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王希:美國總統為什麼會越來越強勢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本文為王希教授「美國總統與美國憲政」訪談的下篇。

       《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序言從「權力」與「權利」相互博弈的角度,重構美國憲政史的輪廓,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十年來關於美國憲政的理論性思考。由此作者把200多年的美國憲政史劃分為三個段落,分別是建國後內戰前的第一憲政、內戰後的第二憲政、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後的第三憲政。大致說來,訪談以美國總統為中心,上篇圍繞美國革命和建國後的原始憲政秩序而展開,下篇主要講述南北戰爭以來的第二和第三憲政。
復活版林肯

       澎湃新聞:

林肯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那麼他在美國歷史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王希:

這看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仔細回答起來卻很難。關於林肯,已經有無數人寫了很多書,很多著作。我就簡單講幾個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拯救了美國。內戰的發生表明美國的第一憲政秩序走向了失敗,國家分裂了。通過內戰的一系列決定,林肯扭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林肯對歷史賦予他的使命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1862年他對國會講述內戰的重要性時,說我們要拯救的不光是美利堅聯邦,而且也是在拯救「地球上最後、最好的希望」(the last best hope of the earth)。這句話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面。他認為,聯邦之所以出現分裂,是因為南部在1860年總統選舉失敗後採取了退出聯邦的舉動,這證明美國的制度是有嚴重問題的。他說,我們必須要打贏這場戰爭,表示聯邦有能力捍衛自己的民主制度並維護國家的統一。林肯要挽救的不光是作為聯邦的美國,而且當時的美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存活的民主共和國,這意味就非常深遠。

       第二,林肯做出了永久性地解放奴隸的決定。其實在他之前,奴隸已經開始了自我解放的行動,國會也通過了一些法令,部分地廢除了奴隸制,比如在哥倫比亞特區以及還沒有建州的聯邦西部領土上,但效果有限。林肯的《解放宣言》提出:從此開始永久性地解放奴隸,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等於把奴隸主手中的擁有奴隸的財產權全部否定了。

       在他看來,只有解放奴隸,美國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當我們將自由賦予奴隸的時候,自由人的自由才得到了保障」,林肯的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他將「自由」升華了。也就是說,過去的美國是不道德的、不正義的,一部分人享有的自由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不自由之上的。作為一個領導者,林肯要說服北部的人民接受解放奴隸這個選擇。他需要有一種理論來說服大家,這需要深思熟慮,高瞻遠矚,需要個人的才華。我們知道,林肯的政治演講詞都是他自己寫的,所以,作為一個領袖,他是一個思想的原創者,是我們當代熟知的關於「自由勞動」和「人類解放」等思想的第一作者。

       第三,如果說安德魯

·

傑克遜的當選是現代政黨政治的結果,那麼

林肯應該是第一位真正的現代美國總統

——他在內戰中將執法權發揮到了極致,打破了許多陳規陋習,也開創了許多的新「權力」領域。

       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是一個很羸弱的政權,規模很小,但面臨一場大規模戰爭,遭遇各種困難,包括軍事、內政、外交、社會動員,等等。這些都需要一位具有堅強的意志力、富有行政才華、清楚的思維邏輯的總統來領導國家。因為國會在國家遇到大難時,它因為利益分散,不可能很快形成一個集中的意志,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林肯出現了。他的許多決定和認知都是對當時政治情勢的反應。他的思想很多都是他的首創。我覺得林肯不僅在理論上有建樹,也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而這些建樹都是前所未有的。他在處理危機的時候建立的執政方式為後來的總統所效仿。

進入殿堂的林肯

       林肯最後的遇刺,當然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但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悲劇意義上的完美結局,

他的遇刺和死亡幫助他成為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神一樣的人物。

他是在第二次順利當選、並發表了就職演說之後遇刺的。他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出人意料地使用了一種宗教意味極濃的語言(他平時並不是一個宗教感很明顯的人),並提到了上帝通過給予這場「可怕的戰爭」而對美國施行奴隸制所做出的懲罰。不久他就遭遇刺殺,為他力圖捍衛的憲法和國家貢獻了生命,這讓人感到特別心痛。他自己也成為內戰的代價之一,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烈士。他的死在某種意義上為這個國家留下了一個永久性的註腳——對自由的爭取,對民主的爭取,對正義的爭取,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總統本人的生命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林肯的不朽名聲還來自於後世的塑造。

