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編織致富路

2020-12-24 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8月25日電(記者孫亮全)一根根柳條在一群婦女手中變換著各種形狀,最後成為一件件實用物品或工藝品:小盤子、手編筐、購物籃,甚至沙發、床等,如同變魔術。

這是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加工車間裡的日常景象。這些婦女們靠著一雙雙靈巧的手走上致富道路,編織出美好生活,被人叫作廣靈「巧娘」。

廣靈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山西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裡手工編織文化歷史悠久,筐、簍、草墊等農家用具都是由農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條自編自用。但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編織品逐漸被金屬製品、塑料製品所取代,傳統編織工藝瀕臨消亡。

「巧娘」帶頭人劉金萍,從小跟著當護林員的父親學習編織技術。眼看著這項技藝消失,劉金萍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為什麼我們不能靠編織掙錢呢?」

2005年,劉金萍帶領13名留守婦女創辦了巧娘手工編織坊,搞起手工編織。「我有點基礎,就手把手地教身邊的姐妹們,我們一起學習進步。」2016年劉金萍成立了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成為全縣第一家以手工編織為主導產業的專業合作社。

隨著合作社穩步發展,劉金萍決定帶領當地婦女和殘疾人一起脫貧。在政府幫助下,合作社通過逐村逐戶免費送技術下鄉、送服務下鄉,擴大「巧娘」隊伍。如今合作社已經發展成有1085人的婦女編織大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728人、殘疾人47名。

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目前在廣靈縣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婦女們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除了編織,在廣靈縣「扶貧手工業園區」,還有製衣、食品加工等37類工種的109家扶貧車間,輻射帶動數千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增收。今年2月,廣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巧娘」編織技術不斷提高,產品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去年的銷售額達到1100萬元,其中五分之一的產品出口到了泰國、英國等地。

隨著編織產品訂單擴大,面對新出現的原材料問題,劉金萍和兒子張建國先後去山東、浙江等地學習考察,在2017年通過流轉土地的形式在廣靈縣率先試種了700多畝杞柳。

「杞柳比雜糧好管理,一年種植,連續15年產出。」張建國說,低投入、高產出的杞柳引起周邊農戶的關注,今年帶動70多家農戶自發種植了500多畝。(完)

