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往往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2020-12-11 心靈之音的空間

文/康衛軍

人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這是人內在的心理機制,本質是要維護自戀。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與外界認識、接觸、交往和行事的。要打破這種認知不易,可一旦打破,你就擁有獨特的視角。有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往往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昨天和兒子聊天,聊起他上駕校的事情,他告訴我,他不想上了。問他什麼原因,他說:「那個教練態度不好,我每次上車,他都對我兇巴巴的,像是我欠了他錢不還似的。」

「怎麼就對你一個人兇巴巴?你們之間沒有什麼衝突吧!"我繼續問。他回答:「我一個學車的,和教練能有什麼衝突,他教別人時和顏悅色,唯獨對我極不友好,我也很納悶。」

我想了想,對兒子說:「我教你一招,你先試試。」看著兒子詫異的表情,我繼續講:「以後和教練相處,你試著從當時的情境中跳出來,就當教練教其他人。教練無論怎樣批評,就當他批評別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會考慮得失,維護自己的形象,所以看不到問題的本質。當你跳出去,站在旁觀者的視角,你就會明白,教練的批評,並非平白無故,你一定會看見本質的原因。」

站在教練的角度,每一個學開車的人,都笨笨的。這是能力上的差距,自然會心生某種優越感,而對特別差的學員,教起來不但沒耐心,還可能不友好。而學車的人,因為自戀而心生不滿,「如果我會開車,還用得著你教嗎?」甚至並不認為,自己有教練說的那樣差勁。

有時候,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只是因為生活習慣、興趣愛好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真實存在的世界。如果跳不出自己的思維局限,那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就可能被忽視。

心理學有個研究,越是無知的人,越不容易看到自身缺點,認為自己很聰明。坊間有人總結出「老司機定律」。說是80%開車的人,都過高估計自己的駕駛水平,認為自己的水平一定在平均水平之上。