不過他的經歷、他的寫作,幾乎讓過去所有的總統都黯然失色,華盛頓除外。林肯是一個原創性的思想者(original thinker),因為他面臨的是新形勢,要求他有新的思想,可他只接受過一年半的正規教育——完全是白手起家,他沒有華盛頓的戰功,沒有傑斐遜的博學——他有的只是個人的經歷:出身貧苦,具有獨立精神,非常善於學習,極有雄心,又富有智慧,成為律師,進入政界,最後成為總統。所以,

林肯的經歷成為早期美國夢的一種化身。

       我最喜歡讀的關於林肯的書,是一本寫給兒童的書,叫《林肯笑話集》(The Abraham Lincoln Joke Book),裡面列舉了一些林肯喜歡講的笑話故事(jokes)。林肯特別喜歡講故事,這是他的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喜歡在睡覺前讀一下,從中領悟林肯的幽默感。裡面沒有什麼嚇唬人的「大道理」,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真智慧」。這本書是我從舊書攤上買的,像《伊索寓言》的風格,小學生都可以看懂,這也反映出林肯被神化的程度。

       林肯之所以受到尊重,還有家庭的原因。

他的一個幼子是在他入主白宮時因病去世的。林肯的妻子瑪麗出生於肯塔基州一個奴隸主家庭,喜歡政治,喜歡花錢,喪子之後,患了強烈的抑鬱症,而林肯雖然是政治老手,但在生活上卻是一位廉潔、樸實、不喜奢華的人,他在夫人抑鬱症發作的時候,必須要陪伴和安慰她。他同時要面對處於內戰的國家危難和無法修復的家庭苦痛。林肯留下的照片中,幾乎沒有一張是有笑容的,他的內心深處埋藏著一種很深的悲傷(grief),然而他的內心是堅強的。

       最後一點,我要補充的是,林肯的文字非常簡潔,通俗易懂,幾乎沒有你看不懂的詞,普通人就可以讀懂,但同時也很優美和優雅。正因為這樣,

他的寫作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不信你看看他的《葛底斯堡演講》和第一次、第二次就職演說。

       澎湃新聞:

到了林肯時期,總統的權力已經上升到一定地位了。那麼,1868-1904年的美國為什麼還是一種「弱總統強國會」的狀態?

       王希:

其實整個19世紀的美國,可以說都處於「弱總統強國會」狀態,這和美國革命時期立憲的傳統有關係。當時非常強調立法權,而國會是立法機構,所以無論是在州制憲還是聯邦制憲的時候,國會都是三權之中的重中之重。我在《原則與妥協》增訂版中專門增加了對憲法各條用字的字數。立法機構國會用字2200多字,佔了憲法全文的一半。總統掌握執法權,但在內戰之前,擴展權威的機會不多,內戰給了林肯一個機會,讓他展示出總統所能發揮的巨大權威的潛力。

       林肯的遇刺是總統權威增長的一個轉折點。林肯的繼任人是安德魯

·

詹森,也就是老詹森。老詹森在南方重建的問題上與國會中的共和黨人產生了矛盾,溫和派和激進派共和黨議員聯合起來,否定了他的很多重建政策。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複雜,表面上看是總統和國會(或國會中的共和黨人)的重建方針不同,但從政治上來講,實際上是國會與總統,立法部門與執法部門爭奪重建的領導權的問題。有的人會把這次衝突解釋為聯邦政府內部的部門權力之爭,但重建時期的情況比較特殊,其實包含更多的是如何處理內戰遺產的問題,涉及如何處理戰前與戰後的意識形態界定與經濟利益的分配的問題。

