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學方法解讀古代...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考古學是主要根據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問。面對相對有限甚至是支離破碎的人類活動留下來的實物遺存,如何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儘可能完整地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圖景?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和方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12月3日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以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為例,帶領聽眾走近考古研究,感受考古學的多彩魅力。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

吳小紅基於考古學的定義指出,考古學研究是一個從人到物、由物及人的過程,在從實物遺存中提取信息這一環節,自然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歷史上,考古學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和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聯。地層學和類型學作為考古學科的基本方法和看家本領,和自然科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遙感考古、物探方法和年代測定方法等考古研究方法也都基於自然科學技術;隨著技術的細化,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都可以在考古學研究當中找到適用之處。

吳小紅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詳細介紹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出現對於考古學的革命性意義。吳小紅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原理——生命體死亡後遵循碳十四的原子核的衰變規律,這一規律與埋藏環境和存在狀態無關而呈現出較強的穩定性。此外,在研究中可以運用樹輪校正曲線、加速器質譜技術和貝葉斯統計模型使得測量結果更加精確。

講座現場

吳小紅結合中國早期陶器研究等具體的考古研究案例,說明了在實踐中如何使用碳十四測年方法,如何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還原古代社會歷史中有關衣食住行的生活圖景,揭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地關係。在討論環節,吳小紅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出發,進一步舉例說明了碳十四方法應用的難點所在,指出需要將自然科學方法與考古背景相結合,將考古事實與歷史文獻相結合,使得自然科學的方法最終能夠回答人文學科領域的問題。

