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1月5日晚發布消息稱,已部署中小學、幼兒園安裝空淨設備試點工作,市級財政將給予補貼。
北京的試點部署引起共鳴,不少太原、西安、鄭州市家長表示:空淨設備應向其他霧霾嚴重地區推廣,「別讓一些孩子成花朵,另一些成綠蘿」。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其他省市尚未有以官方形式大規模推進中小學校空氣淨化系統安裝,一些地方官方表態也較為模糊,對家長或社會籌資安裝空淨設備「不提倡,不禁止」,或表示正在研究、論證相關舉措。
新華社近日發表評論稱,給學校安裝新風系統是創新舉措,霧霾形勢嚴峻,相關方面應當敢於擔當、勇於作為,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北京多個區內學校去年已試點採購安裝其實,早在北京市教委明確表態部署空淨設備試點前,該市部分學校已經陸續在安裝新風系統或空氣淨化器。
新京報1月6日報導稱,去年僅海澱區便有交大附中、育英學校、富力桃園幼兒園等13所學校幼兒園引入新風系統,不過都是企業捐贈。1月6日,北京市東城區教委稱已確定試點學校名單,共有9所。其他區試點「名單「暫未知。
澎湃新聞查詢中國採招網發現,2016年11月,同屬北京西城區的北京市第四中學、第八中學、第二實驗小學等學校先後採購了一批空氣淨化器,成交價在55萬至100萬之間,財政資金解決。
負責八中採購事宜的李老師1月8日告訴澎湃新聞,此事由西城區相關部門統一「安排」,該校目前已安裝完畢。
中國採招網信息顯示,位於朝陽區的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金臺路校區也正在對學校新風系統項目進行招標,限價最高約218萬元。中聯造價諮詢有限公司受學校委託處理,負責此事的員工1月8日告訴澎湃新聞,目前這一項目尚未開標,「昌平區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回龍觀學校也在採購設備,另有兩所清華、北大的附屬中學,進度不清楚。」
北京的試點部署也引發了各地的共鳴,
澎湃新聞1月6日轉載這則報導後,不少太原、西安、鄭州市網友評論稱,空淨設備應向其他霧霾嚴重地區推廣,希望政府也能考慮為當地學校安裝空淨系統, 「別讓一些孩子成花朵,另一些成綠蘿」。試點學校多數安裝新風淨化系統圍繞空淨設備,北京家長跟學校之間的「交鋒」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開始,每逢霧霾高發季節,即有家長希望學校統一安裝空淨設備,或由家委會籌資,但校方「始終不同意」,理由包括校園電網負荷不及,會有安全隱患,容易引起攀比。也有學校稱:此事應由教委討論決定,不需要家長商量。
但官方態度逐步有了鬆動。2016年1月20日,時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但是有條件的學校、區如果安裝,也是可以的」。
新京報1月6日報導,多名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在2016年北京市兩會上提出,政府應主導在全市校園安裝新風系統。北京市副市長王寧就此表態,從長遠著眼,還是要論證新建、改擴建校園新風系統的可行性。
據媒體的報導以及澎湃新聞的了解,此輪北京部分學校採購的空氣淨化設備多是新風系統,而不是單個的空氣淨化器。這也得到了有關專家及該市部分人大代表的認同。
1月8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趙卓慧告訴澎湃新聞,新風系統更準確地叫法是「新風淨化系統」:用外機將過濾好的室外空氣,不停地「吹」進室內,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和潔淨。
趙卓慧說,傳統空氣淨化器多是家用,影響面積有限,用時需要封閉教室,但「往往還沒達到潔淨空氣的目的就下課了」,更無法提供新鮮空氣。趙卓慧團隊2016年5月為上海首家引進新風系統的幼兒園進行了測試,發現開啟新風系統後室內「PM2.5值大大降低」。
但趙卓慧也表示