       老詹森是南部來的總統,在南部退出聯邦時,他所在的田納西州沒有退出,他作為參議員也沒有離開國會,因而被認為效忠於聯邦的南部議員。1864年總統大選時,林肯選他為自己的競選夥伴,展示聯邦的統一。但詹森在政治上並不認同北部共和黨人的很多理念,而此刻國會主要為北部共和黨人所佔據。所以表面上看是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的權力之爭,但在深層次意義上,是北方的「自由勞動」和民族國家建設的思想與南部傳統的州權之上的保守思想發生了衝突。1868年國會共和黨人對詹森的彈劾和審判極大地打擊了總統職位的權威。

       老詹森之後的總統是共和黨人格蘭特。格蘭特雖然是內戰的英雄將領,但做總統非常一般,能力有限,當政時內閣醜聞不斷。接下來是海斯,他的當選是1876年南北就選舉爭執而達成的妥協的結果,沒有用權的底氣。再接下來是加菲爾德,屬於溫和派共和黨人,當選不久後就遇刺。接替他的是阿瑟,他是共和黨的地方大佬,做副總統本身就是黨內利益平衡的結果,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也沒有大的成就。後來的克利夫蘭、哈裡森等也是受制於分裂的國會。這些都對「弱總統強國會」局面的形成有影響。

       此外,內戰和重建之後,美國進入了全面工業化的時期。這個時期並沒有像內戰一樣,需要總統部門發揮很大的作用。總統想在內政上做到強勢,也沒有太多的機會,直到後來1930年代小羅斯福(FDR)的時候才出現。在這個時期,國會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工業化,因為當時管理經濟的權力主要在各州手中。所以政黨在這一時期也開始走向職業化、職能化,傳統的意識形態的爭執在降低,競選功能性的作用在加強。

       早期的總統可以發揮意識形態領袖的作用,但林肯之後的幾位總統沒有什麼人能夠對民族和社會發表有深刻思想的洞見,他們幾乎是在機械式地擔任這個職務,這也是造成「弱總統」的原因之一。所謂「弱總統」,就是他的權威始終是處在國會的鉗制之下,沒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雖然內戰是美國走向現代集權聯邦制的起點,但當時的美國還沒有走向世界,在國內事務的管理方面,凡是與經濟發展和公民權利有關的事務,管理權限仍然在州,聯邦的行政部門從體制上也處於弱勢。直到20世紀初,強大的聯邦「行政國家」才開始出現。老羅斯福和威爾遜等代表了新一代的「強勢總統」。所以當「行政國家」處於弱勢的時候,總統權威的發揮是非常受限制的。

       澎湃新聞: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裡有四位總統的雕像,分別是華盛頓、傑斐遜、林肯和西奧多

·

羅斯福。華盛頓、傑斐遜、林肯,前面已經談過了,而老羅斯福為什麼會這麼受美國民眾的青睞?

       王希:

老羅斯福對推動美國走向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老羅斯福的前任麥金利開闢了擴張主義路線,把美國利益從北美大陸推進到拉美和太平洋領域,但這種擴張是在老羅斯福任內完成的。尤其是對巴拿馬運河權的搶奪,對拉美、中美這一帶的控制等,老羅斯福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老羅斯福在內政方面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對美國海軍的建設,對市場秩序的幹預,介入勞資談判,打擊破壞性託拉斯等。他在內政方面開始扮演一個強總統的角色,提出了「公平施政」的方針,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對壟斷大資本的節制,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這些都是能動主義政府的舉措,讓人們想起內戰時期的林肯。

       另外,老羅斯福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喜歡郊外生活,喜歡打獵,強身健體,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印象。他還特別喜歡和善於與普通人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他比傑克遜更像是一位「人民的總統」。

       他的經歷非常豐富,上過哈佛,當過州長,與牛仔生活在一起,組織遠徵軍到古巴去參戰,建立了自然資源保護的國家制度,等等,所以他給美國政治和歷史留下了很多影響力巨大的遺產。

        美國歷史上的兩位羅斯福總統。左為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右為富蘭克林·D·羅斯福(FDR, 小羅斯福)。

       澎湃新聞:

從美國建國初期的第一憲政,到內戰時期開始的第二憲政,到羅斯福新政以後的第三憲政,這三個階段就總體趨勢而言,為什麼美國總統的權力會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尼克森這樣的「帝王總統」?