專題連結:才齋講堂

相關焦點

  • 田剛暢談「數學、科學與技術」 本學期「才齋講堂」落下帷幕
    數學從古至今變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其他科學不斷地相互作用,在談到二十世界新興發展起的數學分支時,田老師特別提到了生物數學,「生物數學是生物學與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主要用數學方法研究解決生物學問題,包括生物學研究中所用到的一切數學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田老師向我們介紹著這門新興學科,「他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物現象數量化的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綜合分析與概率統計方法、不連續的數學方法等幾個方面
  • 李強主講才齋講堂第九十一講:關於平等問題的政治哲學思考
    3月5日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強教授做客才齋講堂第九十一講,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就平等問題與學生們進行了交流。講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5年春季學期的第一堂課,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
  • 李四龍主講才齋講堂第185講:中國佛教的文化主體性
    李四龍主講才齋講堂第185講李四龍分析佛教的特質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表現。在本體和方法方面,佛教強調生命是緣起,一切皆空,在中國語境下,體現為無我、忘我的觀念。李四龍指出中國佛教關於修行的精神傳統。
  • ...主講才齋講堂第七十五講:雙金屬有機合成試劑化學——協同效應...
    4月3日晚,才齋講堂第七十五講邀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席振峰介紹了化學鍵的活化以及合成化學中物質的合成、機理與應用等內容,並就「協同效應」、「意外發現」和「深新信」三個要點進行闡釋。席振峰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是「席振峰教授研究室」帶頭人,曾擔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 王思斌主講才齋講堂 暢談「中國的社會建設」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於2010—2011學年度秋季開設的「才齋講堂」第五講於11月11日晚七點在二教107開講,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開講「中國的社會建設:挑戰與回應」,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出席並主持講座。
  • 陳躍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11講:學術研究的現代性與跨文化比較方法論
    3月3日晚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人文特聘教授、比較詩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系主任陳躍紅教授做客才齋講堂,從比較的價值支撐和邏輯結構入手,詳細探討了跨文化比較方法論的歷史和空間建構。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龔旗煌主持並全程參加講座。
  • 王希主講才齋講堂第八十一講:「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與美國憲政...
    9月18日晚,才齋講堂第八十一講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王希教授就「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與美國憲政的轉型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學術觀點,並與現場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嚴純華主持講座。 嚴純華主持講座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4年秋季學期的第一堂課,王恩哥校長也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
  • 陳瑞華主講才齋講堂195講:程序正義理論及其發展趨勢
    陳瑞華主講才齋講堂195講陳瑞華結合時事介紹了程序正義的定義。
  • 王詩宬主講才齋講堂:從平行公理到空間的彎曲扭結
    用文學的語言、史學的故事、哲學的思辨完成的數學講座會是什麼樣的呢?5月10日晚,才齋講堂第39講邀請到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王詩宬院士,為二教107教室的同學們帶來一場融匯文史哲的數學講座。他以「從平行公理到空間的彎曲扭結」為題,從非歐幾何的誕生講起,為我們打開了數學神秘而有趣的大門。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教授主持了講座。
  • 中科院科學技術史大講堂第十二講在自然科學史所舉行
    蘇榮譽研究員作報告7月5日,中科院科學技術史大講堂第十二講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蘇榮譽研究員以「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範式和問題——一個科學史鳥瞰」為題做了精彩演講,演講由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羅桂環研究員主持。蘇榮譽研究員首先對「範式」的概念進行了說明。範式概念是庫恩範式理論的核心。
  • 「北大考古女孩」熱議背後:科技手段助力,考古早已今非昔比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吳小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對考古學存在很大的誤解。這些科技手段已被廣泛應用到考古學中高科技考古手段的應用中,&34;技術最為人所知,也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該方法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拉得·利比於上個世紀40年代發明,能夠根據樣品中放射性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
  • 「探嶽講堂」 | 第一講:北大光華劉俏院長為你帶來「十四五」規劃...
    內容設置上,「探嶽講堂」系列課程立足政策前沿、科技前沿、商業前沿等三大領域,主要面向光華管理學院在讀學生,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字平臺和網絡媒介面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二、「探嶽講堂」第一講內容本學期「探嶽講堂」系列課程第一講邀請到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作為主講嘉賓。
  • (11月25日)同濟高等講堂第 44講(校級)Lecture at Tongji...
    (11月25日)同濟高等講堂第 44講(校級)Lecture at Tongji University by Haiyan Hu 來源:研究生院   時間:2018-11-21  瀏覽:
  • 廿年不忘 | 同衡大師講堂第三期開講,你的「船票」收好啦!
    廿年不忘 | 同衡大師講堂第三期開講,你的「船票」收好啦! 清華同衡20周年大師講堂12.09 第 三 講!第三期「大師講堂」講座即將於2020年12月9日與大家見面。活動邀請到航天測繪與地理信息學專家,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一級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為大家帶來題為《對標聯合國2030 SDGs 助力國土空間規劃》的精彩報告。
  • 研究生院成立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11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舉行了掛牌儀式。柯俊院士、劉東生院士、中國社科院劉慶柱所長、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高崇文院長、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及國家文物局巡視員郭旃教授、中科院基礎局黃勇副局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副所長先後致詞,對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掛牌表示熱烈祝賀。
  • 首都科學講堂2020年8月預告
    APP、騰訊新聞客戶端、新浪科技客戶端、一直播APP參與直播互動,詳情請關注數字北京科學中心微信公眾號、首都科學講堂微信公眾號進入直播頁面。本期首都科學講堂邀請到北京天文館科學研究部副研究員李昕,為我們講述那些與超級望遠鏡相關的宇宙秘密。主講嘉賓:李昕,北京天文館科學研究部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天文科普和教學工作,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天文科普夏令營等活動。《天文愛好者》雜誌每月天象專欄長期作者。研究領域和方向包括變星觀測、系外行星候選體的監測、望遠鏡技術和觀測方法等。
  • 【光明日報】楊益民:考古研究騰飛的「科技翅膀」
    考古學是通過分析古代物質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其源頭可以上溯至歐洲的古物學和中國的金石學。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考古學的成熟,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和生物學中的分類學被引入到考古學中,形成了考古地層學和器物分析的類型學,現代考古學從此開端。可以說,考古學與生俱來就與自然科學密不可分。
  • 打造中國考古的科技引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籤訂暨實驗室主任聘任儀式
    根據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將分別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建「環境考古實驗室」「分子古生物學實驗室」「年代學與動植物考古實驗室」,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
  • 慈善講堂第一期綜述
    7月11日慈善講堂成功首播,三位主講老師用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為我市及周邊地區百餘名孩子送上了內容豐富的網絡慈善課程,受到了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精彩課程內容第一講:欒嵐簡介:瀋陽市慈善大使、遼寧廣播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瀋陽市垃圾分類形象代言人第二講 勿以善小而不為課程簡介:課程通過歷史典故、現實生活中的慈善行為,向大家說明「善」的由來和如何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