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主講才齋講堂第八十一講:「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與美國憲政...

2020-12-15 北京大學新聞網

9月18日晚,才齋講堂第八十一講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王希教授就「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與美國憲政的轉型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學術觀點,並與現場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嚴純華主持講座。

 
嚴純華主持講座

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4年秋季學期的第一堂課,王恩哥校長也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他回顧了才齋講堂的創辦過程,對新入學的研究生們提出了一些希望,叮囑學生們藉助才齋講堂這個聚集前沿熱點的舞臺,打開視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王恩哥對新入學的研究生提出希望

王希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美國憲政史、美國國家制度和公民建設等,因此他從「權力」(powers)、「權利」(rights)以及「權力」與「權利」的互動(interplay)的「三維角度」來勾畫美國憲法與憲政的發展輪廓,描述美國歷史上三種憲政秩序的發展歷程與變化動力。王希教授認為,權力與權利是美國憲政的核心問題,權力憲政與權利憲政是美國憲政的主要內容。二者並不互斥,形成一種相互依賴、激勵又制約的共生關係,產生了權力——權利複合體。

 
王希教授描述美國歷史上三種憲政秩序的發展歷程與變化動力

在王希教授看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人民的權利與宗主國英國的權力在認知上產生了衝突。為了捍衛殖民地人民的權利,他們不得不挑戰英國的權力,進行一場「奪權之爭」。美國獨立後的邦聯體制弊病繁多,為了改造現有權力機制,挽救新國家,決策者們在1787年召開制憲會議,確立聯邦制,三權分立以將權力壟斷降到最低從而保障公民權利。

1787年至1861年是美國的第一憲政秩序。1791年頒布的十條憲法修正案限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強調了美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與新聞自由,強調聯邦的權力來源於人民。《聯邦憲法》及其第一修正案確立了美國政體的共和形式,聯邦制和對個人權利的保護。但是制憲中並未解決的奴隸制問題很快成為了聯邦政府面臨的巨大威脅。在美國領土擴張中,北部主張廢除奴隸制的自由民與南部支持奴隸制的奴隸主們產生了劇烈衝突,雙方以聯邦政府為工具極力維護各自利益,一些州權主義者開始挑戰聯邦政府的權威。這使得林肯等人意識到,若不奪回聯邦政府的權力,公民的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只有給予奴隸自由,才能使美國成為自由國家。

1863年至1929年是美國的第二憲政秩序。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第二次制憲,通過第十三、十四、十五憲法修正案,廢除奴隸制,並賦予黑人公民資格與權利,重建聯邦制。但實際上,種族和諧與自由並沒有實現。在最高法院、聯邦政府與國會的互相博弈下,州政府仍控制大量民權,南部大部分黑人權利並未得到貫徹,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等嚴重阻礙了黑人公民權利的獲得。

1933年至今是美國的第三憲政秩序。州政府顯然無力應付巨大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後推行新政,短短一百天內就頒布了十五部法律,強化總統權力,以聯邦政府的力量和權威渡過了經濟危機。新政之後,隨著二戰、冷戰的出現,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要求聯邦政府發揮更大作用,形成總統憲政與集權聯邦制。同時,許多民權組織也開始借用聯邦政府的權威來為自己爭取權利自由。二戰後,最高法院全面推翻了種族隔離的政策,政府甚至藉助軍隊等國家機器的幫助來打破南部的種族隔離政策。

最後王希教授也談到了當前美國憲政的難題以及自己的反思,他認為當前的美國政治出現民主的「非民主化」,即議員們的投票權被政黨所控制,因而議員必須服從整個政黨的利益,限制了自身的權利等。這些不斷出現的問題也值得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王希教授鮮活生動的故事案例以及幽默的談吐贏得了在場學生們的陣陣掌聲。講座結束後,王希教授就美國憲政等問題耐心地解答了學生們的疑惑。

 
學生提問

 

