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本周將在華盛頓與美方代表舉行新一輪貿易磋商。據外媒報導,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和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於當地時間28日抵達美國,為兩天後將開始的舉世矚目的談判做準備工作。
這兩天美國與西方媒體對中美貿易磋商形勢的猜測和述評很多,它們大致構成了一個總體印象:磋商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兩國向達成協議的目標靠近,但仍存在具有挑戰的難點。由於兩國代表都要向本國元首匯報,分析大多不期待磋商一結束就迅速出現很清晰的會談結果宣布。
這次中美貿易磋商的廣度和深度創下了人類雙邊貿易史之最,現在全世界都在等待它的結果。從大環境看,絕大多數因素現在都是推結束貿易戰的,中美達成協議的戰略性理由越來越成熟。
中國輿論場上的表現顯示出,這個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願望和決心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有利於改革和發展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主流認識。這總體上降低了中國改革開放計劃與美方要求磨合的難度,也為在實際貿易和合作中減少雙方摩擦創造了有利條件。
美方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對中國回應貿易戰能力的認識,以及對貿易戰打下去負面影響的評估與10個月前貿易戰開啟時相比都發生了變化,貿易戰繼續下去的弊端逐漸成為事情的主要方面。一段時間以來,樂觀成為圍繞中美談判川普政府與輿論互動的主基調,讓談判破裂對美國政府和社會都已經不是積極的選項。對於美國領導人普遍最重視的股市和民調來說,談判結局的壞消息都具有殺傷力。
在國際上,主要經濟體沒有一個做到了從中美貿易戰中實際漁利,世界經濟增加復甦動力需要中美達成協議的好消息。從世界範圍看,已經幾乎看不到中美貿易戰應當持續下去的理由。
促使中美達成貿易協議的條件正在匯集,雙方代表團是否有能力梳理好這些條件,讓它們成為促使形成好結果的實際合力,仍將是重大考驗。這要求雙方坦誠相待,把接下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雙方鞏固在主要方向的共識和進一步協調彼此立場,而不是為了多賺一點小利、多得一點優勢糾纏。
具體談判往往不到最後一刻不見分曉,雙方的底牌往往都在最後才肯亮出。但中美貿易磋商是全局性的,美國輿論中有人認為這也是雙方「拼勇氣的遊戲」,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中美大的態度迄今都已亮明,兩種立場能夠對接、互容的程度,雙方實際已經形成判斷,中美願意達成協議的姿態也已經由兩國元首共識確定了下來,雙方現在要做的最大工作是把這一切整理好。
中美貿易磋商的結果必須做到對兩國政治上都有利,中國要改革的穩健和內在協調,川普政府要對連任的促進,結果對它們都應是正面的。同時雙方協議還需對兩國經濟都是加分的,程度可以討價還價,但繼續加分的正向性不能變,中國不能拿我方的損失來補美方的好處,那樣的貿易協議不可能有。
我們認為,接下來留給貿易磋商的時間已經不長了,雙方代表團最需要的是理性和清醒。貿易磋商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能夠實現重要突破,用它們帶動各種問題的自然消化或減輕。中美貿易本身就是動態的,雙方建立起不斷積極化解它們的能力,促進雙方共贏,是兩國社會都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