       王希:

很高興你提到

美國歷史上的三個憲政秩序。這是我在《原則與妥協》增訂版前言中提出的一個分期概念,與其他的美國憲法史學者的提法不同。

       就總統的權力來說,在內戰之前的第一憲政秩序時期,它是有限的。總統雖然可以購買領土,可以發動和指揮戰爭,譬如說1812年戰爭和1846-48的美墨戰爭等,但這些權力都是有限的,基本上是外交領域的權力。

       1861年內戰發生之後,大致到1930年年代初,屬於第二憲政秩序時期。在這個時期,總統的權力擴大了。首先通過內戰展現出來的,總統有統帥軍隊的權力、處理外交的權力,還有管理內政的權力,甚至擁有一部分立法權,執法範圍很大,不過這些權力基本上都是運用在比較大的國家事務上。

       小羅斯福新政開始,進入第三憲政秩序時期,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此後總統的權力由於美國勢力範圍的擴大,與世界事務的聯繫日趨緊密。經過一戰、二戰和冷戰,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越來越重要,作為執法官的總統的權力也隨之越來越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二戰中美國發明並擁有了核武器,而核武器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的武器,總統有權下令使用;然而,這種執法權大大增加了總統在三權中的分量。因為大戰隨時可能爆發,總統需要做出決斷,有的時候他需要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做出很多決定,而這些都容不得國會翻來覆去地去辯論。從1946年的「國家安全」到今天的「國土安全」,往往成為總統部門要權、用權、創造權力的通行證。

       為什麼會出現「帝王總統」?「帝王總統」當然主要是指尼克森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統競選過程中候選人與政黨的關係。尼克森上臺後,很會利用機會,通過打開與中國和前蘇聯的對話與交流,以及對1960年代後期的法治秩序的重建,他贏得了選民的民心。第二次競選總統時,他幾乎不需要共和黨的幫助,僅僅依靠民意就能贏得競選,所以他認為自己可以超越黨派,擺脫國會對他的控制,有一種「帝王總統」的心態。我覺得,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總統的職位變得非常重要,總統可施展的執法權的空間越來越大,所以才給予了他較大分量的權威,而這種權威不是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

「帝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而下臺。

       澎湃新聞:

面對總統權力越來越大的態勢,作為三權分立的另兩個代表,國會和最高法院如何制衡總統的權力?

       王希:

這種情況,有的時候是可以制衡的,有的時候是無法制衡的。

       比如發動戰爭的權力,可以說自杜魯門介入韓戰開始,直到歐巴馬時期,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都使用過。尼克森之後,國會採取的一個鉗制措施就是,總統在發動戰爭的時候需要向國會報告;如果出於保密的需要,不能向全體議員報告,至少也要向參眾兩院國會領袖報告,知曉國會。布希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他就向國會領袖做了通報,這是在尼克森「帝王總統」之後確立的規則。

       最高法院沒有辦法鉗制總統的戰爭權,但它可以將總統在戰爭期間做出的涉及公民權利的決定宣布為違憲,比如在反恐戰爭中對戰俘的處理等。總統不能無限制地使用軍事法庭來審查參與反恐戰爭的美國公民的罪行。即便如此,最高法院的作用是有限的。

       國會對總統權力的鉗制,要看具體的情況。比如說9•11之後,國會是一邊倒地支持布希的很多政策,包括發動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國會多數的同意,沒有大多數民意的支持,總統能悍然發動大規模戰爭或繼續進行戰爭。越南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越南戰爭是使用了錯誤的情報才得以發動的,但是到了後來就打不下去了,因為傷亡太大,媒體都在報導,對總統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可是在1964年針對是否打越戰投票時,國會兩院的贊成票是壓倒性的。

       不過,我們最近也看到美國國會和總統之間的僵持。歐巴馬現在遇到了體制上的極大障礙,他想推動的任何政策改革,共和黨人佔多數的國會都會給他設置種種障礙。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動用總統行政權,但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會加劇國會和總統部門之間的敵對情緒,後患無窮。