,學校作為兒童重要的室內公共場所,在選擇新風系統還是空氣淨化器,或者是二者結合起來使用,需要開展實地論證科學調研,最終的方案可能要因地制宜,不一定是個標準答案。澎湃新聞了解到,其他一些地方學校也有先行先試的案例,但沒有如北京一樣有政府層面統一安排,「埋單」形式各異。
青島5所高中遷離市區,去年8月左右新校區落成,「90平方米大小的教室,吊頂裡都裝了新風系統」。青島十五中校長孫睿1月8日告訴澎湃新聞,所需資金與學校建設資金一塊兒下撥,「幾年前設計這套系統,主要是出於為學生更換新鮮空氣考慮,沒想到現在會起到抗霾的作用。」
徐州市泉山區去年暑期推動「清新課堂」計劃,所需經費全部由區財政解決,但首批僅選擇了4所學校安裝「新風淨化系統」,都市晨報2016年11月11日報導稱,未來會否推至全區,還需教體局向上匯報。
除地方政財政小範圍「解決」外,一些企業和公益機構也會介入。
趙卓慧告訴澎湃新聞,她接觸的不少已安裝空淨設備的學校,「企業捐贈的居多」。
燕趙都市報2016年12月22日曾報導,河北省保定市將在該市190所公辦學校安裝校園新風系統5292臺,價值6000多萬元,為保定市教育局「協調」當地一家經營新風系統的企業捐贈所得。
有的捐贈還引起了爭議:央廣網2015年12月31日稱,蘇州某科技公司聯合江蘇省教育基金會、江蘇省教育廳,向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捐贈了價值50萬元120臺空氣淨化器,不少市民認為,只捐一個條件尚可的學校,惠及面太窄。
個別財力寬裕的私立學校則會自掏腰包。杭州日報報導,2016年,杭州市政協委員許雷在該市兩會上提及,杭州市部分私立學校如採荷第二幼兒園、綠城育華小學、育才小學等已由校方出資在教室安裝了空淨設備,他建議杭州在新建、改建學校時提前設計新風系統方案。
家長「眾籌」配備空淨設備也較為普遍。
1月4日,濟南時報走訪了當地近10所學校,僅有洪家樓第三小學得到企業捐助,全校安裝了空淨設備,而其他多數學校則由各個班級的家委會籌資配備,多則20餘個班,少則2個班。有老師稱,甚至「家長把家裡的空氣淨化器拿到學校來」。
專家呼籲:空淨設備進校需體現「公平性」此次北京部署空氣淨化設備試點,尤為關鍵的一點是,「市級財政將給予補貼」,這為學校免除了資金上的後顧之憂。但財新網1月6日指出,非試點學校過渡期間如何安排教室空氣淨化,尚無進一步消息,尤其是民辦學校,似乎還在公共財政的「盲區」。
趙卓慧認為,空淨設備走進學校需體現「公平性」,不僅是北京,其他有迫切需要的地方也要考慮。「長期以來空淨設備進校難,有前期購買的資金困難,也有後續安全管理、濾網更換維護、數據監測上報等問題,這需要有統一的政策安排。」
西安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1月7日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得更為直白:一是政策問題,我們沒有統一的政策安排;二是安全問題,得有人來制定標準;三是部門協調問題,不是我們一家說幹就能幹的;四是資金問題,機器的維護保養管理、濾網更換等後續費用問題得有出處。
青島市城陽區一名小學校長1月6日告訴澎湃新聞,空淨設備進校關乎財政、衛生、環保、消防、質檢等多個方面,政府層面沒有表態,學校很難主動。
但一些地方的官方態度實在「模糊」。2016年12月中旬成都霧霾肆虐期間,該市錦江區七中育才學校匯源校區部分家長集資配備的空氣淨化器卻遭學校移除,這被多家媒體報導。錦江區教育局通過官網回應稱,設備運行噪音大,太吵,空氣也不流通,因而將其移除。對於家長的集資安裝行為,表示「不提倡、不禁止」。
鄭州市教育局1月6日回復當地媒體問詢時稱,「正在研究相關措施。」錢江晚報報導稱,杭州市一些城區的教育局認為,裝不裝淨化器設備是學校與家長協商的事,「決定權在學校」。
新華社近日發表評論,認為給學校安裝新風系統是創新舉措,相關資金使用程序嚴格、政府採購審批較嚴等現實因素不易突破,但霧霾形勢嚴峻,相關方面應當敢於擔當、勇於作為,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大原則下不妨「特事特辦」,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是要從源頭做,減少空氣汙染。」趙卓慧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