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說,孩子還小,不能怎麼樣。但是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要抓緊時間學習和練習;就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他必須要知道世界是真實和殘酷的。
過度擔心,減少孩子的自驅力
越早知道真實的世界,越早適應真實的世界,才越有能力應對真實的世界,如果這個時候有理想,這個理想才是真的能改變世界的理想,否則真空環境下的理想,會在塵世中破碎碾壓,渣都不剩。而且還會摧毀一個人的意志,讓人最後變成一個相信叢林法則,認為賺錢就是成功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12個月時學走路,最大的樂趣是扶著慢慢蹲下再站起來慢慢走
最開始的時候崽還小的時候,我想教孩子一些東西。
比如我總結了各種翻身的方式,希望教會崽最好的翻身方式——往哪側翻,就把哪側的胳膊沿著身體平放,然後另外一側的胳膊打開,向翻身方向揮舞,同時腰也跟著使勁兒,如果腿也用勁的話,翻身就更快更好了。(此處省略崽娘無數個白眼拋過來)結果呢,崽根本不理睬我。他不斷練習翻身,然後沒用我的任何方法,一樣可以翻過去。從那之後,我就不再模擬baby做任何蠢事了。
崽最開始能抬頭的時候,就很高興抬頭看。當胳膊可以自己支撐起來的時候,每次看詞彙卡片,都會用手撐著看,就像做伏地挺身,每次都滿頭大汗。也許會有父母覺得別累著孩子了,但我覺得,崽崽「不惜力」才是最好的成長。
他又可以更好的看卡片,又可以感受到自己控制自己身體的喜悅,值得鼓勵。有時候他累得不行了,趴下去歇會兒,我們也會停下來,過一會兒鼓勵他撐起來繼續讀。這是成長非常必要的一環——如果你不要他累著,你讓他躺著也讀書,他就失去了創造的樂趣。
更糟糕的是,一旦他以為世界圍著自己轉,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沒有了。好奇心每次少一點點,他的自驅力就會少一大塊。
5個月時候伏地挺身聽媽媽讀卡片
過分保護,阻止孩子進行各種嘗試
現在,很多人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學什麼,就是學不進去。其實都可以在嬰兒時期找到原因。小時候不太理解「三歲看老」,現在覺得很有道理:3歲前,你給孩子植入什麼樣的DNA,任何細微的變動,都會影響到後面的信息獲取、做出決策和駕馭控制能力。
支撐的穩了,崽就想往前竄,他會撐起來,然後頭用力拱,摔到前面一點點的位置。再結合翻身,他已經可以距離喜歡的玩具越來越近了,他很開心。
每次看著崽一頭大汗忙活半天,距離一個玩具由60cm變成了30cm,崽特別有成就感。這個時候,因為要摔到前面,所以也經常會摔著。不過,除非前面有太硬的物體或者懸空的危險,我都任由他摔——不摔跟頭怎麼知道不要摔跟頭。
當他感覺不穩時,會立刻多伸出一隻手,降低危險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處處都存在危險。不過,面對危險,是根本不要接觸危險,還是讓孩子探索危險,父母做好防護?
很顯然,過程中預防危險的工作量是不要接觸危險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是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了解因果關係或者相關關係。
我的做法就是:面對危險,不會事先阻止,而只是做一些保護工作。
比如,要竄到床頭了,我會用手墊一下床板,他還是會受到衝擊,但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這是要告訴他,凡事都有後果,而且他必須要對自己的結果負責。這些道理他當然還不一定懂,但幾次嘗試之後,他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期間也會犯錯,比如崽以為床幔是沒有問題的,但下面有堅硬的物體隱藏,磕到哇哇哭;比如有一次他需要爬兩步才能到桌子上,結果他想一步到位,我保護不及,頭磕到了桌角上;比如他扶著東西想站起來,沒想到這次扶著的椅子可以被推走直接摔到;比如他一直想探索床外的世界,於是某次趁媽媽不注意,迅速翻身直接摔到床下去……過分寵愛,不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不過犯錯又怎麼樣?我們可以改進的是,我們在保護的過程中,儘可能減少錯誤,而不是阻止孩子進行各種嘗試。
對於崽來說,因為凡事都有後果,所以崽快速從中學習,而且知道凡事遇到不確定性的事情,都會先確定一下——
比如,他想扶著某個東西站起來,他要確定是可以扶得穩還是不夠穩,他站起來很容易往前摔和往後仰,他就知道要控制自己,並且學會了扶著牆的時候,慢慢下蹲,然後再坐下去。比如,七個月時,崽醒的比我們早,就在床上自己爬來爬去的玩兒。很快就爬到了床邊,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立刻就喝止和抱回去了。但是鑑於我們崽曾有自己翻下床的經歷,我想知道他還記得不記得。於是我假裝睡著,隨時準備他掉下去的時候拽回來他——他爬到了我身上,接住他是沒可能了。——結果,他趴著看了看床外,轉身自己爬回去了。
七個月時候,他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有風險的時候,是預先阻止孩子?還是做好保護措施,讓孩子盡情嘗試?