美國國會大廈,遠處聳立的是華盛頓紀念碑

       澎湃新聞:

在拜讀您這部大書的過程中,最強烈的一個感受是民主是個長途跋涉的艱難歷程。您在書中提醒讀者,「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制憲會議的辯論中,麥迪遜和漢密爾頓等力主建立中央權威的制憲領導人極少使用『民主』(democracy)一詞,在談及政體時,他們經常使用的是『共和政體』(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或『共和傳統』(republican tradition)。」「對絕大多數代表來說,制憲會議的目的不是建立一個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體制,事實上,制憲會議的大多數代表並不真心欣賞現代意義上的民主。」那麼,

從「共和」到「民主」,美國憲政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轉折?

       王希: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因為「共和」是當時追求的目標,而「民主」常常會跟「群氓政治」(mobocracy)牽連在一起,制憲者對此很擔心。在建國者中,傑斐遜是最敢提倡民主的,即便是他,也有一個前提:只有「自食其力者」,也就是要擁有一定的財產,方才能參與政治。他們認為,只有經濟獨立了,政治上才可能獨立。如果經濟上不獨立,又擁有政治參與的權利,那麼你可能會被政客收買。

       18世紀的制憲者是一群like-minded people,他們志趣相近、利益相近,因此能夠分享對政治的參與,「共和」他們來說更為現實。

但正如伍德所說,

他們不想要民主,但他們設計的制度含有很多「民主」的成分

,他們自身的政治行為也造就了「民主」的政治生態。中下層民眾對政治的參與也施加了壓力,從「共和」走向「民主」是歷史潮流,不可避免。後來的政治人物不可能去重走他們的老路子,再去做「紳士政治」,而只能做「大眾政治」,因為形勢變了,政治不再只由精英掌控。

       「民主」本身也經歷了語義的轉換,深層次的轉換,平常不易察覺。

「民主」通常指每個公民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來參與政治,參與政治的目的是要求政府保護我既有的權利,這是傳統的意義;現代「民主」還包含了這樣的意思:我參與政治,是為了要求政府去創造我不曾擁有過的權利。這是一個很深刻的語義和內容轉換。

「權利」與「權力」一樣,都是要「生長」的,所以人們必須要參與政治。不參與,不但保護不了既有權利,也無法獲得新的權利;參與政治,是改變「權力」的組合,最終是為了改變「權利」的構成與分配。

       所以,從「共和政治」的角度出發,參與政治的目的是要求政府保護財產權;從「民主政治」的角度出發,參與政治的目的不光是為了保護已有的權利,而且還是為了創造新的權利,包括新的財產權。這個轉換過程的發生,從傑克遜時代的民主擴展開始,經過內戰和重建,然後是進步運動,到後來的民權運動,直到今日的多元文化主義運動,實質上都是一種擴大民主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政黨政治、基層抗議、以及包括選舉機制在內的「頂層設計」都起了作用。

       19世紀上半葉「傑克遜式民主」的宗旨,說到底就是一句話:你只要能夠交稅,就應該有權參與政治。傑克遜相信,人民是有政治判斷力的,不需要接受很高的教育,也不需要擁有很多的財產,只要政治與你的利益相關,只要你知道你的利益所在,你就不會不懂得如何投票。