相關焦點

  • 柳條編織奇異世界
    我這裡所說的柳,是指能用來編織器具的柳條,蒙古語一律稱作「包爾嘎斯」,屬於植物學的楊柳科柳屬。柳屬包含兩大體系,一種是旱柳,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柳樹。一種就是包爾嘎斯,它的原始詞根是「巴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有個地方名叫巴侖臺,「巴侖」就是蒙古語「巴喇」叫白了的說法。
  • 正藍旗的柳條編織技藝
    在內蒙古正藍旗北部草原上,生長著較大面積的黃柳、紅柳、灰柳等柳條,這是一種非常好活的植物,有的牧人在圍封草場時,不注意落下幾把柳條,它們就會自己生根發芽,驗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俗語。柳條耐旱抗風沙,生長迅速,枝葉茂密,根系龐大,固沙保土能力強。生長在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上的柳條,最深、最長的根可達30多米。
  • 什麼是柳條?它可以變成好看的家具
    作為最古老的家具工藝之一,柳條已經吸引了大家的心,從普通的喬到過去的總統。在白宮,總統約翰·甘迺迪有一把珍貴的搖椅,配有編織藤條的座位和背面,這是用於製作柳條家具的材料之一。在古埃及金字塔中發現了一些最古老的倖存的編織箱子和由幹棕櫚樹或蘆葦製成的盒子,而古代敘利亞雕像也描繪了柳條工藝品。這些柳條工藝品遍布亞洲和歐洲。早期的美國定居者從他們的家鄉帶來了柳條工藝知識。然而,直到一位年輕的美國人拋出古老的諺語一個男人的垃圾是另一個男人的財富大規模的柳條產業才在美國推出。
  • 長汀:巧匠編織小茶簍 茶鄉致富好幫手
    由於王師傅編織的茶簍、籮筐、篩子等是採茶、制茶必備工具,茶農們紛紛上門訂購,王師傅總是優先並優惠20%的價格出售給計生戶茶農。「我一天編織兩三個茶簍,一個茶簍賣60元左右,一個月平均5000元左右的收入,經濟效益還算可以。」王師傅告訴筆者。隨著茶鄉旅遊的興起,王師傅的編制工藝得到許多遊客的關注,遊客們喜歡背著茶簍躬身茶園親身體驗採茶生活。
  • 凱爾特人的酷刑「柳條人」,到底存不存在?
    柳條人,傳說中凱爾特人的一種祭祀儀式,在現代又被認為是酷刑的一種。今天我們來聊聊,「柳條人」到底存不存在呢?在傳說中,古凱爾特人為了祈禱豐收,往往會在每年的夏初進行祭祀儀式。最初,他們會用柳條編織出動物形狀的大籠子,然後把要獻祭的動物裝進去,用火點燃奉獻給神靈。
  • 海南農墾中建農場難僑職工編「越南帽」走致富路
    華聲報消息:利用管護膠園、上樹割膠之外的空閒時間,海南農墾中建農場僑三隊職工靠編織「越南帽」闖開了市場,職工們也由此走上了一條富裕路。如今,該隊職工光是靠織帽就每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還帶動起了周邊生產隊和農村群眾組成織帽大軍。   據海南日報報導,來到僑三隊,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坐滿了人,都在認真地埋頭編織「越南帽」。
  • 中國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1...
    四、生態環境分析第二章 2016-2020年中國工藝品行業運行態勢剖析  第一節 2016-2020年中國工藝品的地方特色和流派    一、中國工藝品主要產品與區域分布    二、中國工藝品地方特色和藝術流派  第二節 2016-2020年中國工藝品行業發展動態分析    一、邯鄲大名婦女草編織出農民致富經
  • 長春市九臺區「柳條邊」文化生態園開園啦!
    這個被九臺人讚譽為「柳條邊」文化的打卡地,不僅能讓你慢步拍、奔跑拍、跳起來拍、組合拍、妖嬈著拍、沉思著拍……咋拍都好看,還能讓我們九臺人深刻感受能夠獨特的城市文化。這裡就是位於九臺四家子路口南側九臺的邊臺生態文化公園。
  • 新民市清柳條邊遺址
    清初,為了保障陪都盛京及三陵地區在經濟上的特權利益,在遼寧、吉林二省修起了柳條邊。柳條邊的構成是在外面挖邊溝,在裡面堆成土堤,堤上列植柳條,故稱柳條邊。柳條邊每隔60千米修一磚石邊門,設兵把守。柳條邊長1320千米,以開原威遠堡為交叉點,可分為西、東、南三段。西段自山海關長城起,大致沿明遼東邊牆至黑山的白土廠門,另修新線,經彰武臺門、法庫邊門過遼河至慶雲堡,又沿明遼東邊牆至開原威遠堡止。東段由開原威遠堡起,一路向東北伸展,至松花江東拉林河西法特哈止。東西連成一線,邊內為盛京轄境,邊外為蒙古族人的牧地,限制漢、滿、蒙各族隨意出入。
  • 彝家繡娘:小針頭織就五彩致富路
