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不祥叫「你媽叫你全名」,喊孩子有大學問,父母別叫錯了

2020-10-14 羊駝媽媽


執筆:小夢

定稿:筱沐

「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特定稱呼」

作為子女我們都會有一個技能,那就是都可以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父母的情緒,父母高興還是不高興,是難過還是焦慮,這都是孩子能清楚感受到的。

不過很多自以為自己偽裝的還不錯,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敏感程度堪比「避雷針」,而你們的情緒就像是雷。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孩子怎麼能感受你們的情緒?那就是從你們叫他們的稱呼上感受。

寶媽以為女兒是「神童」

小郭一直以來都對女兒是神童這個說法堅信不疑,因為她很清楚的能感受到孩子是時刻能否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的,每次她生氣的時候。

孩子總是能第一時間認錯,或者是趕緊離她遠一些,當他焦慮的時候,女兒又像是一顆定心丸,讓她感覺很安心,她有的時候在公司受委屈難過的時候,接女兒放學女兒就會一直說一些笑話逗她開心。

所以他一直和別人說自己的女兒就是一個小「神童」,太聰明機靈了,後來一次接女兒放學的時候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他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

有一種不祥叫「你媽叫你全名」

1. 喊全名時多半是孩子做錯事

原來並不是孩子聰明機靈,而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這種小機靈鬼,他們是通過你們對孩子的稱呼,也就是你們在叫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感覺到你們的情緒。

「有一種不祥叫你媽叫你全名的時候」

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的稱呼是「兒子」「閨女」「姑娘」或者是一些小名之類的,但是一個全國都通用的國際慣例就是,只要父母叫孩子全名的時候,那絕對是你們做錯事情了。

而且還是比較嚴重的,不管家長再怎麼隱藏情緒,但是只要你麼叫孩子全名,孩子就會腦袋中閃過各種自己曾經闖過的禍。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你們生氣的時候一般都會消失不見。

2. 父母開心的時候一般會喊「寶寶」

一個家庭一般都是媽媽喊孩子多,爸爸一般都是直接切入正題,或者是兒子女兒之類的直接稱呼,當然有情緒最多的也都是媽媽們。

當媽媽們叫你們寶寶的時候或者是你的名字中的一個字加上寶字的時候,那就說明你們的父母情緒很好,甚至很開心。

孩子一聽就會知道這個時候是很容易說什麼都答應的時候,所以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們也會很興奮的圍著你們轉。

喊孩子有大學問

1. 保證語氣平穩

在我們日常叫孩子名字的時候都是要有講究的,因為孩子會通過這些語氣來判斷你們的語氣,那麼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保證預期都是平穩的。

就算你生氣也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尤其是邊喊邊叫孩子的全名,因為你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很害怕自己被叫全名,不管是誰。

而這樣的性格和問題要是到社會上,不管是交朋友還是上班都是有影響的,因為你知道一個人的情緒影響的東西太多了。

而一般老闆領導都是直接叫員工全名的,若孩子沒有辦法適應,會導致孩子沒自信,並且心理壓力過大,這都是不好的現象。

2. 不要經常改稱呼

再有就是不要經常該稱呼,因為你們稱呼越多,就說明你們的情緒表達就越多,而情緒表達過多這也不是一種好現象。

孩子會過於敏感,這樣完事他們都會小心翼翼的,這對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的影響也不好,所以最好不要經常改對孩子的稱呼。

我們可以固定一個或者兩個稱呼,讓孩子習慣,並且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名字不是魔咒,而是一個很好的代名詞,不然真的會留下很多陰影。

3. 儘量不要叫孩子全名

其實儘量不要叫孩子全名這是所有家長都忽略的,因為要知道全名叫起來就會有一種陌生感,因為是家人是父母所以都是叫小名或者是疊詞。

這樣也可以拉近你們和孩子的距離,但是你們一叫孩子全名,就會將你們本身很親近的關係瞬間變得很冷漠,這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是不喜歡自己。