(王希教授整個訪談初稿由澎湃新聞實習生王慧婷、王子愷協助整理,特此致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訪談︱王希:美國民主走入了死胡同?
    北大歷史系教授王希美國憲政的「變」與「不變」澎湃新聞:您在《原則與妥協》這本書當中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美國憲法為什麼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歐巴馬總統是民主黨人,但共和黨在國會兩院佔有多數,雖然不是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因此不能推翻總統的否決),但至少可以拒絕與總統合作,阻撓總統希望推動的政策或改革,這就造成了僵局。美國歷史上的關鍵改革之所以發生,要麼是總統非常的強勢,要麼是國會非常的團結或與總統有良好的配合。二十世紀的「新政」和「偉大時代」改革之所以得以推進,在於有體制上的優勢:總統強勢,又有國會的配合。
  • 訪談︱王希:美國國父對美國憲政到底有何影響
    澎湃新聞:美國憲政講究三權分立,作為行政權的代表,總統是怎麼產生的?       王希:為什麼會產生總統,總統是怎麼產生的,這就得追溯到獨立戰爭後的邦聯時代。1781年生效的《邦聯條例》只設立了國會,沒有建立一個中央執法機構。
  • 美國的總統山:只有四位美國總統的頭像,為什麼是他們四位呢?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是一個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總統紀念公園,它簡稱為總統山,主要是紀念開國100多年來的美國四位前總統。拉什莫爾山由花崗巖構成,裡面雕刻了美國四位前總統的巨大頭像,這四位總統被認為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歷史,他們值得美國人去永遠紀念。
  • 如果美國總統拒絕卸任會發生什麼?
    攝影:DOUG MILLS, THE NEW YORK TIMES/BLOOMBERG/GETTY 撰文:AMY MCKEEVER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支持前副總統喬·拜登的呼聲越來越高,自那之後,現任總統唐納·川普的言行引起了一些觀察者的擔憂,他們擔心川普可能會拒絕放棄權力。
  • 熱點問答:美國會推遲總統選舉日期嗎
    熱點問答:美國會推遲總統選舉日期嗎徐劍梅 孫丁 鄧仙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7月30日提出推遲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期的可能性,理由是郵寄投票將使選舉結果「不準確」和「具欺騙性美國會推遲選舉日期嗎?川普說了啥?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郵寄投票是一場災難,是外國幹預美國選舉的一種簡單方式。他聲稱,以廣泛的郵寄投票,「2020年(總統選舉)將是歷史上最不準確和最具欺騙性的選舉。這將使美國非常難堪。」但川普未就他郵寄投票的說法提供證據。
  •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為什麼會讓加拿大移民局官網崩潰?
    川普還沒贏,加拿大移民局網站就癱瘓了  據華盛頓郵報11月9日報導,不少川普的反對者曾開玩笑說,如果他當選總統,就移民加拿大。然而,在川普美國總統大選勝算機率逐漸增加的時候,加拿大移民局官網突然間就癱瘓了,網頁顯示「內部伺服器錯誤」。
  • 為什麼美國總統辯論超級值得學習?
    美國總統選舉辯論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它應該成為英語學習核心素材中的一種。今天妙面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為什麼要重視這個資源,以及如何學習。
  • 對政治越來越感興趣的伊萬卡,會成為美國第一個女總統嗎?
    伴隨著她的父親離開白宮,了解這個家庭的人說,她很快就會啟動一項新的風險行當:向美國選民兜售自己。伊萬卡和她同是華盛高級顧問的丈夫庫什納離開白宮後,一些人預計這對夫婦將回到他們在紐約的老家,而另一些人則估摸他們可能會搬到新澤西州總統在貝明斯特高爾夫球場的一座「小屋」。
  • 世界上最「強勢」的國家,連美國總統來這裡,也只能逗留3個小時
    美國境內還有一個國家?相信各位讀者看到摩洛希亞共和國都會感到不可置信。尤其對於美國這樣一個「世界警察」而言,顯然不會容許境內存在另一個政權。那麼,摩洛希亞共和國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何筆者稱它是一個紙老虎國家,各位請接著往下看。
  • 美國會毀於這次總統選舉嗎?