這期間有微妙的差別。——阻止孩子進行各種危險的嘗試,當然簡單粗暴有效果,孩子有其他的問題,也不能指責到自己身上。相反,要想改進自己的保護措施,則需要隨時警醒,任由孩子各種天馬行空的折騰,而且難免會犯錯。重複幾次,你就知道他知道了。否則,你永遠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危險,所以你就只能一次次的替他做決定。
如果在孩子嘗試之前,你就預先判斷了風險。從成年人、過來人的角度,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也減少了父母的麻煩),這就等於讓孩子遠離了真實的世界,遠離了因果關係。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後果是什麼,他也不必對結果負責。因為父母已經替他做了決定了,然後他就更加不知道風險。隨著越來越大,他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
11個月時候帶他坐地鐵,他自己扶得穩穩的
不阻止孩子跌倒,不阻止孩子犯錯,不意味著不保護孩子的安全。過去,我們習慣讓孩子遠離風險,自己也減少麻煩。而我的選擇是,讓孩子去不斷的冒險,而我們則隨時警醒對各種風險做好應對措施,確保孩子經歷所有的風險,而且又能承擔所有的後果——哪怕有部分後果是你幫著分擔或承擔的,這些經歷也會在崽成年之後,變成愛的回憶,成為他永遠向前的最大源動力。
過分專制,讓孩子逃避問題
孩子總要面對一切,不要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躲避。轉移注意力的結果就是:孩子將來自己無法面對痛苦的事,他就會轉移注意力。比如學習,學習讓他痛苦,他就會選擇逃避。原本快樂的挑戰,變成了讓人厭倦煎熬的忍受,失去了感知挑戰和快樂的能力。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那些痛苦的事,只有面對了,才有解決的可能性;而有些痛苦的事,其實就是你不願意做的正常的事。只要不逃避,一切都有解決的可能性。而一旦逃避成了一種解決方式,未來很多事都會逃避下去。
比如該做作業了,哎呀要不先吃點東西看看視頻,玩一會再學吧;比如該鍛鍊了,看看有沒有什麼理由支持一周鍛鍊2天就好了,少做一天吧。最後浪費的時間遠遠比完成工作的時間長,但寧可浪費也不願意去做事。
所以,從一開始就要知道問題並且直面問題,反抗和抗議都可以,但必須要做的事,還是必須要完成。
過分限制,讓孩子缺乏對問題的判斷
其實世界上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真正的難點,在於確定哪些問題必須堅持,而哪些可以放棄,這是對父母真正的考驗。如果你的劃分自相矛盾,那麼整個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崽崽喜歡洗澡,只要看到媽媽拿出了浴盆,就會直接走進浴室。如果沒洗夠就被撈出來還會呲牙亂叫(抱歉一時只想到了這個詞),所以我們一般都會儘可能給他充分的時間。回姥姥家住的時候,姥爺搬出了充氣遊泳池,讓他每天都能玩個夠。比如,他喜歡自己刷牙,哪怕並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呢會讓他玩一會兒,再幫他刷好,一方面不想擾亂他的興趣,但一方面又必須要仔細幫他清理牙齒。比如,換尿布就是原則問題。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可愛,就可以不換尿布;等你長大了,也不會因為你可愛,就可以闖紅燈。所以這些問題,無論是否高興,都必須要接受,而且將來要學會更好的相處。
崽崽在自己刷牙
但對於崽崽在路上撿東西玩,我就會說,路上的很多東西你需要區別是否是垃圾:別人用過的丟在地上的,是絕對的垃圾;而樹葉這種樹上掉下來的,雖然不乾淨,但看到還是可以撿起來玩的。
崽崽在玩樹葉
面對孩子不想要的,孩子覺得痛苦的。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告訴他,世界就是這樣的,規則就是規則。我會告訴我崽:「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來源:馬太福音5:18)。
我們必須要遵守規則,如果我們覺得這個規則可以優化,那麼就優化好規則,並把新規則變成規則,但在這個過程中依然要遵守規則。
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速成長,我不會阻止孩子犯錯或者跌倒,我只是確保孩子所有嘗試的後果都在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而這需要耐心——耐心是愛的前提。沒有耐心的人,根本就不懂得愛。愛是什麼?愛是恆久忍耐Love is patient,如果你有,你就會給你的孩子。
小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