編輯:舍予


相關焦點

  • 李強主講才齋講堂第九十一講:關於平等問題的政治哲學思考
    3月5日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強教授做客才齋講堂第九十一講,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就平等問題與學生們進行了交流。講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5年春季學期的第一堂課,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
  • 王希與強世功暢談美國政治文化:歷史學與法學的博弈
    對話主要圍繞《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一書展開。本書在200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和2014年兩次再版,在內容上均有修訂和充實。第三版新增11、12、13章,續寫「9•11」之後美國憲法和美國政治的新困境、新發展;同時以一篇新序言《「權力」與「權利」的博弈》,闡述作者近十年來的理論思考,探尋美國憲法史更本質的層面,提供了一種更宏大的解釋框架。
  • 王希談美國憲政中的「社會正義」:美國「正義」的故事
    2014年12月21日上午,國家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了一場講座,主題為「美國憲政中的『社會正義』:思想與實踐」,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江學者王希應邀擔任主講人,為到場的200餘名聽眾講述美國憲法和美國歷史的故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講座獲得了聽眾的熱烈歡迎,圓滿落下帷幕。
  •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學方法解讀古代...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吳小紅基於考古學的定義指出,考古學研究是一個從人到物、由物及人的過程,在從實物遺存中提取信息這一環節,自然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專題連結:才齋講堂
  • 田剛暢談「數學、科學與技術」 本學期「才齋講堂」落下帷幕
    每一次精彩的講座都能將我們從一個領域帶到另一個領域,並讓我們感受他們的迷人之處,本學期的才齋講堂圓滿落下帷幕。延伸閱讀: 張平主講「才齋講堂」>王思斌主講才齋講堂 解析「天才與伯樂」 饒毅主講才齋講堂王恩哥院士主講才齋講堂
  • ...主講才齋講堂第七十五講:雙金屬有機合成試劑化學——協同效應...
    4月3日晚,才齋講堂第七十五講邀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席振峰介紹了化學鍵的活化以及合成化學中物質的合成、機理與應用等內容,並就「協同效應」、「意外發現」和「深新信」三個要點進行闡釋。席振峰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是「席振峰教授研究室」帶頭人,曾擔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 李四龍主講才齋講堂第185講:中國佛教的文化主體性
    李四龍主講才齋講堂第185講李四龍分析佛教的特質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表現。
  • 陳瑞華主講才齋講堂195講:程序正義理論及其發展趨勢
    陳瑞華主講才齋講堂195講陳瑞華結合時事介紹了程序正義的定義。
  • 王思斌主講才齋講堂 暢談「中國的社會建設」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於2010—2011學年度秋季開設的「才齋講堂」第五講於11月11日晚七點在二教107開講,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開講「中國的社會建設:挑戰與回應」,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出席並主持講座。
  • 陳躍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11講:學術研究的現代性與跨文化比較方法論
    3月3日晚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人文特聘教授、比較詩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系主任陳躍紅教授做客才齋講堂,從比較的價值支撐和邏輯結構入手,詳細探討了跨文化比較方法論的歷史和空間建構。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龔旗煌主持並全程參加講座。
  • 王詩宬主講才齋講堂:從平行公理到空間的彎曲扭結
    5月10日晚,才齋講堂第39講邀請到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王詩宬院士,為二教107教室的同學們帶來一場融匯文史哲的數學講座。他以「從平行公理到空間的彎曲扭結」為題,從非歐幾何的誕生講起,為我們打開了數學神秘而有趣的大門。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教授主持了講座。
  • 訪談︱王希:美國國父對美國憲政到底有何影響
    新版甫一問世,2014年12月20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便在北京五道口採訪了王希教授。       這部書影響了一代學人,已經成為美國憲政和美國史研究的經典。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史家之一埃裡克·方納在推薦語中寫道:「本書已被公認為對中國的美國研究做出了無可取代的貢獻。」
  • 「看得見的憲政」:理解中國憲法的財政權力配置視角
    憲政不僅僅是個法律問題,不僅僅關乎司法部門、司法權力,不僅是憲法有什麼內容、授予誰什麼權力、限制誰的什麼權力、保障誰的什麼權利;憲政還是個政治問題,關乎憲法由誰以及如何制定、由誰以及如何實施、不同的權力如何配置及運行、追求什麼樣的政治目標?可以說,憲法之所以被稱為「母法」、「根本大法」,正是因為憲法是「政治中的憲法」,是現實政治世界中的憲法,這種憲法不見得成文,但並非完全看不清。
  • 訪談︱王希:美國民主走入了死胡同?
    新的憲政原則會通過法律來體現,立法過程必須是開放的,但一旦形成法律之後,就必須得到尊重和遵守,直到新一輪的、對原則進行重新解讀的博弈開始並產生新的結果。我尤其強調立法過程中的「開放」性,因為這是所謂「變」與「不變」博弈的主要戰場。就像當下的移民法改革,歐巴馬總統想要否定某些過時的法律,但國會共和黨人因為種種理由卻要堅決阻止,雙方都竭盡全力,訴諸各種可以利用的體制力量。
  • 許成鋼:從憲政看美國大選
    抽象地講,人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但是從很多人對這次美國大選的反應可以看到,相當多的人並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並不了解民主憲政制度(英美憲政制度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是政治戰場的規則,而不是完美的結果。不了解憲政規定的政治戰場規則,核心的部分是分權和妥協。不了解這個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操作。的確,自從建國以來,美國的制度不僅不完美,甚至如邱吉爾所說,是「最壞的制度」。
  • 關於「憲政」問題的綜述
    一、 何為憲政?  1、 憲政的概念  憲政是什麼?學者見人見智。觀點一認為憲政是對權力制約、監督與制衡,是對國家權力限制和對公民權利保護;觀點二認為憲政是憲法的實施狀態,國家權力依照憲法運作;觀點三認為憲政就是民主政治;觀點四認為憲政是民主與憲法的有機結合。
  • 張海清:自然權利·政治正當性·憲政* ——西方憲政民主政體的理念脈絡探析
    {73}而美國憲政學者羅森費爾德認為,制約政府權力、支持法治和保障基本權利是現代憲政的基本特徵{74}。  真正的憲政體系究竟應當以什麼作為其目標與基礎?這就涉及到憲政的正當性問題。為什麼要考慮憲政的正當性的問題?英國政治學家赫爾德指出:「如果法律合理地產生於公共生活結構之中,那麼,它就具有要求人們服從的合法性。
  • 訪談︱王希:美國總統為什麼會越來越強勢
    【編者按】本文為王希教授「美國總統與美國憲政」訪談的下篇。       《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序言從「權力」與「權利」相互博弈的角度,重構美國憲政史的輪廓,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十年來關於美國憲政的理論性思考。
  • 憲政愛國主義:對「愛國行為」的一種解釋
    文/揚-維爾納·米勒譯/鄧曉菁節選自/《憲政愛國主義》「憲政愛國主義」之說,或許在很多人聽來頗有些自相矛盾。憲政,根據其定義,旨在限制政治權力,使之非個人化;而愛國主義則是要動員人們做出政治上的個人奉獻。
  • 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
    題目:系統工程講堂第五十二講——納什均衡:博奕論的前世今生主講人:劉進副教授(系統工程學院作戰運籌與規劃系)時間:2019年4月12日(周五) 8:30-10:30地點:系統工程學院一樓110學術廳講座摘要:博弈論是研究競爭與合作的交互式決策的數學理論,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最重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