    圖片來源:Reuters這次衝突,為總統權力能否和平交接,蒙上了一層陰影。2020年美國大選,為什麼爭議頻頻,始終無法塵埃落定?一位川普支持者,在國會舉著內戰時期聯盟國的旗幟。圖片來源:Reuters直接原因,是因為川普始終沒有宣布敗選,而是不斷向支持者宣稱,存在廣泛的選舉舞弊和違規行為,導致自己的勝利被「竊取」。
  • 美國大學為什麼熱衷承辦總統辯論?
    1976年10月22日,卡特對福特的這年最後一場辯論在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舉辦,開創了大學舉辦總統電視辯論的先河。從2000年開始,所有的辯論承辦方都是大學。 大學為什麼熱衷於承辦總統辯論?
  • 沙說 | 現在的美國總統為什麼會是一個超級大爛人?
    <32>「瘋狗」馬蒂斯被川普任命為美國國防部長。然而馬蒂斯認為川普準備拋棄北約的政策會讓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大大削弱,川普的中東政策更會把優勢出讓給俄羅斯。尤其是馬蒂斯認為俄羅斯幹涉了美國2016年大選,這和川普對俄羅斯的態度完全相左。
  • 拜登即將入主白宮:為什麼美國總統多為律師出身?
    ,祝賀拜登當選美國總統。1968年他繼續在雪城大學法學院修習法律博士學位,並於1969年獲許進入德拉瓦律師會。 為什麼美國總統多為律師出身? 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律師成為總統?
  • 美國為什麼炸中國使館?聽聽柯林頓總統怎麼說!
    張召忠:美國為什麼炸中國使館?聽聽柯林頓總統怎麼說!有人認為,美國炸中國使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使館中藏匿了被擊落的美軍F-117A隱身戰鬥機殘骸。2001年我在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期間,曾任北約盟軍總司令、科索沃戰爭總指揮克拉克空軍上將到學校演講,我曾當眾提問,空襲中國駐南使館的命令是你下的還是柯林頓總統下的,為什麼要轟炸中國使館。
  •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求學記之五——感受美國總統大選
    看來,在強大的媒體力量面前,美國的公眾人物尤其是總統,想要保留個人隱私只能是一種奢望。這也就讓人不難理解為什麼尼克森因「水門事件」中途落馬,柯林頓因萊溫斯基深陷窘境。總統候選人的高透明度帶來的感慨尚未消散,美國民眾參與大選的熱情又一次感染了我。老師告訴我們,大選是美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多數民眾都會熱情參與。
  • 美國大選之後,敗選的總統會說些啥?
    曠日持久的美國大選,正在走向最後的尾聲。選舉,就會有贏家和輸家。贏家自然是春風得意,閃亮登場。那麼輸家呢?他們會說什麼呢?今天就請大家來看看美國總統歷任競選失敗者都會說些什麼。尼克森:一旦做出了決定,我們都將團結一致地站在當選者的身後。
  • 美國總統和財長唱起對臺戲 投行小夥伴們如何解讀?
    周四(1月25日)美市盤中,壓抑已久的美元多頭在美國總統川普講話之後瞬間爆發,扭轉跌勢轉而上揚。此前,美國總統川普表示,美元將因美國經濟增長而走強,而他的財政部長對美元疲軟的評論也被誤讀了。我們的國家在經濟上變得如此強大,在其他方面也變得強大起來,因此美元將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我希望看到美元走強。」  周四稍早,美元指數一度下跌逾0.5%,但在川普的言論在CNBC上播出後,美元指數收復了失地,較日高大漲逾100點。
  • 律師拜登即將入主白宮:為什麼美國總統多為律師出身?
    「法律講堂」投稿郵箱:yunlvshi@163.com   交流合作:微信號zsm800418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律師成為總統?耶魯大學克羅曼教授將此歸結為很多學者對此的理解是,法律人獨有的法治理想,促使他們不斷地拼搏進取,也為他們的政治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朋霍費爾會選誰做美國總統?(黃奕明)
    她表示,這就好像以前你若到南非旅遊,一定要勾是白人黑人才能入境,但接下來會希望南非法院承認其實還有黃種人,大概是這種想法。(注7)社會上對於跨性別團體的接受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而朋霍費爾說:「罪使上帝有必要設立政權。政權運用上帝授與它的劍,保護人不致陷入罪孽引起的混亂。它應懲罰罪犯,保護生活。」
  • 如何刺殺美國總統
    在這種制度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有權任命行政官員並總攬行政權,權力之大,影響力之強,在經歷了川普時代後,就算不關注美國政治的國人也會有所體會。 「民主聖地」總統山 (圖片:Richard A McMillin /shutterstock)▼