所以兩個會開車的人,從不懷疑自己的駕駛水平,而會擺出一副老司機的架勢,對對方的駕駛技術指手畫腳。

相關焦點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如何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關鍵詞: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問:這是一段開始不久的戀愛關係,我211大三在讀,準備保研C9,他top2直博在讀,兩人身高、樣貌均七八分,家境、三觀接近,戀愛經歷都極少。
  • 本質思考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也就是看這個人能否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能否具備本質思考的能力。    那麼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呢?簡單說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屬性或者自然規律。    那麼在不同的場景也會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本質就是你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
  • 「時評」「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是個好習慣
    讀完李永軍的事跡,最讓我欽佩的是,他在工作中總是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對於供電服務站來說,所謂「對方」,就是所有用電的人,包括居民和企業。李永軍令人感動的那些表現,就是他從「對方」角度考慮、為「對方」著想所結下的果實。
  • 無論是情侶還是夫妻,有矛盾的時候,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的
    導語:無論是情侶還是夫妻,有矛盾的時候,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的主體:愛你的人是永遠不會讓你等的,如果一個人讓你去等他的話,那毫無疑問,他一定不愛。那我們就可以轉身而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能,回去的事情。也沒有,能忘記的事情。即使有一天你回到了過去。但是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怕了所有的事物,包括環境都已經變了。就算你最後回去,你面對的都是面目全非。但是唯一能夠回去的只有存在,心底裡的記憶。所以說,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也只能一直往前走。如果說一個人真的傷了心,他會把什麼都看得很清的。
  • 做人請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如果能互相理解,那,壓力將變成動力。如果不能互相理解,那,動力就將變成了壓力。人與人相處,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會避免很多矛盾,也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溫馨,和愉悅的好心情。人與人之間,只要能互相理解,一切都是和諧。願;陽光灑滿世界,願;陽光照亮每一個黑暗的角落,願;陽光溫暖每一顆疲憊的心靈。
  • 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
    老公被我的話問得啞口無言,後面過了好久,老公跟我來道歉,說他太急切了,想儘快報答自己的父母,沒有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也沒有太多站在我的角度考慮。老公說他的父母跟我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以後同樣會孝敬,他父母有的,我父母也不會少。老公的一番話,讓我很感動,也打消顧慮。
  • 如何迅速看透事物的本質?簡單有效的思維
    如何迅速看透事物的本質?古人說:大千世界皆為虛幻,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大概意思就是說,世界未必虛幻,虛幻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環境,同一件事,甚至同一句話……每一個人所見所聞是同一件事,由於每個人內心觀點不同,所站角度不同。
  • 生活很平庸,《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
    其實有很多事情就像列印這件事情一樣,我們著重的去關注了事的本身而忘記了換個角度,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一直以來我以為率真樸實的性格挺好的,一直固執己見,每次罵她的話認為是自己率真的一種表現可是哪有一個人喜歡說自己的不是,更何況是一個成年女性。
  • 你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嗎?
    盲人說:「我能感到太陽已經下去,現在一切都在黑暗之中。我聽說,黑暗裡沒有光亮,那些雙目明亮的人也將和我一樣變成盲人。所以,我點了一盞燈,有了燈,夜晚總能看清一些東西的。」苦人僧恍然大悟:「您真了不起,為別人照亮這個世界。」盲人一點也不領情地說:「不,我是為自己!」
  • 用好比喻的人,更能看透事物本質
    一個類比,就能讓你看透一些事情的本質,多好。再比如同樣是婚姻,有人就把雙方的感情類比成一個銀行帳戶,做了讓對方感受到被愛的事,那麼就是存錢,遇到矛盾和衝突,那就是花錢。存錢有大筆收入,也有積少成多,都能讓帳戶盈餘起來,而花錢有日常生活小矛盾,也有價值觀衝突的大矛盾,還有違背原則和底線的超級死亡線(比如出軌,背叛)。帳戶裡有多少錢,意味著一對情侶,一對夫妻能經得起多大的磨難。
  • 站在別人的角度實際上是自己的角度
    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話,「我這是為好,我這是站在你的角度上考慮的」,諸如此類,實際上,所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終究是站在自己角度的。同理心只是在嘴上說說,真正實現同理心難度不小。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大致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主觀感情上不允許出現自我存在差異。
  • 善於察言觀色的星座,內心有智慧,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
    他們看人往往也很準,很多時候面對新認識的人,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分辨出對方大致是個怎樣的人,並以此決定是否要和對方進行深入的交流。很多時候如果遇到的是他們不夠喜歡的人,他們可能會選擇默默減少和對方的社交,以此表明自己的疏遠,並不會輕易在明面上去和某個人把關係鬧僵。
  • 內心強大心法:簡單才有智慧,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回歸事物的本質
    如果我們不加以過多的情緒解讀,往往我們內心就會回歸到明澈的階段,自然也不會受他人影響。 真正要想讓我們內心變得簡單,回歸到山和水的階段。或許我們需要明白,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是從他們的認知方式出發,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從他們的認知角度來做的,或許並不是有意為之。
  • 愛一個人就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多考慮問題,而不是隨心所欲
    我們知道在愛情當中,如果其中一方都是為對方考慮事情,做什麼事情都先想到對方,那麼這樣的人會讓對方覺得很舒服,但是如果這樣的事情只是其中一方在做。而另外一方卻只是認為理所當然,做事情的時候只顧著自己的感受,那麼這樣的愛情其實會出現很問題的,因為你這樣會讓對方很累。
  •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想一想
    我們常將「我」掛在嘴邊,便是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於是,我們談的,就都是自己,我們關心的,就都是自己的利益。可是,我們很在乎自己,別人也很在乎他自己!如果我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的立場謀取利益,那麼,人與人的交往,就容易發生矛盾和糾紛。這個時候,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相互之間為對方的利益作出讓步,最終達成互惠互利,不也很好嗎?
  • 致良知學習筆記|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通過反省,她被震撼了,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家庭幸福,工作順利,然而在觀照自己的內心時,才發現自己心靈家園雜草叢生,自己有很多不好的念頭,尤其是太傲慢了,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他人,指責患者不信任醫生,可是想想自己剛剛工作的時候面對嚴峻的醫患關係,自己的念頭裡都是盤算著如何把自己從糾紛中脫離出來,不想被患者送到法庭毀掉前程,自己從不敢擔當,能給患者檢查的都安排檢查,寧可多查也絕不漏掉一項。
  • 《小王子》:成年人的童話故事,用心才能感受事物的本質
    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大人,都想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活的簡單一點、乾淨一點、明亮一點。這部小說是由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所寫的,作者之所以把他獻給大人,也是因為所有的大人是曾經的小孩子,即使只有少數人記得。
  • 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物,多為別人著想,你的路才會走得更遠
    生活本身沒有誰對誰錯,對錯只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石頭還是那塊石頭,只是你觀看的角度不同,效果自然不一樣!生活不是戰場,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沒必要相互抱怨、攻擊、紛爭,人和人相處之道在於,要多一分寬容理解,多一分求同存異,共建和諧美好!
  • 看清好人吃虧,壞人得意的問題本質,讓我們能更科學的教育孩子。
    我們今天剛好可以藉助這個問題的分析,來看清社會的相關部分本質。單從字面片面的看問題,是無法找到問題的深層次本源的,要從多個方面多角度來回答才能說清其本質。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好壞都是主觀判斷,並沒有實際的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