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才齋講堂第八十一講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王希教授就「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與美國憲政的轉型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學術觀點,並與現場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嚴純華主持講座。
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4年秋季學期的第一堂課,王恩哥校長也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他回顧了才齋講堂的創辦過程,對新入學的研究生們提出了一些希望,叮囑學生們藉助才齋講堂這個聚集前沿熱點的舞臺,打開視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王希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美國憲政史、美國國家制度和公民建設等,因此他從「權力」(powers)、「權利」(rights)以及「權力」與「權利」的互動(interplay)的「三維角度」來勾畫美國憲法與憲政的發展輪廓,描述美國歷史上三種憲政秩序的發展歷程與變化動力。王希教授認為,權力與權利是美國憲政的核心問題,權力憲政與權利憲政是美國憲政的主要內容。二者並不互斥,形成一種相互依賴、激勵又制約的共生關係,產生了權力——權利複合體。
在王希教授看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人民的權利與宗主國英國的權力在認知上產生了衝突。為了捍衛殖民地人民的權利,他們不得不挑戰英國的權力,進行一場「奪權之爭」。美國獨立後的邦聯體制弊病繁多,為了改造現有權力機制,挽救新國家,決策者們在1787年召開制憲會議,確立聯邦制,三權分立以將權力壟斷降到最低從而保障公民權利。
1787年至1861年是美國的第一憲政秩序。1791年頒布的十條憲法修正案限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強調了美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與新聞自由,強調聯邦的權力來源於人民。《聯邦憲法》及其第一修正案確立了美國政體的共和形式,聯邦制和對個人權利的保護。但是制憲中並未解決的奴隸制問題很快成為了聯邦政府面臨的巨大威脅。在美國領土擴張中,北部主張廢除奴隸制的自由民與南部支持奴隸制的奴隸主們產生了劇烈衝突,雙方以聯邦政府為工具極力維護各自利益,一些州權主義者開始挑戰聯邦政府的權威。這使得林肯等人意識到,若不奪回聯邦政府的權力,公民的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只有給予奴隸自由,才能使美國成為自由國家。
1863年至1929年是美國的第二憲政秩序。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第二次制憲,通過第十三、十四、十五憲法修正案,廢除奴隸制,並賦予黑人公民資格與權利,重建聯邦制。但實際上,種族和諧與自由並沒有實現。在最高法院、聯邦政府與國會的互相博弈下,州政府仍控制大量民權,南部大部分黑人權利並未得到貫徹,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等嚴重阻礙了黑人公民權利的獲得。
1933年至今是美國的第三憲政秩序。州政府顯然無力應付巨大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後推行新政,短短一百天內就頒布了十五部法律,強化總統權力,以聯邦政府的力量和權威渡過了經濟危機。新政之後,隨著二戰、冷戰的出現,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要求聯邦政府發揮更大作用,形成總統憲政與集權聯邦制。同時,許多民權組織也開始借用聯邦政府的權威來為自己爭取權利自由。二戰後,最高法院全面推翻了種族隔離的政策,政府甚至藉助軍隊等國家機器的幫助來打破南部的種族隔離政策。
最後王希教授也談到了當前美國憲政的難題以及自己的反思,他認為當前的美國政治出現民主的「非民主化」,即議員們的投票權被政黨所控制,因而議員必須服從整個政黨的利益,限制了自身的權利等。這些不斷出現的問題也值得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王希教授鮮活生動的故事案例以及幽默的談吐贏得了在場學生們的陣陣掌聲。講座結束後,王希教授就美國憲政等問題耐心地解答了學生們的疑惑。
編輯:舍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