這樣導致你們的關係不好並不是一件好事。

你們都怎麼稱呼自己的孩子?你們害怕被父母叫全名嗎?歡迎大家屏幕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媽媽一喊我全名,我就全身發抖」,叫孩子也有講究,別喊錯了
    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有這樣的經歷,爸爸媽媽突然以凌厲嚴肅的語氣叫出大名,或是慢慢悠悠拉著長音叫出全名時,多數人一定是汗毛直立,瑟瑟發抖,認命等待的父母雷霆之怒的降臨。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不祥叫做你媽喊你全名。
  • 生活中那些類似你媽突然喊你全名的不祥預感,網友一說一個準!
    還有些時候,當你媽突然不再喊你「兒子」「閨女」或者「孩子」,而是直接喊你全名的時候,一般意味著你的麻煩來了。也許你又把髒衣服扔得到處都是;也許你跟你爸說了一些私密的話題被母親發現了;也許你媽恨不得想抱孫子了;也許……也許她只是突然不爽了……無論如何,當你媽突然喊你全名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應對!
  • 叫孩子的全名會讓孩子恐慌,高情商的媽媽都不會這樣叫
    你以為只是孩子害怕被叫全名嗎?連怕老婆的男人也是一樣:平時老婆會叫我相公,老公,很親切吧?可是當她叫我全面的時候,我感覺我離跪遙控器不遠了。 大部分家長生氣的時候都會叫孩子全名,並且是很大聲配合生氣的表情,孩子會有條件反射,每次被叫全名,就知道會挨罵、挨批評,所以,會對叫全名有恐慌感,每次被叫起全名,都會感覺一陣心慌。
  • 有一種膽戰心驚叫「你媽喊你全名」,怎麼稱呼寶寶名字,你會嗎?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父母還會給他們取一個乳名,平時親暱地稱呼乳名,更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名字不只是一個稱呼,它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禮物。怎麼稱呼寶寶大名和乳名也很有講究,如果沒叫對,可能會讓寶寶因此變得敏感自卑。
  • 父母對孩子稱呼背後,代表著家庭的相處模式,叫小名和全名有區別
    名字對一個人來說真的很重要,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稱呼。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講,小的時候家長基本是不會在家裡面叫孩子全名的,要麼就是孩子的小名兒,要麼是叫兒子或者叫閨女,而這些稱呼的背後其實往往也代表了各個家庭的相處模式。
  • 有一種愛叫進門先喊媽,不在就找媽,全國統一模式開啟
    無論多大的孩子進門先喊媽,不在就找媽:「爸,我媽去哪了?」不知這是不是全國統一的模式?「告訴你哈,今天你要是不……」最可怕的是,媽媽突然喊你全名了:「某某某,你……」那可真的是會被嚇著,像廣東人說的「鼻子窿」都沒肉了。
  • 被媽媽喊全名是什麼體驗?孩子渾身發抖:完了,我又做錯了什麼?
    某天,你正在房間裡奮筆疾書地寫作業。突然,你聽到了門外媽媽喊了一聲你的全名。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完了,我又做錯什麼了,我媽要來揍我了!一聽到家長喊全名就嚇得渾身發抖,心裡忐忑不安,甚至都已經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大難臨頭,叫你媽喊你全名。
  • 夫妻之間叫對方全名,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人的姓名是用來給人喊的,可是,如果是你的配偶比較大聲地喊你的全名,恐怕就會有一點什麼小狀況要發生,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和故弄玄虛,而是一種很微妙的情感心理話題,在夫妻之間的日常生活中,還很有發生的可能。那麼,當配偶叫對方全名,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又有什麼事情可能發生呢?
  • 兒子姓「戴」,老師不好意思喊全名,媽媽無奈:我也只敢叫小名
    文/小語談育兒名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一個好的名字更能給一個人加分,不僅可以讓他人快速記住你,而且還能給他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所以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取一個好的名字。相反的,一個不好的名字也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好之處,不僅會鬧出笑話,甚至還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閨蜜最近問我,「你家孩子怎麼稱呼你啊?」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 有一種熱,叫媽媽覺得你熱...