    小小針尖,經過縣、鄉、村婦聯整合,不僅讓民族傳統技藝在繡娘手中得以創新與發展,那密密的針腳,正在編織的還有新時代彝家人勤勞致富的小康路。居家實現新增收博什麼日洛,49歲的螺髻山鎮德育村婦聯主席。民俗特色促致富地處大涼山腹地的普格縣,是阿都彝族世代聚居的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阿都彝風悠揚,彝俗底蘊濃鬱。而普格享譽全州的傳統繡法,主要是羊角紋、雞冠繡,還有飽含本地鄉土風情的阿都百褶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2020-09-14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凱撒大帝的刑罰「柳條人」,告訴你這個匪夷所思的名字到底是什麼
    「柳條人」,一個令人聽起來匪夷所思的名字,如果乍一聽到這個名字,你一定會莫名其妙的問這是什麼。但如果你知道它的作用後,你也許會感覺到異常可怖。公元前五百年,那時候的古希臘正處于欣欣向榮時期,令周邊的小邦們臣服於腳下。
  •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新華社發(張馳 攝)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依託燈籠製作傳統手工技藝,積極發展植絨燈籠、拉絲燈籠、傳統宮燈等燈籠製作,產品銷往山西、河南等地,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 路邊剪幾根柳條,簡單一折變花盆,太漂亮了吧!
    看下圖,是花友「移水寫月」用爬山虎的藤子編織的小花籃,配上多肉或者插花,效果很不錯呢~小花籃很結實,透氣性好,不容易變形,種上花草綠植,自帶復古的美,還可以用來打造雜貨風格的花園,可塑性很強哦~藤條還可以纏繞成花環一樣的藤圈,這個操作最簡單,花友「移水寫月」就做了不少,她還把院子裡的薔薇果剪下來插到了藤圈上,紅豔豔的果子配上復古的藤條,顯得文藝優雅,掛在牆上太美了
  • 陝西宜君:變廢為寶 用玉米皮編織群眾的致富夢想
    近年來,宜君文化旅遊公司依託以「觀光農業、攝影採風、休閒養生、度假購物、民俗體驗」為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在建設特色景區的同時帶動鄉村扶貧攻堅工作,採取多項目的「一股三帶」扶貧政策,實現了村民的富裕,提高了村民創業的積極性,還通過玉米皮特色編織改變了一方水土的工作和收入模式
  • 貴州省丹寨縣卡拉村:鳥籠編就致富路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卡拉村裡的王玉和、吳明海等年輕人把老一輩的手藝撿了起來,編織鳥籠,挑到縣城、都勻、凱裡等地去賣,沒想到大受歡迎。就這樣,「卡拉鳥籠」聲名鵲起,幾年間就暢銷全省,甚至在整個中國南方的鳥籠市場上都佔有了一席之地。2006年,「卡拉鳥籠製作技藝」被丹寨縣公布為縣級非遺,2008年申報為貴州省省級非遺。卡拉村的「非遺+」模式,也被省內外各家媒體爭相報導,更是促進了卡拉鳥籠的銷售熱度。
  • 抓「六穩」促「六保」|靜海婦女巧手編織新生活 撐起致富「半邊天」
    聘請專業技術講師傳授編織技藝,將轄區有興趣、但缺少技術與經驗的婦女組織起來開展培訓,並開闢專門場地集中展示製作成果,更好地宣傳推廣草編技藝,引導更多婦女加入其中,巧手編織幸福生活。 「團泊鎮特色草編技藝大講堂」自開展以來,吸引了轄區眾多婦女積極參與。
  • 通訊:苕粉編織土坎鎮村民致富夢(圖)
    中新網武隆11月8日電 題:苕粉編織土坎鎮村民致富夢  記者 杜遠  天還沒亮,重慶市武隆縣土坎鎮村民周忠淑就早早起床,忙著過濾苕漿、攮粉、晾曬,如果天氣好,周忠淑和家裡的僱工一天能做100斤的成品紅苕粉,這種晶亮透明、久煮不爛的手工苕粉賣價在8元以上,甚至遠銷重慶涪陵。
  •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2020-12-23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河村村主任黃若景說,2011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後種植砂糖橘。那幾年,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種植的砂糖橘口感雖好,但只能用摩託車一筐一筐地拉到鎮上去賣,費時費力。近幾年,在中石化廣西石油梧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員的接力幫扶下,黃若景家門口通向果園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砂糖橘種植面積也從10多畝擴大到3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