識體系框架[文件夾(主幹和枝幹)、文檔(樹葉)、文件夾沉澱下來的思維模型(知識樹果實)結網式學習的好處:結網式學習會讓你印象非常深刻;能夠對過往知識進行驗證對比;能夠促進你迭代思維模型;能夠產生核聚變效應;能幫你搭建知識體系。外接大腦
  • 如何一秒看到本質?掌握這四步,教你快速搭建知識體系
    作者:wisehuang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臺詞:「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這是因為他人的知識水平比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知識的全面性能讓你的選擇面更廣,每多掌握一門知識,就多一種未來。其次它能夠讓你的主動權更強,本領域的專精能讓你更早接觸新的知識領域,獲得先發優勢。
  • 如何正確學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將知識轉化為能力1.明確自己的學習背景。當你剛開始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要明確:你為什麼學習這個領域?將來打算如何應用?這個領域跟你現有的其他知識是什麼關係?比如,我嶽閱讀很多記筆記的書籍,是想學習如何寫讀書筆記,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寫筆記的方式。另外,想要形成筆記相關的知識體系,可以教授給其他人。2.通過各種可靠渠道建立架構明確了學習目的之後,你對要學習的領域不了解,要如何建立起這樣的架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