    妞媽和妞爸經常會為娃該穿多少衣服起爭執;冬天妞爸擔心外面太冷總會給娃想多穿一點,妞媽說孩子火力大,總想著娃是不是該少穿一點。這天睡覺前,大妞坐在她的小尿盆上靠著床邊拉粑粑,臉湊過來衝著歪躺在床上的咪爸;爸爸,我跟你說件事情吧?
  • 兒子姓「戴」,老師不好意思喊全名,媽媽無奈:我也只敢叫小名
    文/小安媽媽聊育兒名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一個好的名字更能給一個人加分,不僅可以讓他人快速記住你,而且還能給他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所以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取一個好的名字。父母在給孩子取名字時也變得很謹慎,往往深思熟慮後才決定孩子最終的名字,但有時候費盡心思起出來的名字讓人哭笑不得。兒子姓「戴」, 老師不好意思喊他全名戴先生和自己的妻子是大學同學,兩人感情一直很好,所以畢業後就順理成章的領了證結了婚,婚後不久,妻子就懷孕了,這可讓全家人開心壞了,尤其是小兩口,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 你的孩子叫你「媽」還是「媽媽」?背後的變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其實是一場母愛的分離。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若夢:從奶聲奶氣的一聲「媽媽」到簡短的一句「媽」,再到兒子的一聲「老媽」,有失落也有欣慰……@球球:我小時候也這樣想過,我叫我的媽媽「媽媽」,而我父母叫奶奶的稱呼是「媽」,我當時想應該是長大了都這樣叫吧,但我對媽媽的稱呼不會變吧。
  • 為啥孩子會「十喊九不應」?如果你還這樣叫孩子,別怪他不理你
    「寶貝,你看看媽媽這件衣服好不好看?」「寶寶,別看手機,對眼睛不好。」佳佳媽最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不管是讓佳佳寫作業還是做什麼事,都要喊上幾遍才會有用。那天佳佳媽做好了飯菜,讓佳佳過來吃飯,叫了五六聲,才看見孩子磨磨蹭蹭地走過來。後來佳佳媽飯後切了水果,讓孩子過來吃。明明佳佳就坐在旁邊看電視,但是叫了好幾聲他都不應。
  • 如果你習慣這樣叫孩子,孩子容易「十喊九不應」,別大意了
    現在有不少讀者在後臺抱怨,說自己家的孩子經常「十喊九不應」。比如你讓他吃飯,他磨磨蹭蹭了半天,也沒從房間裡出來。你讓他寫作業,叫了半天他也沒個回應,好像跟個木頭人一樣。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是孩子的錯,但是作為父母,要看看有沒有以下這些行為。
  • 為啥孩子會「十喊九不應」?如果你還這麼叫孩子,別怪孩子不理你
    相信家裡有娃娃的寶媽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孩子明明沒做什麼事情,但叫他的時候總是不應聲,該做什麼還做什麼,明明可以聽到,卻故意裝作聽不見的樣子,而孩子這個樣子則更讓家長覺得惱火,有的家長還會覺得自己受到挑釁,不是罵孩子就是要打孩子兩下才能解氣。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十喊九不應」的情況呢?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背後的變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 媽媽稱呼孩子有講究,不同場合別都叫「寶寶」,這才是高情商做法
    在知乎上,有這麼一個熱門話題,「你們的父母平時都是怎麼稱呼你的?」回答是千奇百怪,有人說是小名,有人說是外號,還有直接喊全名的,不過有一個回答讓我眼前一亮。「怎麼稱呼倒是無所謂,關鍵在於在什麼地方稱呼?」
  • 有一種感情叫「想叫叫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只想叫叫你,不管你在不在身邊,那是對你的喜歡和愛。沒有什麼事,就是想叫叫你,那是心有所想,嘴有所動,才不由自主的叫出聲來了。有一種感情叫『』想叫叫你『』,這種感情不僅局限於男女之間的感情,還可以看做父母與孩子、兄妹之間、閨蜜之間、朋友之間的感情。
  • 孩子稱呼背後代表家庭的相處模式,叫小名和喊大名,真的有區別
    就拿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有好幾種稱呼方式,而這些稱呼的背後其實往往也代表了各個家庭的相處模式。老公立刻回答女兒道:那是她爸爸對她愛的稱呼,像我平時叫你寶貝是一樣的。3)寶貝很多寵愛孩子的家庭裡,父母們往往都是對孩子稱呼小寶貝或是寶寶來叫孩子,像小心肝,小祖宗這樣的詞彙,往往老一輩的人更多這樣稱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